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侵论文_刚什婷,贾涛,王宝春,程秀明,邓英尔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水入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水,电阻率,大亚湾,崂山,潮位,营养盐,海南省。

海水入侵论文文献综述

刚什婷,贾涛,王宝春,程秀明,邓英尔[1](2019)在《基于熵权法的集对分析模型在青岛市崂山区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中单指标评价法指标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论文将熵权理论和集对分析模型相结合,以青岛市崂山区海水入侵实测点为例进行研究。基于咸、淡水中的重要特征成分的显着差异,选取了Cl~-,M,SO■,γCl~-/γHCO~-_3,SAR五项化学特征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崂山区海水入侵主要分布于江家土寨东-浦里社区北入侵段,王哥庄-港西-港东入侵段、仰口湾入侵段、登瀛村-栲栳岛入侵段。该评价结果与单指标(Cl~-)评价法反映的海水入侵现状具有一致性,比单指标评价法具有优势,可见基于熵权法的集对分析模型合理可靠,评价结果较为准确。(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郭芳,闫光,孟凡勇,宋言明,钟国舜[2](2019)在《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海水入侵温度测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水入侵造成各地沿海滩涂出现了大面积生态退化,对滩涂温度的有效测量有利于监控滩涂海水入侵的情况解决生态平衡问题;通过对光纤光栅结构的特殊设计解决了基底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变对温度的测量,实现了传感器的解耦;光纤光栅传感器的重复性实验和标定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在10.21 pm/℃以上,线性度达到了99%以上,精度为0.2℃,分辨率达到0.1℃,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在现场试验中,将3个光纤光栅传感器串联组成2000 m的传感器系统对滩涂的温度进行测量,数据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在实际温度测量中进行使用。(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9年11期)

陈月[3](2019)在《丹东海水入侵区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入侵指海水向陆地一侧运移,它包括海水沿地表、河口、河道及下通道的入侵。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的增加,需对海水入侵的加剧进行积极防御。文中通过近几年丹东沿海地区海侵监测成果,结合区域相关防治规划,对海水入侵区的演变进行了趋势分析。(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熊贵耀,付腾飞,徐兴永,徐秀丽,陈广泉[4](2019)在《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的研究对于海水入侵的灾害防治及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海水入侵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归纳了地质条件(包括海岸边界坡度、含水层介质分层、水力传导系数和弥散度)和水动力条件(包括海平面和地下水位的变化)这两类基础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了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机理,同时指出将相互作用、互有联系的影响因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研究,会更有利于理解海水入侵整个过程。(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坤,刘文全,徐兴永,陈广泉,刘衍君[5](2019)在《海南省海岸带典型区域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海南省东部和南部海岸带地区地下水现场监测数据和室内水化学测定数据,研究了各水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了区域海水入侵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Cl~–与Na~+的变异系数较高,与矿化度(TDS)具有强的相关性;以m(Cl~–)(m表示质量浓度)和TDS分别作为评价因子开展了海水入侵现状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未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m(Na~+)/m(Cl~–)、 m(Cl~–)/m(HCO_3~–)、m(Cl~–)/m(SO_4~(2–))、m(Ca~(2+))/m(Na~+)、m(Ca~(2+))/m(Mg~(2+))、钠吸附比(SAR)与m(Cl~–)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Na~+)/m(Cl~–)、m(Ca~(2+))/m(Na~+)、m(Ca~(2+))/m(Mg~(2+))以及SAR4个参数可以作为海南省海水入侵判定的评价因子。研究结果对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战略目标,指导当地合理利用地下水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杨熙,谭烨辉[6](2019)在《夏季外海水入侵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季大亚湾存在由粤东沿岸上升流所引起的外海水入侵现象,且入侵强度存在年际差异,作者利用大亚湾2004~2017年历年夏季航次调查数据,将弱入侵年份与强入侵年份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外海水入侵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外海水入侵由弱变强时,湾内水体理化特征发现显着变化,水体由高温低盐转变为低温高盐,N、P等营养盐含量出现下降。海水理化性质的改变导致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硅藻、甲藻种类数以及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出现升高;浮游植物总丰度和硅藻丰度下降,甲藻丰度变化不明显;常见浮游植物种类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sp.)、角毛藻属(Chaetocerossp.)和叉角藻(Ceratiumfurca)丰度出现下降,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丰度出现升高;优势种由单一硅藻种类向硅藻和甲藻共为优势转变。此外,外海水入侵还会通过改变海水理化因子的空间分布以及湾内上层水体流向来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玉广,王传珺,刘志华,王伟伟,马恭博[7](2019)在《地下水位和海平面变化对绥中砂质海岸海水入侵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绥中六股河口近滨海地区砂质海岸海水入侵区和过渡区长期的实时监测结果,同时依据地下水开采和季节性海平面变化情况,分析了海平面变化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六股河附近地区海水入侵的影响,S-1井和S-2井2012年至2016年4 a间地下水位分别下降了4.60 m和0.59 m,造成了S-1井枯水季无水的现象,并且完全受控于海水,电导率值较高,S-2井地下水电导率值增加。同时,海平面变化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本地区海水入侵。(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赵云峰[8](2019)在《秦皇岛市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文特征值变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秦皇岛市濒临渤海,由于地下水超采及地质因素,沿海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海(咸)水入侵。采用1995年~2016年水文统计资料,选取降水量、河道径流量、潮位和地下水开采量四个主要的水文特征值对长系列资料进行分析,与地下水埋深和海水入侵调查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秦皇岛沿海河流多为暴涨暴落的山溪性河流,暴雨历时短,强度大,加上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发生在7月、8月,占年径流量的70%左右,且一次洪水的洪量主要集中在24 h内,24 h洪量占3 d洪量的70%以上。大量的地表径流排入大海,地下水得不到充分补给,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海水压迫海(咸)水体向内陆延伸。结果可为控制地下水超采、遏制海水入侵、改善地下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4期)

