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致癌物论文_张以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致癌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致癌物,化学,硝基,甲基,损伤,基因,偶氮染料。

化学致癌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以宁[1](2018)在《探寻生活中的化学致癌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给人们带来致命的伤害。因此很多人都不敢正视癌症的问题,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癌细胞,当这些癌细胞数量增多时,就会产生癌变。因此要想不患癌症,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自我预防,在平时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接触一些致癌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们患病的几率。(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8年02期)

赵庆令,李清彩,谢江坤,史启朋,陈丽娇[2](2016)在《鲁中南地区双村岩溶水系统地下水中化学致癌物和非致癌物的健康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对水质的评价大多局限于各项指标与饮用水源标准的比较,关注的是超标情况,而对相关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关注甚少。本文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鲁中南地区的双村岩溶水系统中2种化学致癌物[As、Cr(Ⅵ)]和7种非致癌物(Hg、F、CN-、NO-2-N、NH+4-N、NO-3-N、酚类)引起的健康风险作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个别采样点的NO-3-N、NO-2-N含量超过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由基因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所致的个人年健康风险表现为Cr(Ⅵ)>As,由躯体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所致的个人年健康风险表现为NO-3-N>F>NO-2-N>Hg>CN->NH+4-N>酚类,且致癌毒物质的危害远远超过非致癌毒物质,Cr(Ⅵ)为首要污染物。研究区地下水的个人健康总风险值介于5.0×10-5~10.0×10-5a-1之间,风险等级为Ⅳ级(一般),其作为饮用水源应给予必要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6年01期)

