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性实现论文_郑晓娟,刘洋,陈祥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变性实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变性,建模,软件,产品线,构件,业务流程,相位。

可变性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娟,刘洋,陈祥科[1](2018)在《基于特征可变性建模教学服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性建模是软件产品线领域研究热点,现阶段的研究局限在需求阶段,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从领域工程到应用工程缺乏详细的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改进特征模型构建方法和流程,使其支持软件全生命周期,加强各模型的映射关系,增强流程可操作性,保障模型间的一致性。最后,得到需求阶段和设计阶段的可变性模型,并成功应用到教学服务管理系统二次开发中。通过构件开发和效率比较,验证本文改进方法作为软件复用分支理论是实际可行的,并且能够提高开发效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8年08期)

刘洋[2](2018)在《基于特征可变性模型商城网站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软件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软件的数量飞速的增长,软件复用因此变的尤为重要。因实现大规模软件复用的软件产品线方法成为了研究热点。软件产品线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软件核心资产的复用,公共特征集的可变性管理支持复用的实施,而可变性建模是管理公共特征集可变性的关键技术,指导领域阶段核心资产的生产,也为新系统的开发提供可复用的软件需求约束。基于特征可变性建模方法在软件产品线中应用广泛,但是方法可操作性差,以及无法实现领域特征到核心资产一致性的追溯,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可变性建模的需求、设计两个阶段的特征建模方法进行改进。在需求阶段,通过设计表格来计算特征在样本系统中存在的概率,精准确定可变点,引入基数减少二义性从而简化可变点表示形式,提高特征模型方法的可操作性;在设计阶段,特征划分上引入分层思想与体系结构的分层相对应,引入可变构件的概念,引入责任概念和映射算法,解耦特征与可变构件间多对多的关系,利用可变构件和接口实现设计阶段的可变性,实现领域特征到核心资产一致性的追溯。本文将改进后的特征建模方法应用在商城网站的开发,提高了网站质量,缩短了新产品上线的时间。最后,分析特征建模方法改进后的性能和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基于特征的可变性建模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对产品线特征模型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补充,并对于商城网站的产品线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陈静[3](2013)在《软件生产线可变性建模方法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生产线是一种有效的、系统化的软件复用方法。软件生产线的可变性是指应对产品的独特功能和特定需求,通过重用预先定义的、可配置的构件来定制软件,有助于提高软件的复用率,降低成本,缩短开发时间,提高软件质量。因此对可变性进行建模意义重大。本论文主要是对软件生产线体系结构框架和可变性进行分析研究,将软件生产线可变性理论与UML建模相结合,利用EMF、GEF、GMF等模型框架及图形化建模框架,分别通过Profile弱扩展机制和MOF强扩展机制设计实现软件生产线可变性建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软件生产线体系结构框架和软件生产线可变性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现实系统的可变性进行系统地识别和定义,然后对可变性中的变化点、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约束依赖关系进行分析。2.将软件生产线可变性理论与UML建模相融合,建立基于UML的可变性建模扩展理论,并设计定义可变性建模过程中所需的元模型。3.进行可变性Profile弱扩展研究并初步实现可变性Profile建模。利用UML标准元模型,结合可变性建模理论,建立可变性Profile视图,并将其引用至其他UML视图中,实现各UML视图对应的可变性建模。4. MOF强扩展机制实现可变性建模。首先基于MOF元元模型,结合可变性建模理论,利用EMF模型框架设计定义独立的可变性元模型。然后通过GMF建模框架实现可变性建模,并利用GEF图形框架和插件技术对建模工具进行功能的扩展和完善。(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3-01)

邓小娥,葛孝堃[4](2011)在《软件产品线可变性的分析和实现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软件产品线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软件复用的层次,在软件产品线工程中,可变性作为产品的特殊属性涉及到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全部阶段。在分析软件产品线可变性的类型、模式,约束依赖关系基础上,总结目前常用的几种可变性的实现技术,包括预处理指令、面向对象、软件配置等软件技术,特别是面向对象和面向切面技术的结合,分析各种实现技术的适用情况,最后针对一个常见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用面向特征建模方法建立的可变性模型,给出两个可变点的具体实现实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1年09期)

洪余柯[5](2010)在《一种支持业务流程可变性的软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业务流程管理研究的不断发展,流程可变性已成为其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此时,业务流程不仅需要精确描述企业实际的业务过程,还要适应企业实时业务的发展变化,支持企业提高竞争力而做的业务流程重组。围绕这一目标,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领域都提出了业务流程可变性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许多前沿性的探索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方法实现这一目标。业务流程可变性研究主要有叁个方向:(1)业务流程建模方向,即在流程的分析和设计阶段考虑流程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准确描述业务的变化环节。(2)业务流程实现,即在流程部署运行后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3)业务流程自适应性研究,即结合一些智能技术使流程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分析来调整流程的结构。虽然流程可变性研究在这叁个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可变流程模型的定义方面,对业务专家独立进行业务流程的调整尚缺乏支持力度。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现有可变流程模型存在的不足,从流程建模的角度研究流程的可变性。在总结现有的流程变化类型和原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支持业务流程可变性的流程模型。文中首先给出了流程模型的定义、流程变化关键性元素以及实现流程可变性的调整方法;然后在理论上应用Pi-演算对流程模型的合理性、支持流程变化的完备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本流程模型在Web Service技术下的实现,重点分析了模型元素和流程结构的映射过程,最后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原型系统“虚拟旅行社智能代理平台”(Intelligent Platform of Virtual Travel Agent,IPVita),详细讨论了如何应用流程模型对可变的旅行流程进行分析、建模以及实现流程的动态变调整。本文提出的可变业务流程模型不仅丰富了业务流程管理理论,且通过其在Web Service技术下的实现进一步拓宽了流程模型的应用范围。目前对流程模型的研究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流程模型的研究更多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对于实际应用的领域范围尚未很清晰的界定,模型的消息传递机制实现不够细致,这些都将是本课题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4-05)

