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复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反向复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向复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用,可编程,门阵列,链路,模式,动态,校园网。

反向复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欧阳长冬,刘其超,史朝翔,常建新,高猛[1](2016)在《基于反向复用技术的100G光传输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PDM-QPSK(偏振复用-正交相位调制)以及相干光加高速DSP技术的100G传输技术在骨干网的应用越来越成熟。然而,此100G传输方案价格依然昂贵,当采用100G应用于底层网络,例如接入网以及数据中心交换机的互联互通时,价格成本考量就显得尤为突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100G传输方案,以反向复用技术与多通道分发(MLD-Multi Lane Distribution)技术为基础并实现了基于此方案的样机设计,并且完成了48小时的160 km的无误码传输测试。实验证明,此方案基于传统单模光纤的100G传输性能良好,且是真正实现了低成本的100G传输方案。(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16年07期)

王亮[2](2012)在《基于反向代理技术的IP地址复用方案设计与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Internet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改善教学科研环境、提升校园管理水平、加强校学术交流、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网建设现状及业务特点,以校园网Chinanet公网IP地址资源紧缺为切入点,分析校园网Chinanet公网IP地址资源紧缺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反向代理技术优化Chinanet公网IP地址资源方案,并通过智能多路口均衡服务系统实现了Chinanet公网IP地址资源优化。(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2年81期)

宣二勇,常立新,王俊芳[3](2012)在《E1/LAN反向复用技术的FPGA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以太网通过E1链路接入同步数字系列(SDH)的应用需求,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完成了将以太网数据包反向复用到多路E1链路上传输的实现方法。介绍了系统总体设计和功能划分,重点描述了各组成模块的设计方法,解决了差分时延补偿和链路动态调整2项关键技术。相对于利用专用集成芯片完成的实现方法,该方法具有设备体积小、功耗低、可扩展性强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对实现的设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2年07期)

乐彦杰[4](2012)在《基于ATM反向复用技术(IMA)的3G接入网络层传输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3G网络全IP化的需求,PTN技术将成为3G无线接入网(UTRAN)的主要承载技术。IMA技术将一条高速的ATM信元流分拆到多条低速的物理链路发送给远端,在远端从这些链路恢复出原始的信元流。IMA技术突破了单条物理链路的速率限制,提高了带宽利用率,因而被广泛应用于3G的无线接入网。为了充分利用IMA技术的优势,PTN设备需要提供IMA接口,用于与Node B通信。本课题PTN产品的设计就是基于当前3G无线接入网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的。本文第1章介绍3G无线接入网的发展现状,列出各种承载技术并进行比较。为满足无线接入网IP化的需求,提出了基于PTN技术的组网方案。第2章详尽讲解了IMA协议的内容,包括IMA帧、ICP信元、IDCC调度、IMA组状态机、链路状态机,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第3章首先给出了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包括时钟分配、电源分配、器件选择;然后给出FPGA总体逻辑设计方案,对FPGA进行了模块划分和功能细化。本人在本系统的设计中,主要负责FPGA中TIMA子模块的设计和SOPC系统设计,分别在第4章和第5章给出详尽的设计方案。第4章完成了IMA发送模块(TIMA)的设计,实现了IMA协议发送端的功能:将来自ATM层的ATM信元分拆到多条物理链路上,并按照协议规定在ATM信元之间适时地插入ICP信元和Filler信元形成IMA帧,然后将各链路的IMA帧对齐发送出去。第5章设计了一个基于NIOSⅡ处理器的SOPC系统。NIOSⅡ处理器实现如下软件功能:下达IMA配置、维护IMA组状态机,维护IMA链路状态机。用N1OSⅡ处理器替代状态机电路,为系统节省了逻辑资源。第6章首先为TIMA模块编写了测试平台,用于验证TIMA模块的功能。最后,对整系统进行上板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能很好地完成IMA协议的收发功能,运行可靠,无丢包现象。(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2-01)

张浩[5](2010)在《利用反向控制原则和依赖注入的可复用框架设计解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复用软件框架开发中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解决实体之间的紧耦合性,这种耦合不但增加了应用框架开发软件和维护的难度,另外一方面也使得重用以前的成功经验和项目积累变得举步维艰。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利用现在开发软件中常用的实现松耦合、高内聚特性的反向控制(IoC)原则,及其实现依赖注入(DI)设计模式进行框架解耦合的方法,指出了开发可复用框架的一般模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0年S2期)

关键,周悦松[6](2008)在《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应用及故障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升传输资源利用率,在ATM物理接口引入ATM反向复用技术,将ATM集合信元流分接到多个低速链路上,在远端再将多个低速链路复接在一起恢复成原来的集合信元流,使多个低速链路灵活方便地复用起来,它是支持高速ATM信元流的一种实用方法。我们将此技术在海拉尔油田局域网项目中进行了应用,解决了用户对数据通信业务的需求。(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9-01)

