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逻辑关系的思考

对体育、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逻辑关系的思考

一、对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逻辑关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莹[1](2021)在《教育惩戒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杨宁[2](2021)在《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幼儿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伴随着幼儿肥胖率的不断飙升与幼儿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下降,使幼儿体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话题。幼儿体育行为作为幼儿体育研究的基础则变得尤为重要。幼儿体育行为的形成与养成是幼儿学习的一部分,通过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因素共同影响。在三种因素中家庭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最早,影响也最持久,家庭的资本状况作为家庭的基础环境是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充实家庭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内容。同时呼吁更多的家长重视幼儿体育行为的养成,引导更多的家长为幼儿提供优良的体育环境,使幼儿体质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为幼儿终身体育理念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本研究以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3-6岁的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家庭资本以及班杜拉社会学习的相关理论。首先对家庭资本现状进行了解,明确三种家庭资本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将家庭资本划分为高、低两个水平组进行幼儿体育行为的对比研究;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家庭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主要家庭资本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各家庭资本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幼儿体育行为的表现受家庭资本水平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家庭经济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其中,幼儿体育行为受家庭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较高。(2)家庭社会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中等。且家庭社会资本各要素对幼儿体育行为各维度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家庭文化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最高。其中,家庭中文化产品和文化氛围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最高,而父母的学历高低不是决定幼儿体育行为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得到的研究结论,主要提出以下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加强政府对幼儿体育的推动引导,提高幼儿体育宣传力度。第二,加大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联动,共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第三,提升全民体育锻炼意识,创设更加浓郁的幼儿体育环境。

何凌辉[3](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3+N要素研究》文中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进入21世纪后国际社会共同探讨的命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展开了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价值引领。新时代我国教育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科专业是高等院校的构成单元,在“双一流”背景下学科专业发展就成为实现“双一流”的核心动力。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出现一个炙热的名词——核心素养,特别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问世以后,林崇德教授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专业化发展,使其具备能够适应个人终身体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为研究方法,以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和云南以及贵州三十余所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调查问卷内容,以此调查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与《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体育科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对体育工作方针政策等信息的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方面显露出较为明显的短板。研究思路:首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问卷统计整理数据并分析原因。其次,分析在“双一流”和“立德树人”等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应然改造。再次,以文献资料法全面深入分析“双一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依据。然后,以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找出一级指标维度归属,并通过访谈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顶层维度进行设计。最后,以三个顶层维度为主,根据相关专家意见确定了“双一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3+N要素:1.运动发展维度下包含:运动习惯、运动能力、自主学习、技能形成、体育教学五个核心要素。2.体育人文维度下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鉴赏、人文积淀、人文使者四个核心要素。3.社会责任维度下包括:社会适应、终身体育、健康导向、专业引领、社会引导、民族认同六个核心要素。

吴应广,陈溦,郑向千[4](2019)在《论文化逻辑视域下我国当前体育教育的变革指向》文中研究说明笔者以文化逻辑为基点,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重视"体育教育的逻辑"而忽视"逻辑中的体育教育",是导致当前体育教育实践中客体和主体相分割的主要原因;从逻辑演绎中阐述了体育教育中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体育教育的发展路径需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从文化抉择、层次指向、社会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逻辑构建;提出以扩展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逻辑指向,改变以"训练式"为主旋律的现有模式,实现教师的施教理念、教学过程等体育教育本身的变革与突破,使我们对体育教育的诉求与人的生命发展形成现实中的衔接的新思路。

刘江波,柴广新[5](2019)在《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理念与实践教学研究——评《当代体育教育学与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体育教育由此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我国自古以来极其重视体育教育,建国以来,体育教育被纳人国民五大基本素质教育之一,其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尽管如此,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却长期停留于强身健体的表面化理解,缺乏从一般理论的高度对体育教育进行系统性和科学性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体育教

