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秦岭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圆满成功

甘肃西秦岭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圆满成功

一、甘肃省西秦岭铅锌多金属矿考察圆满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1](2021)在《甘肃省合作-美武地区综合信息找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甘肃省合作-美武地区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拥有早子沟,加甘滩等众多矿床,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大数据时代,地质大数据及相应的大数据处理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该研究区多源地学数据基础上,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的金矿成矿异常提取及预测研究,重点探讨了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方法及深度学习在成矿预测中的优势,最后创新性提出基于卷积核的卷积自编码及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联合应用。研究工作对于深度学习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异常信息提取方面具有推进作用,同时对该区域矿产勘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将具有可解释性的随机森林及最大熵模型机器学习方法用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充分考虑了数据驱动成矿预测中小样本训练及非矿点选择问题,指出可解释性机器学习在定性及定量分析成矿预测要素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对提高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可信度,降低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2)将深度自编码学习方法与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具有“闭合”效应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异常值提取研究。由于‘闭合’效应的存在,传统基于欧式距离的方法不能正确的处理地球化学数据。成分数据异常值检测通过对数比变换将单形空间的化探数据转为欧式空间进行处理,以成分数据异常值检测结果为标准,将深度自编码与基于密度的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深度自编码能够很好的处理这种单形空间数据,说明了深度学习在处理地学信息方面具有优势。(3)将基于卷积的深度学习方法引入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提出了基于非监督学习构建深度学习训练集的方法。研究了已知矿床/点数据空间特征与异常值点数据空间特征的相关性,表明非监督学习方法构建深度学习训练集的可行性。

张瀚[2](2020)在《含锑金精矿选冶联合分离锑金矿物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锑金属消耗量的增加,单一锑资源逐渐枯竭殆尽,储量占锑资源21%的锑金共生矿逐步成为提取锑金属的重要资源。对于此类矿床,由于锑含量低,国内外大部分矿山仅作为单一金矿处理,在浮选过程中为强化金的回收而采用大剂量药剂捕收锑金矿物得到含锑金精矿,由于锑金矿物药剂过饱和吸附,从而造成锑金矿物分离困难。此外,在对含锑金精矿脱硫脱砷焙烧过程中,低熔点的锑矿物容易包裹于含金矿物表面,使金难于溶出;并且氰化浸金过程中锑会发生耗氰耗氧反应影响金的回收。因此,研究含锑金精矿的分离对于锑资源的回收以及提高金的浸出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以国外某含锑金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选冶联合原则工艺流程,通过浮选分离获得适合火法冶炼的高品质锑精矿,再将尾矿进行碱性湿法浸锑,最后将浸锑液电解沉积得阴极锑,浸锑尾渣则为金精矿,从而实现锑金分离。通过对锑品位19.37%、金品位52.3 g/t,锑氧化率为20.25%的含锑金精矿进行抑金浮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TS-1、TS-3组合抑制剂作硫砷及脉石矿物的抑制剂、硝酸铅作锑活化剂以及乙硫氮作锑捕收剂的条件下,经一粗二扫两精的浮选闭路流程,可获得品位为51.36%、含金66.5 g/t,回收率为76.73%的锑精矿,金在锑精矿中占比为34.77%。红外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在TS-1作用下,黄铁矿和砷黄铁矿分别在3417.18 cm-1和3413.57cm-1处出现了羟基吸收峰,羟基为亲水性基团;接触角的测试结果表明:加入TS-1后,辉锑矿表面接触角变化不显着,润湿性变化不明显,而黄铁矿和砷黄铁矿表面接触角明显减小,其润湿性增强。这说明TS-1能选择性吸附于载金黄铁矿和砷黄铁矿表面,增加矿物表面的润湿性,使其亲水性增强,从而起到抑制硫砷矿物的作用。在纯矿物浸出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含锑6.35%、氧化率为64.16%,含金45.9 g/t的浮选尾矿进行碱性湿法浸锑。结果表明:在温度为40℃、硫化钠用量120 g/L、氢氧化钠用量为30 g/L、浸出时间为40 min、液固比3:1和搅拌强度600 r/min的条件下,锑浸出率可达89.13%。研究结果实现了100 t/d的工业应用。为期21天的工业生产表明:在给矿含锑19.39%、含金53.1 g/t的条件下,通过浮选分离可获得含锑48.38%,回收率为76.32%,含金59.5 g/t,金占比为34.20%的锑精矿。而后将浮选后的尾矿通过碱性浸出后电解沉积,可获得品位为96.00%,含金为51.8 g/t,回收率为87.21%的阴极锑,浸锑尾渣即金精矿中含锑0.85%,含金45.3 g/t。通过选冶联合工艺成功分锑金矿物,锑的总回收率为97.83%,金在浮选锑精矿及阴极锑中总占比38.70%,在金精矿中占比61.30%。

许晨旭[3](2020)在《甘肃静宁南航磁资料处理解释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高精度航空磁测调查具有较高精度,圈定找矿预测区,是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重要的一步。如何将航磁数据与已知地质遥感钻孔等地面资料结合,成为找矿预测的关键。本文基于最新获取的航空磁测数据,进行数据转换处理,筛选异常点,并对研究区进行岩性构造填图、局部航磁异常解释,并选取了区域内典型矿床进行深入讨论,总结成矿规律结合其他物化探资料进行找矿预测。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广泛收集了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2、利用高精度航空磁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校正、数据位场转换,为后期工作做好准备;3、分析区域性磁场特征,进行岩性构造填图;4、综合其他地物化遥资料进行成矿预测,圈定找矿远景区。

宋栋梁[4](2020)在《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区划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管理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要地位。同时,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国际地缘政治、资源民族主义等影响,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复杂形势下如何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提高矿产资源自我供给能力,成为新时代矿产资源管理研究者的重要课题。矿产资源区划是指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调整矿业规划布局,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开展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区划评价研究,既是对青海省“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效果的总结,也为青海省“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提供依据,是科学规划的体现。本文通过对青海省矿产资源概况以及矿产资源区划理论的研究,系统评估了青海省“十三五”期间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实施情况,并对规划分区效果做出总结。