浅谈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刘颖

浅谈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刘颖

1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概述

1.1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基本有五个方面,即配电SCADA、故障管理、负荷管理、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配电网高级应用。同输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一样,配电网的SCADA也是配电自动化的基础,只是数据采集的内容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配电SCADA针对变电站以下的配电网络和用户,目的是为DA/DMS提供基础数据。但是,仅仅是配电SCADA的三遥功能,并不能称为配电自动化系统,必须在配电SCADA基础上增加馈线自动化功能。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应包括馈线故障的自动识别、自动隔离、自动恢复。考虑到故障的方面和表征之间的关系,故障的判断需要考虑很多的方式方法并分别加以测试,诊断方案应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相-相故障、相-相接地故障和三相故障。使用范围为中性点不接地或小电流接地系统。但是,仅仅是配电SCADA的三遥功能,并不能称为配电自动化系统,必须在配电SCADA基础上增加馈线自动化功能。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应包括馈线故障的自动识别、自动隔离、自动恢复。配网故障诊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配网实际情况和故障情况的差别,诊断的步骤与方法不同。

1.2配电管理配电管理简称DMS,管理范围较大,内容繁杂,主要包括利用计算机操控电力生产活动、配电机械设备管理、配电活动服务等。当前配电管理系统的作用主要有:计算机配电自动化管理、配电电网位置信息管理、配电活动网内信息结构重组、计算机总管理信息中心、用户需求分析接受管理。因配电系统管理内容繁杂,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且由于配电管理中需对配电运行进行跟踪监测,并对实时信息进行分析,便于配电网络的调度管理,为实现智能化控制提供有利条件。因管理难度较大,仅靠人力调控难以实现管理目的。为此,需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对配电网运行过程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可分辨运行故障,并立即处理。

2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要点

2.1完善配网标准化制度管理体系要想实现配网的标准化管理,必须建立健全配网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标准化管理平台体系的构建、生产技术管理规范的建立、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等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内容。标准化管理制度包括配网生产、建设、技术、规划等。标准化制度体系平台包括管理评估、管理规划、规划项目库、管理设计、管理造价、管理审核、管理审批下达、管理实施等。在保证体系方面,主要由工程管理、标准化设计、规范管理构成。所以,全面系统的标准管理平台架构必须基于现行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完善的制度建设需从配网工程规划、评估贯穿于设计过程,对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实现PMS工程生产管理系统及EEP企业资源规划等标准化全过程管理。

2.2负荷管理与负荷控制电力企业必须做好负荷管理和负荷控制等重要工作,上述两项工作主要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完成,对于整个点网高效安全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应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目的在于科学管理和控制负荷。限电为传统负荷管理和控制的主要目标,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一旦限电会给很多用户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而且会损害很多用户的利益,长远来看并不满足现实需求。最大程度地提高电能利用率是负荷控制和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了满足现实需求,必须及早改变传统的负荷管理系统,推动管理水平和层次的发展,使负荷管理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当前,一套负荷控制系统在我国一些省份电力局得到广泛的应用,不断推动负荷控制系统管理功能的强化以及在配电系统中应用负荷控制系统功能是电力系统工作者一直致力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为了实现信息共享,一些电力工作者努力尝试有效融合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负荷控制系统。

2.3开关设备与FTU的配合对于配电开关来说,慢慢朝着可以自动开启及其断电的方向发展。从原来采取人工形式来对机器进行操作的缺陷。新型的开关在对电路进行设置的时候,有着智能化的特征,而且还有可能发现了电路存在的不足之处,依赖问题发生的循环变化推动开关自动运作。大大减少了人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一般情况下,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开关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为自动重合器,它自身就存在故障电流的识别作用及其控制作用。第二种就是智能负荷开关,相关人员主要依赖于重合器时序整定的相关手段达到馈线自动化的能力,所具有的优势是简化了系统的使用性,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对其等级有着较高的要求,可以承受一定范围的电流冲击。对于和FTU一体化的负荷开关来说,依据FTU收集到的信息,和通信设备及其现代化设备能够达到馈线自动化的效果。其优势是不会对线路带来较大的冲击,对于小电流接地形式较为适用,然而还需要依赖系统相互配合。

2.4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广泛适用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但在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虽然我国在电力基础设施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并没有全面覆盖全国,且各个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如在配电方面,上海等东部地区的配电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此外,也只有个别地方实现了配电自动化,我国广大区域尤其是西南农村地区,还处于落后状态。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智能化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该情况,要不断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广泛使用性。例如,韩国在配电自动化方面采用两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城市和小城市:针对人口集中的大城市的供电网络,主要采用大规模DAS和单服务器型大规模DAS相结合的配网模式;针对人口较少的农村地区,采用小规模DAS。这样通过分开管理的方法,提高了自动化设备的广泛适用性。

一方面,要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广泛性。对一些落后地区的配电基础设施建设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支持。政府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电力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在自动化设备上,要引进先进的设备,根据各个地区的电网和配电要求,对自动化设备进行革新,使其最终适应该地区的要求。同时,电力企业要对设备进行管理。在电力系统运行时,要积极检查配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如若发现设备出现老化、出现故障,要及时进行更新,确保整个电力配电系统有序运行,继而提升电力配电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广慧.关于改善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的探讨[J].电气时代,2016(09):52-53.

[2]林姝韵.刍议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和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Z1):87+90.

[3]张努努.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及管理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22):123-124.

标签:;  ;  ;  

浅谈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刘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