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部两侧外壁均设置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外壁开有出料口,且第二侧板的一侧外壁开有进料口,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外壁和第二侧板的顶部外壁设置有顶板,且顶板的顶部外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底部内壁设置有伸缩杆,且伸缩杆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外壁设置有刻度线,且连接柱的顶部外壁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块。本实用新型利用调节螺纹盘的位置,对弯杆折弯的角度进行调节,使装置具有能够调节弯度的效果,并使弯杆能够被充分折弯,当折弯完成后,直接通过滚动轮将弯杆推出,使装置能够连接工作。
设计方案
1.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1)的顶部两侧外壁均设置有第一侧板(5)和第二侧板,且第一侧板(5)的一侧外壁开有出料口(6),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外壁开有进料口(11),所述第一侧板(5)的顶部外壁和第二侧板的顶部外壁设置有顶板(7),且顶板(7)的顶部外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气缸(8),所述气缸(8)的底部内壁设置有伸缩杆(9),且伸缩杆(9)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连接柱(15),所述连接柱(15)的外壁设置有刻度线(19),且连接柱(15)的顶部外壁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块(22),所述连接柱(15)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螺纹柱,且螺纹柱的外壁设置有螺纹套(16),所述螺纹套(16)的底部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安装板(17),且安装板(17)的相对一侧外壁底部设置有第一转轴(18),所述第一转轴(18)的外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折弯轮(10),且折弯轮(10)的顶部外壁与螺纹套(16)的底部外壁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7)的底部两侧外壁均设置有螺纹杆(13),且螺纹杆(13)的底部外壁均设置有固定板,螺纹杆(13)的外壁设置有螺母(21),螺母(21)的数量为两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13)的外壁设置有螺纹盘(14),且螺纹盘(14)位于两个螺母(21)之间,螺纹盘(14)的外壁设置有导引盘(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5)和第二侧板的相对一侧外壁底部均设置有操作台(12),且操作台(12)的底部外壁与支撑底座(1)的顶部外壁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支撑柱(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2)的中间位置开有模槽(3),且操作台(12)的两侧中间位置均开有凹槽,凹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滚动轮(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8)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连接有电源。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弯杆折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管是机器产品生产和建筑设施建造等重要的用品,为满足不同生产需求,有时候需要对金属管进行折弯处理,其中部分弯杆在折弯时需要进行机器折弯。
目前,现有的技术对弯杆进行折弯处理,往往是通过手工操作,先对折弯部位进行火焰加热,再利用辅助工具配合人力将其折弯,这种加工方式劳动强度大,加工方式复杂,弯曲度误差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人们利用机器对弯杆进行折弯时,需要提前将弯杆固定在机器上,不能随意控制弯杆折弯的程度,不能快速连接性的进行弯杆折弯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部两侧外壁均设置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且第一侧板的一侧外壁开有出料口,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外壁开有进料口,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外壁和第二侧板的顶部外壁设置有顶板,且顶板的顶部外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底部内壁设置有伸缩杆,且伸缩杆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外壁设置有刻度线,且连接柱的顶部外壁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螺纹柱,且螺纹柱的外壁设置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底部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相对一侧外壁底部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折弯轮,且折弯轮的顶部外壁与螺纹套的底部外壁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板的底部两侧外壁均设置有螺纹杆,且螺纹杆的底部外壁均设置有固定板,螺纹杆的外壁设置有螺母,螺母的数量为两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纹杆的外壁设置有螺纹盘,且螺纹盘位于两个螺母之间,螺纹盘的外壁设置有导引盘。