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底隧道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探头,在检测探头下方设置有带动检测探头摇动的驱动机箱,在驱动机箱下方设置有带动驱动机箱以及检测探头上下移动的升降组件,在升降组件下方设置有支撑块,在支撑块的两侧设置有滚轮,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壳体,壳体的下表面延伸到支撑块的上表面内部,在支撑块与壳体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在支撑块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达到了方便工作人员对隧道进行检测,节省时间与人力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探头(1),在检测探头(1)下方设置有带动检测探头(1)摇动的驱动机箱(2),在驱动机箱(2)下方设置有带动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上下移动的升降组件(3),在升降组件(3)下方设置有支撑块(4),在支撑块(4)的两侧设置有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3)包括壳体(31),壳体(31)的下表面延伸到支撑块(4)的上表面内部,在支撑块(4)与壳体(31)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在支撑块(4)与壳体(31)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7)。
设计方案
1.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探头(1),在检测探头(1)下方设置有带动检测探头(1)摇动的驱动机箱(2),在驱动机箱(2)下方设置有带动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上下移动的升降组件(3),在升降组件(3)下方设置有支撑块(4),在支撑块(4)的两侧设置有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3)包括壳体(31),壳体(31)的下表面延伸到支撑块(4)的上表面内部,在支撑块(4)与壳体(31)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在支撑块(4)与壳体(31)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7)包括限位块(71),限位块(71)设置在壳体(31)的周向上,并且限位块(71)向靠近壳体(31)的方向延伸到壳体(31)的侧面内部,在壳体(31)的侧面开设有与限位块(71)相适配的竖直的滑槽,在滑槽内部靠近壳体(31)下端面位置设置有卡块(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箱(2)从壳体(31)的上表面延伸到壳体(31)内部,在壳体(31)内部设置有竖直的驱动气缸(32),驱动气缸(32)的活塞杆端头与驱动机箱(2)固定连接,在壳体(31)的内壁上凸块,在驱动机箱(2)上开设有与凸块相适配的竖直的导槽(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为爬梯轮(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爬梯轮(5)的周面上设置有弹性垫(5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块(4)的下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配重块(8)。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隧道是指在既有的建筑或土石结构中挖出来的通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
现有的公开号为CN20734001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隧道检测车,包括车本体、至少一组用于接收到成像控制指令后采集隧道内壁的图像数据的成像装置以及用于控制至少一组成像装置沿预设轨迹做往复运动,当成像装置的运动方向与隧道检测车的行进方向相反且运动速度大小与隧道检测车的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时,发送成像控制指令至该成像装置的控制装置,至少一组成像装置设置于车本体上,至少一组成像装置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使用现有的隧道检测车对隧道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检测装置下方的小车在隧道内部行走,因为在工作人员对隧道检测时,工作人员对隧道内部的情况并不了解,所在工作人员控制小车在隧道内部移动的过程中,如果小车遇到一些石块、挡块或者陡坡时,如果小车强行经过,就有可能会使小车发生侧翻,所以工作人员就需要将小车后退一段位移之后,在换方向行驶,才可以安全的经过隧道,这样就会浪费大量的工作人员的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达到了方便工作人员对隧道进行检测,节省时间与人力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探头,在检测探头下方设置有带动检测探头摇动的驱动机箱,在驱动机箱下方设置有带动驱动机箱以及检测探头上下移动的升降组件,在升降组件下方设置有支撑块,在支撑块的两侧设置有滚轮,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壳体,壳体的下表面延伸到支撑块的上表面内部,在支撑块与壳体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在支撑块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工作人员使用该检测装置对隧道进行检测时,升降组件可以带动驱动机箱以及检测探头在支撑块的上方上下移动,而驱动机箱不但可以对检测探头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而且驱动机箱还可以带动检测探头进行摇动,这样可以使检测探头监测的范围更加广泛;支撑块两侧的滚轮带动检测装置在隧道内部移动,在检测装置因为遇到一些障碍块而使检测装置发生颠簸或者倾斜的时候,升降组件会对弹性件进行压缩或者拉伸,而限位组件可以使升降组件始终嵌入到支撑块的上表面内部,防止检测装置发生侧翻的情况,所以工作人员就不需要在监测装置遇到障碍块时绕道而行。这样就达到了方便工作人员对隧道进行检测,节省时间与人力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块,限位块设置在壳体的周向上,并且限位块向靠近壳体的方向延伸到壳体的侧面内部,在壳体的侧面开设有与限位块相适配的竖直的滑槽,在滑槽内部靠近壳体下端面位置设置有卡块。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小车发生晃动导致升降组件、驱动机箱以及检测探头在支撑块的上方晃动时,升降组件向下移动时会使弹性件被压缩,当升降组件、驱动机箱以及检测探头向上晃动时,升降组件的壳体会带动卡块一起向上移动,当升降组件将要脱离支撑块时,卡块会与限位块相抵接,使升降组件、驱动机箱以及检测探头不能继续向上移动,这样就可以防止升降组件、驱动机箱以及检测探头脱离支撑块,影响工作人员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箱从壳体的上表面延伸到壳体内部,在壳体内部设置有竖直的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端头与驱动机箱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凸块,在驱动机箱上开设有与凸块相适配的竖直的导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工作人员需要对检测探头的高度进行调节时,驱动气缸会带动驱动机箱在壳体内部上下移动,这样便完成了对检测探头高度的调节。