赵波[6](2019)在《近15年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进展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而农村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国家对农村问题非常关注,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关乎着我国国民体质能否持续增强。因此,关于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研究,我国广大科研人员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这对帮助广大农村体育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部门认识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质量,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前人为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自身演变规律和发展特征的回顾与总结。诚然,笔者从宏观层面梳理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把握该研究领域的时空分布特征、知识结构与演进规律,分析对该领域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核心作者与机构,研判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这对完善和发展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也能为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以及整个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想与启发,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科研发展计划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为此,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知识网络理论等相关理论视角出发,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收录在CNKI(中国知网)有关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的1613篇文献进行深入地挖掘与分析,从宏观层面探究与把握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规律,这是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近15年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的发文量、作者、机构、期刊等整体上呈现出指数增长规律和高度聚集与离散的分布特征,此外学科、研究层次及基金资助方面也均呈现集中与离散的分布特征,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总体上正处于普赖斯所提出的指数增长阶段,整体研究水平需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据文献发文变化趋势可以将近15年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研究划分为20032006年(第一阶段)、20072011年(第二阶段)、20122018年(第三阶段),各个阶段中发展特征的异同性并存。(2)从科研生产关系来看,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与作者主要来自普通高校,而师范类和体育专业类院校是科研生产的创造与集散中心。同时各阶段中机构间和作者间的合作率均较低,以独立研究为主,高产机构和作者的历时稳定性较差,多以师生合作、同事合作为主,而跨机构、跨地域、跨学科合作较少,合作研究的科研效益高于独立研究,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整体合作率较低。(3)从研究重点的静态角度来看,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静态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基于基础性研究视角的重点;基于研究内容视角的重点;基于研究对象与方法视角的重点;其他方面的研究重点。这与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开展现状较为吻合,表明了其研究视角的狭窄。(4)从研究重点的动态视角来看,首先我国农村体育教育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具有连续性与传承性,各阶段中基础性研究仍是该阶段的研究重点;其次,又具有发展性:第二阶段开始研究重点逐渐分化,到第三阶段逐渐呈现分化与融合的趋势;再则,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与研究前沿热点具有接近性。总之,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研究内容相对单一,研究的创新性缺乏,这说明了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理论更新的迫切性。(5)从前沿热点来看,小学体育、农村体育教学、体育游戏、问题、国培计划与继续教育、农村初级中学及新农村等是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的主要前沿热点。而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体育问题以及发展对策的基础研究,学校体育教师的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内容以及终身体育的研究和小学(幼儿园)体育与体育游戏的研究,这些主题和方向可能是未来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前沿及热点的主要发展方向。

汪莉[7](2019)在《基于《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国务院和有关教育部门的推动下,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指出要提高我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必须将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先进学科放在教育改革的首要位置。同时指出高校必须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淘汰一批学科交叉严重,没有任何发展前景和低就业率的学科。教育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学科发展进程。重组学科架构,突出大学的特点,努力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目前,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政策和当地高校依据自己的学校的实际情况是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修订的主要依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进程,高校培养方案实施后将会出现一定的滞后。因此,体育课程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要学习体系,近年来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一般来说,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分为三类:师范类大学,体育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本文以江苏省三所不同类型大学的选择为分析案例,总结了这些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得出以下结论:一、江苏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基本符合教育部和地方对职业人才技能需求标准。它们是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每所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是对学生技能提出要求,认为学生必须有所专长。二、师范院校类体育教育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体育类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性类大学提供更加实质和全面的选修课程。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为主体,学科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的体育知识为辅来形成的。四、提高课程内容的新颖性,避免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内容重复,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加大对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重视。五、根据统一的划分依据和标准,课程模块划分系统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让专业课程进一步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

