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病理学诊断论文-吴长发

分子病理学诊断论文-吴长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病理学诊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子病理学,食管癌,诊断效果,相关性研究

分子病理学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吴长发[1](2019)在《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食管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食管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食道癌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的病理学诊断,研究组采用FISH检测法。对两组患者活检组织中病理结果、病例等级、检测的准确度、FISH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情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检测结果表明食道癌与3号、17号染色体着丝粒异常拷贝有关(P<0.05)。结论:对于食管癌患者进行诊断时,采取更为敏感的FISH检测,显着提高检测的准确度,3号与17号染色体着丝点可以作为诊断食道癌的探针,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13期)

关丹丹,宫丽平[2](2017)在《建立区域性分子病理学诊断中心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分子病理学诊断的地位日益重要,临床需求增长迅速,这必将促进传统病理学科的重新布局和改革。建立区域性分子病理学诊断中心势在必行。本文就此提出几点思考,分别从基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区域性分子病理学诊断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大意义3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根据首都医科大学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的专业经验,对建立诊断中心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制度方面的建议,同时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予以分析。本文的思考对建立区域性分子病理学诊断中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教育管理》期刊2017年S2期)

邓云特,魏亮[3](2016)在《基于ISET原理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体系在分子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体系,探讨其在分子病理学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基于ISET原理应用CTC-BIOPSY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仪,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荧光等多种技术,对445例肿瘤患者(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117例健康人外周血样本进行CTCs/CTM计数与分析。结果细胞形态学分析:在341例肿瘤患者中,共检出229例CTC阳性,检出率为67.2%。(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3)

杨永辉,朱桂云,陈宁[4](2016)在《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的正确诊断是患者获得及时治疗的关键,长期以来,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赖细菌学涂片和培养。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结核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方法。文章着重介绍结核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并对其应用的可行性予以客观分析。(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6年10期)

杨小秋,谈顺[5](2015)在《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分子病理学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UPS)以前被称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MFH的概念在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中被删除并代之以UPS。UPS恶性程度高,复发和转移常见,预后较差,其形态学具有多形性且分化差,误诊率较高。随着分子生物辅助诊断技术日益成熟,为UPS与其他具有多形性形态学特征的恶性软组织肉瘤鉴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5年15期)

