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利益观议论文

儒家的利益观议论文

问:如何看待儒家的重义轻利观
  1. 答:古人重“义” ,这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有“礼义之邦”之美誉
    ,原因也就在此。儒家重义轻利思想,源自中华文化重家族亲情的特色。从处理兄弟关系发展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植根颇深厚,对后世思想的发展也多有影响。儒家有很强的重义轻利思想。在处理义利关系时,把义作为第一位的必须坚持的。
问:写孟子义利观的作文
  1. 答:孟子的义利观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矛盾。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试就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师——孟子的义利学说作一番考察,以期厘清孟子的义利观,并寻找这一思想资源予以我们的现代启示。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肯定了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物质利益的增长和充裕,但他并没有认为物质利益增长和充裕了,则人们的道德水平就一定能自然地提高。所以,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使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所以孟子又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民事不可缓也
问:如何理解儒家的义利观
  1. 答: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
    二是“义气”,即主持 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 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义利观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因传统儒家有其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所以其思想也会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
    在当代社会中,义利观常表现于商业中的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现象。良好的义利观,通常以重义轻利为基础,为社会普遍群众创造价值,汲取较少的物质财富;而歪曲的义利观,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甚至忽视道德,践踏诚信等。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正确的义利观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人民所推崇的做人经商的终极追求。
  2. 答: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 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 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 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孔孟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但并不排斥谋取正当利益。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明确以义作为谋利的准则;倘不符合此准则,则“君子固穷”,宁肯饿饭也不取。孔子因此对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评价很高;对安贫乐道的大弟子颜回称赞有加;他自己在陈绝粮,处于困境,仍“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是言行一致的。
    孔子认为,义字当头还是利字当头,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利字当头,争权夺利,必然激化矛盾,积仇积怨;不利于解决全局问题和大局问题。
儒家的利益观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