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论文和设计-李伟琼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包括具有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的车架以及软性提篮,所述车架包括坐垫组件和可前后转动调节角度的靠背组件,所述软性提篮包括躺设部、设置在躺设部一端且可收合的遮阳棚、以及围设在躺设部另一端及两侧沿的U型围布,所述U型围布远离遮阳棚的一端设有软性撑杆,所述软性撑杆呈开口向下的U型,其上拱部安装于U型围布的上周沿,所述U型围布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与车架可拆式连接的第一连接带组件,所述遮阳棚两侧分别设有与车架可拆式连接的第二连接带组件;躺设部底部的前后侧分别设有与坐垫组件及靠背组件相配合的坐垫套袋和靠背套袋;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提篮与车架不易拆卸且不可随车架折叠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包括具有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的车架(1),所述车架(1)包括坐垫组件(1-1)和可前后转动调节角度的靠背组件(1-2),其特征在于:该结构还包括软性提篮(2),所述软性提篮(2)包括躺设部(2-1)、设置在躺设部(2-1)一端且可收合的遮阳蓬(2-2)、以及围设在躺设部(2-1)另一端及两侧沿的U型围布(2-3),所述U型围布(2-3)远离遮阳蓬(2-2)的一端设有软性撑杆(2-4),所述软性撑杆(2-4)呈开口向下的U型,其上拱部安装于U型围布(2-3)的上周沿,所述U型围布(2-3)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与车架(1)可拆式连接的第一连接带组件(2-5),所述遮阳蓬(2-2)两侧分别设有与车架(1)可拆式连接的第二连接带组件(2-6);所述躺设部(2-1)底部的前后侧分别设有与坐垫组件(1-1)及靠背组件(1-2)相配合的坐垫套袋(2-7)和靠背套袋(2-8);软性提篮(2)与车架(1)装配使用时,将软性提篮(2)底部的坐垫套袋(2-7)和靠背套袋(2-8)分别套设在坐垫组件(1-1)及靠背组件(1-2)上,将靠背组件(1-2)调节至平置状态,此时躺设部(2-1)展开,然后将第一连接带组件(2-5)、第二连接带组件(2-6)与车架(1)装配连接,并使软性撑杆(2-4)向上撑起,此时U型围布(2-3)和遮阳蓬(2-2)分别展开并围设在躺设部(2-1)外周形成提篮外围。

设计方案

1.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包括具有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的车架(1),所述车架(1)包括坐垫组件(1-1)和可前后转动调节角度的靠背组件(1-2),其特征在于:该结构还包括软性提篮(2),所述软性提篮(2)包括躺设部(2-1)、设置在躺设部(2-1)一端且可收合的遮阳蓬(2-2)、以及围设在躺设部(2-1)另一端及两侧沿的U型围布(2-3),所述U型围布(2-3)远离遮阳蓬(2-2)的一端设有软性撑杆(2-4),所述软性撑杆(2-4)呈开口向下的U型,其上拱部安装于U型围布(2-3)的上周沿,所述U型围布(2-3)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与车架(1)可拆式连接的第一连接带组件(2-5),所述遮阳蓬(2-2)两侧分别设有与车架(1)可拆式连接的第二连接带组件(2-6);所述躺设部(2-1)底部的前后侧分别设有与坐垫组件(1-1)及靠背组件(1-2)相配合的坐垫套袋(2-7)和靠背套袋(2-8);