陈松[7](2007)在《有/无线ATM反向复用(IMA)模块的设计和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ATM反向复用(IMA)协议,它用于将高速ATM信元流在起始端利用多条物理线路传输,再在终结端将多条物理线路的信元流复接在一起并还原成与起始端一样的高速信元流的技术。其实质是将多个低带宽的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带宽的链路使用,从而解决了高带宽的业务流在低带宽链路上传输的问题。首先,本文详细阐述了ATM反向复用(Inverse Multiplexing For ATM)技术的原理和动态带宽调整的功能,以及它们在有/无线ATM传输上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详细阐述了IMA的背景知识:ATM over E1以及WATM over E1的原理。再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无线ATM反向复用模块”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并阐述了其实现的具体过程:对有/无线ATM反向复用模块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对模块内信号的流向做了详细介绍,接着对模块内主要的专用芯片PM7340、DS21Q59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以及接口时序做了详细介绍,然后对模块内的处理器DSP部分做了详细介绍。由于模块的核心使用了FPGA,它对功能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对FPGA内部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本文提供了有/无线ATM反向复用模块的测试方案,主要包括反向复用功能和动态带宽调整功能的测试,最后提供了测试数据以及分析,最终验证了模块功能的完整性与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7-04-01)

刘增辉[8](2006)在《无线信元反向复用及动态容量调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ATM无线链路组网需求,提出了适合无线链路反向复用的编码及动态容量调整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利用微波、散射和卫星等传输手段进行ATM/MPLS无线机动组网,编码纠错门限为2×10-3,当通信节点无线传输距离增大或信道传输质量变恶劣时,通过动态容量调整技术自动降低信号速率以提高业务传输质量,该项技术特别适合新一代宽带网络。(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06年03期)

杜治国[9](2006)在《四路E1接口MPEG2传输流反向复用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信数据传输对速率和带宽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原有建成的网络是基于话音传输业务的网络,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而建设新的宽带网络需要相当大的投资且建设工期长,无法满足特定客户对高速数据传输的近期需求。反向复用技术是把一个单一的高速数据流在发送端拆散并放在两个或者多个低速数据链路上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还原为高速数据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多路E1反向复用传输芯片的设计方案,使用四个E1构成高速数据的透明传输通道,通过链路容量调整机制,可以动态添加或删除某条E1链路,实现灵活、高效的利用现有网络实现视频、数据等高速数据的传输,能够节省带宽资源,满足客户的需求。系统分为发送和接收两部分。发送电路实现四路E1的成帧操作,数据拆分采用线路循环与帧间插相结合的方法,A路插满一帧(30时隙)后,转入B路E1间插数据,依此类推,循环间插所有的数据。接收电路进行HDB3解码,线路延迟判断,FIFO和SDRAM实现多路数据的对齐,最后按照约定的高速数据流的帧格式输出数据。整个数字电路采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设计,以FPGA器件作为硬件实现,进行了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6-06-08)

姚洋[10](2005)在《ATM反向复用(IMA)在接入网中的应用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ATM(Asnycom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制定的标准。它力图用一个单一的,通用的交换结构来有效的处理各种类型的业务和多媒体应用。由于ATM具有灵活的带宽分配、完善的服务质量控制以及低时延、高安全等特性,使得ATM不仅仅在广域网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接入网领域ATM也赢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此外ATM反向复用可以突破传统ATM接口中的数据速率断层,为人们提供一种经济而灵活的接入方式,尤其适合于企业用户。 本文先讨论ATM技术和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优势,然后结合本人参与公司工程项目的实际工作经验,重点论述了如何设计并在DSLAM系统上实现ATM反向复用接口卡,以及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10-20)

反向复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Internet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改善教学科研环境、提升校园管理水平、加强校学术交流、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网建设现状及业务特点,以校园网Chinanet公网IP地址资源紧缺为切入点,分析校园网Chinanet公网IP地址资源紧缺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反向代理技术优化Chinanet公网IP地址资源方案,并通过智能多路口均衡服务系统实现了Chinanet公网IP地址资源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向复用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长冬,刘其超,史朝翔,常建新,高猛.基于反向复用技术的100G光传输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6

[2].王亮.基于反向代理技术的IP地址复用方案设计与实施[J].考试周刊.2012

[3].宣二勇,常立新,王俊芳.E1/LAN反向复用技术的FPGA实现[J].无线电工程.2012

[4].乐彦杰.基于ATM反向复用技术(IMA)的3G接入网络层传输方案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张浩.利用反向控制原则和依赖注入的可复用框架设计解耦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0

[6].关键,周悦松.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应用及故障处理[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2008

[7].陈松.有/无线ATM反向复用(IMA)模块的设计和实[D].电子科技大学.2007

[8].刘增辉.无线信元反向复用及动态容量调整技术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6

[9].杜治国.四路E1接口MPEG2传输流反向复用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6

[10].姚洋.ATM反向复用(IMA)在接入网中的应用与实现[D].四川大学.2005

标签:;  ;  ;  ;  ;  ;  ;  

反向复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