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茶”风靡日本

“中国绿茶”风靡日本

一、“中国绿茶”饮料走俏日本(论文文献综述)

刘仲华[1](2019)在《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文中提出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周紫盈,邓爱民[2](2016)在《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Porter-Dunning模型中引入茶叶绿色壁垒和标准化的影响与作用,构建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绿色壁垒与标准化、国际合作与跨国公司、政府行为和机遇等八个方面,进行了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并从大力发展黑茶产业高级要素、发展健全黑茶产业供应链、构建黑茶产业创新商业模式、立足国内走向国际四个方面提出了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为安化黑茶成为湖南省支柱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云春艳[3](2013)在《远红外和微波复火对绿茶品质及其饮料风味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茶起源于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一直深受绝大多数国人的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茶饮料作为世界性的三大无醇饮料之一,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被誉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目前茶饮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茶饮料在货架期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汤色的褐变、浑浊沉淀、香气低劣”三大技术难题。因此,开展茶叶原料的复火研究,找出茶叶原料的最佳前处理方式,提升茶叶原料品质稳定性。从而,改善茶饮料在货架期间品质的稳定性。本文以炒青绿茶为原料,作为远红外复火和微波复火的研究材料。然后研究远红外复火和微波复火的参数,找出对绿茶茶叶原料感官品质稳定性有影响的因素。应用远红外技术和微波技术对绿茶茶叶原料进行复火处理,对处理后的绿茶茶叶原料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合茶叶的感官评审,找出提升茶叶品质的技术方法和参数。将经最佳远红外复火处理和微波复火处理以及未经过复火处理的茶叶做为原料,按照茶饮料的制作工艺,制备成茶饮料,在对茶饮料灭菌前测定茶饮料的理化指标并对茶饮料进行感官品评。灭菌后的茶饮料进行38℃的老化实验,分别于1天、6天、13天、20天取样,并测定其理化指标同时进行感官品评。研究表明,炒青绿茶经远红外和微波处理后其水浸出物含量增强明显,从而增强了茶汤的浓厚感。微波复火技术可使茶叶原料的香气、滋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远红外作用可以使茶叶内质成分茶多酚的含量增加,绝对增加的量大概为2.4%;微波处理不影响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远红外可以使茶多酚更易被水浸出,茶多酚的浸出量高达23.4%,但对于茶叶中的氨基酸,远红外作用对其水浸物的影响并不显着。微波处理则可在5分钟内提高氨基酸的浸出量,但随着时间延长其效果不明显。通过对远红外处理和微波处理的茶叶原料进行感官品评分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得出:炒青绿茶远红外处理最佳工艺为:滚筒温度92.57℃,处理时间10.36分钟;微波处理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650w,处理时间2分钟。通过对茶饮料进行感官分析和理化指标分析,得出改善茶饮料货架期间品质稳定性的最佳处理为远红外复火处理,其工艺条件为:滚筒温度92.57℃,处理时间10.36分钟。综上所述,结合茶叶原料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以及制成的茶饮料感官品质稳定性,远红外处理效果稍优于微波处理。远红外高温(大于120℃)处理比较适合茶叶功能性成分的提取,中高温(90℃)适合与茶饮料的加工。远红外线提香,对增进茶叶品质具有明显作用,但根据不同茶类,其具体工艺参数应有所区别。远红外提香对于茶叶品质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远红外复火可更有效促使内质滋味形成之化合物(如茶多酚)更易被水萃取,影响茶汤之滋味品质;远红外复火可以改善茶叶香气,从而提升茶汤之香气品质。远红外提香因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品质佳且稳定、适合连续化加工等优点而被业界认为是今后提香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下一步工作重点在于远红外提香对绿茶饮料香气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远红外提香技术的关键之一在于发射源与吸收源之间红外波长范围的匹配,本文主要集中于工艺参数的研究,针对不同红外线发射源(如不同物料、不同加热方式等)波长特征、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气流等)对红外吸收的影响、特色茶类远红外辐射适宜波长及作用机理等研究鲜有报道,今后尚需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陈林海[4](2013)在《福安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福安市传统行业——茶产业在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2007年以来,“坦洋工夫”红茶走俏市场后,福安茶产业实现了大踏步前进,成为福安农业经济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茶产业在跨越式发展了几年后,增长态势有所放缓,这与市场需求变化有一定关系。为了找准原因,促进福安市茶产业不断发展、提升,带动茶农茶企增收,我们对福安市茶产业现状做了个基本了解,并对福安市主要产茶乡镇的茶产品农残重点监控项目做了调查研究,结合福安茶业领导部门近年来推行的各项茶业产业扶持管理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福安发展茶产业应采取的对策和意见。在做好搜集数据和资料的前提下,本文应用茶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入手,在剖析福安市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福安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归纳福安茶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分析面临的机遇、威胁。此外,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福安市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重点是把握传统、勇于创新、追求品质,用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念思考问题及谋划发展未来,促进福安市茶产业在健康与稳定的良好状态下不断向前发展。

