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乡,相互作用,模型,乡村,动力学,生态,经济。
城乡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张小林,陈媛,李红波[1](2017)在《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对城乡相互作用概念进行解析,揭示出要素、城乡联系与空间是其概念核心。同时这叁者也是乡村地域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又是乡村复兴研究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在这种逻辑关系的指引下,揭示出转型期中国乡村复兴在要素、动力、路径、发展理念及指导理论等方面具有新的内涵特征,并探索了乡村复兴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乡村复兴的四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经济依赖型、中间通道型、城乡融合型,并分别总结其所对应的乡村复兴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识城乡相互作用、探索乡村复兴模式以及完善乡村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7年06期)
范运鹏[2](2017)在《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升飞快,从新中国成立时的10.6%发展到2016年的57.37%,这意味着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按照诺瑟姆的城市化理论,我国已经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传统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差距没有缩小的迹象,城镇化的发展明显快于农业现代化,没有更好的带动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且在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又遇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这导致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同时,也会对城镇化本身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统筹考虑,使叁者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它们的发展现状,接着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理清了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修正的托达罗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叁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认为在不同的预期收入和成本的考虑下,农业劳动力做出的迁移决策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而会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产生不同的影响。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收集计算所需数据,运用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函数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叁个变量的动态响应关系和相应的滞后时长,最后得出与理论分析基本相一致的结论,认为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导致的人口转移模式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会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反过来对城镇化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城镇化在短期对农业现代化的正向影响较小甚至有负面作用,但在长期城镇化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对城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叁者相互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变城乡劳动力转移方式,降低人口转移成本;创新农民组织形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加速城乡技术转移。(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7-06-02)
张竟竟[3](2014)在《城乡区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区域系统视角构建城乡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并以河南省为实证对象,进行城乡相互作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相互作用量与城市市区和县域经济实力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较之以人口规模表征城乡系统质量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城乡联系的实际水平;距离衰减规律在县域层面仍具有一定作用,但在市域层面不明显;城乡相互作用量分析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是对城乡相互作用量化研究的有益尝试,实践上可为各地加强城乡联系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4年15期)
魏伟,高晓,陈莉,李妍,范雯[4](2012)在《基于引力和场强模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乡体系相互作用及空间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遥感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在对石羊河流域城乡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生态学、物理学、数理统计学、城市规划学、区域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构建城乡规模评价指标反映城乡规模及辐射范围,结合流域内部相互辐射、引力及场强模型建立遥感与GIS模型。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城乡间联系的疏密程度和城镇在流域体系中的集聚能力,利用场强模型分析城镇间的辐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区域分析研究,能充分利用到遥感和GIS技术进行空间定位和空间表达,以此建立研究区城镇规模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相互作用及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进行直观可视化表达,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完善。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关于石羊河流域城乡体系协调发展的整合模式,从而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10期)
范晓莉[5](2012)在《城市化、财政分权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相互作用的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化、财政分权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机理为理论基础,根据1978-2009年的时序数据,对叁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从长期来看显着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短期却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而城市化虽在长期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在短期则能显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力度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李江苏[6](2009)在《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昆明市分圈层城乡一体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国家逐步认识到二元结构的潜在危害,为此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城乡一体化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人们纷纷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探索。本文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昆明市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旨在对本文所涉及到的背景和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和评述,介绍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本研究的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资料来源。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进行阐述、对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进行重构,进而为下文其他部分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第叁部分主要是对昆明市中心城区与各外围圈层划分。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将昆明市行政辖区划分为一个中心城区和五个外围圈层,是下文进行研究的必备环节。第四部分对昆明市中心城区与外围圈层空间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之一。本部分主要对昆明市中心城区与外围圈层空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相互作用力进行了研究,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第五部分为外围圈层城乡一体化模式构建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本部分在对中心城区与外围圈层的城乡一体化状况进行了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前面对中心城区与外围圈层空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及空间相互作用力的研究,构建了分圈层的城乡一体化模式。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和讨论。对全文做出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重点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昆明市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但其中心城区辐射功能相对较弱,其不同外围社会经济圈层的发展条件、水平的异质性突出,各外围圈层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水平差异显着,城乡一体化水平偏低。在此情况下,本研究借助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昆明市分圈层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将有力地推动昆明市中心城区与各外围圈层间互动,以综合提升昆明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20)
张振杰,杨山,孙敏[7](2007)在《城乡耦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建构及应用——以南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国内外城乡双系统相互作用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引入城乡过渡地区即城乡耦合地域系统非线性动态模型,提取耦合度指标以反映整个系统演化状态以及系统内城市主关联系统与乡村主关联系统在耦合界面上相互作用的协调程度。以南京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28项指标中提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协调程度、资源设施配给率、环境负反馈机制等四项主因子对其进行耦合度实证辨析,以此了解南京城乡耦合地域系统演化规律性,为进一步深化科学规划和管理该地域的理论实践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07年04期)
张安录[8](2000)在《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与城乡生态经济要素流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城乡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揭示了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通道及结果 ,并指出城乡相互作用是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形成的动力和前提 ,城乡生态经济要素双向流转是城乡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00年06期)
张安录[9](2000)在《城乡相互作用与生态经济交错区形成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乡相互作用前提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了城乡相互作用的通道、方式 ,并指出城乡相互作用是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形成的动力和前提。最后归纳出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形成的一般模式。(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00年03期)
张安录[10](2000)在《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与城乡生态经济要素流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城乡相互作用前提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了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通道及结果 ,并指出城乡相互作用是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形成的动力和前提 ,城乡生态经济要素双向流转是城乡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00年04期)
城乡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升飞快,从新中国成立时的10.6%发展到2016年的57.37%,这意味着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按照诺瑟姆的城市化理论,我国已经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传统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差距没有缩小的迹象,城镇化的发展明显快于农业现代化,没有更好的带动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且在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又遇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这导致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同时,也会对城镇化本身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统筹考虑,使叁者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它们的发展现状,接着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理清了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修正的托达罗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叁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认为在不同的预期收入和成本的考虑下,农业劳动力做出的迁移决策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而会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产生不同的影响。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收集计算所需数据,运用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函数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叁个变量的动态响应关系和相应的滞后时长,最后得出与理论分析基本相一致的结论,认为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导致的人口转移模式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会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反过来对城镇化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城镇化在短期对农业现代化的正向影响较小甚至有负面作用,但在长期城镇化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对城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叁者相互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变城乡劳动力转移方式,降低人口转移成本;创新农民组织形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加速城乡技术转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智,张小林,陈媛,李红波.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J].经济地理.2017
[2].范运鹏.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3].张竟竟.城乡区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
[4].魏伟,高晓,陈莉,李妍,范雯.基于引力和场强模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乡体系相互作用及空间表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5].范晓莉.城市化、财政分权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相互作用的计量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
[6].李江苏.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昆明市分圈层城乡一体化模式[D].云南师范大学.2009
[7].张振杰,杨山,孙敏.城乡耦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建构及应用——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
[8].张安录.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与城乡生态经济要素流转[J].城市发展研究.2000
[9].张安录.城乡相互作用与生态经济交错区形成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
[10].张安录.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与城乡生态经济要素流转[J].生态经济.2000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