同时结合当前自然资源管理要求,总结青海省“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优缺点,提出青海省“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并针对规划分区提出管理建议。论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矿产资源区划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系统梳理了矿产资源区划概念内涵、原理、方法。结合当前自然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针以及“十三五”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评估结果,提出“十四五”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包括战略引导布局、重点工作布局、勘查开采区划等。2.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系统评估了青海省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实施效果,分析了青海省能源资源基地、重点矿区、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矿区、禁止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青海省“十三五”期间,新设探矿权、采矿权大部分位于规划分区范围,分区实施效果良好,为“十四五”青海省矿产资源区划奠定了基础。3.根据“十四五”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十四五”期间,提出在青海省划定能源资源基地、重点矿区、储备保护区、重点勘查区、矿区生态重点修复区、砂石资源集中开采区等。并针对规划分区提出具体的政策管理建议。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5](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张世新[6](2019)在《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成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等有色金属矿集区,位于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的西部,往西可延伸到宕昌代家庄一带,向东过两当与凤太铅锌矿田相接,其北以黄褚关断裂为界,南以人土山-江洛断裂为界,夹持在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之间。论文在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建造与构造-热液叠加改造与铅锌成矿关系为切入点,以矿床定位规律和找矿模型总结为目的,以铅锌成矿预测为目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西成矿田与铅锌成矿有关的泥盆系沉积盆地构造动力学背景、盆-山演化过程中沉积建造、改造及岩浆活动对铅锌成矿的控制,总结了铅锌区域及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构建了区域成矿模型及以矿体定位规律为基础的矿区综合找矿模型,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深部隐伏铅锌矿床的成矿预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系统研究区内铅锌矿床基础上,系统解剖郭家沟、洛坝、水贯子3个典型铅锌矿床,总结了区内铅锌矿成矿特征。区内铅锌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鞍状等主要产于泥盆系安家岔组、西汉水组地层中,少数产在泥盆系吴家山群、洞山组中。以厂坝-李家沟矿床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以泥质岩、细粒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碳酸盐岩建造的碎屑岩建造中,保存典型的沉积组构,代表同生喷流沉积矿床(SEDEX),主要分布在厂坝-向阳山一带的矿田北带。以毕家山、洛坝、郭家沟等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灰岩与千枚岩岩相界面的热水硅质岩中以及界面附近的千枚岩中灰岩透镜体及厚层灰岩一侧,显示明显后生成矿特征。矿床总体受泥盆系层位控制,但不同程度受到了变质、变形和后期热液叠加成矿改造,属于层控铅锌矿床。2、通过对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示踪,识别出了硅质岩为泥盆系地层中同生沉积的热水沉积岩,指示了同生沉积成岩期存在热液喷流沉积活动。基于矿石中代表后生热液活动脉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冷热台观察及均一温度、冰点及盐度计算,成矿流体总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中等压力、酸性、弱氧化性的Ca2+(Mg2+、Na+)-SO42-(Cl-)流体体系。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研究指示后期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以前者为主。矿石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下伏基底碧口群、李子园群及赋矿围岩泥盆系。硫同位素具有明显富重硫特征,矿石硫主要来源自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通过TSR反应形成还原硫,并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而沉淀。矿石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指示热液碳酸盐为地层灰岩溶溶解、沉淀形成,具有原地或近原地“就地取材”特点,这种化学反应过程不仅有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也有效改变着流体性质,对后期成矿意义重大。矿石碳酸盐矿物Sr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同时代印支期花岗岩初始Sr同位素比值,而与地层灰岩Sr比值范围重叠,同样指示热液溶解、就地取材的特征。综合以上研究,将西成铅锌矿床归为热水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3、对西成矿田及外围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定年,泥盆纪不同地层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均发育450Ma左右的年龄峰,而南秦岭志留系缺少此年龄峰值,指示南秦岭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碎屑物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志留系碎屑物源缺少早古生代岩浆锆石组分,指示此时北秦岭尚未作为碎屑物源的供给者,而到泥盆纪时大量北秦岭早古生代岩浆锆石出现在泥盆系中,指示此时分隔南、北秦岭之间的商丹洋已经闭合,北秦岭地体已经成为泥盆系碎屑源区。因此推断商丹洋盆闭合应在白龙江群沉积之后,泥盆系沉积之前或同时,不晚于泥盆纪。基于对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示踪,结合前人对本区沉积构造古地理研究成果,推断赋矿地层泥盆系西汉水群沉积之时,盆地应属于碰撞后同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而非伸展性质的裂陷盆地。如若前人提出泥盆纪为伸展盆地构造背景,则因深水盆地(舒家坝群为代表)阻隔,北秦岭碎屑物质不可能越过深水盆地到达南侧的浅水区域(西汉水群为代表),所以将西汉水群视为泥盆系前陆盆地前缘部分的沉积较为合理。与盆地有关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可能并不像前人认为的是断陷盆地同生断裂控制流体对流成矿系统,而可能是受同造山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前陆盆地流体成矿系统。据此,我们推断吴家山隆起一带是早期同生盆地流体成矿的有利地区。