余英豪,黄倩[6](2015)在《恶性间皮瘤的分子病理学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弥漫性恶性间皮瘤(DMM)的诊断可能是病理医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迄今为止,通过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等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均无法使DMM的诊断准确率达到100%。近期《诊断病理学杂志》连续刊文对DMM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诊断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分子诊断的层面介绍分子技术及其在DMM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以期加深对DMM这一特殊肿瘤的认识,为全面了解DMM的病理现状及其新进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任力,王冰清[7](2014)在《分子病理学技术在遗传性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皮肤病是皮肤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难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遗传性皮肤病有300多种,其中大多数发病机制不明确。分子病理学是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病理学的交叉学科,运用分子病理学技术可以较好地阐释遗传性皮肤病基因变异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对遗传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发展,分子病理学技术已经被临床作为遗传性皮肤病诊断的重要工具。(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孙志刚[8](2014)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病理学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收集我院8年来诊断为MALT淋巴瘤的病例,根据2008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为诊断标准,通过镜下观察MALT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诊断手法,完善对MALT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同时分析MALT淋巴瘤在本地区B细胞淋巴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MALT淋巴瘤57例,同时统计该期间的其他B细胞淋巴瘤病例。所有标本取自于患者原发病灶,并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根据H.E染色切片和免疫组化CD20,bcl-2,CD3,CD5,CD10,CD23,cyclinD1,CD21和CK进行组织学评价。肿瘤细胞的克隆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KappaLambda)限制性表达检测和PCR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1、本组共收集MALT淋巴瘤57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8例,以女性发生居多。年龄在14岁到92岁之间,平均年龄60岁,中位年龄60岁。肿瘤发生部位包括胃21例、唾液腺11例、肠6例、眼眶及眼附属器6例、肺5例、甲状腺4例、皮肤2例、脑1例、乳腺1例。2、在低倍镜下,本组收集的MALT淋巴瘤常表现为弥漫型,少数表现为结节样。MALT淋巴瘤细胞类型多样,主要是以中心细胞样(CCL)细胞、单核样B细胞(MBC)或小淋巴细胞样细胞的弥漫性浸润为主,常伴有散在的转化的母细胞、浆细胞样分化。在具有腺上皮的组织,如胃、肠、唾液腺等处常出现LEL,LEL的形成,对MALT淋巴瘤的诊断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而缺乏腺上皮的组织眼眶、脑等处未见LEL。可见LEL不是诊断MALT淋巴瘤的唯一形态学判断标准。3、肿瘤细胞的克隆性检测结果:对57例MALT淋巴瘤和5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标本进行检测,发现57例MALT淋巴瘤中有35例出现IgH基因单克隆性重排,占61.40%(35/57)。而5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没有检测到克隆性改变。免疫组化中15例kappa或lambda的表达具有优势,敏感性为26.32%(15/57)。其中4例IgH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是阴性的,而kappa或lambda是阳性的。两者联合应用的阳性率是68.42%。4、收集8年来B细胞淋巴瘤的统计结果,共有542例。其中MALT淋巴瘤57例,占总体的10.52%。仅次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72.69%),较滤泡性淋巴瘤(8.67%)发病率高。结论:1、对于MALT淋巴瘤的诊断,组织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的方法,对MALT淋巴瘤的诊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2、IgH基因重排检测及kappa或lambda的限制性表达的检测在MALT淋巴瘤的诊断以及与反应性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意义。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检测的阳性率。3、IgH基因重排检测MALT淋巴瘤的单克隆性虽具有明显意义,但其阳性率受到活检组织内非肿瘤成分的影响可导致假阴性的产生。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保证提取肿瘤细胞DNA的纯度。4、本组收集本院8年来的B细胞淋巴瘤共有542例,其中MALT淋巴瘤57例,占总体的10.52%,在本组病例中其发病率是B细胞淋巴瘤的第二位。(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4-04-01)

许猛,王岩[9](2013)在《分子病理学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人们对骨肿瘤的分子学基础已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骨肿瘤的叁个类型已确定,即:特异性易位与简单染色体组型包括染色体易位的骨肿瘤,如尤文氏肉瘤、动脉瘤样骨性囊肿等;特异性基因突变或扩增的骨肿瘤,如软骨肉瘤、纤维性结构不良、脊索瘤等;基因不稳定肉瘤以及复杂染色体组型的骨肿瘤,如骨肉瘤等。虽然骨肿瘤的分子学基础仍未被完全破解,但罕见骨肉瘤类型的研究将得到新技术的支持。资料库的开放,新技术的使用,现有脱钙石蜡包埋组织技术的精炼,将有助于揭示更多骨肿瘤的遗传变异,这对未来骨肿瘤分子诊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陈岗[10](2012)在《肺癌分子病理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2012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7)

分子病理学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分子病理学诊断的地位日益重要,临床需求增长迅速,这必将促进传统病理学科的重新布局和改革。建立区域性分子病理学诊断中心势在必行。本文就此提出几点思考,分别从基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区域性分子病理学诊断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大意义3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根据首都医科大学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的专业经验,对建立诊断中心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制度方面的建议,同时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予以分析。本文的思考对建立区域性分子病理学诊断中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病理学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1].吴长发.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食管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9

[2].关丹丹,宫丽平.建立区域性分子病理学诊断中心的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7

[3].邓云特,魏亮.基于ISET原理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体系在分子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C].第九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2016

[4].杨永辉,朱桂云,陈宁.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进展[J].临床荟萃.2016

[5].杨小秋,谈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分子病理学进展[J].医学综述.2015

[6].余英豪,黄倩.恶性间皮瘤的分子病理学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

[7].任力,王冰清.分子病理学技术在遗传性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前景[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

[8].孙志刚.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病理学诊断[D].大连医科大学.2014

[9].许猛,王岩.分子病理学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

[10].陈岗.肺癌分子病理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C].2012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标签:;  ;  ;  ;  

分子病理学诊断论文-吴长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