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

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

李江林陈玉萍杨涛赵玉荣高春艳陆海燕(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黑龙江大庆163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188-02

【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我院108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贵要静脉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0%,肘正中静脉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14.3%,头静脉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22.6%。结论PICC置管时应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

【关键词】PICC临床应用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1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1]。自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静脉高营养途径被引入市场[2],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3]。因其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的输注刺激性药物,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4-5],同时患者可以自由活动,导管维护方便,提高了生活质量,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但PICC置管给大家带来安全、方便的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其中以静脉炎最为常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2月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8例,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8~75岁。采用的PICC置管材料为美国BD公司生产的4Fr、5Fr管。

1.2判断标准:采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1级:局部组织疼痛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2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3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静脉炎通常发生在穿刺后48~72h。表现为穿刺侧手臂红肿、温度升高和功能障碍。

1.3方法:两组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4Fr深静脉导管,两组在穿刺前均对导管进行稀释肝素盐水预处理,无菌手套外的滑石粉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穿刺后2小时嘱患者减少穿刺侧肢体活动,勿上举及提重物,穿刺后24小时给予更换外敷贴膜,患者行穿刺侧肢体活动。穿刺时建立皮下移性隧道,置管后24小时在穿刺点上方3cm处给予康惠尔透明贴膜外贴,无异常每3天更换一次,至置管后10天停止。PICC置管选择的静脉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按人体解剖学,贵要静脉在肘窝处呈斜型,位置较深,虽不利于穿刺,但其管腔前细后粗、直、静脉瓣少;肘正中静脉粗、直、但个体差异大,静脉瓣较多;头静脉位置表浅,在肘窝外侧可见其管径粗、直、易于穿刺,但头静脉管腔由下而上逐渐变细,分支多,静脉瓣较多,不利于导管顺利通过,在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内膜;静脉瓣袋内血流减慢、血小板聚集、易形成附壁血栓,此正是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解剖基础[6]。因此置管前必须合理选择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最后是头静脉,穿刺时避开肘关节、瘢痕处。

2结果

随机分为贵要静脉组、肘正中静脉组和头静脉组贵要静脉组50例,肘正中静脉组35例,头静脉组23例。3组性别、年龄、血管条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判断结果见表1。

表13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的比较

组别发生未发生

贵要静脉组248

肘正中静脉组530

头静脉组716

出现静脉炎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5~70岁。10例符合1级静脉炎诊断标准;4例符合二级静脉炎诊断标准。以上14例患者都是在置管24~48h以后出现穿刺手臂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符合静脉炎的临床症状。

3健康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患者接受PICC置管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依从性,甚至导致置管后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在置管前一天及穿刺前应反复向患者讲解PICC置管程序,应用目的,如何配合,并发放PICC自我维护宣传册。通过置管前护理人员的讲解和同伴教育方法,使其能够缓解紧张的心理反应,更好地配合操作,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另外,穿刺24h内减少置管一侧肢体的活动,避免压迫置管一侧的肢体。带有PICC置管的患者一般不影响日常工作,但应避免置管侧肢体使用置管一侧的手臂作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的锻炼,并需避免游泳等会浸泡穿刺区域的活动。若患者洗澡时,洗澡之前先用塑料保鲜膜在贴膜处包裹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上下抹平使之贴紧皮肤,洗澡后按无菌方法更换无菌透明贴膜。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无浸水,如有浸水应立即请护士进行处理。指导患者参照护士指导的方法每日测量置管侧肢体的上臂围,并记录每次数值。若置管侧上臂围增加超过了2cm,针眼周围有发红、疼痛、肿胀及渗出,应及时返院处理治疗。治疗间歇期每周1~2次更换敷贴,采用10ml以上注射器抽吸10ml生理盐水以脉冲式动作冲管,确保导管畅通。并每周更换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1次。

4小结

PICC置管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但也需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及并发症,对于PICC所致静脉炎,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预防或减少其发生,如:向患者认真讲解有关PICC的知识,使患者消除紧张焦虑情绪;认真评估患者静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提高自身穿刺置管技术和技巧以及置管成功后采取热敷措施等,并且还应加强患者置管前与置管后的心理护理。一旦发生了静脉炎多数也可以通过外敷药物而治愈。从而提高了PICC使用成功率,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避免了经济损失。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使PICC技术造福更多的中、长期输液患者,尤其是肿瘤化疗患者。

参考文献

[1]李于凡,崔其亮,陈丽萍,等.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插管注意事项[J].现代护理,2003,9(4):304.

[2]许璧瑜,成守珍,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3,9(5):361-362.

[3]YaghmaiB,OwenCA.Periherallyinsertedcentralcccatheters[J].SeminIntRadiol1998,15:305-304.

[4]StovroffMC,TottenM,GlickPL.PICClinessavemoneyandhastendischargeinthecareofchildrenwithrupturedicitis[J].JPediatrSurg,1994,29:245-247.

[5]TiltonD.HowtofinetuneyourPICCcare[J].RN,2006,69(9):30-35.

[6]林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浙江临床医学,2007,9(6):181-121.

标签:;  ;  ;  

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