郭昊蔚[5](2013)在《酶解技术改善茶饮料风味品质的研究》文中认为茶叶中含有大约20%-30%的蛋白质,其中只有1%-2%是可溶于茶汤的,其余绝大多数为非水溶性的。茶叶中含有如此丰富的蛋白质,如能将其酶解转化为氨基酸,不仅可以提高茶叶蛋白的利用价值,还可以提高和改善茶汤品质。本研究通过蛋白酶在茶叶浸提时分解蛋白质,提高茶汤中的氨基酸含量,并辅以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加速茶叶细胞的破坏崩解,有助于蛋白酶更好地作用,同时加入谷氨酰胺酶,以期改善茶汤中氨基酸的组成比例。结果表明:1、蛋白酶能使茶汤中的氨基酸含量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蛋白酶Ⅵ效果最为明显,比CK提高了17.41%,之后,依次为蛋白酶Ⅰ、蛋白酶Ⅱ、蛋白酶Ⅴ,而蛋白酶Ⅲ和蛋白酶Ⅳ的最适pH与茶汤pH不符,不能适应茶汤反应体系,因此酶解效果最不明显,氨基酸分别提高4.02%和3.13%。2、从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单因素实验中筛选出果胶酶Ⅱ和纤维素酶Ⅲ,这2个酶的酶解效果最为突出,使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显着提高,有效地改善茶汤滋味,并且从Brix上反映出这2个酶能提高茶汤浸提后的得率,研究还发现,这2个酶对茶汤有护色作用。3、通过两次正交试验得出,蛋白酶Ⅰ的添加量对茶汤氨基酸含量的增加贡献较大,且差异显着,对茶汤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蛋白酶Ⅰ、蛋白酶Ⅵ、蛋白酶Ⅱ和蛋白酶V,四个蛋白酶的添加量(w/w)为蛋白酶Ⅰ:蛋白酶Ⅱ:蛋白酶Ⅵ:蛋白酶V=9%o:3%o:1%o:3‰时,酶解效果最佳,其氨基酸含量比CK提高76.17%。4、果胶酶Ⅱ、纤维素酶Ⅲ、谷氨酰胺酶Ⅰ的添加量分别为1.5‰、0.5‰和0.5‰时,酶解效果最好,并且,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浸提工艺,在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8h、茶水比1:20时,能发挥酶的最大效果。5、谷氨酰胺酶1对茶汤中的氨基酸组成比例有一定调控作用,能提高鲜爽味氨基酸的含量,并且对炒青、烘青和蒸青绿茶均有效果,对比后发现炒青绿茶酶解后茶汤口感最好。

本刊编辑部[6](2011)在《茶产业:投资可大可小 翻番赚》文中研究指明·茶饮料:行业新增长点产销都合适·"十二五"期间,我国饮料总量将保持12%-15%的年均增速发展。纵观2010年饮料市场,茶饮料已经占据了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饮料企业纷纷研发茶饮料新品,抢占消费市