软性提篮(2)与车架(1)装配使用时,将软性提篮(2)底部的坐垫套袋(2-7)和靠背套袋(2-8)分别套设在坐垫组件(1-1)及靠背组件(1-2)上,将靠背组件(1-2)调节至平置状态,此时躺设部(2-1)展开,然后将第一连接带组件(2-5)、第二连接带组件(2-6)与车架(1)装配连接,并使软性撑杆(2-4)向上撑起,此时U型围布(2-3)和遮阳蓬(2-2)分别展开并围设在躺设部(2-1)外周形成提篮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蓬(2-2)包括篷布(2-2-2)以及设置在篷布中部的蓬框,所述蓬框两侧具有向U型围布延伸的延伸部(2-2-1),其延伸部(2-2-1)伸入所述U型围布(2-3)的侧部;所述第二连接带组件(2-6)连接在所述篷布(2-2-2)的上部侧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躺设部(2-1)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第一锁紧带(2-9)和第二锁紧带(2-10),且第一锁紧带(2-9)和第二锁紧带(2-10)的外端部分别设有可锁紧配合的第一锁紧件(2-11)和第二锁紧件(2-12);当车架折叠时,靠背组件(1-2)与坐垫组件(1-1)相互收拢,此时软性提篮(2)随之折叠收拢,且两端可通过第一锁紧带(2-9)的第一锁紧件(2-11)和第二锁紧带(2-10)的第二锁紧件(2-12)锁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带组件(2-5)设有与之配合的配接带(1-3),所述第一连接带组件(2-5)的活动端部与配接带(1-3)的下端部通过第一连接组件(3)可拆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为卡扣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带组件(2-6)的活动端部与车架(1)通过第二连接组件可拆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为暗扣组件或卡扣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组件(1-2)的两侧具有向外延伸的软性侧翼(1-2-1),所述软性侧翼(1-2-1)的活动端通过第三连接组件与车架(1)的推把组件(1-4)可拆式连接;当靠背组件(1-2)处于坐设状态时,其软性侧翼(1-2-1)与车架(1)的推把组件(1-4)安装连接;当软性提篮(2)与车架(1)装配使用时,软性侧翼(1-2-1)与车架(1)的推把组件(1-4)拆开脱离。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婴儿童车已经是一种婴幼儿出行必备的工具,使用者在追求婴儿童车的稳固、安全的基本要求之外,越来越重视婴儿童车的使用舒适和方便可折叠等特点,带提篮的童车,可以给婴幼儿提供舒适条件,他们可以在相对宽敞的空间内休息或玩耍,而这样的童车,提篮与童车车架连接紧固的同时,往往提篮难以轻易分离取下,连接机构复杂,分离操作很不方便。

并且,现有提篮都为硬性结构,童车车架折叠时,提篮是无法折叠的,因此必须先拆除提篮后才可实现车架折叠,操作繁琐,而且提篮与折叠后的车架分离放置,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存放及运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以解决现有提篮与车架不易拆卸且不可随车架折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包括具有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坐垫组件和可前后转动调节角度的靠背组件,该结构还包括软性提篮,所述软性提篮包括躺设部、设置在躺设部一端且可收合的遮阳蓬、以及围设在躺设部另一端及两侧沿的U型围布,所述U型围布远离遮阳蓬的一端设有软性撑杆,所述软性撑杆呈开口向下的U型,其上拱部安装于U型围布的上周沿,所述U型围布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与车架可拆式连接的第一连接带组件,所述遮阳蓬两侧分别设有与车架可拆式连接的第二连接带组件;所述躺设部底部的前后侧分别设有与坐垫组件及靠背组件相配合的坐垫套袋和靠背套袋;

软性提篮与车架装配使用时,将软性提篮底部的坐垫套袋和靠背套袋分别套设在坐垫组件及靠背组件上,将靠背组件调节至平置状态,此时躺设部展开,然后将第一连接带组件、第二连接带组件与车架装配连接,并使软性撑杆向上撑起,此时U型围布和遮阳蓬分别展开并围设在躺设部外周形成提篮外围。

优选的,所述遮阳蓬包括篷布以及设置在篷布中部的蓬框,所述蓬框两侧具有向U型围布延伸的延伸部,其延伸部伸入所述U型围布的侧部;所述第二连接带组件连接在所述篷布的上部侧沿。

优选的,所述躺设部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第一锁紧带和第二锁紧带,且第一锁紧带和第二锁紧带的外端部分别设有可锁紧配合的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当车架折叠时,靠背组件与坐垫组件相互收拢,此时软性提篮随之折叠收拢,且两端可通过第一锁紧带的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带的第二锁紧件锁紧。

优选的,所述车架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带组件设有与之配合的配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组件的活动端部与配接带的下端部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可拆式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卡扣组件。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带组件的活动端部与车架通过第二连接组件可拆式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为暗扣组件或卡扣组件。

优选的,所述靠背组件的两侧具有向外延伸的软性侧翼,所述软性侧翼的活动端通过第三连接组件与车架的推把组件可拆式连接;当靠背组件处于坐设状态时,其软性侧翼与车架的推把组件安装连接;当软性提篮与车架装配使用时,软性侧翼与车架的推把组件拆开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提篮是软性提篮,其可随着车架折叠而折叠,避免了童车折叠时必须先拆除提篮后才可实现车架折叠,且整车折叠后,提篮无需与车架分离放置,占用空间较小,利于存放及运输。另外,该软性提篮是通过底部坐垫套袋和靠背套袋分别与坐垫组件及靠背组件套接的,并利用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与车架装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安装及拆卸快捷,可轻松完成提篮与车架的安装及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处于坐设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软性提篮未安装);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软性提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软性提篮与车架装配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软性提篮随车架折叠);