李博[8](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王自清[9](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PHAN BUU TU(潘宝秀)[10](2018)在《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实施全面教育的一个途径。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知识和科技所凸显出的价值愈来愈大的情况下,越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所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改变是越南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越南和中国两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网络调查法、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5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掌握越南和中国三种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异同点,发现越中两国的优势与不足,并为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设想,同时为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分析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了解了越南政府学校体育思想与政策。掌握了越南三类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异同点、优势及其不足之处。2.通过分析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了解了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政策。掌握了中国三类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异同点、优势及其不足之处。3.通过对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结果表明:(1)关于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思想方面,越南“民强国盛”教育思想主要关注人民身体健康,中国“健康第一”体育思想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关于培养目标,越南主要采用“专门人才”类型,中国主要采用“复合型人才”类型;(3)对于培养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了越中两国培养规格的异同点;(4)关于培养制度,从学位制度、学制、招生制度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5)关于课程设置,从课程结构分类、课程学分构成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6)关于课程教学,从主要学科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术科课程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7)关于质量评价,从课程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方法、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4.提出了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新的设想,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修业年限、招生制度、课程结构分类、课程比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评价9个方面进行建议,从而为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对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逻辑关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逻辑关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家庭资本的研究
        1.4.2 幼儿体育的研究
        1.4.3 体育行为的研究
    1.5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家庭资本现状分析
        3.1.1 家庭经济资本现状分析
        3.1.2 家庭文化资本现状分析
        3.1.3 家庭社会资本现状分析
        3.1.4 三种形态家庭资本间的关系
    3.2 不同家庭资本水平幼儿体育行为现状的对比分析
        3.2.1 不同家庭资本水平幼儿体育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3.2.2 不同家庭资本水平幼儿隐性体育行为的对比分析
        3.2.3 不同家庭资本水平幼儿显性体育行为的对比分析
    3.3 家庭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3.1 幼儿隐性体育行为与显性体育行为间的相关性分析
        3.3.2 家庭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3.3 家庭经济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3.4 家庭文化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3.5 家庭社会资本与幼儿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各家庭资本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2 幼儿体育行为的表现受家庭资本水平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家庭经济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5.1.2 家庭社会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中等
        5.1.3 家庭文化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较高
    5.2 建议
        5.2.1 加强政府对幼儿体育的推动引导,提高幼儿体育宣传力度
        5.2.2 加大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联动,共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5.2.3 提升全民体育锻炼意识,创设更加浓郁的幼儿体育环境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双一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3+N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缘由
    1.1 选题依据
        1.1.1 顺应“双一流”建设
        1.1.2 落实文件要求
        1.1.3 支撑“双一流”基础学科建设
        1.1.4 深化“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1.1.5 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对比分析法
    2.3 研究思路
    2.4 技术路线图
    2.5 研究创新点
        2.5.1 理论创新
        2.5.2 实践创新
3 文献综述
    3.1 概念界定
        3.1.1 核心素养
        3.1.2 释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
    3.2 国外文献综述
        3.2.1 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3.2.2 核心素养相关研究评述
    3.3 国内文献综述
        3.3.1 “双一流”建设相关研究
        3.3.2 “双一流”建设相关研究评述
        3.3.3 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3.3.4 核心素养相关研究评述
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与调查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分析
        4.1.1 培养目标分析
        4.1.2 培养规格分析
        4.1.3 培养侧重点分析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实然现状
        4.2.1 调查的主体情况
        4.2.2 素质要求
        4.2.3 知识要求
        4.2.4 能力要求
    4.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应然改造
    4.4 小结
5 建构“双一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依据
    5.1 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5.2 “双一流”建设内涵与目标
    5.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新要求
    5.4 国际教育核心素养培养趋势
    5.5 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诉求
    5.6 小结
6 “双一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顶层维度及设计
    6.1 紧扣“双一流”建设背景和主旨内涵
    6.2 符合立德树人之“立德”本位
    6.3 核心素养对比分析
        6.3.1 三大组织研制的核心素养框架对比分析
        6.3.2 四个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框架维度构成分析
    6.4 维度建构奠定理论基础
        6.4.1 De SeCo项目素养等式奠定理论基础
        6.4.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维度构成分析
    6.5 核心素养维度构成对比
    6.6 初设“双一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维度
        6.6.1 维度构成分析
        6.6.2 初设三大维度
        6.6.3 三个维度与国外核心素养一级指标的逻辑分析
    6.7 小结
7 “双一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3+N要素确定
    7.1 各维度下核心要素构成
        7.1.1 运动发展及核心要素
        7.1.2 体育人文及核心要素
        7.1.3 社会责任及核心要素
    7.2 小结
    7.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维度与要素关联性分析
        7.3.1 三个维度间关联性
        7.3.2 各要素间关联性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论文化逻辑视域下我国当前体育教育的变革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体育教育的文化逻辑辨析
2 我国体育教育逻辑演绎中的问题与矛盾
3 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教育
    3.1 体育教育文化抉择的逻辑
    3.2 文化层次指向与体育教育发展的逻辑关系
    3.3 文化逻辑中体育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方向
4 结语

(5)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理念与实践教学研究——评《当代体育教育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界定体育的内涵与本质,夯实体育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紧扣体育与健康关系,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仓ij新
三、围绕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展开高校体育教育实践研究

