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动力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按劳动力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按劳动力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配,劳动力,线性规划,农村劳动力,经济,机耕,农村。

按劳动力分配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谷兴荣[1](2016)在《控制两极分化与劳动力分配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讨论民营企(事)业单位如何通过合理分配达到抵制两极分化的目的。包括:两极分化的现状与产生的原因分析;劳动力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收入的贡献的计算方法;劳动力对单位经济收益贡献额的处理方法;如何通过改革工会体制,保证员工权益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6年22期)

倪晋波,高娟[2](2013)在《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劳动力分配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分配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线性规划是劳动力分配问题的常用数学模型。依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劳动力分配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欧阳隽逸[3](2013)在《撂荒地变身“家庭农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挖的通村公路在田间蜿蜒而过,刚修好的机耕道、观光道整整齐齐,不远处生活用房、烤烟烘烤房正紧张施工,伴随此起彼伏的旋耕机、起垄机声,好一派春忙景象。眼前生机勃勃的春耕图定格的是梁术容的“家庭农场”。 家住桐梓县水坝塘镇坪头村和平组的梁术容在今年(本文来源于《贵州日报》期刊2013-05-20)

蒋宏飞[4](2012)在《集体林权改革制度下农户劳动力分配情况分析——基于辽宁省农户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辽宁省5个县农户2000、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林改前后农户劳动力分配变化、产权安全对农户就业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林改后随着户均林地面积的增加,农户增加了对林业的投工,林业生产与非农就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但随着农户年龄、教育水平的增长,非农就业,特别是工资性劳动的投工呈增长趋势;产权安全的增长对农户加强林业生产有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问题》期刊2012年01期)

李全喜,李保东[5](2008)在《对毛泽东农村劳动力分配思想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农村劳动力分配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毛泽东农村劳动力分配的战略原则,探究了这一思想的宗旨,解析了毛泽东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解决方式,提出了这一思想对当前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的现实启迪。(本文来源于《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赵钎[6](2006)在《劳动力分配的灵活性对利润的影响——基于线性规划法的例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个工厂为例,以线性规划法为手段,对比分析了在劳动力可转移和不可转移两种条件下的生产安排,证明了劳动力分配的灵活性能显着提高企业利润。(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06年04期)

楚庆锋[7](2004)在《农村家庭劳动力分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社会系统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里,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运动和摩擦,引起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各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决定了我们中国这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和速度。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我国二元经济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我国的一些制度性的因素使得城市和农村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和鸿沟,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脱节。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农村和城市的矛盾,这个矛盾目前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农村和农民在发展中都处于一个弱势地位,这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的繁荣稳定都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稳定之上,农村不发展,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的根基就不会牢固,社会就会面临着动荡的危险。因此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大的问题。怎么样解决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叁农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的收入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很明显,农民的收入问题是一个平均值,是农民总收入与农民数量的比值,这就提示我们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两个重要思路:一个是增加分子的数值,即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农民的总收入;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减少分母的数值,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农民的数量,转变农民的身份,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减少,也就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问题。但是转移多少农村劳动力?怎么样转移农村劳动力?前一个问题是我国农村有多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也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问题,这两个问题噬待给出满意的答案,因为这关系到“叁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本文就是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的原因及数量;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希望能给我们国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终解决“叁农问题”有所帮助。<WP=4>在本文的分析中,作者不是通常那样从总量上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转移,而是通过考虑农村家庭的特殊性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转移提供了一个微观基础。农村家庭的特殊性在于农村家庭不仅仅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决策,同时农村家庭本身也是一个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生产单位,既然是一个生产单位,那么生产过程中就存在着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由于我国的土地制度,农村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土地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农村家庭所需要作出要素需求决策主要就只有对劳动力的需求决策,在农村家庭确定了从事农业生产需要多少劳动力后,去减农村家庭在现行的期望工资率下的意愿劳动供给量,剩下的就是该农村家庭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或乡镇的非农产业上去。由上可以看出,实际上农村家庭是把家庭所拥有的劳动力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配,一部分用于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用于从事非农产业,这是本文题目“农村家庭劳动力分配模型”的涵义和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分别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与数量估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意义、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农村家庭劳动力分配模型的推导和政策含义以及运用该模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和转移途径等方面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主要经济学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并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同时介绍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计的几种方法,为后文做了前期的准备。第二部分通过大量数据说明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的比重非常大的国家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我们国家的特殊意义。以及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具有的几个特征。第叁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经济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建立了农村家庭劳动力分配模型,这是本文后面两部分的基础。在该部分的模型推导过程中,作<WP=5>者把农村家庭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来决定家庭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数量,然后把剩余的劳动力意愿供给量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去,完成对劳动力的分配。第五部分以第四部分建立的劳动力分配模型为基础,阐述了农村劳动力形成的几个原因: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预期工资率上升、我国的教育体制、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和劳动力自然增长等因素。着重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绝不仅仅是个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第六部分在上一部分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方法,主要包括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控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更多的 “精英移民”、加强经济作物的种植、给予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保护耕地、建设小城镇等几方面。在整篇论文中,作者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没有从总量角度出发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而是通过把农村家庭看作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出发建立了家庭劳动力分配模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立?(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4-04-01)

杨德才[8](2001)在《改革后农村工业化对农户劳动力分配及收入变动影响之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乡镇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不但促使了农户对劳力分配的调整 ,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存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而且也影响农户收入的变动。农村工业化对促进中国农业、农村及劳动力过剩等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确可由农村工业化之发展来达成。中国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总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便来源于农村工业化 ,即乡镇企业的发展及相关农业的发展。在目前状态下 ,要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要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乡镇企业内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01年03期)

杨仕辉[9](1994)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配递阶优化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配递阶控制优化模型,并应用于江西省进行实证分析,经编程与计算机运算,结果表明其机制正确,结果可靠,可推广运用。若结合人工智能等先进知识还可开发成决策支持系统。(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农业应用》期刊1994年03期)

周群秀[10](1994)在《劳动力分配与再分配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劳动力的分配和再分配,使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按照经济规律的作用,趋向均衡,使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力的分配和再分配具有以下特征:一、社会性。首先是社会分工,具备不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可在不同行业和部门,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即劳动力分配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个具体劳动者的素质和意愿。其次,劳动与资源的配置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劳动力的发展由社会推动又受社会制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二、经济性。劳动力配置本身不仅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对社会来讲,这种活动要尽可能符合各种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劳动(本文来源于《劳动理论与实践》期刊1994年03期)

按劳动力分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劳动力分配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线性规划是劳动力分配问题的常用数学模型。依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劳动力分配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按劳动力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谷兴荣.控制两极分化与劳动力分配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

[2].倪晋波,高娟.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劳动力分配问题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

[3].欧阳隽逸.撂荒地变身“家庭农场”[N].贵州日报.2013

[4].蒋宏飞.集体林权改革制度下农户劳动力分配情况分析——基于辽宁省农户调查数据[J].林业经济问题.2012

[5].李全喜,李保东.对毛泽东农村劳动力分配思想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

[6].赵钎.劳动力分配的灵活性对利润的影响——基于线性规划法的例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6

[7].楚庆锋.农村家庭劳动力分配模型[D].西南财经大学.2004

[8].杨德才.改革后农村工业化对农户劳动力分配及收入变动影响之相关分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

[9].杨仕辉.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配递阶优化模型及其应用[J].计算机农业应用.1994

[10].周群秀.劳动力分配与再分配的特征[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4

标签:;  ;  ;  ;  ;  ;  ;  

按劳动力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