其中:1 车架;1-1坐垫组件;1-2靠背组件;1-2-1软性侧翼;1-3配接带;1-4推把组件;

2软性提篮;2-1躺设部;2-2遮阳蓬;2-2-1延伸部;2-2-2篷布;2-3 U型围布;2-4软性撑杆;2-5第一连接带组件;2-6第二连接带组件;2-7坐垫套袋;2-8靠背套袋;2-9第一锁紧带;2-10第二锁紧带;2-11第一锁紧件;2-12第二锁紧件;

3第一连接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具体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包括具有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的车架1,所述车架1包括坐垫组件1-1和可前后转动调节角度的靠背组件1-2,该结构还包括软性提篮2,所述软性提篮2包括躺设部2-1、设置在躺设部2-1一端的遮阳蓬2-2、以及围设在躺设部2-1另一端及两侧沿的U型围布2-3,所述U型围布2-3远离遮阳蓬2-2的一端设有软性撑杆2-4,所述软性撑杆2-4呈开口向下的U型,其上拱部安装于U型围布2-3的上周沿,所述U型围布2-3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与车架1可拆式连接的第一连接带组件2-5,所述遮阳蓬2-2两侧分别设有与车架1可拆式连接的第二连接带组件2-6;所述躺设部2-1底部的前后侧分别设有与坐垫组件1-1及靠背组件1-2相配合的坐垫套袋2-7和靠背套袋2-8。其中,所述坐垫组件1-1可以为不具备踏脚延伸部件的坐垫组件1-1(如图所示),也可以为具备可折叠的踏脚延伸部件的坐垫组件1-1。

本实施例中,所述遮阳蓬2-2包括篷布以及设置在篷布中部的蓬框,所述蓬框两侧具有向U型围布延伸的延伸部2-2-1,其延伸部2-2-1伸入所述U型围布2-3的侧部;所述第二连接带组件2-6连接在所述篷布2-2-2的上部侧沿。

本实施例中,所述躺设部2-1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第一锁紧带2-9和第二锁紧带2-10,且第一锁紧带2-9和第二锁紧带2-10的外端部分别设有可锁紧配合的第一锁紧件2-11和第二锁紧件2-12。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1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带组件2-5设有与之配合的配接带1-3,所述第一连接带组件2-5的活动端部与配接带1-3的下端部通过第一连接组件3可拆式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为卡扣组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带组件2-6的活动端部与车架1通过第二连接组件可拆式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为暗扣组件或卡扣组件。

软性提篮2与车架1装配使用时,将软性提篮2底部的坐垫套袋2-7和靠背套袋2-8分别套设在坐垫组件1-1及靠背组件1-2上,将靠背组件1-2调节至平置状态,此时躺设部2-1展开,然后将第一连接带组件2-5、第二连接带组件2-6与车架1装配连接,并使软性撑杆2-4向上撑起,此时U型围布2-3和遮阳蓬2-2分别展开并围设在躺设部2-1外周形成提篮外围。

当车架折叠时,靠背组件1-2与坐垫组件1-1相互收拢,此时软性提篮2随之折叠收拢,且两端可通过第一锁紧带2-9的第一锁紧件2-11和第二锁紧带2-10的第二锁紧件2-12锁紧。

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组件1-2的两侧具有向外延伸的软性侧翼1-2-1,所述软性侧翼1-2-1的活动端通过第三连接组件与车架1的推把组件1-4可拆式连接;当靠背组件1-2处于坐设状态时,其软性侧翼1-2-1与车架1的推把组件1-4安装连接;当软性提篮2与车架1装配使用时,软性侧翼1-2-1与车架1的推把组件1-4拆开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提篮是软性提篮2,其可随着车架1折叠而折叠,避免了童车折叠时必须先拆除提篮后才可实现车架折叠,且整车折叠后,提篮无需与车架1分离放置,占用空间较小,利于存放及运输。另外,该软性提篮2是通过底部坐垫套袋2-7和靠背套袋2-8分别与坐垫组件1-1及靠背组件1-2套接的,并利用第一连接组件2-5、第二连接组件2-6与车架1装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安装及拆卸快捷,可轻松完成提篮与车架1的安装及分离。

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3771.1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336791U

授权时间:20190903

主分类号:B62B 7/06

专利分类号:B62B7/06;B62B9/10;B62B9/14

范畴分类:32C;32G;

申请人:昆山威凯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昆山威凯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景新路288号

发明人:李伟琼

第一发明人:李伟琼

当前权利人:昆山威凯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华

代理机构:32251

代理机构编号: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童车的提篮装配结构论文和设计-李伟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