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量目标论文_宋雨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货币供给量目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供给量,货币,目标,中介,货币政策,利率,有效性。

货币供给量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宋雨璇[1](2014)在《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1990~2013年相关的年度数据,运用ADF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分布滞后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以此判断我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实证分析的结果表示,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效果并不是十分显着。(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4年10期)

徐燕[2](2011)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分析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节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从货币供给,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叁个关系,构建货币供给量、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及实证分析,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短期,但是长期而言货币中性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国家货币目标更应该注重价格水平变化。(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1年05期)

盛松成,方轶强[3](2010)在《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发展对货币供给量目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的支付系统,特别是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发展迅速,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均已实现全国上线。安全高效的支付系统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密切金融市场有机联系、维护金融稳定、推动金融工具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支付系统发展与宏观经济(本文来源于《金融电子化》期刊2010年09期)

王建林[4](2010)在《“双轨利率”下中国货币供给量目标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轨利率"下的货币供给模型显示,货币供给不但取决于基础货币和基础利率变量,而且取决于贷款的随机扰动、准备金供求的随机扰动和货币乘数的随机扰动。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基础货币、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之差成为我国货币供给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主要因为"双轨利率"模式下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作用并不对称。(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0年04期)

张红伟[5](2008)在《央行双重目标下货币供给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金融体系已遭遇到来自外部及其自身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也由过去的"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币值稳定与金融稳定所共同构成的双重目标体系。由此,本文将对货币供给量以及与央行双重目标相关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发现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性已逐渐减弱,这与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下降、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化不无关系。(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韩丽娜[6](2007)在《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M2、GDP和CPI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1994-2006年货币供给量M2与实际产出、物价的相关性进行检验。虽然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使得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但是可以采取将中介目标进行定期调整的办法提高中介目标的政策效果。所以,当前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仍然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时代经贸(中旬刊)》期刊2007年SA期)

李春琦,王文龙[7](2007)在《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赵大利[8](2007)在《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0~2005年间的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1990~2005年间的数据,根据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因果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进一步的脉冲反应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时滞为2~3年,对经济增长率也具有1 ̄2年的影响力。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安排下,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尚不具备,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明智之举。(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07年02期)

黄安仲,毛中根[9](2006)在《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不能成为否定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文献研究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本文研究表明,影响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因素是流通速度的可预测性以及货币当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能力,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并不必然意味着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只要货币当局能够准确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货币供给量就仍然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06年03期)

苏平贵[10](2005)在《论利率管制与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货币当局无力同时控制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利率管制与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分析了利率管制条件下,以货币供给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即实际货币供给量偏离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以及实际收入水平偏离最终目标收入水平的深层原因;指出了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效果不佳,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客观存在的利率管制和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是这种矛盾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05年08期)

货币供给量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试图分析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节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从货币供给,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叁个关系,构建货币供给量、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及实证分析,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短期,但是长期而言货币中性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国家货币目标更应该注重价格水平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货币供给量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1].宋雨璇.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4

[2].徐燕.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J].商.2011

[3].盛松成,方轶强.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发展对货币供给量目标的影响[J].金融电子化.2010

[4].王建林.“双轨利率”下中国货币供给量目标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0

[5].张红伟.央行双重目标下货币供给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8

[6].韩丽娜.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

[7].李春琦,王文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

[8].赵大利.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0~2005年间的数据[J].时代金融.2007

[9].黄安仲,毛中根.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不能成为否定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J].经济评论.2006

[10].苏平贵.论利率管制与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J].财经问题研究.2005

论文知识图

一1货币供给量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增...我国银行卡发卡量变动趋势M2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年度变化率各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3 底层目标走廊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我国2000-2011年广义货币供给量数据来源...

标签:;  ;  ;  ;  ;  ;  ;  

货币供给量目标论文_宋雨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