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纤维素酶论文_宋昱庆,王介平,周婵,谷山林,王小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碱性纤维素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素,碱性,纤维素酶,木质素,分离法,甘蔗渣,过氧化氢。

碱性纤维素酶论文文献综述

宋昱庆,王介平,周婵,谷山林,王小燕[1](2019)在《碱性分离法提取植物纤维素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来源广泛、绿色可再生,且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充分开发以纤维素为主的天然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笔者介绍了基于碱性分离法进行提取植物纤维素的研究概况。(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9年10期)

朱秀清,曾剑华,房媛媛,石彦国[2](2019)在《纤维素酶结合碱性蛋白酶提高冷榨大豆出油率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为原料,采用冷榨技术制取大豆油,以出油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与碱性蛋白酶结合应用提高冷榨大豆出油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复合酶冷榨大豆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粒径40目、水分含量13%、冷榨温度80℃、螺杆转速36 r/min、复合酶(纤维素酶液与碱性蛋白酶液体积比1∶2)用量0. 2%,在此条件下大豆出油率为70. 6%,优于未经酶处理的常规冷榨工艺的大豆出油率(68. 5%),出油率提高了2. 1个百分点。所得大豆油具有大豆油特有的气味和滋味,呈棕红色,且澄清、无杂质,酸价(KOH)为0. 8 mg/g、过氧化值为6. 1 mmol/kg。(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5期)

何海燕,付越,秦文芳,柳雨珠,何麟[3](2019)在《高产碱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筛选及产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广西凭祥市原始森林土样为原料,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分离纯化后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得到两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PX-10与PX-14)。PX-14有相对较强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其葡聚糖内切酶活达到5.3 U/mL、滤纸酶活达到5.9 U/mL,根据PX-14菌株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鉴定为产黄青霉。对其所产的葡聚糖内切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X-14的葡聚糖内切酶最适温度为50℃,在40~50℃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最适pH值为8.9,在pH值为8~10之间有较高的pH值稳定性;Co~(2+)、Cu~(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Zn~(2+)、Fe~(2+)等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该菌具有较强的蔗渣降解能力。(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肖卫华,赵广路,农植嵩,杜泽宇,吕雪[4](2019)在《玉米秸秆纤维素的磷酸结合碱性过氧化氢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玉米秸秆纤维素分离工艺中,一般采用硫酸等强酸进行处理,存在酸腐蚀性强及碱消耗量大等问题。基于此,研究以磷酸预处理结合碱性过氧化氢的处理工艺,探究处理过程中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质量分数的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得到适宜工艺为:磷酸处理温度150℃,处理时间1. 5 h,磷酸质量分数1. 67%,氢氧化钠质量分数1. 0%,过氧化氢质量分数2. 0%,处理温度50℃,处理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玉米秸秆纤维素得率达89. 02%,半纤维素去除率达93. 25%,木质素去除率达95. 18%,纤维素质量分数达90. 19%,同时在稀磷酸处理过程获得的滤液中能得到高副加值产物木糖、阿拉伯糖以及糠醛,半纤维素的回收率高达93. 81%。通过FTIR、SEM、AFM和XRD等测试分析发现,玉米秸秆经过磷酸处理后能有效去除半纤维素,碱性过氧化氢处理能脱除木质素组分,两步处理过程中秸秆纤维素晶型无变化,但是结晶度显着提高,热稳定性增强。(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韩燕娜[5](2018)在《纤维素纤维负载锌酞菁催化剂光敏氧化碱性绿-1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纤维因丰度大,与多种物质亲和力强,被广泛用作废水处理催化剂的载体。合成了一种对可见光有响应的纤维素纤维负载锌酞菁催化剂[纤维素纤维负载四(2,4-二氯均叁嗪)氨酞菁锌],并在有和无印染助剂的情况下,用于光敏氧化印染废水中的碱性绿-1。与传统的自由基氧化染料方式不同,此负载催化剂将叁线态氧激发为单线态作为氧化剂。在有印染助剂存在下,负载催化剂的光敏氧化能力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8年12期)