因为在在壳体的内壁上凸块,在驱动机箱上开设有与凸块相适配的竖直的导槽,这样就可以使升降组件带动检测探头以及驱动机箱上下移动时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轮为爬梯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因为滚轮为爬梯轮,这样可以使检测装置能适用于多种路况,扩大了检测装置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爬梯轮的周面上设置有弹性垫。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因为在爬梯轮的周面上设置有弹性垫,在检测装置越过障碍物落地之后,弹性垫可以减轻检测装置的晃动幅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支撑块的下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配重块。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支撑块下表面的配重块,可以使检测装置的重心降低,使检测装置不容易发生侧翻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了弹性件以及限位组件,达到了检测装置在隧道内部越过障碍物时,减轻升降组件、驱动机箱以及检测探头在支撑块上方的晃动程度;
2.通过设置了爬梯轮,达到了使检测装置能够使用多种路况,扩大检测装置适用范围的效果;
3.通过设置了配重块,降低了检测装置的重心,达到了防止检测装置发生侧翻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隧道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检测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检测探头;2、驱动机箱;21、导槽;3、升降组件;31、壳体;32、驱动气缸;4、支撑块;5、爬梯轮;51、弹性垫;6、弹簧;7、限位组件;71、限位块;72、卡块;8、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底隧道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探头1、驱动机箱2、升降组件3、支撑块4以及滚轮,支撑块4水平设置在地面上方,滚轮设置在支撑块4的两侧,升降组件3设置支撑块4上方,驱动机箱2设置在升降组件3上方,检测探头1设置在驱动机箱2上方。在工作人员使用检测装置对隧道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对支撑块4两侧的滚轮进行控制,这样滚轮以及支撑块4会带动升降组件3、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在隧道内部移动,升降组件3可以带动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在支撑块4上方上下移动,驱动机箱2可以带动检测探头1进行摇动,在检测探头1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工作人员对隧道内部各个位置的检测。
参照图1和图2,升降组件3包括壳体31以及驱动气缸32,壳体31的上表面敞开,驱动机箱2的下端延伸到壳体31内部,驱动气缸32竖直设置在壳体31内部,驱动气缸32的活塞杆端头与驱动机箱2的下端面固定连接,驱动气缸32的底座与壳体31固定连接。在工作人员需要对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的高度进行调节时,工作人员对驱动气缸32进行控制,使驱动气缸32的活塞杆上下移动,便可以带动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上下移动。
参照图1,为了使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在壳体31内部上下移动时更加稳定,在在壳体31的内壁上凸块,在驱动机箱2上开设有与凸块相适配的竖直的导槽21。
参照图2,在工作人员通过滚轮以及支撑块4带动检测装置对隧道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检测装置越过障碍物时发生较大的晃动,甚至导致检测装置侧翻,壳体31的下端面嵌入到支撑块4的上表面,在支撑块4与壳体31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中,弹性件优选为弹簧6,其他具有相同效果的弹性件仍然适用。
参照图2,为了防止弹簧6的弹力使壳体31脱离支撑块4,在支撑块4与壳体31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7。
参照图1和图2,限位组件7包括限位块71以及卡块72,限位块71设置在支撑块4的上表面,并且限位块71在支撑块4上沿壳体31的周面分布,限位块71向靠近壳体31的方向延伸到壳体31的侧面内部,在壳体31的侧面上开设有与壳体31相适配的竖直的滑槽,卡块72设置在滑槽内部,并且卡块72在滑槽内部靠近壳体31下端面设置。这样在检测装置越过障碍物之后,如果升降组件3向下移动会对弹簧6进行压缩;相反的,在升降组件3、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向远离支撑块4的方向移动时,壳体31会对弹簧6进行拉伸,弹簧6会有收缩的趋势,这样不但会降低升降组件3、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的向上移动的趋势,而且当壳体31将要脱离支撑块4的上表面的时候,滑槽内部的卡块72会与限位块71的下表面抵接。
参照图1,为了防止在升降组件3、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发生晃动时,导致检测装置发生侧翻的情况,在支撑块4的下表面设置有配重块8。
参照图1,为了使检测装置适用于更多的路况,将滚轮设置为爬梯轮5。
参照图1,为了减轻监测装置越过障碍物时,检测装置受到的冲击力,在爬梯轮5的周面上设置有弹性垫5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为:在工作人员使用检测装置对隧道内部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开启爬梯轮5,爬梯轮5带动支撑块4、升降组件3、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相随到内部移动,在检测装置移动的过程中,驱动气缸32带动驱动机箱2在壳体31内部上下移动,同时,驱动机箱2会带动检测探头1在驱动机箱2的上方摇动,在检测装置遇到障碍物时,爬梯轮5可以直接越过障碍物;当检测装置越过障碍物之后,爬梯轮5周面上的弹性垫51对检测装置具有减震作用;当升降组件3、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在支撑块4上方发生晃动时,在升降组件3、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向远离支撑块4的方向移动时,壳体31会对弹簧6进行拉伸,弹簧6会有收缩的趋势,这样不但会降低升降组件3、驱动机箱2以及检测探头1的向上移动的趋势,而且当壳体31将要脱离支撑块4的上表面的时候,滑槽内部的卡块72会与限位块71的下表面抵接。这样在监测装置穿过隧道之后,便可以完成对隧道的检测。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0580.X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2(天津)
授权编号:CN209416333U
授权时间:20190920
主分类号:G01C 7/06
专利分类号:G01C7/06
范畴分类:31B;
申请人:天津滨海葛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天津滨海葛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创意中心A座1401室007号
发明人:冯云岗
第一发明人:冯云岗
当前权利人:天津滨海葛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机箱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