白倩[3](2014)在《二氢杨梅素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乳腺上皮细胞癌变的抑制作用及其与ATM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女性与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肿瘤的发生与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沉默、DNA损伤修复缺陷等机制密切相关。某些抑癌基因在肿瘤发展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失活:如染色体的缺失,染色体插入或重排、单个碱基的突变或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相关基因异常的DNA甲基化破坏了基因的稳定性,使其发生可遗传的转录沉默。DNA甲基化在基因转录调控及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所认可。此外,异常的DN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早期事件,甚至比一些可见的病变更早发生。大多数的生命活动都需要通过相应的酶来催化调控,DNA甲基化的状态的改变也不例外,因此对调节DNA甲基化状态的酶进行深入研究,对更好地了解DNA甲基化有重要意义。DNA甲基化是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s)催化和维持的,主要包括DNMT1、 DNMT3a和DNMT3b。DNMT1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将甲基化信息传递给子代细胞,保持DNA甲基化模式的延续;而DNMT3a和DNMT3b主要参与调节DNA从头甲基化。ATM (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gene)是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 AT)的突变基因,作为DNA损伤反应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份,常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同时也被证实与乳腺癌的易感性有一定相关性。有研究发现,ATM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许多癌症相关。由于甲基化是可逆的过程,可以通过去甲基化作用从而恢复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环境致癌物的长期暴露与乳腺癌发生有着密切联系,而致癌物诱导细胞DNA损伤是其致癌作用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研究ATM这一与DNA损伤修复紧密相关的基因在化学致癌物诱导乳腺细胞癌变过程的变化,对于揭示乳腺癌发生的机制以及探索乳腺癌的预防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膳食中的一些天然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的活性而改变癌细胞中DNA甲基化状态,从而使甲基化沉默的抑癌基因恢复表达。二氢杨梅素(Ampelopsin,AMP)是从藤茶等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的一种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是一种天然膳食成分,已被报道具有广泛的生物和药理活性,如抗炎、抗氧化、保肝、抗肿瘤等。但其抗癌作用的确切分子机制尚未明确,尤其是在肿瘤发生阶段的作用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采用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的烟草及环境致癌物NNK和B[a]P建立体外乳腺癌变细胞模型,研究AMP对乳腺肿瘤发生阶段的影响,并观察ATM基因甲基化在乳腺癌变过程的变化及AMP的干预效应,以探讨AMP影响乳腺癌发生的潜在表观遗传机制。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浓度(5μM、10μM、20μM和40μM)AMP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48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5μMAMP处理对MCF-7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但10μM、20μM和40μM AMP处理的细胞活力随处理浓度的增高而显着下降(P<0.05),AMP的IC50约为20μM。2.100pmol/L NNK和100pmol/L B[a]P的化学致癌物联合反复处理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随着处理周期数的增加,细胞逐步具有一些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体表现为:生长因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锚定非依赖性生长能力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逐渐增强,DNA损伤程度加强(γH2AX焦点数量增加),而20μM AMP与致癌物联合作用时,能够抑制细胞发生上述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3.在化学致癌物诱导的MCF-10A乳腺细胞癌变模型中,致癌物组处理10、15个周期(P10、P15)时,基因组整体DNA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AMP与致癌物联合处理组在整个致癌模型各时相点对基因组整体DNA甲基化水平无显着性的影响。4.致癌物处理组MCF-10A细胞的DNMT1酶活性及表达水平随处理周期数的增加而显着上升,20μM AMP与致癌物联合处理组MCF-10A细胞的DNMT1酶活性及表达水平则从P10起显着下降。5.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MP可能通过与DNMT1结构活性域特异性位点相结合,从而抑制其活性。6.致癌物处理组MCF-10A细胞中ATM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20μM AMP与致癌物联合处理组ATM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且相应的变化具有时间依赖效应。然而,与ATM相关的CHK2、RAD51和p53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致癌物处理组细胞中无明显改变,在AMP和致癌物联合处理组则随处理代数增加而表达增强。7. MSP检测结果显示,在致癌物处理的MCF-10A细胞中,随处理周期数增加,ATM基因甲基化条带(M条带)亮度逐渐变强,非甲基化条带(U条带)亮度逐渐减弱,提示致癌物使ATM基因启动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甲基化作用。经AMP与致癌物联合作用的MCF-10A细胞中,自P10开始,U条带亮度明显增强,M条带亮度则相应减弱,表明AMP可显着诱导ATM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去甲基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AMP能够抑制致癌物诱导的人正常乳腺MCF-10A细胞癌变发生,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DNMT1活性和表达水平,降低致癌物诱导的抑癌基因ATM启动子的甲基化增强,进而上调ATM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张标,朱小年,马璐,陈雯,陈丽萍[4](2014)在《α4在化学致癌物诱导细胞转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α4在化学致癌物诱导细胞转化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化学致癌物诱导既往转化细胞模型和肝肿瘤细胞株中α4的表达水平,再利用病毒感染法在肝永生化细胞株L02R上构建α4高表达(L02R-α4)和低表达(L02RSHα4)的细胞株,检测其细胞生长速度和转化能力。进一步选择已建立的细胞株、化学致癌物AFB1诱导转化的细胞(L02RTAFB1)及肝肿瘤细胞株HepG2和SMMC等,在有或无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处理下,通过免疫印迹检测mTOR下游两个分子p70S6K1和4E-BP1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在化学致癌物诱导转化的细胞模型和肝肿瘤细胞株中发现α4的表达比对照细胞上调1.9~5.9倍。蛋白印迹结果证实L02R-α4和L02R-SHα4细胞株构建成功,α4表达上调能够促进L02R细胞增殖并发生转化(P<0.05)。在α4高表达的转化细胞L02R-α4中,p70S6K1和4E-BP1呈高磷酸化状态。当有雷帕霉素作用时,所有细胞中p70S6K1和4E-BP1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在L02R-SHα4细胞中下降尤为显着。结论:α4具有癌基因功能,α4的异常上调激活mTOR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恶性转化。(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4年01期)

李科,邢立国,宋宏宇,王捷[5](2011)在《依据QSAR建立化学致癌物预测TD_(50)的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预测化学致癌物TD50的计算机预测模型。方法以定量构效关系(QSAR)方法为基础,利用CPDB(Carcinogenic Potency Database)数据库建立模型的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对训练集中分子结构的解析和计算,以分子的键邻接矩阵作为计算基础,将与键邻接的原子性质分量通过计算公式转换为键的分量,并作为键的权值列入键邻接矩阵中,然后计算该矩阵的k次幂(0≤k≤15),进而计算出这些矩阵的谱矩(即矩阵的迹)。最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将CPDB中化合物半数致癌量(TD50)数据作为因变量,将谱矩作为独立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并利用验证集数据对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利用训练集数据建立回归方程的统计参数中,判定系数r为0.93524548,显着性检验结果F值为33.73586。对于验证集数据,观测值与模型的预测值基本处于95%的可信区间范围内。结论通过此方法获得的计算模型能较正确地与CPDB中的数据吻合,为化合物毒性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王宏芳,张绘[6](2011)在《化学致癌物就在我们身边》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致癌物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广泛存在,给人类健康带来一定威胁,但并非接触致癌物就可致癌。在一定条件下,化学致癌物质长期反复作用之后,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够发生质的变化而诱发癌症。 目前,各种癌症(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严重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1-08-25)