(6)近15年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进展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2 关于我国农村体育教育观念层面的研究
        2.1.3 关于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组织管理层面的研究
        2.1.4 关于我国农村体育教育课程及教学层面的研究
        2.1.5 关于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师资层面的研究
        2.1.6 关于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场地设施及经费层面的研究
        2.1.7 关于我国农村体育教育政策及改革层面的研究
    2.2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概况
        2.2.1 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研究
        2.2.2 国内体育学科研领域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知识图谱与内容分析法
    3.3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3.3.1 研究重点
        3.3.2 研究难点
        3.3.3 研究创新点
    3.4 研究思路
4 研究工具与文献来源
    4.1 研究工具
    4.2 文献来源
        4.2.1 数据来源
        4.2.2 检索策略
        4.2.3 数据下载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近15 年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
        5.1.1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发展阶段分析
        5.1.2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空间分布特征
        5.1.3 小结
    5.2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科研生产关系分析
        5.2.1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科研合作整体概况分析
        5.2.2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科研机构合作关系及演变趋势
        5.2.3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作者合作关系及演变趋势
        5.2.4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合作研究的科研效益
        5.2.5 小结
    5.3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的重点分析
        5.3.1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结构特征
        5.3.2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重点的静态分析
        5.3.3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重点的动态分析
        5.3.4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Ochiai相异矩阵分析
        5.3.5 小结
    5.4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前沿热点及演变趋势
        5.4.1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一
        5.4.2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二
        5.4.3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三
        5.4.4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四
        5.4.5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程设置
        2.1.2 体育教育专业
        2.1.3 体育教师职业技能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
        2.2.2 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
        2.3.2 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的研读
        4.1.1 体育教学技能
        4.1.2 课外管理技能
        4.1.3 运动技术技能
        4.1.4 教学研究技能
        4.1.5 信息技术技能
    4.2 江苏省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4.3 江苏省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规格的对比与分析
    4.4 江苏省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4.4.1 课程结构的对比与分析
        4.4.2 课程学分的对比分析
        4.4.3 课程模块的对比分析
        4.4.4 体育教育专业各学期课程开课数量
    4.5 教师职业技能标准角度下的专业课程设置探究与分析
        4.5.1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5.2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德育
        1.2.2 育德
        1.2.3 体育育德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1.2.5 学科融合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儒家思想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3.3 社会学习理论
        1.3.4 角色承担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2.1.1 体育品德研究
        2.1.2 体育精神研究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目标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5.1.3 行动研究流程
        5.1.4 行动研究时间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5.2.4 教学计划汇总
        5.2.5 教学实施要求
        5.2.6 行动研究风险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由
        1.1.1 越南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1.2 中国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可借鉴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越南相关研究综述
        1.3.4 越南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案例分析法
        (3) 网络调查法
        (4) 比较分析法
        (5) 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比较教育学
        2.1.1 比较教育的目的
        2.1.2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2.2 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2.2.1 以招生制度为划分标准
        2.2.2 以培养目标为划分标准
        2.2.3 以课程计划为划分标准
        2.2.4 以教学制度为划分标准
    2.3 世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的发展趋势
        2.3.1 世界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
        2.3.2 世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的发展趋势
    2.4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路径探寻
        2.4.1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总体原则
        2.4.2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
第三章 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越南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与政策分析
        3.1.1 越南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
        3.1.2 越南学校体育的政策
    3.2 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3.2.1 越南设立体育教育专业的三类普通高校的特点
        3.2.2 培养目标的特点
        3.2.3 培养规格的特点
        3.2.4 培养过程的特点
        3.2.5 培养质量评价的特点
    3.3 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1 中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与政策分析
        4.1.1 中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
        4.1.2 中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
    4.2 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4.2.1 中国设立体育教育专业的三类普通高校的特点
        4.2.2 培养目标的特点
        4.2.3 培养规格的特点
        4.2.4 培养过程的特点
        4.2.5 培养质量评价的特点
    4.3 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5.1 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思想的比较分析
    5.2 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5.2.1 相同点
        5.2.2 不同点
    5.3 培养规格的比较分析
        5.3.1 相同点
        5.3.2 不同点
    5.4 培养制度的比较分析
        5.4.1 学位制度与学制的比较分析
        5.4.2 招生制度的比较分析
    5.5 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5.5.1 课程结构分类的比较分析
        5.5.2 课程学分构成的比较分析
    5.6 课程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5.6.1 主要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学时分配比例比较
        5.6.2 主要术科课程教学方法的学时分配比例比较
        5.6.3 学时和学分的换算关系比较
    5.7 培养质量评价的比较分析
        5.7.1 课程考核方式
        5.7.2 成绩评定方法
        5.7.3 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给与越南体育教育的借鉴与思考
    6.1 对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6.1.1 “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6.1.2 “通专实”课程体系的构想
    6.2 对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6.2.1 不断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6.2.2 明确的培养目标
        6.2.3 完善培养规格
        6.2.4 不断深化培养过程改革
        6.2.5 完善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
后记

四、对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逻辑关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惩戒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D]. 李晶莹. 济南大学, 2021
  • [2]家庭资本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杨宁.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3]“双一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3+N要素研究[D]. 何凌辉. 西南大学, 2020(01)
  • [4]论文化逻辑视域下我国当前体育教育的变革指向[J]. 吴应广,陈溦,郑向千.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05)
  • [5]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理念与实践教学研究——评《当代体育教育学与管理研究》[J]. 刘江波,柴广新. 高教探索, 2019(10)
  • [6]近15年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研究进展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D]. 赵波. 成都体育学院, 2019(12)
  • [7]基于《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汪莉. 苏州大学, 2019(04)
  • [8]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9]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PHAN BUU TU(潘宝秀).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对体育、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逻辑关系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