贾翠萍,陈桥,魏久传,王红梅,施龙青[9](2019)在《FTIR光谱的海水入侵区水-岩(土)间氟迁移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地区饮水型氟中毒和海水入侵十分普遍。海水入侵引起地下水性质的改变对岩(土)氟迁移具有潜在影响,但尚未有直接模拟实验证实,其氟迁移机理也不明确。用淡水和海(卤)水混合及配制溶液模拟海水入侵过程,对含水砂层沉积物进行静态水-岩(土)氟迁移模拟实验,对比分析沉积物FTIR特征,探讨海水入侵对岩(土)氟迁移影响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含水砂层沉积物氟迁移量大小顺序为:海水>1∶1淡海>淡水;卤水>1∶1淡卤>淡水,随海(卤)水混入程度增加,含水砂层沉积物岩(土)氟迁移能力增强。氟迁移能力随NaCl和NaHCO_3浓度增加而增加,随CaCl_2浓度增加而降低。对含水砂层沉积物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表明,随NaCl和NaHCO_3浓度增加, NaCl溶液中沉积物Si—O—Si键伸缩振动峰强度明显增强,氟磷灰石弯曲振动峰减弱, O—H键特征峰变化不明显,而NaHCO_3溶液中沉积物羟基磷灰石弯曲振动峰和Si—O—Si键伸缩振动峰强度变化不明显, O—H键特征峰强度变化明显,表明NaHCO_3溶液主要通过OH~-与F~-离子交换,而NaCl溶液是通过Si—O—Si键中Si—O置换来影响岩(土)氟迁移。随CaCl_2浓度增加, Si—O—Si键伸缩振动峰强度明显减弱,氟磷灰石弯曲振动峰强度增强,表明Ca~(2+)强烈地抑制岩(土)氟析出。同时,随NaCl和NaHCO_3浓度增加和CaCl_2浓度减少, Si—F特征峰强度减弱, Si—O—Si键弯曲振动峰向低波数偏移。由于大气CO_2混入, 1 mol·L~(-1) CaCl_2作用沉积物出现1 460和1 420 cm~(-1)碳酸根特征峰。由于碳酸根沉积作用, 1 mol·L~(-1)的NaHCO_3作用的沉积物在1 460 cm~(-1)处峰强度增强,且在875 cm~(-1)出现新峰,但是在淡海卤水和NaCl溶液作用的沉积物中无碳酸根特征峰,表明含水砂层中无萤石(CaF_2)溶解作用。海水入侵引起的偏碱性、高钠低钙的环境促进岩(土)氟迁移释放,是滨海地区高氟地下水重要动力。(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4期)