4、基于矿区矿床定位规律及典型矿床解剖和成矿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泥盆纪沉积盆地从志留纪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转化为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前陆盆地,它控制了区内早期喷流沉积的层状铅锌矿体的产出,矿体直接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界面以及局部伸展地段,在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原有矿体受到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程度改造影响,在褶皱转折端、层间虚脱部分和岩体附近进一步叠加成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层位(热水硅质岩)+界面+圈闭构造”的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5、基于GIS技术,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有利的找矿地质信息,建立了以综合找矿标志为证据层的证据权模型,并通过对研究区已知铅锌矿床符合度验算(大于90%)和成矿信息预测,在区内圈出一级找矿远景区5个,二级找矿远景区6个,三级找矿远景区5个;6、在郭家沟矿区开展了矿体定位预测和钻探工程验证,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对矿区“界面控矿”和“褶皱转折端”的矿体定位规律的总结,利用EH4电磁测深技术圈定了矿区内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岩性界面形态,在南北两边各识别出一个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并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布置钻孔进行了钻探验证,在垂深350米以下发现了郭家沟隐伏铅锌矿体,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该矿床以控制Pb+Zn金属量超过300万吨,银金属量超过1000吨;

许留洋[7](2019)在《利用CSAMT数据约束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以西秦岭寨上金矿为例》文中指出西秦岭造山带是世界第二大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区域发生过多期次剧烈的岩浆活动。其中,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被认为与区内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区内成矿于燕山晚期(130 Ma)的寨上金矿发现较晚、储量增加较快,成为近些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寨上金矿区未见岩浆岩出露(仅在部分钻孔和坑道中发现隐伏的碳酸盐化闪长玢岩脉),而成矿流体却兼有大气降水、变质水和深源流体的化学特征,这导致其成矿模式存在着两方面较大的争议:1、寨上金矿成矿作用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是否存在联系;2、对其成矿作用热源、成矿流体来源和运移通道认识不一。本文利用穿过矿区的8条CSAMT剖面,通过精细反演获得该区的地下电阻率模型。在电阻率模型下方约0.9 km深度存在一个宽度约1 km、电阻率值高于5000Ω.m的隐伏高阻块体。另有,两个略倾斜、近直立的高导通道(电阻率值小于100Ω.m)分布于高阻块体两侧,并将高阻块体和地表已发现的矿脉连接起来。结合区域地质、钻孔、地球物理和化学等资料,推断该高阻块体为印支-燕山期中酸性花岗质岩浆侵入体,两个高导通道为两条形成于加里东期挤压造山作用的背斜的两翼,在中新生代遭受剥蚀并重新活化的断裂,它为深部流体上涌及深浅部流体运移和混溶提供了空间和通道。基于上述推断,提出了寨上“区域性断裂形成-中酸性岩浆侵入-深浅源成矿流体混合-分异-成矿”的成矿模型。该成矿模型的框架可能形成于加里东造山期剧烈的区域挤压活动,在晚印支-早燕山期剧烈的区域构造背景下发生重新活化,在主成矿期形成了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的寨上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矿区下部隐伏岩浆岩侵入体以及流体通道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矿床的形成与区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对于解决寨上金矿成矿模式的争议提供了一定的地球物理约束。另外,电阻率模型上“高阻+高导通道”的电性结构特征隶属于次级断裂组成的构造破碎带与后侵位、规模较小的岩体组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小岩体成(大)矿的理论。

李睿堃[8](2019)在《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描述样品的矿化程度并区分矿化与背景样品,本文参照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的构建方法,选择5项热液成矿元素Au、Ag、Sb、Pb、Bi和6项风化过程中的不活动元素Ti、Zr、Th、Nb、La、Y共计11项指标来构建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在中国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土壤和水系沉积物5种类型样品的丰度值基础上提出构建金矿化基因的参考样品值,进而构建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其元素序列为Ti→Sb→Th→Bi→Nb→Au→Zr→Ag→La→Pb→Y。对于理想矿石样品(岩石、土壤或水系沉积物),其矿化基因为12020202020。本文选择豫西牛头沟、云南勐满等金矿区内外的11个风化剖面样品对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进行检验;选择胶东玲珑金矿区穿(矿)脉剖面样品(岩石)和山东玲珑、甘肃阳山等金矿附近的3个风化剖面样品(从岩石到土壤)以及槐树坪金矿区1:2万土壤样品,熊耳山金矿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样品分别对矿化基因进行了应用。豫西牛头沟等金矿内外的11个风化剖面检验了金地球化学矿化基因的遗传性、继承性、相似性与变异性,认为金矿化基因相似度40%可以作为区分矿化样品与背景样品的标准。胶东玲珑金矿区矿脉及近矿岩石样品的基因与理想矿化基因(即12020202020基因)的相似度较高,远离矿脉的岩石样品其相似度逐渐降低;山东玲珑、甘肃阳山等金矿附近的3个风化剖面视样品情况不同矿化程度不同,金矿化基因相似度符合样品的实际矿化程度且与剖面实际位于矿区附近的描述相符。1:2万土壤样品与1:20万水系沉积物样品金矿化基因相似度在40%以上的区域与金矿化异常区域基本重合,客观的划分了样品的矿化程度,并且相似度高值区与各矿段的位置在空间上吻合。综上所述,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描述金的矿化程度,进而有效的区分矿化样品与背景样品。

刘剑[9](2017)在《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文中认为石墨烯及其应用技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过程中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工作是石墨烯产业化瓶颈问题之一,该工作对指导石墨烯产业终端应用和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然而,这方面见诸文献的报道很少。论文选择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矿床学、矿物学、晶体化学与晶体物理学、资源产业经济学、石墨烯制备过程中原料选择及品质控制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方法,引进石墨矿床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这样一个新命题,探讨了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从新视角入手以揭示特定成矿地质条件约束的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下游应用的适用性。论文主要结论:(1)全球鳞片石墨、脉型石墨和土状石墨的形成条件主要是热力学条件、碳源、有机生物、沉积建造等方面。(2)天然石墨成因及石墨化程度决定了石墨晶体的结构、特征及物理化学特征,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对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结构、属性及电化学性能、导电性能有重要影响。(3)鳞片石墨的成因是影响石墨烯属性及电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石墨烯制备过程中氧化-还原产物性能的重要因素。(4)天然石墨都能作为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初始原料,根据赋矿地质条件可以预测石墨矿物对石墨烯下游应用的适用性,且能够预先确定特定地质条件产出石墨矿物制备的石墨烯粉体适合或不适合供给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企业。