凡晓宇[6](2018)在《基于改性纤维素复合纳米碱性金属化合物的纸质文物脱酸加固》一文中研究指出纸张作为书写印刷的载体,扮演着记录历史、传递讯息和延续文化精华的重要角色。然而,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因本身材质恶化及温湿度剧变、光催化降解、微生物侵蚀等因素,无时无刻发生着不可逆地毁损,导致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丧失。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论文围绕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常见的叁种病害:腐朽纸张的酸化、字画中铅白颜料的返铅及纸张霉菌的滋生繁殖,提出了基于改性纤维素稳定纳米金属化合物分散体系应用于纸质文物并行病害治理与加固。根据这一策略,系统研究了其作用效果,对纸张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及其在纸质文物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第一,以纳米氢氧化钙为纸质文物的脱酸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纳米Ca(OH)2稳定剂和纸质文物的加固剂,制备HPMC稳定纳米Ca(OH)2的醇水分散液(简称“H-C分散液”),用于酸化纸张的脱酸加固。利用XRD、TEM表征合成的氢氧化钙的成分和形貌;利用激光粒度仪、UV-vis对H-C分散液进行在线跟踪分析,考察HPMC对纳米Ca(OH)2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万能材料试验机、pH计、耐折度仪等表征H-C分散液对纸张脱酸加固作用。结果表明,HPMC不仅可以长时间稳定纳米Ca(OH)2醇水分散液,还对纳米Ca(OH)2具有裹覆作用,减少纳米Ca(OH)2与纸张的直接接触并提高其在纸张上的均匀分布,减轻纳米Ca(OH)2对纸张的影响。H-C分散液在提高纸张pH的同时增强纸张的力学性能,并为纸张提供了一定的碱储量抵御后期酸化。第二,以纳米过氧化钙为纸质文物铅白返铅的修复剂,HPMC为纳米过氧化钙的稳定剂和纸张加固剂,制备HPMC稳定纳米CaO2的分散液(简称“返铅修复液”),用于纸质文物铅白返铅处理。利用UV-vis对返铅修复液进行在线跟踪分析,考察HPMC对纳米Ca02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pH计、万能材料试验机、耐折度仪等考察返铅修复液进行修复的效果及纸张脱酸加固作用。结果表明,HPMC作为稳定剂,不但能够稳定分散纳米Ca02,而且对纸质文物还具有加固作用;纳米Ca02不仅可有效地去除文物表面的黑色返铅,同时还能中和文物中的酸性物质,且不影响文物本身的图案和色彩。过氧化钙和水反应形成的羟基自由基与变色的铅白返铅物质一硫化铅反应,形成白色硫酸铅,是返铅修复液的主要作用机理。第叁,季铵化纤维素(QC)为纳米氧化锌的稳定剂和纸张的加固剂,制备QC稳定的纳米ZnO分散液(简称“Z-Q分散液”),用于纸张的抗菌和脱酸。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Z-Q分散液进行表征,考察QC对纳米ZZnO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相机和扫描电镜考察QC和ZnO在纸张的抑菌性能;采用扫描电镜、pH计、万能材料试验机和耐折度仪等考察Z-Q分散液对纸张脱酸加固作用。结果表明,QC是一种水溶性改性纤维素,可长时间稳定纳米ZnO,使其分散液均匀分散于纸张上,实现均匀脱酸;QC与ZnO均具有良好的抑菌功效;QC在纸张纤维间的填充与桥联提高纸张的力学性能。基于上述作用,Z-Q分散液同时实现对纸张的脱酸、加固和防菌。针对纸张文物修复过程中常见的如酸化腐朽、字画铅白返铅以及霉菌滋生等问题,本学位论文以不同的改性纤维素和纳米金属化合物为原料,构建具有多重功能的修复体系,并成功应用于纸张文物的修复。这些研究可望为基于改性纤维与纳米材料在纸张修复领域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雷声波,黄斌良,黄燕菲,江朝明,吴华德[7](2018)在《超声波结合碱性H_2O_2法提取甘蔗渣综纤维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碱性H_2O_2结合超声波处理甘蔗渣的工艺,为甘蔗渣的进一步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碱性H_2O_2配合超声波对甘蔗渣进行处理,对影响处理后甘蔗渣中综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NaOH溶液质量浓度、H_2O_2体积分数和超声波处理时间3个因素,以及两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处理后甘蔗渣中综纤维素和木质素比值(H/L)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碱性H_2O_2结合超声波处理甘蔗渣的最佳工艺条件:NaOH溶液质量浓度4.9%、H_2O_2体积分数3.8%、超声波处理时间2.1 h,在此条件下处理的甘蔗渣中H/L实际为10.01,与预测值(10.03)基本吻合,此时处理样品中木质素含量为9.03%、综纤维素含量为90.57%。【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的碱性H_2O_2结合超声波处理工艺可有效脱除甘蔗渣中木质素,较大程度保留综纤维素,可为甘蔗渣的进一步加工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芦志龙,陆琦,陈英,吴仁智,黄俊[8](2017)在《铜绿假单胞菌碱性纤维素酶对蔗渣纤维素降解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碱性纤维素酶(β-1,4-葡聚糖苷酶)通常仅存在于细菌中。为从产碱性纤维素酶的铜绿假单胞菌PKC中分离其碱性纤维素酶基因,采用常见纤维素酶催化结构域保守序列,使用本地化的BLAST2.0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PBLASTN查询,得到与Cellulase M结构域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到70%的序列,并以此设计引物扩增得到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图1-A,B)。序列分析发现这是一个编码序列为1077bp、具有典型的信号肽的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图2)。将此基因连入pET22b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用0.01M IPTG诱导表达(图1-C,D)。粗酶活力最高可达11.2U/mL粗酶液(pH=8.5)(图1-E)。通过对2%的稀碱高压120℃蒸煮2h处理的蔗渣样品开展碱性纤维素酶单一酶糖化实验,发现糖化后固相比重由52.0%降低到26.5%。液相中游离态纤维素占全部纤维素38.2%,游离态半纤维素占全部半纤维素84.0%。测得还原糖转化率为29.02%,戊糖率转化几乎不可检。残渣中半纤维素含量由18.9%减少到13.5%,而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提高11.53%和1.9%。残渣吸附的还原糖和戊糖分别上升1.5%和0.14%(表1)。通过对残渣进行采用BT-2001型激光粒度分布仪(湿法)进行测定,发现酶切组中位粒径63.04μm,比对照组和前处理组分别降低了60.89μm和12.95μm,体积平均径74.83μm,比对照组和前处理组分别降低了79.77μm和10.95μm,呈现出明显的降解作用(图2)。可见,铜绿假单胞菌碱性纤维素酶的作用主要在于纤维素晶体结构破坏,促使非晶体态纤维素释放到溶剂中,同时随着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交联结构的疏松,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随之释放,其中半纤维素的降解程度最为剧烈。液相中被释放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只有少量被降解为单糖,可见其主要作用于晶体态纤维素,而非游离纤维素。综上,碱性纤维素酶有助于提高碱性环境下蔗渣纤维的糖化水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8)

