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人学之维及其现实启示——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论文

王佳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人学之维及其现实启示——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论文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他所处时代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及其背后的原因,指出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要通过“工人解放”达到私有财产的扬弃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尽管《手稿》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但其中将共产主义建构在人的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的思想,对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等理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现实启示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详细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阶级基础、任务途径等相关理论,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已经成熟。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共产主义理论的提出也同样如此。现有文献中,马克思提出对共产主义问题的思考,最早见于1842年10月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而后于1843年9月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的一封信中,明确表达了对共产主义这一“新思潮”的观点,直到约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创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马克思才更加系统地阐述了对共产主义问题的看法。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1](第77-78页)这段文字,可以被认为是《手稿》对共产主义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尤其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一句,为深入分析《手稿》中共产主义的人学之维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为了人”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问题的思考不是凭空得出,而是坚持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了所处时代人的贫穷问题,并对这一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本场地地貌类型单一,未发现地裂缝、滑坡、崩塌、冲刷、潜蚀、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危险灾种存在。拟建场地开阔稳定,作为本项目建设场地是稳定的和适宜的。

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中用较多篇幅描写了19世纪上半叶西欧工人生活的贫穷。工人的贫穷首先体现为物质上的贫困:第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财富处于衰落、正在增长以及达到可能达到的顶点三种状态下,工人无一例外都只能获得较少的工资;第二,本就较少的工资收入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并不具备持续性,也就是说,工人可能随时失业;第三,工资的变动幅度要小于生活资料价格的变动幅度,当物价大幅度上涨时就会加剧工人的物质贫困。其次,工人物质生活的贫困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的贫乏:第一,极低的工资额使得工人除去劳动期间的花费和“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之外,再无过多的金钱进行日常娱乐、外出旅行等享受消费;第二,马克思引用了舒尔茨“一个民族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他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进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1](第14-15页)的表述,认为工人经受着超长的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之外没有充足的时间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第三,正如马克思所言,“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1](第84页),工人们即使有些许休息时间,但经受着资本家残酷的剥削,从事着艰难繁重的劳动,不得不时时考虑自己的生计。加之由于分工的发展,单个工人被固定在工厂生产线某一固定环节,长期单调乏味的活动摧残着工人的精神,没有更多的闲情逸致进行享受。金钱的匮乏、时间的缺失加之精神的疲惫,导致了工人物质贫困之外精神的贫乏。

在这一状态下,工人的劳动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1](第50页)的过程,工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创造。工人的劳动是自愿的过程,这样工人在劳动中不会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都感到痛苦,这本身又是一种精神享受。同时,工人的劳动时间有着合理的安排,工人在劳动之余还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旅行等活动以享受生活。这一切都意味着工人的精神不再贫乏。按照马克思由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推论出人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的逻辑,如果人的劳动不再异化、对工人来说不再是外在的东西,由此便可推断出劳动产品作为工人自己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它将不再归工人之外的其他人所有,因而劳动产品越多,工人就越能从中获利,就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不再贫困。

在马克思之前,异化劳动现象就已经存在。思想家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对私有财产问题的看法。傅立叶、圣西门、卡贝等人所代表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潮已经开始对私有财产及私有财产条件下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并借用了早已有之的“共产主义”一词对理想社会进行展望。但马克思没有原封不动地继承前人理论,他特别重视结合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阐释。在社会环境方面,法德等国家工人发动起义时采取的形式已经引起了他的关注。在评价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时马克思提到:“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象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4](第483 页)。

青年时期马克思家庭环境是较为优越的,但他特别关注并试图改善他所处时代工人的悲惨境遇,这与他受到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密切相关。“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成长的具体环境,使他从小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2](第38页)。马克思中学毕业作文就表达了要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的高尚的人生追求。继而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重要理论。最终在《手稿》中,他初步找到了人类解放“得以实现的历史形式——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运动”[3](第189页)。

二、“通过人”的建构路径

但是,马克思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工人们确实在劳动,而且劳动时间超长,劳动强度极大,却很难满足自身的需要。人本身的需要不能被满足,他就很难存活下去,也就很难称其为人了。马克思借用前人的异化概念,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他同时洞见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现象:一方面物的价值在增值,另一方面人却在贬值。由此入手,马克思相继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继而,马克思深入探寻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的原因,由此引入了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并指出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产物,同时,它又反过来成为劳动借以异化的手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证明了共产主义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优势。与此同时,正如《手稿》中所言:共产主义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1](第126页)。习近平也强调:我们要意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6]。而何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7](第11页)。所以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如前所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初步提出了关于人的需要的观点,即:肯定了人的需要的正当性、必然性;指出人的需要要靠劳动来满足。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需要”观念的提出,继承并发展了《手稿》中的需要理论,在以下四个方面充分彰显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进行的人学思考的当代价值。