(5)从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数据库系统、石墨烯资源经济带、区域协调政策、环境法规、行业标准、动态检测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建议。论文创新性表现在:(1)绘制了天然石墨成矿过程框架图,将天然石墨成矿过程概括为“碳质来源+含矿岩石+热力学条件+石墨化”,定义为天然石墨成矿的四要素。(2)构建了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的理论模型。表达式为Ggeo= F(Bat,Flex,Bio,Cor,Com,Thermo)= αBat + βFlex + γBio + δCor +εCom + ζThermo模型限定了成矿地质条件→石墨矿物→石墨烯粉体→石墨烯材料的逻辑关系,以及制备的石墨烯粉体适合或不适合作为石墨烯材料的原料,为石墨烯产业终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3)探索了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具可控性的技术方法,认为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缺陷度、固定碳含量、碳质来源、变质相、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等多种因素对其有不同影响,可根据对石墨烯的层数或性能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天然石墨原料。(4)基于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将石墨烯看作战略性矿产资源并提出了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范式。

席明杰[10](2016)在《铜陵狮子山铜钼金矿田控矿作用地球化学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狮子山矿田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中段的铜陵矿集区,分布有胡村南、刺山等众多铜金多金属矿床,矿床分布受断裂构造、层间滑脱构造、接触带构造控制,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密切相关。论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以典型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元素异常特征、硫铅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特征,重点查明了矿田内地质体的元素组成及迁移规律,构建了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探讨了控矿作用及其地球化学响应机制。论文取得了如下认识:1.矿田内泥盆纪-三叠纪地层、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及蚀变岩中富集成矿元素(Cu、Mo、Au)、伴生元素(Ag、As、Sb、Bi、Cd、Sb、W等)和矿化剂元素(S),亏损Ba、Sr、CaO、Na2O。矿田成矿地球化学系统中,元素带入、带出强烈,形成了大规模的正、负异常。2.矿田地表的元素异常和深部异常相吻合,Cu、Mo、Au元素正异常围绕主矿体产出,对多金属矿化具有直接的指示意义;Sr负异常紧邻矽卡岩矿体产出,是快速识别矿化体位置的有效指标。S的正异常和Ba、Na2O的负异常涵盖了整个成矿作用区域,深部依然存在,暗示可能存在隐伏多金属矿化体。3.矿田内存在由Ba、Sr、Na2O负异常体系,矿化剂元素S异常体系,S与Fe、Cu、Mo间协同平衡体系,Cu、Mo、Ag、W等成矿及其伴生元素异常体系,以及Zr、Hf元素质量守恒体系构成的多属性异常体系,其受地层、岩浆岩与叠加构造共同控制。4.狮子山矿田内Cu、Mo、Au、S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及黄龙-船山组(C2+3)、栖霞组(P1q)、孤峰组(P1g)、大隆组(P2d)、龙潭组(P2l)、和龙山组(P2h)、殷坑组(T1y)等高硫地层;岩浆岩在提供成矿物质的同时,也为成矿物质活化、迁移提供了重要流体和热源。5.矿田内含矿流体在构造应力、挥发分压力、静岩压力、地温梯度差和反向构造压力的叠加作用下,经历了从高温、高盐度向中低温、中低盐度演化的连续过程,形成了多金属矿化与元素异常。6.构建了矿床、矿田尺度的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这为铜陵矿集区开展地球化学勘查找矿工作和异常评价提供了依据。

二、甘肃省西秦岭铅锌多金属矿考察圆满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西秦岭铅锌多金属矿考察圆满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合作-美武地区综合信息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1 矿产预测理论
        1.2.2 矿产预测技术方法
        1.2.3 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1.3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区域变质
    2.5 区域矿产
        2.5.1 早子沟金矿
        2.5.2 老豆金矿
3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研究
    3.1 预测要素定性分析
        3.1.1 地质要素
        3.1.2 地球化学要素
        3.1.3 地球物理要素
    3.2 预测变量定量提取
        3.2.1 地质变量
        3.2.2 地球化学变量
        3.2.3 高精度磁测
    本章小结
4 基于监督机器学习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4.1 最大熵模型
    4.2 随机森林
    4.3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成矿预测
        4.3.1 最大熵模型预测结果
        4.3.2 最大熵模型分区预测
    4.4 基于随机森林的成矿预测
        4.4.1 随机森林整体预测
        4.4.2 随机森林分区预测
    4.5 成矿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5 基于非监督机器学习的化探异常提取
    5.1 非监督机器学习方法
        5.1.1 深度自编码网络
        5.1.2 基于密度的聚类分析
        5.1.3 地球化学成分数据处理
    5.2 多变量异常值检测
    5.3 深度自编码异常值检测
    5.4 基于密度的异常值检测
    5.5 定量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6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卷积神经网络
        6.1.1 卷积自编码
        6.1.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6.2 卷积神经网络框架
    6.3 卷积自编码预测结果
    6.4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本章小结
7 基于异常值构建训练集不确定性分析
    7.1 .非监督学习方法异常值验证分析
        7.1.1 地球化学数据的聚类分析及异常值提取
        7.1.2 数据驱动成矿预测训练集分析
    7.2 监督学习方法异常值验证分析
        7.2.1 预测变量重要性及偏依赖图
        7.2.2 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7.3 综合成矿潜力分析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2)含锑金精矿选冶联合分离锑金矿物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锑、金及其矿物性质
        1.1.1 锑及主要含锑矿物性质
        1.1.2 金及其载金矿物的性质
        1.1.3 锑及含锑金矿资源
    1.2 含锑金矿的浮选分离方法
        1.2.1 含锑金矿浮选分离工艺研究
        1.2.2 含锑金矿浮选分离药剂研究
        1.2.3 含锑金精矿浮选的问题及展望
    1.3 锑矿物湿法浸出的方法
        1.3.1 酸性湿法浸锑研究
        1.3.2 碱性湿法浸锑研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矿样性质及药剂、仪器设备研究
    2.1 试样采集及性质
        2.1.1 锑纯矿物试样制备及性质
        2.1.2 含锑金精矿试样
        2.1.3 含锑金精矿主要金属元素粒度分布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药剂