王美美[9](2017)在《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草浆等纸浆存在滤水性差、强度低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一般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改性以改善滤水和强度性能。与化学法改性相比,采用纤维素酶(主要是内切酶EG)处理对纸浆改性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技术,且已被证明在改善纸浆滤水性,提高成纸强度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由于制浆造纸工艺往往在中、碱性条件下进行,这就要求使用的酶能够在高pH条件下维持酶活性,保证其催化作用有效进行。但市场上已有的商品纤维素酶大多为酸性酶,在碱性条件下酶活很低。虽然国内外对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正逐渐深入,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已有产碱性纤维素酶菌株的产量低、酶系不合理、酶改性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等。因此,设法提高碱性纤维素酶产量,合理优化酶系,以降低纤维素酶生产成本和提高对纸浆的改性效果,同时深入研究酶法改性机制等,对促进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耐碱性纤维素酶菌株,以希望提高纤维素酶产量;同时通过构建耐碱性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共表达菌株,以达到优化改性酶系、提高酶法改性效果的目的;同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纸浆酶法改性的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效果研究为获得适合纸浆改性用的耐碱性纤维素酶,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扩增来源于特异腐质霉的叁个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H.EGⅠ,H.EGⅡ,H.EGⅤ的基因,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成功异源表达;同时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异源表达了来源于不同芽孢杆菌的叁个内切纤维素酶Y106-EG,z-16-EG及A30-EG。测定纯化后重组耐碱性纤维素酶的性质,发现这六种内切纤维素酶的最适pH在6.5-7.5左右,最适温度在50℃-60℃之间,各酶在pH 6.0-8.0条件下放置1h能够维持60%以上酶活性,其中Y106-EG、z-16-EG和H.EGV在pH 9.0条件下放置1 h可以维持60%以上酶活性。将六种耐碱性内切酶应用于麦草浆改性,发现Y106-EG在酶用量仅为0.2 IU/g条件下,与对照相比,能够降低12.5%的打浆度,抗张强度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分别提升14.6%、14.3%和10.7%。对纸浆的改性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五种耐碱性内切葡聚糖酶,显示出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2.重组菌Y106OE-EG粗酶液对不同纸浆改性时的酶处理条件优化及与其它酶的协同作用研究为提高耐碱性纤维素酶Y106-EG的产量,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实现Y106-eg基因的同源过表达,经实验室前期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发酵,所得发酵液的CMCase酶活达到8.45 IU/ml,是出发菌株的8.28倍。利用工程菌Y106OE-EG粗酶液对杨木CMP(杨木化学机械浆),松木CMP(松木化学机械浆),麦草CP(麦草化学浆)进行改性研究发现,改性效果依次为麦草CP>杨木CMP>松木CMP。对酶法改性时的酶处理条件(处理温度、时间和pH等)进行了优化,发现当酶用量仅为0.2 IU/g浆,pH 7.0,温度55 ℃条件下对麦草浆处理2 h,与未用酶处理的对照相比,纸浆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分别增加了15.4%、16.9%和 11.8%。研究了工程菌Y106OE-EG粗酶液与其它酶的协同改性效果,发现Y106OE-EG的内切纤维素酶与纤维素膨胀因子SWO4的联合处理,与单独使用内切酶或SWO4相比,反而降低了纸浆的强度和纤维素结晶度,而当与β-葡萄糖苷酶(1.2 IU/g)或木聚糖酶(5IU/g)联合处理时,对纸浆的强度性质(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在温度55 ℃C、pH 7.0条件下处理2 h,当Y106OE-EG粗酶液用量为0.2IU/g,也β-葡萄糖苷酶1.2IU/g时,与对照相比,麦草浆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分别提升23.68%、34.10%、20.82%。当木聚糖酶加量为5 IU/g时,与对照相比,麦草浆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分别提升32.65%、42.44%、25.00%。