王中成[7](2009)在《名山县茶业企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茶叶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和消费传统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也是我国较早参与国际贸易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农产品之一,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选择四川省茶叶的重要产区名山县茶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探讨茶业企业营销策略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将极大地促进雅安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升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本文的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研究、茶叶营销策略研究以及茶叶产业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简单回顾。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所借鉴的市场营销理论、企业战略理论、目标市场营销理论以及SWOT分析法等相关理论基础。第四、五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重点介绍了茶叶产业省内发展情况以及名山县茶树种植、茶业企业发展、产品销售、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名山县茶叶企业的优势(自然、文化优势;良种化率高;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茶叶边销的内部优势)、劣势(产品品牌知名度低;企业与茶农,上下游企业关系不稳定;企业员工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员工培训力度不强;季节性用工矛盾突出)、机遇(茶叶产业化发展加快;绿茶市场扩大;有机、特种茶走俏;茶叶市场多元化发展;扩大内需)和威胁(竞争激烈、产品质量要求提高、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基于这些分析构建名山茶业企业的SWOT矩阵,并为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具体营销策略,即品牌策略、差别化营销策略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等。第六部分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政府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市场管理,强化基础建设;强化协会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强化营销,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将名山县茶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能够较全面地把握一个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现实处境,提出的相关策略和政策建议对于提升茶业企业营销能力和发展区域茶叶产业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Hasitha de Alwis,李清泽[8](2008)在《日本茶叶市场概况》文中提出日本是世界第5大茶叶消费国,虽然其绿茶消费量约占全国茶叶消费量的75%,但近年来对红茶及乌龙茶显示出持续旺盛的需求。日本绿茶消费主要通过国内生产供应,而红茶和乌龙茶则主要依赖于进口。日本每年的茶叶消费量达1.5亿kg,以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为主;此外,还消费相当数量的速溶茶,2004年,进口速溶茶200万kg,但是到2005年底下降到150万kg,2006年底持续下降到100万kg。近10年来,日本即饮茶市场持续扩张,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增长迅速,到1997年达到顶峰,随后增长速度趋

李道和[9](2008)在《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叶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整个茶叶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茶叶产业进入一个全面的国际化竞争时代。中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市场化趋势及WTO的政策框架将对中国茶叶产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中国茶叶产业进行系统经济学分析,探索茶叶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和运作机理,分析加入WTO后对中国茶叶产业和茶叶市场的影响,挖掘在WTO农业框架下发展茶叶产业的政策空间,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弥补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运筹学及茶学的原理,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比较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方法,立足于农业家庭经营这一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初步形成中国茶叶产业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论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动态,阐述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二章分析全球的茶叶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全球茶叶产业的分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结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我国茶叶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三章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茶叶产业的变化及其特点,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中国茶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状况;第四章从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国茶叶消费行为,并预测了国内茶叶消费需求的市场容量,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第五章从国内流通的角度回顾了中国茶叶流通体制及其政策的演变,阐述茶叶流通的特点,从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角度分析中国茶叶流通现状,揭示中国茶叶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中国茶叶流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第六章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研究世界茶叶贸易格局和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及进出口贸易格局;第七章运用比较优势测试方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方法对中国茶叶的总体比较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中国茶叶比较优势的变化规律,并得出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及地区比较优势的大小排序结论;第八章对国家的茶叶产业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明确国家对茶叶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国家针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宏观支持体系和立法保障体系。提出今后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应该从茶叶国际贸易支持体系、国家投入体系、茶叶市场体系、茶叶标准与安全检测体系等方面入手,完善国家宏观支持体系,同时加强农业立法、贸易立法、市场主体立法、茶叶技术立法和植物检疫立法等,保证茶叶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第九章从需求、供给、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茶叶产业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同时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陈文华[10](2008)在《“会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茶文化古今谈》文中研究指明台湾范增平先生曾以"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为题在台湾、新加坡等地做过演讲,本刊上期曾刊登范先生讲稿全文。近来本刊主编陈文华先生也以同样题目先后应陕西、江西的大学之邀,为大学生们做过演讲,本期发表的是南昌大学"前湖之风"周末讲坛第八期讲座时(2007年12月1日)的录音稿,供大家参考。

二、“中国绿茶”饮料走俏日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绿茶”饮料走俏日本(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深加工的产业范畴
    1.2 国际茶叶深加工概况
    1.3 中国茶叶深加工发展历程与现状
        1.3.1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历程
        1.3.2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产业格局
        1.3.3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分析
2 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2.1 中国茶深加工技术发展进程与现状
        2.1.1 深加工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2.1.2 存在的问题
    2.2 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发展趋势
        2.2.1 技术发展趋势
        2.2.2 产品发展趋势