    2.4 研究方法
        2.4.1 试验流程
        2.4.2 试验方法
第三章 含锑金精矿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3.1 浮选分离工艺流程的设计
    3.2 抑制剂的选型及用量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2.1 抑制剂的种类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2.2 抑制剂TS-1的用量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2.3 碳质脉石抑制剂种类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2.4 碳质脉石抑制剂TS-3用量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3 活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3.1 活化剂的种类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3.2 活化剂硝酸铅用量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4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4.1 捕收剂种类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4.2 乙硫氮的用量对锑金浮选分离的影响
    3.5 开路试验流程及结果研究
    3.6 闭路试验流程及结果分析
        3.6.1 闭路试验流程
        3.6.2 闭路试验数质量流程图
        3.6.3 锑精矿性质分析
        3.6.4 浮选尾矿性质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S-1作用机理研究
    4.1 TS-1的理化性质
    4.2 TS-1润湿性的研究
        4.2.1 矿物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4.2.2 药剂对辉锑矿润湿性的研究
        4.2.3 药剂对黄铁矿润湿性的研究
        4.2.4 药剂对砷黄铁矿润湿性的研究
    4.3 TS-1药剂作用下的红外光谱图
        4.3.1 红外光谱的测试方法
        4.3.2 添加TS-1的黄铁矿的红外光谱图
        4.3.3 TS-1作用于砷黄铁矿的红外光谱测试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锑的浸出试验研究
    5.1 试验研究方法
    5.2 酸性与碱性湿法浸出锑的对比研究分析
    5.3 碱性浸出锑的试验研究
        5.3.1 碱性浸出锑的原理
        5.3.2 碱性浸出锑的试验方案
        5.3.3 温度对锑浸出率的影响研究
        5.3.4 原料粒度对锑浸出率的影响研究
        5.3.5 浸出时间对锑浸出率的影响研究
        5.3.6 液固比对锑浸出率的影响研究
        5.3.7 搅拌强度对锑浸出率的影响研究
        5.3.8 硫化钠用量对锑浸出率的影响研究
        5.3.9 氢氧化钠用量对锑浸出率的影响研究
        5.3.10 浮选尾矿碱性湿法浸出锑的优化试验研究
        5.3.11 碱性湿法浸出锑渣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生产试验研究
    6.1 工业试验前期准备工作研究
        6.1.1 浮选分离现场调试前期准备工作
        6.1.2 碱性湿法浸出放大试验研究
        6.1.3 浸出及电解沉积工业试验前期准备
    6.2 工业生产指标研究
        6.2.1 浮选工业试验生产指标
        6.2.2 碱浸—电积的工业试验生产指标
    6.3 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电解厂平面图
    附录2 :浮选工业指标
    附录3 :碱性湿法炼锑工业指标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甘肃静宁南航磁资料处理解释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背景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铜多金属矿床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前人研究成果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1.5 预期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及矿物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研究区大地构造
        2.2.2 研究区地层分布
        2.2.3 矿区地层
        2.2.4 区域构造
        2.2.5 研究区矿产分布特征
    2.3 矿区构造与演化
    2.4 矿区岩浆岩特征
        2.4.1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2.4.2 中酸性侵入岩
    2.5 矿物特征
        2.5.1 矿体特征
        2.5.2 矿物特征
        2.5.3 矿体围岩
3 岩矿石的物性特征
    3.1 岩矿石磁性特征
    3.2 岩矿石放射性特征
4 航磁异常的数据处理方法
    4.1 航磁ΔT原始数据处理
    4.2 航磁数据位场转换处理方法
        4.2.1 航磁ΔT化极处理及效果
        4.2.2 航磁ΔT化极上延处理及效果
        4.2.3 航磁ΔT化极垂向一阶导数处理及其效果
        4.2.4 航磁ΔT剩余异常计算及其效果
        4.2.5 航磁ΔT化极水平梯度处理及其效果
    4.3 航磁数据反演剖面
    4.4 航磁异常的构造分区及磁场特征分析
        4.4.1 通渭东平静负磁场区(Ⅰ)
        4.4.2 静宁南-庄浪西升高正磁场区(Ⅱ)
        4.4.3 秦安北较强正负变化磁场区(Ⅲ)
5 岩性构造填图
    5.1 岩性填图
        5.1.1 侵入岩填图
        5.1.2 火山岩填图
        5.1.3 变质岩填图
    5.2 断裂构造填图
        5.2.1 断裂构造的识别标志
        5.2.2 断裂构造的分级标准
6 航磁局部异常解释
    6.1 异常筛选及解释
    6.2 航磁异常分类
    6.3 航磁局部异常解释
7 成矿预测
    7.1 成矿条件分析
        7.1.1 成矿规律分析
        7.1.2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7.2 典型矿床与找矿
        7.2.1 典型矿床
        7.2.2 找矿标志
    7.3 找矿远景区预测
        7.3.1 找矿远景区划分
        7.3.2 找矿远景区描述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区划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现状
        1.2.1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交通
        1.2.2 自然地理概况
        1.2.3 青海省矿产资源概况
        1.2.4 青海省生态红线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矿产资源区划国外研究进展
        1.3.2 矿产资源区划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与规划布局理论研究
    2.1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
        2.1.1 区域成矿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资源安全理论
        2.1.4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2 矿产资源规划布局理论
        2.2.1 资源地理学理论
        2.2.2 地域分工理论
        2.2.3 资源配置理论
    2.3 矿产资源区划评估方法理论
第3章 青海省“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评估
    3.1 评估方法及指标
        3.1.1 评估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1.3 评估指标
    3.2 能源资源基地
        3.2.1 青海省能源资源基地总体情况
        3.2.2 青海省能源资源基地评估结果