此外,木聚糖酶与SWO4或木糖苷酶的联合处理,对麦草浆的改性也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效果。综合而言,Y106OE-EG生产的内切纤维素酶与短小芽孢杆菌生产的木聚糖酶Xyn30的协同处理对纸浆的改性效果最佳,为后续的共表达菌株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3.产耐碱性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共表达菌株构建及产酶条件优化为实现耐碱性纤维素酶(Y106-EG)及木聚糖酶(Xyn30)在Y106-WT中的共表达,采用顺反子共表达,融合酶表达,串联共表达叁种方式,意在提高枯草芽孢杆菌Y106-WT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以串联共表达的方式能够实现两酶的共表达,对构建的共表达工程菌Y106OE-EG-Xyl进行液体发酵,发现该菌株在培养56 h后,CMCase酶活可达最高(8.20 IU/ml),木聚糖酶在菌株培养64 h时酶活达到最高(60.40 IU/ml),分析该菌株产粗酶液的酶系发现,其滤纸酶活(0.12IU/ml),外切纤维素酶活性(0.02IU/ml),β-葡萄糖苷酶(未测到)均较低,说明对应用于纸浆改性而言,共表达菌所产纤维素酶的酶系比较合理,在对纸浆进行改性的同时不损害纸浆纤维。利用工程菌Y106OE-EG-Xyl粗酶液在最佳处理pH 7.0,最佳处理温度55 ℃C,浆浓度10%(w/v)条件下处理麦草化学浆2 h,当酶用量为纤维素酶0.2 IU/g木聚糖酶活1.5IU/g时,与对照及单独添加纤维素酶(0.2IU/g)及木聚糖酶(1.5 IU/g)相比,纸浆白度和强度性能都有改善,其中与不加酶的对照浆处理相比,纸浆白度增加2.0%ISO,抗张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分别增加8.7%、16.6%和9.3%,而打浆度降低了 15%。利用混料设计优化了工程菌Y106OE-EG-Xyl发酵时培养基中的碳源及诱导剂比例,发现当麸皮,玉米芯,乳糖配比为3.33%、0.83%、0.83%时,液体发酵72 h,纤维素酶活可达7.9 IU/ml,木聚糖酶活可达74.5 IU/ml,木聚糖酶活比优化前提升了 14.1个酶活单位,且木聚糖酶与内切纤维素酶的比由原来的7.5提升至 9.4。4.纸浆的酶法改性机制研究通过对Y106OE-EG粗酶液处理前后纤维质量变化,纤维结晶度(XRD)及红外光谱(FITR-ATR)等的变化分析发现,经重组菌Y106OE-EG粗酶液处理后,杨木CMP和麦草CP的纤维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效果好于松木CMP。Y106OE-EG粗酶液处理后,杨木CMP及麦草化学浆的结晶度与对照相比明显提高,但松木CMP结晶度则提高不明显,叁种浆经酶处理后纸浆中的氢键强度均有所提升。分别提取了麦草CP、松木CMP和杨木CMP中的木质素组分,研究了木质素对Y106OE-EG的酶蛋白吸附特征,发现松木CMP和杨木CMP的木质素对纤维素酶蛋白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麦草浆中的木质素,木质素对蛋白的不可逆吸附将影响酶对纤维底物的作用,因此相对而言,Y106OE-EG酶液更适合用于麦草浆的改性。分别利用Y106OE-EG和Y106OE-Xyl及共表达菌株Y106OE-EG-Xyl的粗酶液(EG 0.2 IU/g、Xylanase 1.5 IU/g、EG 0.2 IU/g-Xylanase 1.5 IU/g)处理纸浆,发现与对照或只添加EG或木聚糖酶的样品相比,共表达菌株的粗酶液处理后纸浆纤维的平均长度增加,宽度几乎不变,长宽比变大,细小纤维含量减少,卷曲指数及扭结指数均有所降低,且共表达菌株的粗酶液处理效果优于单独酶的处理效果。利用红外谱图对共表达菌株Y106OE-EG-Xyl粗酶液处理前后草浆的吸收峰相对强度进行分析,发现经共表达菌株粗酶液处理后,氢键强度明显提升。利用SEM观察了重组菌Y106OE-EG及共表达菌株Y106OE-EG-Xyl的粗酶液处理前后草浆纤维表面形态变化,发现经两菌株的粗酶液处理后,与对照相比,纸浆中的细小纤维含量明显减少,纤维变得平整。酶处理后纸浆在纤维质量、纤维素结晶度、氢键强度、表面形态等方面发生的上述变化,是酶处理改善纸浆强度和滤水性能的内在原因。分别从酶的结构和性质、蛋白表面电荷、蛋白的疏水性、蛋白在纸浆纤维上的吸附等角度,探讨了 Y106-EG所产粗酶液与来源于特异腐质霉的叁个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H.EGⅠ、H.EGⅡ和H.EGⅤ以及来源于其它芽孢杆菌的两个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z-16-EG和A30-EG对麦草浆的改性差异及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与其它五种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相比,Y106-EG由于酶蛋白对底物的亲和力相对较大,且在pH 7.0时,pH值低于其自身等电点使其氨基酸易被带上正电荷,另外,蛋白表面的Zeta电位与其它几种耐碱性内切酶相比负值较小,且蛋白的疏水性小,这些都使得Y106-EG酶蛋白更易于与带负电荷的细小纤维发生亲水性结合,从而有利于酶降解细小纤维。此外,Y106-EG酶蛋白是典型的(β/α)8桶状结构特征,结构稳定性较好且开口宽阔的活性中心使其可以容纳更多类型不同的多糖支链,在催化降解复杂底物时有较大优势,该酶的CBM属于A型CBM,易于结合于结晶型纤维素多糖上。这些特征使得Y106-EG在用于纸浆改性时表现出较好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7)

