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易恒:从《周易·大过卦》看过与恶的关系论文

吴易恒:从《周易·大过卦》看过与恶的关系论文

内容摘要:在《周易·大过卦》中,过作为一种限度,与善恶中的恶有极大关系。恶与过的相似点其一在于二者都将超过一定的标准;其二在于二者都会带来相应的灾害或困境,过后果之严重性大于恶。恶与过的区别其一在于两者各自有一定的前提;其二在于两者也各自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对比最终得出了恶概念是归于过概念中,过是恶的上位概念。

关键词:大过卦 过 恶 上位概念

关于《周易》的内涵,孔圣下过结论:“洁静精微,《易》教也”,由此见《周易》之深。从善恶问题来看,《说文》将恶解释为过。从大过卦看,过又有多个层次。由于古今对恶的定义繁多,各家不一,故需界定恶的范围,再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比较。

小学科学强调以探究性教学为核心,要想保证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对“保护环境”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即使长篇大论的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以数据来证实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但对身处农村和西部农业区域的学生而言,不会有任何的感触;对东部发达城市和沿海沿江城市的学生而言,缺水问题同样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分组,然后利用计算机访问相应的环保网站,对资料进行收集和对比,使其切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综上所述,称谓语作为日常交际用语的一种,它既是语言,也是文化,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5]作为人们言语交际的先导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称谓语值得大家重视和研究,它所涉及的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发现称谓语的不同来理解文化的差异,同时,从文化的角度对称谓语的不同进行研究,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英汉称谓语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促进文化交流。

“惊梦”的杜丽娘是春困中偶然间得之,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毕竟是在无意间做的;“寻梦”则是杜丽娘有意要去重见梦中之人,她的爱情已经觉醒,且一往而深,自觉起来反抗封建礼数了。寻梦之后,杜丽娘病了,她不甘心自己的美貌华年就这样毁灭掉。临死前,她描画下自己的春容,嘱咐死后将遗体埋葬在梅树下,春容藏在太湖石底下,“有心灵翰墨春容,傥直那人知重”,她追求爱情的理想并没有因死而熄灭。

一.对恶的界定

恶之界定基于先秦儒家之恶。荀子认为:“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荀子认为恶即是用偏激、凶险的行为造成混乱,包括违反了社会的规定的行为。而恶的来源上荀子认为是对欲望的追逐,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如不节制则造成危害。但“好利”又是人之先天的本能,由此荀子认定了恶的定义并要改变人之自然本性。

在《论语·尧曰》中有“四恶”的概念:子张问如何是四恶?孔子进行了回答:一“不教而杀谓之虐”即缺乏仁义之心;二“不戒视成谓之暴”则是鲁莽、急功近利;三“慢令致期谓之贼”即是轻慢、高傲;四“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则是贪欲、私欲。

总结下来,恶分三个层次:本能之恶,即人的欲望、私欲,也就是贪和欲,是出于自然的本能,先天具有的。放纵之恶,是对这种本能的欲望的向往,不加以节制、引导则会无限增长,即是放纵。行为之恶,从思想上的逐欲延展至行为上的逐欲并造成危害。

二.大过卦中过的含义

帛书本:

2.1 阴阳之过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今本:

大过:栋挠,利有攸往,亨。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九三:栋挠,凶。

南翔馒头的改造,邀请了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亲自操刀,这位善于糅合东方文化与西方美学的设计师,在设计中凸显海派文化情怀,如引入了中国版画手工艺术、剪影效果、书法笔触等设计手法以及丰子恺经典绘画中等不同元素,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老店还有了全新品牌标志,品牌图案上是两个小朋友抬着冒着热气的南翔馒头,很是讨喜。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对照今本周易与《马王堆帛书周易》如下:

《说文》:“恶者,过也”。但过在大过卦中有多层含义,故对《大过卦》进行分析。

九四:栋,吉。有它,閵。

初六:籍用白茅,无咎。

九二:楛杨生荑,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九三:栋挠,凶。

泰过:栋,利有攸往,亨。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六五:楛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尚九:过涉灭钉,凶。无咎。

若一国的文化影响力较强,它开展文化外交的实力和意愿也较强。当它对中国文化传播持有敏感警惕或谨慎平衡的态度时,都会倾向于运用自身的文化影响力进行积极抵制;当它对中国文化传播持有接触交流或欢迎接纳的态度时,都会倾向于通过积极互动来实现资源互补。