    3.3 重点勘查区
        3.3.1 青海省“十三五”重点勘查区总体情况
        3.3.2 “十三五”重点勘查区实施效果
    3.4 重点矿区
        3.4.1 国家规划矿区
        3.4.2 省级重点矿区
        3.4.3 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
    3.5 禁止开采区
    3.6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
        3.6.1 重点治理区概况
        3.6.2 重点治理区实施情况
    3.7 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3.7.1 青海省“十三五”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
        3.7.2 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施情况
第4章 青海省“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
    4.1 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4.2 “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的立足点
        4.2.1 以矿产资源特性为基础前提
        4.2.2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方向
        4.2.3 以资源安全保障为根本目标
        4.2.4 以空间规划体系为基本依据
        4.2.5 以“管”“用”的实施手段为基本要求
    4.3 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坚持的原则
        4.3.1 继承和发展相结合
        4.3.2 引导与管制相结合
        4.3.3 与相关规划衔接原则
        4.3.4 可操作性原则
    4.4 分区体系框架
第5章 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建议
    5.1 能源资源基地
    5.2 国家规划矿区和重点矿区
    5.3 储备保护区
    5.4 重点勘查区
    5.5 矿区生态重点修复区
    5.6 砂石资源集中开采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6)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沉积岩型Pb-Zn矿床
        1.3.2 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5 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2.1 造山带内部结构及构造演化
    2.2 秦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性质
    2.3 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动力学环境
第三章 西成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赋矿地层
    3.2 矿田构造
    3.3 岩浆活动
    3.4 变质特征
    3.5 地球物理特征
    3.6 化探异常特征
    3.7 西成矿田矿床分布特征
第四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4.1 郭家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4.1.1 赋矿层位
        4.1.2 矿区构造
        4.1.3 矿体特征
        4.1.4 矿石特征
        4.1.5 围岩蚀变
        4.1.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4.2 洛坝铅锌矿床
        4.2.1 赋矿地层
        4.2.2 矿区构造
        4.2.3 矿体特征
        4.2.4 矿石特征
        4.2.5 围岩蚀变
        4.2.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4.3 水贯子铅锌矿床
        4.3.1 赋矿地层
        4.3.2 矿区构造
        4.3.3 矿区岩浆岩
        4.3.4 矿体特征
        4.3.5 矿石特征
        4.3.6 围岩蚀变
        4.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4.4 西成铅锌矿田铅锌成矿特征
第五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5.1.1 测试方法与实验流程
        5.1.2 郭家沟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5.1.3 洛坝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5.1.4 水贯子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5.1.5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估算
        5.1.6 流体成分、fo2逸度以及p H、Eh值
    5.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矿石硫同位素特征
        5.2.2 矿石铅同位素特征
        5.2.3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
        5.2.4 热液碳酸盐矿物C、O、Sr同位素特征
    5.3 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4 西成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第六章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
    6.1 样品及分析流程
    6.2 泥盆系西汉水群碎屑沉积岩岩相学特征
        6.2.1 安家岔组
        6.2.2 西汉水组
        6.2.3 洞山组
    6.3 西汉水群变沉积岩岩石化学特征
    6.4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
        6.4.1 安家岔组ZK772711 样品
        6.4.2 安家岔组ZK232 样品
        6.4.3 西汉水组样品B01
        6.4.4 西汉水组B02
        6.4.5 洞山组B03样品
    6.5 西成矿田泥盆系碎屑锆石源区特征
        6.5.1 安家岔组碎屑锆石源区
        6.5.2 西汉水组碎屑锆石源区
        6.5.3 洞山组碎屑锆石源区
    6.6 西秦岭碎屑源区对比与泥盆纪盆地格局
        6.6.1 商丹洋盆闭合时间
        6.6.2 沉积盆地性质
第七章 西成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模型
    7.1 泥盆系沉积盆地对铅锌成矿控制
    7.2 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对成矿影响
    7.3 界面控矿特点与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
        7.3.1 西成矿田界面控矿特点
        7.3.2 矿区尺度铅锌找矿模型
第八章 基于GIS西成矿田铅锌成矿预测
    8.1 地球物理场与矿床分布
    8.2 地层-岩性含矿性
        8.2.1 含矿地层分析
        8.2.2 含矿岩性分析
    8.3 构造及岩性接触带控矿作用
    8.4 地质找矿标志量化提取
        8.4.1 基于GIS的点元信息提取
        8.4.2 面元信息提取
        8.4.3 线元体信息提取及其意义
    8.5 土壤化探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
    8.6 找矿标志
    8.7 证据权模型与成矿预测
        8.7.1 证据权模型与方法
        8.7.2 证据权预测结果与评价
    8.8 小结
第九章 郭家沟矿区矿体定位预测实践
    9.1 物探方法选择及依据
        9.1.1 电磁测深法
        9.1.2 方法可行性
    9.2 物探结果与钻探验证
        9.2.1 EH4测深结果
        9.2.2 钻探验证情况