张元松[10](2017)在《基于纤维素的碱性聚电解质膜的制备及其在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碱性聚电解质(ASPE)膜是电池的关键元件之一,其作为碱性电解液的替代,由于具有低污染,无泄漏,低腐蚀,轻质等优点,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主要以ASPE膜的传导原理为基础,通过结构设计,巧妙地将天然高分子纤维素引入PVA、PEO、PAA体系成功地制备了几个系列的性能优异的碱性聚电解质膜材料,考察了所制备电解质膜的阴离子传导性能、热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应用于锌-空气电池后的电化学性能等。所制备的碱性聚电解质膜均展示了良好的耐碱性,高的阴离子传导能力,足够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本次实验内容在对碱性聚电解质膜的研究领域中很具有新颖性,并且为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试验基础。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为:(1)将PVA、丙烯酸、KOH和微晶纤维素均匀混合,选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充当聚丙烯酸的交联剂,并利用过硫酸钾引发丙烯酸单体和MBA,通过浇注成膜的方法获得PVA/PAA/MCC复合膜。SEM扫描结果表明,MCC在PVA/PAA基体中均匀的分散;XRD和热重分析分别说明,微晶纤维素降低了基体结晶度并增加了基体含水量;电化学性能测试证明,微晶纤维素加入后,碱性聚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由0.013 S cm~(-1)提高到0.095 S cm~(-1),电化学稳定窗口由0.9V提高到1.8V;应力-应变测试展示了较好的力学稳定性,其断裂伸长率由133%提高到203%。(2)经LiCl/DMAc处理后的微晶纤维素(LD-MCC)与PVA/PEO/KOH的混合物混合并搅拌均匀,利用浇注成膜的方法制得了PVA/PEO/LD-MCC复合膜。SEM和EDX测试结果说明,处理后的微晶纤维素具有很好的界面相容性并具有较强的耐碱性;热重曲线证明,在基体中引入LD-MCC后,明显改善了基体膜的保水性;电化学性能测试进一步显示,当LD-MCC在基体中含量为5wt%时,PVA/PEO/KOH碱性聚电解质膜的最高离子电导率为0.153 S cm~(-1)和最宽的稳定电压窗口为1.8V,此电解质膜应用于锌-空气电池中存在较长的放电时间,大约为560min。LD-MCC的引入明显改善了ASPE的机械稳定性。(3)首先利用LiOH/尿素体系溶解医用脱脂棉(RDC),并将其置于乙醇凝固浴中制备得到再生脱脂棉膜,然后将交联的聚丙烯酸钾对其进行包覆,最后将包覆后的再生脱脂棉膜浸泡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制备出再生脱脂棉基ASPE膜。SEM测试证明,该聚电解质膜具有叁明治结构并且KOH均匀分散在基体中;XRD和力学性能测试曲线分别说明,经交联丙烯酸钾包覆后的再生脱脂棉膜结晶度明显降低并且机械性能显着提高;电化学测试揭示了ASPE膜在8mol/L的氢氧化钾下浸润3h时,离子电导率最高为0.25 S cm~(-1),电化学稳定窗口电压为2.0 V。组合后的锌-空气电池具有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放电比能量,分别为225 m Ah/g和175 mWh/g,其放电时间为550min。(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6)