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相对一侧外壁底部均设置有操作台,且操作台的底部外壁与支撑底座的顶部外壁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支撑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操作台的中间位置开有模槽,且操作台的两侧中间位置均开有凹槽,凹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滚动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缸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连接有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的螺纹杆、螺母、螺纹盘、导引盘、连接柱和刻度线,手动调节螺纹盘在螺纹杆上的高度,使得导引盘与所需要的刻度线相对应,并利用螺母将螺纹盘固定在螺纹杆上,通过气缸调节连接柱高度时,利用限位块和螺纹盘之间的抵挡作用对弯杆折弯的角度进行调节,使装置具有能够调节折弯弯度的效果;
2.通过设置的气缸、伸缩杆、连接柱、螺纹套、折弯轮和模槽,模槽的内壁与折弯轮外壁相吻合,利用气缸调节伸缩杆的位置,从而调节折弯轮的位置对弯杆进行折弯操作,折弯轮为圆形,在折弯时会与弯杆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多,使得接触部分的弯杆能够被充分折弯;
3.通过设置的操作台、支撑柱、第一转轴、折弯轮、第二转轴和滚动轮,滚动轮的形状为折弯轮的形状形同,在弯杆放置在滚动轮上时,利用折弯轮对弯杆进行折弯使得弯杆在滚动轮上滑动,避免弯杆处在紧绷的状态,并对折弯过程进行支撑,当折弯完成后,气缸抬起折弯轮,直接通过滚动轮将弯杆推出即可,从而进行下一个弯杆折弯操作,使装置能够连接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的螺纹杆和连接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的安装板和折弯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的操作台和滚动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底座、2支撑柱、3模槽、4滚动轮、5第一侧板、6出料口、7顶板、8气缸、9伸缩杆、10折弯轮、11进料口、12操作台、13螺纹杆、14螺纹盘、15连接柱、16螺纹套、17 安装板、18第一转轴、19刻度线、20导引盘、21螺母、22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可连续工作的弯杆折弯成型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支撑底座1的顶部两侧外壁均焊接有第一侧板5和第二侧板,且第一侧板5的一侧外壁开有出料口6,第二侧板的一侧外壁开有进料口11,第一侧板5的顶部外壁和第二侧板的顶部外壁焊接有顶板7,且顶板7的顶部外壁中间位置通过螺栓连接有气缸8,气缸8的底部内壁插接有伸缩杆9,且伸缩杆9的底部外壁焊接有连接柱15,连接柱15的外壁设置有刻度线19,且连接柱15的顶部外壁两侧均焊接有限位块22,连接柱15的底部外壁焊接有螺纹柱,且螺纹柱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套16,螺纹套16的底部两侧外壁均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板17,且安装板17的相对一侧外壁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18,第一转轴18的外壁中间位置通过螺栓连接有折弯轮10,且折弯轮10的顶部外壁与螺纹套16的底部外壁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顶板7的底部两侧外壁均焊接有螺纹杆13,且螺纹杆13的底部外壁均焊接有固定板,螺纹杆13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母21,螺母21的数量为两个,螺纹杆13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盘14,且螺纹盘14位于两个螺母21之间,螺纹盘14的外壁焊接有导引盘20,第一侧板5和第二侧板的相对一侧外壁底部均焊接有操作台12,且操作台12的底部外壁与支撑底座1的顶部外壁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支撑柱2,操作台12的中间位置开有模槽3,且操作台12的两侧中间位置均开有凹槽,凹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中间位置通过螺栓连接有滚动轮4,气缸8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连接有电源。
工作原理:使用时,使用者手动调节螺纹盘14在螺纹杆13上的高度,使得导引盘20与所需要的刻度线19相对应,并利用螺母21将螺纹盘14固定在螺纹杆13上,使用者将弯杆从进料口11送入操作台12上的滚动轮4上,启动气缸8,利用气缸8调节伸缩杆9的位置,从而调节折弯轮10的位置,对弯杆进行折弯操作,并利用限位块22和螺纹盘14之间的抵挡作用对弯杆折弯的角度进行调节,当弯杆折弯完成后,使用者通过气缸8抬起折弯轮10,直接通过滚动轮4将弯杆推出,从而进行下一个弯杆折弯操作,使装置能够连接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2181.2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886450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B21D7/06
专利分类号:B21D7/06;B21D7/14
范畴分类:26J;
申请人:太仓市凯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太仓市凯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436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浏河镇张桥村工业区
发明人:刘昌金
第一发明人:刘昌金
当前权利人:太仓市凯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