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淋:马克俭:科学没有年龄界限论文

覃淋:马克俭:科学没有年龄界限论文

马克俭,扎根贵州61年。随着国内空间结构研究的广泛应用,不少省外高校、科研机构或高薪求贤的企业向马克俭抛出橄榄枝,他都婉言谢绝了:“我舍不得这块自己生活奋斗了几十年的土地,这里有我的根。”

初秋的校园,薄雾隐隐。

也许是出于对那个长发女生的耿耿于怀,也许是对陶小西家那一锅老鸭汤的温暖感到嫉妒,温衡突然不太敢去见陶小西了。有时候她会回去看奶奶,也曾徘徊在谊爱路,但是却忍住没去找过陶小西。

走进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一楼办公室,一张极大的办公桌位于中央,桌面上铺满了重重叠叠的图纸,一位面容慈祥、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拿着铅笔、三角板、丁字尺、圆规在制图板上绘制图纸。

系统在汽车衡进口安装一台红绿灯,提醒驾驶员绿灯允许上磅、红灯禁止上磅;避免前车未下秤,后车已上秤,造成重量数据误差。

这位老人便是贵州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兼贵州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著名的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马克俭。他扎根贵州61年,穷尽毕生精力,将“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的梦想照进现实。

上世纪90年代,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既做到了大柱网、大开间、灵活划分房间的多功能综合应用需要,又达到了造价低廉降低成本的目的。

与贵州结缘61年

“你看,这是我刚来学校时和同事的合照,左边第一个是我,那时候才20多岁,没想到这一晃眼61年过去了。”今年86岁高龄的马克俭抚摸着泛黄的老照片说。

“因为我遇上了好的科研环境,好的学校、好的领导,有他们大力支持才会有我的今天。”马克俭心中清楚,这份荣誉来之不易,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

上午9点,马克俭就到办公室开始工作。他的助手介绍:“几十年来,马老每天都是如此准时,风雨无阻。”

那时从长沙到贵阳没有直达汽车,他和其他30多名同学满怀激情和斗志,坐着马车一路向“黔”,颠簸了好几天才来到贵州工学院(现贵州大学)任教。从此,他便和贵州结下不解之缘。

技术不断突破,成果不断丰富,使他被越来越多人认可。2007年,马克俭荣幸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贵州工程院院士零的突破。

马克俭院士在研究工程图。(贵州大学供图)

元数据内容包括成果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数据采集、外业调绘核查、数据整理编辑、质量检查、成果验收、负责单位以及成果总体精度等9个方面。元数据制作贯穿变化信息提取、外业调查核查、内业编辑、检查等生产环节,对关键生产环节中必要又可行的信息进行记录。

随着国内空间结构研究的广泛应用,不少省外高校或高薪求贤的企业向马克俭抛出橄榄枝,他都婉言谢绝了。“我舍不得这块自己生活奋斗了几十年的土地,这里有我的根。”马克俭说。

1961年,马克俭(左三)和同事在自建宿舍前合影。(贵州大学供图)

纸上成果变地上高楼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创新。”马克俭40多岁开始研究空间结构,每次有了新的想法总要在图纸上画出来,用他的话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可得根据公式(2)并查三维 数值表,可求得判断矩阵 的,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所以可以认为判断矩阵 具有一致性,计算求得的权重向量是可以被接受的。依据同样的方式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值。经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值均小于0.1,说明各个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所以计算求得的各个权重向量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各个单层次权重向量如表2所示。

2006年,他和团队开始介入“磷石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就是将磷石膏浇灌做成墙体,采取分层分段浇制石膏和混凝土,这一新工艺具有保温、隔热、隔音的建筑节能功效,如果用在小高层住宅建筑上,“石膏房”可以减少工程造价15%—20%。由于石膏废渣取代了粘土砖,每年可节约几十万亩土地。这在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试验成功后,不少企业来找他合作。

马克俭的专业是和建筑结构打交道。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山多地少,修建一栋建筑要耗费大量的钢材和水泥。他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当选院士后,马克俭经常去省外开会分享研究经验,别人总问:“你的创新、专利,独创的规程,突破性的进展,在偏远山区怎么能脱颖而出?”

于是,根据贵州实际情况,他开始琢磨从减少成本入手,进行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1985年,他的成果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使有限的土地空间得到极大利用,建造成本节约20%。从那以后,马克俭的作品一个接一个问世: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青海西宁市劳动大厦、贵阳超高层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研究成果在全国18个省(区、市)的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多达2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两亿元以上。

1933年,马克俭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新墙河北岸一个叫马店的小山村。1958年,他从湖南大学土木系毕业,正赶上学校号召大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由于他小时候因避难在贵州生活和求学过一段时间,同学便问,贵阳你去吗?他斩钉截铁地说:去!

耄耋之年仍倾情研究

在岩性变化大的砂泥岩沉积剖面中,常见许多薄层砂岩参差交错。层状砂岩体顶底均为不渗透泥岩所限,砂岩体呈楔状尖灭于泥岩中,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该类岩性圈闭的分布和规模取决于砂岩体与不同级别构造的相互配置关系。

和其他安享晚年的老人不同,忙碌已深入马克俭的骨髓血脉,成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常态。他一周工作6天,除去在外开会、讲课、做工程、辅导研究生博士生,只要在贵阳,时间基本上是在研究中心度过。

2018年,马克俭办理院士退休手续,退休后随即返聘回原单位,以新的身份继续发光发热。“搞科研的,退了脑子也停不下来。贵州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我们经济总量小,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马克俭笑着说。

马克俭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他带的研究生,从他那里,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

野村谷银杏树成林,恐可继九林之后为第十林。此林银杏树龄不长,不过八九上十年。唯其年轻,正朝气蓬勃,前景引人神往。

“马老师每次给我们修改论文都是亲力亲为,并且非常细致认真,这种在学术上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贵州大学2016级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徐增茂说。

扎根贵州61年,弹指一挥间,从贵州工学院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马克俭亲历了那一代科技人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贵州61年来的沧桑巨变。贵州从最初只开设一个班的土木建筑专业,到如今多所高校设立了土木建筑专业本科,3所学校获得土木建筑硕士授权点,一所学校获得博士授权点;贵州大学从最初他到校时的50多名土木建筑专业学生,到如今培养硕士、博士近百人,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成绩和变化折射出的是新中国科技人的奋斗史,更是贵州高校事业的发展史。

如今,马克俭已步入耄耋之年。很多人问他什么时候颐养晚年?他总是回答说:“活到老学到老,科学没有年龄界限。能够继续工作,为贵州科技事业发展做些实事,就是我生活中最幸福的事。”现在,马克俭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混凝土蜂窝型空腹夹层板楼盖技术,成果应用后将为贵州乃至国家节约更多土地空间和建造成本。

(责任编辑 / 岳振)

标签:;  ;  ;  ;  ;  ;  ;  ;  ;  ;  ;  ;  

覃淋:马克俭:科学没有年龄界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