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语作为外语的阅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阅读策略培训,成人学生
英语作为外语的阅读论文文献综述
李秉怡[1](2010)在《对英语作为外语的成人学生阅读策略的培训》一文中研究指出这篇论文旨在对我国成人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培训的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的对象是来自医学院夜大的学生。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高低不齐。为此设计了一项六周的培训计划。由调查问卷,培训前后的书面测试结果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阅读策略培训对研究对象提高阅读水平有帮助。研究对象在课堂讨论中和测试中表现了对阅读策略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在培训最后测试中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本次培训还探索了如何在能使此类策略培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验中运用了诸如“教师向学生示范策略运用过程”和“课堂讨论”这些原来阅读研究人员用于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学生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对本研究的对象也极有效。同时,为了使成人学生扬长避短,本次培训对成人的特点做了大量的考虑。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很明显,一项仅仅六周培训的成功只能是有限的成功。有限的时间和缺乏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对此实验起了限制作用。希望本研究可以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薛丽红[2](2009)在《自我调节能力与英语作为外语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语言教育家研究的重心已从研究教师的课堂教法转移到学生的学法,教师更多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言学习策略、元认知与语言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曾是语言教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众多的研究已经表明语言学习策略、元认知与语言学习效果密切相关。而与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密切相关的自我调节学习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是否密切相关呢?如果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呢?本研究以问卷形式调查了某师范学院英语系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收集了他们的阅读成绩,用统计技术分析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英语阅读成绩的关系,获得结果如下:1.经皮尔森相关分析发现,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英语阅读成绩存在显着相关。2.自我调节循环过程的叁个阶段都与英语阅读成绩存在显着相关。其中,目标设定,内在兴趣,注意力集中,自我指导及自我评估与英语阅读成绩存在显着相关。3.四年级的自我调节能力反倒不如二年级的自我调节能力。4.二年级高分组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高于低分组的自我调节能力,四年级高低分组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却没有显着差异。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本研究对阅读理论研究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看法和方法,如: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自我调节的意识,训练学生的自我调节阅读微技能等。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罗美君[3](2006)在《英语作为外语的阅读认知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是学习者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信息输入的一种主要形式。英语作为外语(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阅读是读者积极主动地认知文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读者阅读以及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认知方式是其中主要因素。认知方式对阅读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已经证明认知方式与语言学习任务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但是,较少有研究者把认知方式和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中某项技能结合起来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一对认知方式对英语作为外语的阅读及阅读能力的提高进行探研。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一对认知方式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1954年提出,用来描述人们在感知和处理信息时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读者在理解和处理语篇的过程中表现出个体差异,具有不同的阅读特征。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文、理科学生的认知倾向,并探讨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方式与阅读能力的相互关系,分别提出适用于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读者的语篇认知模式,并尝试把模式用于教学实践,以此指导学生的阅读。最后,通过实验数据说明了所提出的阅读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本研究首先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和阅读理解测验对湘潭大学法学专业和物理专业120名学生(各60人)进行调查研究,归结出相关数据,然后用偏态值和相关系数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镶嵌图形用以测验文、理科学生的认知倾向;阅读理解测试用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从第叁章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文、理科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文科生偏向于场依存,理科生偏向于场独立;(2)场独立和场依赖认知方式和阅读能力的相关关系具有显着性,且呈负相关性。由于文、理科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偏向于各自的阅读方式,常常忽略不熟悉的阅读方式,所以,无论他们的认知方式趋向场依存型还是场独立型,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降低的趋势且未达到最佳状况。本研究提出了适合场依存和场独立学生的阅读认知模式1和认知模式2,尝试把新的阅读模式用于教学实践,设计了与学生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方式匹配与失配的教学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第五章的教学实验,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了所提出的阅读认知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此次教学实践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模式1的教学,文科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而经过模式2的教学,理科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2)模式1适合文科生的认知特点;模式2(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6-05-01)
英语作为外语的阅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语言教育家研究的重心已从研究教师的课堂教法转移到学生的学法,教师更多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言学习策略、元认知与语言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曾是语言教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众多的研究已经表明语言学习策略、元认知与语言学习效果密切相关。而与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密切相关的自我调节学习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是否密切相关呢?如果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呢?本研究以问卷形式调查了某师范学院英语系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收集了他们的阅读成绩,用统计技术分析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英语阅读成绩的关系,获得结果如下:1.经皮尔森相关分析发现,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英语阅读成绩存在显着相关。2.自我调节循环过程的叁个阶段都与英语阅读成绩存在显着相关。其中,目标设定,内在兴趣,注意力集中,自我指导及自我评估与英语阅读成绩存在显着相关。3.四年级的自我调节能力反倒不如二年级的自我调节能力。4.二年级高分组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高于低分组的自我调节能力,四年级高低分组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却没有显着差异。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本研究对阅读理论研究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看法和方法,如: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自我调节的意识,训练学生的自我调节阅读微技能等。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语作为外语的阅读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秉怡.对英语作为外语的成人学生阅读策略的培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薛丽红.自我调节能力与英语作为外语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3].罗美君.英语作为外语的阅读认知模式研究[D].湘潭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