李道传,唐石伏,王庆,陈丽萍,杨萍[7](2010)在《化学致癌物诱导人胚肾上皮细胞转化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NA修复缺陷和癌基因高表达人胚肾上皮细胞转化模型在化学致癌物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siRNA技术构建DNA损伤修复基因缺陷人胚肾上皮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epithelialcell,HEK),采用微核实验检测DNA修复基因缺陷和H-ras~(V12)癌基因高表达对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并测定已知致癌物[硫酸镍(NiSO_4)、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促癌剂佛波酯(TPA)]诱导上述细胞的转化活性,比较两种类型的HEK细胞模型筛查化学致癌物的应用价值。结果应用慢病毒介导的siRNA干扰技术成功构建了HEK-shERCC1、HEK-shERCC2、HEK-shATM和HEK-shMLH1等DNA损伤修复基因缺陷细胞株。与对照细胞HEK-shGFP相比,各DNA修复缺陷HEK细胞的生长速度、细胞形态和琼脂糖克隆的克隆形成率均没有差异,但HEK-shERCC2和HEK-shATM细胞对MMC(mitomycin C,MMC)所致遗传损伤的修复能力显着降低,1.0μg/ml MMC处理后,HEK-shERCC2和HEK-shATM细胞的微核率比对照细胞HEK-shGFP分别增加了34‰和30‰(P<0.05)。2μM MNNG、400μM NiSO_4和800ng/ml TPA诱导HEKR细胞转化的时间分别是8周、8周和11周,但在染毒后20周均未能诱导各DNA损伤修复缺陷HEK细胞发生转化。结论癌基因高表达转化模型用于化学物质致癌活性的筛查,其灵敏性高于DNA修复基因缺陷细胞转化模型。(本文来源于《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0-12-10)

杨凤,胡建安[8](2010)在《氧化代谢酶对化学致癌物的活化与致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化学致癌物需要经代谢活化形成能与DNA等生物大分子作用的终致癌物,才能发挥致癌效应。癌症的发生是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复杂过程。终致癌物可在癌症形成的各个阶段引起DNA损伤并启动基因突变。除细胞色素P450和前列腺素合成酶是参与致癌物活化最常见的途径外,脂氧合酶也与这些化学物的致癌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韩葆华,王绿波[9](2010)在《谈癌不色变——远离生活中的化学致癌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职业致癌因素还是生活中的化学污染致癌,人们身体接触的有毒化学品相对来讲都是微量的,有毒化学物质在身体里的沉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只是增加了致癌的可能性,并不一定会导致癌症。所以没有必要谈化学品色变,不需要过分担忧,只要生活中尽量少接触,远离伪劣产品,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在工作中建立并实施安全生产制度,定期监测环境中致癌物的浓度含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就能把危险降到最低,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纵横》期刊2010年03期)

