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学论文_袁柯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教人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教,人学,彝族,佛教,本质,思想,论文。

道教人学论文文献综述

袁柯[1](2008)在《论道教人学之哲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人学中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道教人学的理论基石及思想精华,这些哲学思想虽然散布于道教人学的各类学说,但由于其对人的探索与研究都在我们称为"道"本体论的系统思想指导下进行,故其内部有着自身内在的、紧密而完整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种联系具有相当于哲学体系的特性。相对于本体论、认识论、历史哲学、价值论、美学为划分的现代哲学体系,除历史哲学外,道教人学中的哲学思想在其它四个部分都具有相当丰富的内容,并且其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美学思想之间更具有贯穿一致的、系统协调的体用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S2期)

杨兆华[2](2008)在《彝族与道教人学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与道教都有丰富的人学思想,尽管很难在其话语层面上直接看到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存在等现代人学理论的范畴、命题,但它们都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的主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积极的思考。两者各有特色的人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的发展,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08年08期)

杨玉辉[3](2007)在《佛教与道教人学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佛教主张人是由一种身与心的统一体;而道教则认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在人生价值观上,佛教强调人生万般皆苦,惟有学佛修道,明心见性,方能摆脱世间的痛苦;道教则强调人终有一死,惟有学道修仙,才能不死成仙。在修行观上,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通过八正道和戒定慧的修持,就可以明心见性,成就佛业;道教则强调人皆有道性,如果以外丹、内丹等养生修仙的方法进行修炼,就可以长生不老,成就神仙。(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杨玉辉[4](2001)在《道教人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第一次对道教有关人的认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勾画出了一套完整的道教人学思想体系,为对道教有关人的认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为对整个道教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路。文章认为,道教在本质上是把人看成是形、气、神或命与性的统一体。在对人的基本结构的认识上,道教通过形气神理论和性命理论以及脏腑经络理论从而完成对人的纵横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完整把握。在对人生历程的认识上道教提出了一套从先天一气到胎儿、婴儿、孩儿、成年并最终死亡成鬼或修道成仙的完整过程的理论。在对人生特性和人生价值观的认识上,道教认为,人生存在生难永恒性、形体滞碍性、苦痛常伴性、祸福无常性等一系列的有限性和局限性,而人要从根本上摆脱这些有限性和局限性惟有修道以成神仙。人修道成仙只能在今生完成,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对人来说具有绝对性,故贵生养生、修道成仙,使生命永恒,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于如何养生修道,道教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道教修道的基本原则有六个,即:积善修德;敬奉神仙,遵行斋醮;爱气尊神重精;性命双修;虚静无为;后天返先天。至于修道的具体方法,则包括服食、守一、导引、存思、房中、调摄、外丹、内丹等多种,其中早期最重外丹,中后期则以内丹修炼为主,且内丹方法也是最符合道教有关人的认识逻辑的修道方法。文章在论述了道教人学的基本内容后,还对道教的人学观与儒家和佛教的人学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它们在有关人的认识上的异和同。文章在最后总结了道教人学的基本特点,分析了道教人学思想存在的内在矛盾,同时还阐述了道教人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1-03-28)

道教人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彝族与道教都有丰富的人学思想,尽管很难在其话语层面上直接看到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存在等现代人学理论的范畴、命题,但它们都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的主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积极的思考。两者各有特色的人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的发展,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教人学论文参考文献

[1].袁柯.论道教人学之哲学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杨兆华.彝族与道教人学思想比较研究[J].江汉论坛.2008

[3].杨玉辉.佛教与道教人学观之比较[J].宗教学研究.2007

[4].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信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7)信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6)信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1)信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4)信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3)信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5)

标签:;  ;  ;  ;  ;  ;  ;  

道教人学论文_袁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