汉江流域作为全国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唯一试点流域,主要任务是建立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管理指标体系、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和监督管理与评估体系,为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汉江流域试点目前初步确定了“三条红线”管理指标,构建了流域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提出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方案,拟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汉江流域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马克思提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1](第58页)。尽管这时他试图通过工人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并未像后期那样成熟,但他在《手稿》中对于“工人解放”也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论断:第一,工人解放的主体只能是工人自身。工人阶级已经处于整个社会的最下层,他们需要的丧失是资本家需要的满足的前提。资本家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不可能放弃自身的需要、享乐去实现工人的解放的,所以工人们无法指望其它别什么力量帮助他们实现自身解放。也正因为工人们社会最下层的地位,他们受到的奴役是最深重的,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解放的同时,也就包含了普遍的人的解放。第二,共产主义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1](第78页),所以工人解放要注意对以往一切财富的继承。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然要有丰富的物质资料作为保障,而这就需要继承以往人类的全部财富。而过去的工人面对自己悲惨境遇发动起义时,以为毁坏工厂机器就能使自己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自己被奴役的地位,事实证明,那样既毁坏了物质生产力,对自己也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工人解放必须要注意对社会财富的保护。

三、“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价值旨归

因此,马克思面对他所处时代工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在理想社会里首先想要达到的,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通过劳动异化的消除而实现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内在蕴涵着“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一方面,当劳动不再异化,人与自然界的交往活动是自由自觉的过程,不再受他人支配,能够直接去自然界对话,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然界。而人通过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不单单是向自然界索取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自然之美、愉悦身心感受的享受过程;另一方面,人与人平等的面对生产对象、使用生产工具,一个人的劳动过程不再受他人奴役,一个人的劳动产品不再被他人占有,他们在劳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回归到正常状态。

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的主要目标是盈利,促进利润最大化。施工管理人员要科学合理的分析工程项目工作的重点,及时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很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及其对人而言的重要意义。他洞悉时代脉搏,指出所处时代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在《手稿》中马克思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人的需要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人具有的“自然力、生命力”“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这是由人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同时,人的“欲望的对象”即是“他的需要的对象”。马克思肯定了人的需要,并指出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存在于人自身的;第二,在原初条件下,人为了自身需要的满足,可以凭借自身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劳动对人而言“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1](第52页)。也就是说,人应该通过劳动肯定自己,为自己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整个社会通过工人的解放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所要实现的价值旨归,就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何谓“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其作了三个维度的阐释:第一重维度,人作为“类存在物”,首要的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人的产生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人产生以后必须要依靠自然界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生活。第二重维度,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存在物。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而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劳动。劳动这一生产生活是人的类生活,与动物的生产活动相区分,人在劳动中是自由的有意识的,能够把自己同本身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第三重维度,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也需要交换,这也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这其中,第二重维度连接着第一重和第三重维度,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劳动这一“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第53页),也即人的类本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最主要的,也即人的劳动将由异化状态复归到自由的有意识的状态。

马克思在《手稿》中面对人的贫穷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代境遇,提出了要通过工人解放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而人的本质的复归,必然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需要的满足。这一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重要启示。

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启示

3.招投标行为不严谨。没有按有关规定对分包队伍进行招标。普遍存在着由于甲方指定、处理工农关系等各种原因而引进施工队伍,其中就包括一些无资质的队伍,甚至有的还与个人签订所谓的分包合同,非法转包,甚至一包再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基于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在私有财产扬弃问题上,马克思提出了“通过人”的建构路径。通过人,是相对于“通过物”而言的,是指“共产主义不是单纯通过物的扬弃可以获得的,而是要通过对异化了的人本身所具有的异化性质的扬弃才能得到”[5]。这也正是对“粗陋的共产主义”试图将私有财产普遍化、走向平均主义的批判。而人本身异化的扬弃,只能依靠人自身。

第一,需要本身。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在要求。“美好生活需要”较之“物质文化需要”,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止步于物质的丰富,旅游娱乐、体育竞技等文化休闲类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旅游为例,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2017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国各景点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索了HBO对于中期SNFH患者的临床疗效,对于因为原发病情的限制或其他各种原因无法行髓芯减压等外科手术的ARCOⅡa~Ⅲa期SNFH患者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辅助治疗方法,可能对延缓SNFH患者髓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需要的实现。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8](第4页)。这一论述指明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途径在于劳动,这与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相关思想有着相通之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制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要想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归根结底还要依靠人民的劳动。为了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之所以能够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关键在于通过这一理念的提出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相比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劳动异化现象,尽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劳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存在,但劳动者可以自主创业、自由择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党和政府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9](第364页),为消除异化劳动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第三,需要的主体。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尽管由于经济实力、个人才能、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不同阶层之间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层次性,但已经不存在马克思所处时代“资本家的讲究的需要”和“工人的粗陋的需要”之间的等级差别。党中央还充分考虑到那些因病、因残等丧失劳动能力从而无法满足自身需要的主体,在精准扶贫战略的“五个一批”工程明确提出“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以此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新时代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8](第40页)。

尽管《手稿》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不成熟时期的著作,但“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仍然坚持了普遍异化之扬弃与共产主义实现之间的内在关系”[10],尤其是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建构在人的需要的满足基础上的思想,帮助我们理解和阐释共产主义并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曙光.人的世界和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焦坤.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J].理论探讨,2007(5).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俞吾金.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哲学研究,2009(12).

[1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13]王虎学.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学术研究,2018(11).

[14]徐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7).

[作者简介] 王佳宁,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 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3980.2019.05.002

[文章编号]1005-3980(2019)05-0010-05

收稿日期:2019-09-24

[责任编辑 邓念雄]

标签:;  ;  ;  ;  ;  ;  ;  ;  ;  ;  ;  ;  ;  ;  

王佳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人学之维及其现实启示——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