王子艳[10](2010)在《免疫受体TLR4调节DNA修复参与化学致癌物诱导的小鼠肝细胞癌》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损伤修复系统是维持真核生物基因组完整性所必需的。真核生物通过其DNA损伤应答系统来感应、传导并修复受损的DNA,以促进DNA复制、淋巴细胞发育、细胞转化和应对外源化学物质损害及病毒感染等。DNA修复机制的缺失与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如白血病、乳腺癌、免疫缺陷等。近来的研究还发现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可以参与多种免疫应答,如NK细胞活化、自噬活化等。那么免疫系统及免疫受体是否可以同样调节DNA损伤修复系统呢?TLR4受体是模式识别受体的一种,主要通过识别内外源模式识别分子来启动免疫应答反应,抵御内外源损伤。相关研究认为TLR4缺失能够保护肝组织对抗多种原因,包括内毒素、化学物质、缺血-再灌注等所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因此我们提出,先天免疫受体TLR4是否可以参与外源物质引发的DNA损伤与修复,并在化学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小鼠肝细胞癌模型中探讨了TLR4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肝癌是人类常见肿瘤,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据第六,死亡率高居肿瘤相关疾病的第叁位。化学致癌物等诱发的肝细胞基因突变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但是慢性炎症几乎参与了肝癌发展的整个进程。慢性炎症引起活性氧产物增多,加剧DNA氧化损伤,促进前癌细胞的恶性转化;同时慢性炎症诱导产生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我们的研究主要发现,基础的TLR4活性在化学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小鼠肝细胞癌中具有保护性作用。给予新生15小鼠腹腔单次注射25mg/kg,诱导典型的肝细胞癌模型。研究结果发现,TLR4缺失加剧了二乙基亚硝胺所致小鼠肝细胞癌,降低了小鼠的生存率。DEN造模后6个月时所有小鼠皆出现典型的肝细胞癌。肝脏大于0.5mm的肿瘤结节数统计结果显示,野生型C3H小鼠平均18个,TLR4缺失小鼠平均37个,较野生型C3H小鼠高出一倍。TLR4缺失后,肝脏左叶最大横截面肿瘤面积高达39.3%,显着高出野生型小鼠肿瘤面积的16.8%。此外血清谷丙转氨酶检测发现TLR4缺失后肝损伤加剧。生存率研究结果表明造模18个月后,C3H小鼠存活率超过60%,而TLR4缺失小鼠死亡率达到100%。我们的研究发现TLR4缺失造成肝细胞增殖增加,凋亡水平下降。进一步研究证明TLR4缺失造成的肝细胞增殖能力提高和凋亡降低是由于TLR4下游ASK1-p38MAPK激酶通路受到抑制的结果。造模后野生型C3H小鼠各种免疫细胞因子表达升高,TLR4缺失抑制了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2,TNF-α,IFN-γ等的表达。我们的实验结果还发现TLR4缺失后肝细胞DNA损伤增加,ROS大量堆积。研究证明肝细胞DNA损伤加剧主要是由于参与DNA修复的蛋白Ku70表达的下降。进一步在细胞水平验证了TLR4信号与DNA修复蛋白Ku70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发现TLR4信号活化能够调控Ku70的蛋白表达,而封闭细胞表明TLR4受体则可以降低LPS、DEN刺激的Ku70的蛋白表达。我们通过腺病毒在TLR4缺失小鼠体内过表达DNA修复蛋白Ku70,发现Ku70的过表达降低了化学致癌物造成的DNA损伤和ROS堆积,这有可能影响后期肝细胞癌发展进程。DNA损伤应答信号可以参与多种免疫应答反应,而我们的研究第一次将免疫受体与DNA损伤修复信号联系起来,可见免疫受体不仅可以作为抵抗外源微生物感染的防线,而且可以介导内源危险因子如DNA损伤事件的信号传导,抵御化学致癌物诱导的DNA损伤和细胞突变,抑制肿瘤发生。(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0-05-25)

化学致癌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对水质的评价大多局限于各项指标与饮用水源标准的比较,关注的是超标情况,而对相关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关注甚少。本文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鲁中南地区的双村岩溶水系统中2种化学致癌物[As、Cr(Ⅵ)]和7种非致癌物(Hg、F、CN-、NO-2-N、NH+4-N、NO-3-N、酚类)引起的健康风险作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个别采样点的NO-3-N、NO-2-N含量超过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由基因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所致的个人年健康风险表现为Cr(Ⅵ)>As,由躯体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所致的个人年健康风险表现为NO-3-N>F>NO-2-N>Hg>CN->NH+4-N>酚类,且致癌毒物质的危害远远超过非致癌毒物质,Cr(Ⅵ)为首要污染物。研究区地下水的个人健康总风险值介于5.0×10-5~10.0×10-5a-1之间,风险等级为Ⅳ级(一般),其作为饮用水源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致癌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以宁.探寻生活中的化学致癌物[J].科技资讯.2018

[2].赵庆令,李清彩,谢江坤,史启朋,陈丽娇.鲁中南地区双村岩溶水系统地下水中化学致癌物和非致癌物的健康风险评价[J].岩矿测试.2016

[3].白倩.二氢杨梅素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乳腺上皮细胞癌变的抑制作用及其与ATM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4

[4].张标,朱小年,马璐,陈雯,陈丽萍.α4在化学致癌物诱导细胞转化中的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14

[5].李科,邢立国,宋宏宇,王捷.依据QSAR建立化学致癌物预测TD_(50)的计算模型[J].毒理学杂志.2011

[6].王宏芳,张绘.化学致癌物就在我们身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7].李道传,唐石伏,王庆,陈丽萍,杨萍.化学致癌物诱导人胚肾上皮细胞转化模型的构建[C].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0

[8].杨凤,胡建安.氧化代谢酶对化学致癌物的活化与致癌作用[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

[9].韩葆华,王绿波.谈癌不色变——远离生活中的化学致癌物[J].甘肃科技纵横.2010

[10].王子艳.免疫受体TLR4调节DNA修复参与化学致癌物诱导的小鼠肝细胞癌[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

论文知识图

不同年代的化学致癌物的个人年...化学因素与恶性肿瘤-图8 N-OH-AAF的代谢途...取样点分布示意2 饮用水中非化学致癌物健康危害...研究区煤层气产出水重金属污染程度Fig....化学因素与恶性肿瘤-图6 化学致癌物...

标签:;  ;  ;  ;  ;  ;  ;  

化学致癌物论文_张以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