郭龙凤[10](2019)在《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海水入侵运移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入侵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之一,掌握海水入侵的规律和特征对于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保护以及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海水入侵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准确监测和客观评价一个区域的海水入侵需要系统、长期的监测数据支持。海水入侵室内物理试验可以相对灵活地揭露不同水文地质条件或水动力条件下的海水入侵运移规律,目前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海水入侵研究手段。本文在分析海水入侵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模型以无损伤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为主要数据获取方法,从电阻率这一综合电特性参数的角度分析研究了米级尺度上海水入侵的规律和特征,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1)未发生海水入侵时,在获得的电阻率图像上含水层的电阻率值约在60-320Ω·m。受电极布设及含水层密实性因素影响,电性结构整体在0.1m以上区域呈低阻值特征,在0.1m以下区域为高阻值特征。相对上部低阻值区域,下部高阻值区电性结构空间分布均匀。(2)海水的入侵致使入侵区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矿化度升高、电阻率降低,整体上电阻率与矿化度呈负相关关系。在以矿化度1000mg/L作为划分咸淡水的标准时,试验中确定了电阻率值小于24Ω·m的区域为海水入侵区。(3)在海水与淡水水头相同条件下,受密度差和浓度差的控制,海水逐渐向淡水含水层入侵。在电阻率图像上,相对于入侵前的电阻率特征,在海水入侵区存在一明显的空间上连续的楔形体状低电阻率区,该低阻区是海水入侵驱替淡水所致。不同时刻的电阻率图像中的低阻区特征清晰地反映了海水入侵的过程和规律,24Ω·m等值线(面)较好地对应了入侵中咸淡水的分界面。二维和叁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推断的咸淡水分界面基本呈下凹抛物线型逐渐入侵淡水区。海水入侵范围逐渐扩大,最终趋于稳定。(4)地下水的开采,加剧了海水入侵的程度。不同维度的电阻率图像上反映的海水楔形体的形态和运移规律具有一致性。其中,开采压强最先重点作用于含水层中下部,诱发海水楔形体中部的升锥现象及含水层底部的回退现象,而后着重作用于含水层表面,加剧表面的海水入侵范围,最终海水楔形体不同位置处的咸淡水分界面呈一垂向锋面,稳定在距抽水井水平距离0.1m位置处。(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海水入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海水入侵造成各地沿海滩涂出现了大面积生态退化,对滩涂温度的有效测量有利于监控滩涂海水入侵的情况解决生态平衡问题;通过对光纤光栅结构的特殊设计解决了基底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变对温度的测量,实现了传感器的解耦;光纤光栅传感器的重复性实验和标定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在10.21 pm/℃以上,线性度达到了99%以上,精度为0.2℃,分辨率达到0.1℃,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在现场试验中,将3个光纤光栅传感器串联组成2000 m的传感器系统对滩涂的温度进行测量,数据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在实际温度测量中进行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水入侵论文参考文献

[1].刚什婷,贾涛,王宝春,程秀明,邓英尔.基于熵权法的集对分析模型在青岛市崂山区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中的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2019

[2].郭芳,闫光,孟凡勇,宋言明,钟国舜.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海水入侵温度测量系统[J].激光与红外.2019

[3].陈月.丹东海水入侵区演变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9

[4].熊贵耀,付腾飞,徐兴永,徐秀丽,陈广泉.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海洋科学.2019

[5].杨坤,刘文全,徐兴永,陈广泉,刘衍君.海南省海岸带典型区域海水入侵现状评价[J].海洋科学.2019

[6].杨熙,谭烨辉.夏季外海水入侵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9

[7].王玉广,王传珺,刘志华,王伟伟,马恭博.地下水位和海平面变化对绥中砂质海岸海水入侵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9

[8].赵云峰.秦皇岛市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文特征值变化趋势分析[J].陕西水利.2019

[9].贾翠萍,陈桥,魏久传,王红梅,施龙青.FTIR光谱的海水入侵区水-岩(土)间氟迁移机理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10].郭龙凤.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海水入侵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近30年中国沿海主要监测站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示意图早奥陶世亮甲山期构造格局图海水入侵程度的平面分布海水入侵过程电阻率垂向分布曲线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水入侵灾害危...

标签:;  ;  ;  ;  ;  ;  ;  

海水入侵论文_刚什婷,贾涛,王宝春,程秀明,邓英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