(2)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黑茶概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 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生产要素
    2.2 需求条件
    2.3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2.4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2.5 绿色壁垒与标准化
    2.6 国际合作与跨国公司
    2.7 政府行为
    2.8 发展机遇
3 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1 大力发展黑茶产业高级要素
    3.2 发展健全黑茶产业供应链
    3.3 构建黑茶产业创新商业模式
    3.4 立足国内走向国际
4 结语

(3)远红外和微波复火对绿茶品质及其饮料风味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茶饮料研究进展
        1.1.1 茶饮料分类
        1.1.2 茶饮料国内外市场现状
        1.1.3 茶叶化学成分
        1.1.4 茶饮料加工工艺及工艺条件选择
    1.2 微波提香与远红外提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微波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远红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微波复火、远红外复火对茶叶品质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微波复火和远红外复火对提升茶叶品质稳定性的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远红外复火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分析与评价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处理茶叶感官品质分析
        2.2.2 单因素处理茶叶理化成分分析
        2.2.3 回归正交处理茶叶理化成分分析
        2.2.4 回归正交处理茶叶感官品质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远红外复火技术对茶饮料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分析与评价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二次回归正交处理茶饮料理化成分分析
        3.2.2 二次回归正交处理茶饮料感官品质分析
        3.2.3 二次回归正交处理茶饮料稳定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微波复火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分析与评价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全因素处理茶叶感官品质分析
        4.2.2 全因素处理茶叶理化成分分析
    4.3 总结
第五章 微波复火技术对茶饮料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微波复火处理茶饮料理化成分分析
        5.2.2 微波复火处理茶饮料感官品质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二种复火工艺制备的茶饮料的品质比较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备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二种复火工艺对茶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6.2.2 二种复火工艺对茶叶茶理化成分的影响
        6.2.3 二种复火工艺对茶饮料感官品质稳定性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福安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国外茶业产业化研究现状
    2.2 国内茶业产业化研究的现状
    2.3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4 国外主要茶叶农残标准现状
    2.5 我国主要茶叶农残标准现状
3 福安市茶产业综合情况
    3.1 福安市自然条件
    3.2 福安市茶产业历史
    3.3 福安市政府扶持情况
    3.4 福安市茶业经济现状
    3.5 福安市茶叶标准化建设现状
    3.6 茶叶质量安全服务部门建设情况
4 福安市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4.1 福安市茶企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主打产品“坦洋工夫”红茶存在的问题
    4.3 福安市茶叶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
        4.3.1 病虫害治理问题
        4.3.2 茶叶农药残留现状
    4.4 对福安茶叶安全现状的实证分析
        4.4.1 数据来源情况介绍
        4.4.2 具体调查项目
        4.4.3 结果与分析
5 对福安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5.1 主要优势
        5.1.1 自然条件优越
        5.1.2 种质资源丰富
        5.1.3 茶叶物流便捷
        5.1.4 茶类结构齐全
        5.1.5 政府支持得力
        5.1.6 地理位置特殊
        5.1.7 传统文化积淀深厚
        5.1.8 生态化发展理念渐入人心
    5.2 存在的问题
        5.2.1 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
        5.2.2 生产成本高且产业化程度低
        5.2.3 大宗茶品质有待提高
        5.2.4 茶叶市场亟需规范
        5.2.5 科技服务体系队伍亟需壮大
        5.2.6 茶产品的创新与升级需加强
        5.2.7 有机茶起步时间晚
        5.2.8 标准与时代需求相比滞后
    5.3 机会
        5.3.1 产业政策优惠
        5.3.2 健康需求增加
        5.3.3 茶消费增加
        5.3.4 茶文化需求
        5.3.5 发展绿色经济的需求
        5.3.6 网络销售成为时尚
    5.4 威胁
        5.4.1 其他地区茶叶品牌的威胁
    5.5 小结
6 福安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策
    6.1 创新方面
        6.1.1 产品创新
        6.1.2 渠道创新
        6.1.3 茶叶经营理念的创新
    6.2 传统方面
        6.2.1 文化建设
        6.2.2 非物质文化传承
        6.2.3 茶产品的大众化