第十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7)利用CSAMT数据约束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以西秦岭寨上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西秦岭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
        1.2.2 国内外利用电磁法研究成矿问题的案例
        1.2.3 寨上金矿成矿模式研究现状
    1.3 寨上金矿以往的地球物理工作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CSAMT法基本理论
    2.1 CSAMT测深原理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2 趋肤深度
        2.1.3 CSAMT法的影响因素
    2.2 CSAMT工作方法
第三章 数据采集、处理、反演与解释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3.2 反演与解释
    3.3 反演模型分析与可靠性验证
第四章 基于电性结构的构造涵义和成矿模式讨论
    4.1 基于电性结构的构造涵义讨论
        4.1.1 高导-断裂-运移通道
        4.1.2 高阻-隐伏岩浆侵入体-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4.2 基于电性结构的成矿模式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工作成果与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地球化学示踪方法
        1.2.2 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方法
        1.2.3 地球化学基因的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已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样品与方法
    2.1 全国五类地质样品元素丰度数据
    2.2 风化壳数据
        2.2.1 胶东地区风化剖面
        2.2.2 豫西地区风化壳
        2.2.3 云南地区风化剖面
        2.2.4 北京地区风化剖面
        2.2.5 广西地区风化剖面
        2.2.6 甘肃地区风化剖面
        2.2.7 样品的分析测试
    2.3 胶东玲珑金矿区穿矿剖面
    2.4 豫西槐树坪1:2 万土壤数据
    2.5 豫西熊耳山1:20 万区域化探数据
第3章 金矿化基因的构建方法
    3.1 指标的选取
    3.2 参考样品
        3.2.1 不活动元素
        3.2.2 成矿指示元素
    3.3 元素的排序
    3.4 基因构建与相似度计算
    3.5 小结
第4章 金矿化基因的检验
    4.1 矿区外风化壳
        4.1.1 花岗岩型风化壳
        4.1.2 花岗闪长岩型风化剖面
        4.1.3 玄武岩、安山岩及片岩型风化壳
    4.2 矿区内风化壳
        4.2.1 云南上芒岗矿区风化壳
        4.2.2 云南勐满矿区风化壳
        4.2.3 河南牛头沟矿区风化壳
    4.3 小结
第5章 金矿化基因在岩石和风化剖面中的应用
    5.1 胶东玲珑金矿区花岗岩岩石样品
    5.2 胶东玲珑金矿区花岗岩风化剖面
    5.3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区千枚岩风化剖面
    5.4 河南嵩县安山岩风化剖面
    5.5 讨论
第六章 金矿化基因在熊耳山地区的应用
    6.1 区域地质概况
        6.1.1 地层
        6.1.2 岩浆岩
        6.1.3 构造
    6.2 矿床地质特征
    6.3 槐树坪地区1:2 万土壤样品应用
        6.3.1 参数统计
        6.3.2 地球化学异常
    6.4 熊耳山地区1:20 万水系沉积物样品应用
        6.4.1 参数统计
        6.4.2 地球化学异常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人简历
    2 科研项目
    3 发表论文

(9)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立题思想
1.2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计划安排
    1.4.4 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与特色 第2章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2.1 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2.1.1 国外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内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2.2 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2.2.1 国外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2.2.2 国内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2.3 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2.3.1 石墨烯
    2.3.2 国内外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2.4 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2.4.1 石墨烯产业化
    2.4.2 国外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2.4.3 国内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石墨矿地质矿产特征
3.1 石墨资源概况
    3.1.1 石墨工业类型
    3.1.2 全球石墨资源概况
    3.1.3 中国石墨资源概况
3.2 石墨矿床主要类型
    3.2.1 深变质石墨矿床
    3.2.2 浅变质石墨矿床
    3.2.3 接触变质石墨矿床
    3.2.4 重熔花岗岩浆型石墨矿床
    3.2.5 伟晶岩脉型石墨矿床
3.3 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3.3.1 全球石墨矿成矿背景
    3.3.2 中国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3.4 石墨矿空间分布
    3.4.1 全球石墨矿空间分布
    3.4.2 中国石墨矿空间分布
3.5 石墨矿时间分布
    3.5.1 全球石墨矿时间分布
    3.5.2 中国石墨矿成矿时代
3.6 小结 第4章 典型石墨矿床
4.1 晶质(鳞片)石墨矿
    4.1.1 全球鳞片石墨矿
    4.1.2 黑龙江鸡西市柳毛石墨矿床
    4.1.3 河南淅川县小陡岭石墨矿床
    4.1.4 内蒙古兴和县黄土窑石墨矿床
    4.1.5 山东平度市刘戈庄石墨矿床
4.2 脉型(块状、致密结晶状)石墨矿
    4.2.1 全球脉型石墨矿
    4.2.2 麻粒岩型石墨矿床(Granulite-hosted deposits)
    4.2.3 火成岩型石墨矿床(Igneous-hosted deposits)
    4.2.4 脉型石墨矿成矿作用
4.3 隐晶质(土状、无定形、微晶)石墨矿
    4.3.1 全球隐晶质石墨矿
    4.3.2 内蒙古大乌淀石墨矿床
    4.3.3 湖南鲁塘石墨矿床
4.4 小结 第5章 天然石墨成矿过程
5.1 石墨的形成条件
    5.1.1 热力学条件
    5.1.2 碳源
    5.1.3 前寒武纪生态系统
    5.1.4 前寒武纪沉积建造
5.2 石墨矿床矿化特征
5.3 成矿模式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矿床石墨矿物学
6.1 石墨晶体结构
6.2 石墨晶体特征
    6.2.1 光学性质
    6.2.2 X射线衍射谱线及晶胞参数
6.3 物理化学性质
    6.3.1 物理性质
    6.3.2 热效应
    6.3.3 石墨化学组分
6.4 石墨物理化学参数
    6.4.1 石墨化
    6.4.2 石墨化程度
    6.4.3 石墨化程度检验
    6.4.4 变质相检验
6.5 小结 第7章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
7.1 模型构建的依据及思路
    7.1.1 天然石墨与石墨烯产业
    7.1.2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因素
    7.1.3 模型构建的思路
7.2 石墨成矿地质特征的专属性
    7.2.1 石墨矿石学
    7.2.2 石墨岩系物源性质及沉积环境
    7.2.3 石墨岩系变质及矿化蚀变
    7.2.4 石墨碳同位素组成