对比可见,今本周易为大过卦,帛书本为泰过卦,《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凡大之属皆从大”,泰字古字形为夳,显然泰字从大,是大的延伸意。段玉裁:“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他认为泰和太相同,都是对大的形容,因此泰和大都是对此卦所指之物限度的形容。大过卦四阳二阴,阳爻贯穿中间,阴爻退居首尾,中间四阳过盛,故泰和大即是指阳胜于阴。栋为梁柱,指代阳之义;挠是弯曲,指代过多之义,栋挠就是指阳之发用过于强盛,打破了阴阳平衡,故有阴阳之过的含义。

大过卦中还描述了阴阳之过的具体表现: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文献[9]提出了一种流片后延迟缓冲器插入方法,以面积损耗1%~2%为代价降低了电路频率迭代对时序的影响.文献[10]提出了一种在时钟树上插入时钟游标装置(CVD)的算法.

第三,着力打造农产品物流平台,提升物流配送保鲜能力。河北省逐步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全方面的网格化物流体系。有效开展农产品第一、二、三方物流,形成单独的河北特色农产品物流运送体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可通过专业线上互联网平台,搭建新型物流运送体系,进行会员跟踪物流配送制度,以便更好了解用户所需。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大了对农业的倾斜力度,农业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得到了彻底的转型和升级,农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今本是稊,帛书本是荑,荑就是荑草,即初生嫩芽,代表阴阳调和。即指虽有年长或刚强之人,能以阴柔方式来调和,便会和谐。但孔子《象》中说:“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二者相处过程中有难度,老夫属阳,为强阳;女子属阴,为弱阴。阳过盛,弱阴无法完全调节,必有阴阳不调。故《象》言:“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九五则是枯杨生华,即老树开新花。九二为嫩芽,代表生机,九三为华,花开终消亡,故不长久。九五即为老妇少夫虽相互调节,然而华而不实。孔圣《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正因为这种阴阳协调之间的不平衡,使得象征阳属性的这根梁柱不断倾斜,阳属性的不断过度,最后发展到上六已是河流灭顶之灾的卦象。故大过卦中的过包含阴阳之过的含义。

2.2 准则之过

准则是限定事物的一种标准。事情超过原有的标准,必造成危害。大过卦开始即是梁弯房殒,即说明行为不可超过的准则。但又利有所往,这由于九二和九五的中间都是阳爻,贯通无阻,故亨通。但《彖辞》提醒:“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即说大者太过,阳刚过盛,因此开头与末端皆弱,只有位置适当才是亨通。另外即使达到了上六的凶险之境,也要守住内心的准则,所以《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在险恶中实现君子人格,做到不惧、无闷。

在初六时同样要遵守准则。初六:“籍用白茅,无咎”。籍有两意,一马融认为:“在下曰藉”,指籍是居于下位的,侯果:“以柔处下,履非其正,咎也”;二《说文》:“藉,祭藉也。”即是将籍作为祭祀时铺在地下的草垫,用这样的方式作为对祭祀对象的尊敬。因此这里籍一指初六之低,居于下层,爻位不正,二指小心谨慎,与祭祀时的礼教规范相符,即内心敬重与行动和礼。因此在阴阳不得位时,须如祭祀时一样,向内谨慎恭敬,向外合于规范则无灾。因此过包含准则之过的含义。

2.3 极限之过

《说文》认为顶即到达巅峰、极限。大过卦中极限有两个方向:一即将越过,二已经越过,即九三和上六。九三与九四相似,九三主梁隆起,九四栋梁弯曲。栋梁无阴爻辅助,太过刚强则弯曲,并到达极限而垮掉。九三另一解释为阴爻在首尾,则阴阳不能调节,故终将达其极限而衰落。九四说主梁向上隆起,这是由于九四与初六阴爻相对应,初六小心谨慎、符合标准的行为能调和刚强之灾害。

上六为已经超过了极限。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河流过顶,超过的事物所能承受的极限。程颢认为上六之灾是由于过于刚强以及小人之祸,越过了能接受范围的极限。过涉有三意:一是如程颢所说是由于行为做事过于刚强,水代表小人,有小人之灾。二过是对水的形容,指环境达到了生死的极限,由于大过卦是说泽灭木,毁坏了树木的生长。三是认为上六处于顶峰,上卦是兑卦,所以指水,九二至九五刚强不止,缺乏谨慎、过于自负,急于过河,必被淹没。依三种解释都可以看出这里有超过了极限的意思。