    6.3 品质方面
        6.3.1 用科技、文化提升茶产品品质
        6.3.2 可持续发展提升茶产品品质
7 结论、局限与展望
    7.1 具体结论
    7.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酶解技术改善茶饮料风味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文献综述
    1.1 中国茶饮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茶饮料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2.1 时间对茶饮料提取的影响
        1.2.2 温度对茶饮料提取的影响
        1.2.3 茶水比对茶饮料提取的影响
        1.2.4 外源添加物对茶饮料提取的影响
    1.3 酶解技术在茶饮料中的应用
        1.3.1 酶技术改善茶饮料色泽的研究
        1.3.2 酶技术改善茶饮料香气的研究
        1.3.3 酶技术改善茶饮料滋味的研究
    1.4 酶技术在茶饮料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酶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1.6 研究内容与目标
        1.6.1 研究内容
        1.6.2 预期结果
        1.6.3 创新之处
2 各种酶最佳酶解参数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酶
        2.1.3 试剂
        2.1.4 仪器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蛋白酶最佳参数的选择
        2.2.2 其它酶的比较筛选及最佳参数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2.3.1 蛋白酶筛选及最优酶解条件
        2.3.2 其它酶筛选及最优酶解条件
3 多种酶复配对茶饮料风味的影响
    3.1 蛋白酶复配试验
    3.2 蛋白酶复配试验设计优化
    3.3 添加辅助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试验
    3.4 优化浸提参数正交试验
    3.5 谷氨酰胺酶试验设计
    3.6 不同茶类的选择
    3.7 小结与讨论
        3.7.1 蛋白酶复配方案及其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3.7.2 其它酶复配方案及其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3.7.3 茶类选择
4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名山县茶业企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主要内容
    1.4 数据来源
        1.4.1 年鉴资料
        1.4.2 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交流材料
        1.4.3 调查数据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 研究的不足之处
    1.7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营销研究
        2.1.1 国外农产品营销的研究
        2.1.2 国内农产品营销的研究
    2.2 茶叶营销问题研究
    2.3 SWOT分析法在农业企业中的运用
    2.4 茶叶产业化研究
    2.5 简要评述
3 理论借鉴
    3.1 市场营销理论
    3.2 企业战略理论
    3.3 目标市场营销理论
    3.4 “SWOT”分析法
        3.4.1 分析环境因素
        3.4.2 构造SWOT矩阵
        3.4.3 制定行动计划
4 名山县茶业企业整体发展现状
    4.1 茶叶产业发展状况
    4.2 四川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4.2.1 茶园面积逐年扩大,茶叶产量逐年增长
        4.2.2 区域优势明显突出,规模发展态势强劲
        4.2.3 品种结构日趋优化,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4.2.4 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品牌意识日益增强
        4.2.5 科技含量迅速提高,茶叶质量明显改善
        4.2.6 茶事活动活跃,促进茶叶发展
    4.3 名山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4.3.1 茶树种植情况
        4.3.2 茶业企业发展情况
        4.3.3 产品销售情况
        4.3.4 茶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5 名山茶业企业SWOT分析
    5.1 优势
        5.1.1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5.1.2 茶树品种良种化率高,平均单产高于平均水平
        5.1.3 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产品认证情况乐观
        5.1.4 边茶优势
        5.1.5 地区丰富旅游资源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引擎
    5.2 劣势
        5.2.1 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5.2.2 区域市场同质化,扩张步伐受阻
        5.2.3 企业与茶农、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不稳定
        5.2.4 企业员工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员工培训力度不强
        5.2.5 劳动力大量外流,企业之间存在季节性的用工矛盾
    5.3 机会
        5.3.1 茶叶产业化发展
        5.3.2 绿茶市场前景看好
        5.3.3 有机茶等特种茶走俏
        5.3.4 茶叶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5.3.5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大机遇
    5.4 威胁
        5.4.1 茶叶生产竞争激烈
        5.4.2 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面临巨大压力
        5.4.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5.5 名山县茶叶企业的SWOT矩阵
    5.6 策略选择
        5.6.1 实施品牌发展策略,培育壮大名山茶业的市场竞争力
        5.6.2 实施茶叶差别化营销策略
        5.6.3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6 对策与建议