    7.2.5 地球动力学及生态演化
7.3 石墨晶体化学特征的专属性
7.4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属性
    7.4.1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属性
    7.4.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属性
7.5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性能
    7.5.1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电容性能
    7.5.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7.5.3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7.6 石墨烯原料选择原则
    7.6.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的原料选择
    7.6.2 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表征
7.7 石墨烯的特性与应用前景
7.8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的理论模型
    7.8.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原料选择的影响因素
    7.8.2 物理模型构建
    7.8.3 数学模型构建
7.9 小结 第8章 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实证研究
8.1 实验
    8.1.1 原料与化学试剂
    8.1.2 氧化石墨(烯)制备
    8.1.3 氧化石墨烯还原
    8.1.4 结构表征方法
    8.1.5 石墨烯的性能实验
8.2 结果与讨论
    8.2.1 天然鳞片石墨的表征
    8.2.2 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表征
    8.2.3 石墨烯的导电性能
    8.2.4 石墨烯超级电容性能
8.3 实验结论
8.4 理论模型验证
    8.4.1 物理模型有效性分析
    8.4.2 数学模型有用性分析
8.5 小结 第9章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及建议
9.1 资源战略的界定
9.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分析
    9.2.1 SWOT分析原理
    9.2.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
9.3 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分析
    9.3.1 石墨矿勘查战略
    9.3.2 石墨矿开发战略
    9.3.3 石墨提纯技术突破战略
    9.3.4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突破战略
9.4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9.4.1 石墨烯技术专利驱动战略
    9.4.2 石墨烯资源产业集群式开发战略
    9.4.3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战略
9.5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及建议
    9.5.1 产业倾斜政策
    9.5.2 区域协调政策
    9.5.3 健全完善环境法规和行业相关标准
    9.5.4 建立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动态检测数据库
9.6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研究成果
10.2 结论
10.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铜陵狮子山铜钼金矿田控矿作用地球化学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工作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工作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完成工作量及研究进展
        1.3.1 完成工作量
        1.3.2 研究进展
        1.3.3 存在问题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铜陵矿集区
    2.2 狮子山矿田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地球物理
        2.2.5 已知矿床
3 原岩-蚀变岩元素组成及迁移规律
    3.1 岩石元素组成
        3.1.1 地层元素组成
        3.1.2 侵入岩元素组成
        3.1.3 蚀变岩元素组成
    3.2 元素迁移规律
    3.3 小结
4 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4.1 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4.1.1 胡村南铜钼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4.1.2 刺山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4.1.3 老鸦岭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4.2 矿田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4.3 矿田多属性异常体系
    4.4 矿田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4.5 小结
5 成矿作用过程
    5.1 典型铜钼金矿床地球化学
        5.1.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2 矿田成矿作用过程
        5.2.1 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5.2.2 成矿物质来源
        5.2.3 成矿流体演化
        5.2.4 含矿热液运移驱动力
    5.3 矿田多属性异常形成机理
    5.4 小结
6 控矿作用地球化学响应
    6.1 矿田控矿因素分析
        6.1.1 地层岩性控制因素
        6.1.2 岩浆岩控制因素
        6.1.3 构造控制因素
    6.2 控矿作用地球化学响应
        6.2.1 地层岩性控矿地球化学响应
        6.2.2 岩浆岩控矿地球化学响应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狮子山矿田地质体元素组成分析结果
个人简历

四、甘肃省西秦岭铅锌多金属矿考察圆满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合作-美武地区综合信息找矿预测研究[D]. 张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2]含锑金精矿选冶联合分离锑金矿物的工艺研究[D]. 张瀚. 广西大学, 2020(02)
  • [3]甘肃静宁南航磁资料处理解释及成矿预测[D]. 许晨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区划评价[D]. 宋栋梁. 吉林大学, 2020(08)
  •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6]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D]. 张世新.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7]利用CSAMT数据约束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以西秦岭寨上金矿为例[D]. 许留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D]. 李睿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D]. 刘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1)
  • [10]铜陵狮子山铜钼金矿田控矿作用地球化学响应机制[D]. 席明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标签:;  ;  ;  ;  ;  

甘肃西秦岭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圆满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