碱性纤维素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冷榨技术制取大豆油,以出油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与碱性蛋白酶结合应用提高冷榨大豆出油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复合酶冷榨大豆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粒径40目、水分含量13%、冷榨温度80℃、螺杆转速36 r/min、复合酶(纤维素酶液与碱性蛋白酶液体积比1∶2)用量0. 2%,在此条件下大豆出油率为70. 6%,优于未经酶处理的常规冷榨工艺的大豆出油率(68. 5%),出油率提高了2. 1个百分点。所得大豆油具有大豆油特有的气味和滋味,呈棕红色,且澄清、无杂质,酸价(KOH)为0. 8 mg/g、过氧化值为6. 1 mmol/k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碱性纤维素酶论文参考文献

[1].宋昱庆,王介平,周婵,谷山林,王小燕.碱性分离法提取植物纤维素的研究概况[J].当代畜牧.2019

[2].朱秀清,曾剑华,房媛媛,石彦国.纤维素酶结合碱性蛋白酶提高冷榨大豆出油率的工艺优化[J].中国油脂.2019

[3].何海燕,付越,秦文芳,柳雨珠,何麟.高产碱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筛选及产酶研究[J].饲料研究.2019

[4].肖卫华,赵广路,农植嵩,杜泽宇,吕雪.玉米秸秆纤维素的磷酸结合碱性过氧化氢分离[J].农业机械学报.2019

[5].韩燕娜.纤维素纤维负载锌酞菁催化剂光敏氧化碱性绿-1的研究[J].印染助剂.2018

[6].凡晓宇.基于改性纤维素复合纳米碱性金属化合物的纸质文物脱酸加固[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雷声波,黄斌良,黄燕菲,江朝明,吴华德.超声波结合碱性H_2O_2法提取甘蔗渣综纤维素[J].南方农业学报.2018

[8].芦志龙,陆琦,陈英,吴仁智,黄俊.铜绿假单胞菌碱性纤维素酶对蔗渣纤维素降解作用的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9].王美美.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和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

[10].张元松.基于纤维素的碱性聚电解质膜的制备及其在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碱性纤维素酶产酶培养基的筛选碳源对碱性纤维素酶发酵的影响pH值对碱性纤维素酶催化活性的影...不同NaCl和Na2CO3添加浓度以及培养温...温度对碱性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菌株的形态与刚果红平板筛选结果

标签:;  ;  ;  ;  ;  ;  ;  

碱性纤维素酶论文_宋昱庆,王介平,周婵,谷山林,王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