洪余柯,赵祎,姚青[6](2009)在《基于活动依赖实现业务流程可变性的BPMS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活动依赖性的角度提出一种支持业务专家修改业务流程的BPMS模型D-BPMS(dependence based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即能够使业务专家按照业务需求通过调整业务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和配置业务活动的属性达到调整业务流程的目的。它在体系结构上分为表示层、流程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四个层次。在流程逻辑层采用消息传递机制设计算法实现流程结构变化模式,证明了D-BPMS模型变化模式的完备性和变化的可验证性,并可用Petri网来验证流程变化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9年09期)

张水英,金学波,杜晶晶[7](2009)在《可变性能位同步电路的设计及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传统的数字锁相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可变性能位同步电路FPGA实现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相位比较器得到接收码元序列与本地位同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根据相位差来控制K计数器的计数,由计数器去控制减加脉冲数。通过设置计数器的K值,可改变电路的最大相位误差及同步建立时间等性能。(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李林斐[8](2003)在《基于设计模式的构件可变性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重用被认为是解决软件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基于体系结构的、特定领域的重用可以获得很大的改进。成功的软件重用必须以大量的可重用的构件为前提,软件构件的开发应该基于体系结构和特定领域进行。领域工程对一个领域中的若干应用系统进行分析,识别领域中应用的共性和可变性,对这些特性进行抽象,形成特定于领域的软件构架,并以此为基础识别、开发和组织可重用构件。领域共性由系统构架来实现,领域的可变性由构件来实现。构件本身要体现可变性,因此,构件可变性的实现是构件开发的核心工作。已有的构件可变性实现方法不能很好的解决可变性实现。本文从设计模式的角度研究对构件可变性的实现。设计模式描述了如何利用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机制解决可扩展的软件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针对反复出现的设计问题给出可重用的解决方案。设计模式提供了对设计中的某种可变性的解决方案,支持可变性的实现,可以用来实现构件可变性。在分析已有的构件可变性实现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使用设计模式实现构件可变性的方法。首先,本文从领域特性变化方式的角度,对构件可变性的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将构件可变性分为六种类型。然后,在构件可变性类型的基础上,使用设计模式对不同的构件可变性进行了实现,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对商业POS领域的可变性进行了分析和归类,使用提出的解决方法对这些可变性进行了实现。(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3-05-05)

可变性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软件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软件的数量飞速的增长,软件复用因此变的尤为重要。因实现大规模软件复用的软件产品线方法成为了研究热点。软件产品线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软件核心资产的复用,公共特征集的可变性管理支持复用的实施,而可变性建模是管理公共特征集可变性的关键技术,指导领域阶段核心资产的生产,也为新系统的开发提供可复用的软件需求约束。基于特征可变性建模方法在软件产品线中应用广泛,但是方法可操作性差,以及无法实现领域特征到核心资产一致性的追溯,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可变性建模的需求、设计两个阶段的特征建模方法进行改进。在需求阶段,通过设计表格来计算特征在样本系统中存在的概率,精准确定可变点,引入基数减少二义性从而简化可变点表示形式,提高特征模型方法的可操作性;在设计阶段,特征划分上引入分层思想与体系结构的分层相对应,引入可变构件的概念,引入责任概念和映射算法,解耦特征与可变构件间多对多的关系,利用可变构件和接口实现设计阶段的可变性,实现领域特征到核心资产一致性的追溯。本文将改进后的特征建模方法应用在商城网站的开发,提高了网站质量,缩短了新产品上线的时间。最后,分析特征建模方法改进后的性能和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基于特征的可变性建模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对产品线特征模型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补充,并对于商城网站的产品线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变性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1].郑晓娟,刘洋,陈祥科.基于特征可变性建模教学服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8

[2].刘洋.基于特征可变性模型商城网站的研究与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陈静.软件生产线可变性建模方法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4].邓小娥,葛孝堃.软件产品线可变性的分析和实现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

[5].洪余柯.一种支持业务流程可变性的软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

[6].洪余柯,赵祎,姚青.基于活动依赖实现业务流程可变性的BPMS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

[7].张水英,金学波,杜晶晶.可变性能位同步电路的设计及其实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

[8].李林斐.基于设计模式的构件可变性实现[D].重庆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一BPMS体系结构请求处理处理系统实现的运行时可变性...请求处理处理系统的可变性映射视图叁:管线与结构体分离示意图领域应用框架设计界面用户登录操作的第二种常见过程

标签:;  ;  ;  ;  ;  ;  ;  

可变性实现论文_郑晓娟,刘洋,陈祥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