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妇幼保健院百安分院儿科40402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川崎病患儿100例,均为我院儿科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0.4g/(kg?d)小剂量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照组,n=50)与0.2/(kg?d)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观察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WBC、PLT等各项血清指标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的改善,观察组幅度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82%,具统计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川崎病患者,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缩短病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川崎病;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
川崎病在临床儿科领域发生率居较高水平,为血管炎综合征一种较为多见的类型,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病理变化主要为全身变态血管炎反应,在发病时以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等为常见特征,若未有效及时治疗,可致冠状动脉受损,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2]。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应用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效果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川崎病患儿10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2-7岁,平均(5.2±2.3)岁,病程平均(5.3±0.4)d;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8岁,平均(5.1±2.2)岁,病程平均(5.1±0.3)d。两组患儿家属均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并排除有先天性严重疾病合并者,组间自然信息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儿入科后,均取阿司匹林应用,以30-50mg/kg?d为初始剂量,分3次口服。体温恢复正常后3d,用药剂量可渐趋减少,在退热约3周后,可减至3-5mg/kg?d,在患儿血常规、血沉等恢复正常后,阿司匹林停用。对照组取0.4g/(kg?d)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加用,共用5d;观察组取2g/(kg?d)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用,共用1d。
1.3指标观察(1)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体温、黏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2)血清学指标改善情况:对治疗前后血沉(PLT)、白细胞(WBC)、血小板(ESR)、C反应蛋白(CRP)改善情况进行观察。(3)对比总有效率。
1.4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体征恢复,症状消失;好转:大部分体征恢复,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注:*P<0.05。
3讨论
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对本病治疗的药物,但单一应用效果有限,无法促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减轻,丙种球蛋白属一种免疫血清球蛋白,可对血管损伤有效抑制,促冠状动脉病变率降低;且丙种球蛋白可中和患儿体内分布的抗原抗体,将PDGF-3中的单核细胞表达阻断,并可减少内皮细胞凋亡量,增强免疫调节功能,促患儿抗感染能力增强[3-4]。同时,丙种球蛋白可将于血管表面分布的免疫反应阻断,降低细胞毒液的分泌量,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起到抗血栓效果。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就用,可加快症状消退,缩短病程,且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率,故具更佳的使用效果。结合本次研究研究结果示,观察组症状消退时间,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川崎病患者,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缩短病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华平.不同剂量的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3):50-52.
[2]杨波,李世纲,林华,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管氧化应激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2):126,132.
[3]普艳.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分析[J].健康之路,2015,15(2):100.
[4]林瑞峰,李红,陈小夏,等.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34例临床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6):87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