三.过与恶的比较

以上总结出过的三个含义,即阴阳、准则和极限,通过这三层含义来与之前界定的恶进行比较。

3.1 阴阳一体与得失有别

将阴阳之过与本能之恶进行比较。阴阳具有指代性,都是一个属性或一类事物的概括,也是上下概念的延伸。上下概念才是统摄阳与阴、天与地、生与死、得与失等概念的,上和下概念之间正如阴、阳需要调和,相互协调。人的求欲之本性可作为对阴阳某一边的追求,所以荀子认为的人的自然本性正是出于对得和失的分别,即欲得而患失。但从大过卦来看,恶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由于上下之间即阴阳之间的不平衡,《易》有“生生”,便是对阴阳调和、生死相续,上下和谐一体的追求。因此过与恶的区别就在于过是基于阴阳一体、生死一体的阴阳不调;恶则是对上下概念经过分别后的患得患失。从过和恶所呈现的表面现象来看,过打破了阴阳的平衡;恶打破了社会的平衡。因此过需被调和,故九二、九五能生芽与花;恶需被改造,故荀子言圣人作伪善以教化之。

3.2 目的不确与善恶一致

将准则之过与放纵之恶进行比较。两者在发动处有一定差异,恶的过程和目的都是为追求欲望。准则之过则是由于阴阳不调、刚强居中而越过了一定的准则,其目的可能属恶,亦可能属善,目的性不明确。过与恶的相通点就在于都越过准则并且造成危害,两者的相反方向都是君子,也就是面对不同的境遇都会坚守准则。所以过与恶在善恶观上是一致的,符合、维持准则即为善;越过准则,造成危害即为恶。因此,准则之过的出发点、目的并不明确;而在善恶观上,过于恶是一致的。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教师一直以来都遵循着这样一个程序:布置英语写作题目、修改学生作文、给出作文分数。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一流程单一枯燥,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写作状态,并使其因此逐渐失去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自己的写作风格。就另一个角度而言,由于大学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且英语写作的批改是一个费时费力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被视为一种负担,或者会被弃置一边,或者走形式主义,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得到有效的指导。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习作的反馈不及时充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就得不到有效提高,写作就会变得没有动力。

3.3 杀身成仁与尚有余地

将极限之过与行为之恶进行比较,恶是逐欲与放纵的行为,并造成危害,也正如“四恶”所提到的这四种行为,其还是超过了一定的标准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关键还是属于越过一定的范围。过与之对比结果则更加极限,过是以及达到了极限或即将达到了极限的行为。恶所造成的后果、过错还可以改正,即使是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还是可以修复。但过有可能发展到了最顶端的位置或者接近顶端的位置,最终不得不在物质上以杀身成仁或在精神上必须独立不改。因此从这里比较,过比恶更加凶险,恶的程度是可有大小的界定,而过则越过了极限,并且恶是可以改正或缓解的,而过发展到顶点,这是无法改正的。也就是说过的结果上更绝对一些。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方式更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需转变由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指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之后,教师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此种教学方式对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要求较高,因此教师需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

四.结论

经过对比可发现,过与恶的关系即是恶归于过之中。原因有三,一在于大过卦中提倡的是阴阳一体的,而恶已经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别。二过的目的、指向是不明确的,这种不明确反而是没有经过分别、理解之前的对事态变化的直观反映,与后天设定的恶形成了一种对比。恶的行为源头是逐欲和纵欲,目的性强,而过的源头,是由于阴阳不调,目的性不明确。三在结果上,过的结果也比恶更宽大。过的已经呈现出超过极限之后所发现的现象,而恶并没有讨论到恶发生至极限顶峰的时候,因此恶与过相比,恶的内容更狭窄,是对过各个方面的缩小,而过的范围更大,其中所蕴含的内容更广。因此得出二者的关系;恶是过的下位概念,过是恶的上位概念,过中包含了恶,恶归于过之中。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凤凰出版社2004版.

[2]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M].重庆出版社2011版.

[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中华书局2006版.

[4][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

[5][战国]荀子著,徐艳华译:《荀子》[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6][西汉]戴圣编,刘小沙译:《礼记》[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7]程树德:《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2012版.

[8]廖明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收于《易学集成》[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版.

(作者介绍:吴易恒,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中国哲学,研究方向:儒家哲学、佛家哲学;龚晓康,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佛教与中国哲学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吴易恒:从《周易·大过卦》看过与恶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