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隔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教育隔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隔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朝阳市,绅士协定,罗斯福,南疆,旧金山,事件,辽宁省。

教育隔离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超[1](2019)在《1906年旧金山日本学童教育隔离事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90年代后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爆发了排斥日本劳工移民的运动,旧金山一度成为排日运动的中心。1906年10月,旧金山教育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此前在普通公立学校就读的日本学生进入指定的东方人学校。教育隔离引发日本民众的不满及日本政府的抗议,导致美日关系陷入紧张。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事件初期采取了压制排日运动以维护美日友好的政策,向日方作出解释和保证,派遣商业与劳工部长梅特卡夫前往旧金山调查和劝解,在年度咨文中谴责旧金山的做法并宣布将动用一切力量和采用一切手段保障日本人的条约权利,并就教育隔离向美国法院提出上诉。但联邦干预未能促使旧金山撤销隔离,反而在加州和美国西海岸引起了批评总统和鼓动排斥日本移民的浪潮。总统意识到西海岸的排日决心以及移民问题在美国国内政治和美日关系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转变政策,谋求通过限制日本劳工移民赴美来解决学校事件、争取西海岸选民支持、避免美日移民纠纷。总统争取到加州国会议员对他的方案的支持,并将旧金山政府代表请到白宫,劝说他们撤销隔离,同时保证将采取措施排斥日本劳工移民。日本政府认为教育隔离是对日本人的歧视,且违反美日条约,所以向联邦政府提出交涉,但日方并不希望事件影响两国关系,总统的支持让日本感到欣慰,但局势的恶化促使日本同意在旧金山撤销隔离的前提下与美国就移民限制问题达成协定。美国希望达成相互排斥劳工移民的条约,为此愿意授予日本人教育方面的最惠国待遇,但日本希望用归化权来作为交换品,以保全国家的体面和使政府免受批评,这导致移民条约谈判陷入僵局。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鲁特修正案,授权总统采取措施限制日本劳工从夏威夷等地前往美国大陆,旧金山则同意撤销隔离。1907年2月,美日就劳工移民限制问题达成谅解,历史上称之为“1907年绅士协定”,遵照协定,美国将限制日本劳工从夏威夷等地前往美国大陆,日本则限制劳工从日本本土前往美国。3月,旧金山撤销教育隔离,总统则发布了禁止日本劳工从夏威夷等地入境的行政命令。虽然美方在学校事件后继续谋求与日本缔结移民条约,但双方在移民条约问题上的分歧以及两国国内的舆论环境导致缔约计划搁浅,最终双方通过细化和加强1907年协定来解决移民问题。旧金山教育隔离事件是美国排日运动和日本移民问题发展到高潮的体现。由此引发的美日外交纠纷体现着两国关系进入新时期后的新特点,预示着两国关系发展的新方向。1907年绅士协定结束了由学校事件引发的美日外交危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劳工移民赴美,但协定未能根本解决移民问题,协定还在美日间引发了新的争议和斗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任焰,周贤琴[2](2019)在《“不学习”亚文化:流动儿童的教育隔离与主体再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解决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问题导致大量非正式部门的兴起,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普遍出现就是其中一个具体表现。我们的研究发现,伴随着劳动力商品化和教育商品化过程,城市的非正式部门在劳动力再生产的教育资源供给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来工子弟学校作为非正式部门主导的教育空间结构,一方面有助于城市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实现。然而这一特殊的教育空间安排无论从学校、家庭、教师以及学生的角度都呈现出与教育目标不一致的局限性,这种教育隔离导致打工子弟整体上形成"不学习"亚文化并提早进入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农民工身份代际再生产的重要一环。(本文来源于《青年探索》期刊2019年02期)

王华菊[3](2016)在《从居住隔离到教育隔离:南疆教育问题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当地人口的空间结构及流动性来看,南疆"叁地州"处于一种居住隔离的状况。这种空间隔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该地区教育的隔离。借用隔离理论中核心邻里效应的六大作用机制,可有效剖析与解释南疆"叁地州"所面临教育困境以及空间隔离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南疆"叁地州"的教育发展滞后问题,必须充分重视该地区存在的教育隔离现实,把消除空间隔离与降低隔离影响有机结合。(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李清[4](2014)在《男女生分餐是一道教育“隔离墙”》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有学生反映,辽宁省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的男女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不可以坐在一起吃饭,如果被发现会被扣分,并且全校通报批评。校方称,实行男女生分餐主要考虑到打饭时有男学生加塞儿,这个规定是为了“女生吃饭方便,保证女孩子及时吃上饭”,而且并没有硬性规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14-01-03)

杨金志[5](2009)在《“巨山小学”越多,教育“隔离”越少》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北京市海淀区巨山小学亲切看望小朋友时指出,进城务工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使这些孩子能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对农民工子弟教育工作的要求,各地应认(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09-06-03)

教育隔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解决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问题导致大量非正式部门的兴起,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普遍出现就是其中一个具体表现。我们的研究发现,伴随着劳动力商品化和教育商品化过程,城市的非正式部门在劳动力再生产的教育资源供给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来工子弟学校作为非正式部门主导的教育空间结构,一方面有助于城市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实现。然而这一特殊的教育空间安排无论从学校、家庭、教师以及学生的角度都呈现出与教育目标不一致的局限性,这种教育隔离导致打工子弟整体上形成"不学习"亚文化并提早进入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农民工身份代际再生产的重要一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隔离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1906年旧金山日本学童教育隔离事件研究[D].山西大学.2019

[2].任焰,周贤琴.“不学习”亚文化:流动儿童的教育隔离与主体再生产[J].青年探索.2019

[3].王华菊.从居住隔离到教育隔离:南疆教育问题的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16

[4].李清.男女生分餐是一道教育“隔离墙”[N].中国教育报.2014

[5].杨金志.“巨山小学”越多,教育“隔离”越少[N].新华每日电讯.2009

标签:;  ;  ;  ;  ;  ;  ;  

教育隔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