    6.1 政府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市场管理,强化基础建设
        6.1.1 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6.1.2 规范管理,整顿市场价格,规范市场秩序
        6.1.3 培育、发展茶叶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6.1.4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6.2 强化协会作用,推动产业升级
        6.2.1 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6.2.2 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行业人员专业素质
        6.2.3 搭建平台,协助企业开拓市场
        6.2.4 引进最新的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提高名山茶的技术含量
    6.3 强化营销,加强信息化管理
        6.3.1 树立全员营销观念
        6.3.2 应该把重视当前的产品销量和品牌长远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6.3.3 组建营销联合体
        6.3.4 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推销自己
        6.3.5 用好信息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9)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茶叶的生理作用
        1.1.2 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有关农业产业的研究
        1.2.2 关于茶叶产业问题的研究
    1.3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基本概念与范围界定
        1.3.2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结构
2 茶叶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2.1 全球茶叶起源与发展
        2.1.1 茶叶起源与传播
        2.1.2 全球茶叶供给分析
        2.1.3 全球茶叶需求分析
        2.1.4 全球茶叶贸易分析
    2.2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2.2.1 我国茶叶栽培、制茶历史与生产适宜区域
        2.2.2 中国近代茶叶生产变化历程
        2.2.3 中国茶叶产业现状
    2.3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3.1 机遇
        2.3.2 面临的挑战
    2.4 我国茶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2.4.1 大力发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有机茶叶基地
        2.4.2 推进茶叶品牌化
        2.4.3 茶业产业化经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4.4 提高科学技术对茶叶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2.4.5 大力发展名优茶的生产
        2.4.6 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3 茶叶供给分析
    3.1 中国茶叶供给变化及特点
        3.1.1 茶叶规模发展趋势
        3.1.2 品种结构
        3.1.3 区域布局和区际变化
    3.2 茶叶生产: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分析
        3.2.1 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技术效率的测定
        3.2.2 茶叶产业生产效率基本结论
    3.3 政策含义
        3.3.1 可以从提高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入手,提高茶叶生产综合效率
        3.3.2 各投入要素综合潜力比较
4 茶叶需求分析
    4.1 我国茶叶消费行为分析
        4.1.1 我国茶叶消费总体趋势
        4.1.2 茶叶消费差异分析
    4.2 茶叶需求供给弹性分析
        4.2.1 弹性理论内涵说明
        4.2.2 弹性系数计算结果
        4.2.3 弹性系数分析
    4.3 茶叶国内市场容量预测
        4.3.1 建立茶叶产品国内市场容量的预测模型
        4.3.2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口预测
        4.3.3 预测结果
        4.3.4 验证模型
    4.4 结论及政策含义
        4.4.1 我国茶叶市场容量保持稳定增长
        4.4.2 消费者对茶叶的安全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4.4.3 我国茶叶消费存在差异
        4.4.4 我国茶叶需求量与收入存在正向关系,茶叶供给富有弹性
5 中国茶叶流通分析
    5.1 中国茶叶流通体制及其政策的演变
        5.1.1 从自由购销到政府垄断经营的过渡时期(1949-1952 年)
        5.1.2 供销社与商业部门的计划管理时期(1953-1984 年)
        5.1.3 1985 年茶叶流通市场化改革以后时期
    5.2 茶叶流通特点
        5.2.1 茶叶流通风险高
        5.2.2 鲜茶叶交易频率高,波动性强
        5.2.3 “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5.3 茶叶市场体系
        5.3.1 集贸市场
        5.3.2 批发市场
        5.3.3 茶叶零售市场
        5.3.4 茶叶专业化市场
    5.4 茶叶流通主体
        5.4.1 茶农
        5.4.2 茶厂(场)
        5.4.3 中间商
        5.4.4 茶农专业合作组织
    5.5 我国茶叶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5.5.1 茶叶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5.5.2 茶叶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不健全
        5.5.3 缺乏全球化的经营主体
    5.6 茶叶流通未来发展趋势
        5.6.1 流通主体多元化
        5.6.2 流通体系现代化
        5.6.3 流通空间全球化
        5.6.4 流通平台信息化
        5.6.5 流通要素标准化、品牌化
6 茶叶国际贸易格局分析
    6.1 世界茶叶贸易现状
        6.1.1 世界主要茶叶出口贸易格局
        6.1.2 茶叶国际贸易特点
    6.2 中国茶叶贸易格局分析
        6.2.1 茶叶进出口数量及价值
        6.2.2 茶叶进出口市场结构
        6.2.3 茶叶进出口品种构成
        6.2.4 茶叶出口价格趋势
    6.3 结论及政策含义
        6.3.1 世界茶叶贸易状况
        6.3.2 我国茶叶进口、出口贸易数量和价值呈上升趋势
        6.3.3 我国进出口地区比较集中,多元化趋势逐步显现
        6.3.4 我国各类茶叶平均出口价格变动与世界变化状况
7 中国茶叶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分析
    7.1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回顾
        7.1.1 比较优势理论
        7.1.2 波特的“钻石模型”
    7.2 “钻石模型”与茶叶产业竞争力
        7.2.1 茶叶产业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7.2.2 茶叶的国内需求分析
        7.2.3 茶叶产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7.2.4 茶叶产业市场主体、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分析
        7.2.5 机遇分析
        7.2.6 政府行为分析
    7.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事后检验与分析
        7.3.1 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7.3.2 中国茶叶总体出口竞争力分析
        7.3.3 中国茶叶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7.4 结论及政策含义
        7.4.1 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市场占有率不高
        7.4.2 贸易竞争力指数较高
        7.4.3 茶叶具有比较强的比较优势,但竞争力在下降
        7.4.4 部分省区具有茶叶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
        7.4.5 政策导向
8 茶叶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
    8.1 国家对茶叶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8.1.1 市场机制调节茶叶市场的局限性
        8.1.2 茶叶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8.1.3 茶叶产业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
    8.2 茶叶产业宏观调控目标
        8.2.1 协调茶叶供求平衡
        8.2.2 化解茶叶市场风险
        8.2.3 稳定增加茶农收入
        8.2.4 加大茶叶出口力度,提高和保持茶叶国际竞争优势
    8.3 WTO 框架下政府支持体系
        8.3.1 建立农产品贸易国际支持体系
        8.3.2 加强国家投入体系
        8.3.3 完善茶叶市场体系
        8.3.4 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管理体系
    8.4 茶叶立法保障体系
        8.4.1 完善农业支持立法体系
        8.4.2 完善茶叶市场主体立法体系
        8.4.3 健全茶叶技术法规体系
        8.4.4 完善茶叶检疫法律法规体系
9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1.1 世界茶叶市场的总体状况表现为需求不断增加
        9.1.2 中国茶叶产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9.1.3 中国绿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波动,而红茶则变化不大
        9.1.4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茶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9.1.5 中国茶叶国内流通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9.1.6 中国茶叶进出口在呈进一步增长,但贸易形势日益严峻
        9.1.7 中国茶叶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
        9.1.8 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制订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
    9.2 主要创新点
    9.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会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茶文化古今谈(论文提纲范文)

现场互动

四、“中国绿茶”饮料走俏日本(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J].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9(02)
  • [2]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分析[J]. 周紫盈,邓爱民. 茶叶通讯, 2016(03)
  • [3]远红外和微波复火对绿茶品质及其饮料风味稳定性的影响[D]. 云春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1)
  • [4]福安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林海.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5]酶解技术改善茶饮料风味品质的研究[D]. 郭昊蔚. 浙江大学, 2013(10)
  • [6]茶产业:投资可大可小 翻番赚[J]. 本刊编辑部.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1(05)
  • [7]名山县茶业企业营销策略研究[D]. 王中成.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8]日本茶叶市场概况[J]. Hasitha de Alwis,李清泽. 中国茶叶, 2008(05)
  • [9]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 李道和.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10]“会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茶文化古今谈[J]. 陈文华. 农业考古, 2008(02)

标签:;  ;  ;  ;  

“中国绿茶”风靡日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