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良初:地方革命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以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研究为例论文

廖良初:地方革命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以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研究为例论文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特色的先进文化。研究革命文化是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的统一体。湘鄂赣边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湘鄂赣边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极具当地民俗民风特色的先进文化。研究湘鄂赣边革命文化必须处理好与地方党史、地方革命史的关系问题,即要将地方革命文化、地方党史和地方革命史统一思考。

关键词革命文化;湘鄂赣边;研究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几干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湘鄂赣边地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边区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极为丰富,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资源。为积极推动革命文化的研究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以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研究为例,就地方革命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作一探讨。

1 革命文化与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的概念

1.1 革命文化的概念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进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随着当前学界研究的广泛和深入,革命文化的概念在不断深化和完善。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出来,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极具特色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中国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价值本质,是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的实践升华。笔者认为,革命文化是伴随着近代中国革命的爆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而产生,并形成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全过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扩展。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是新时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在全生育期注意防治螟虫、纹枯病等病虫害。在抽穗期注意防治稻粒黑粉病和稻曲病。一般在破口期、见穂期和齐穂期用克黑净或爱苗各防治1次。

革命文化在内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狭义而言,革命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就广义而言,革命文化包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思想和精神品质。换言之,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文化创新和文化贡献。近代民主革命是革命文化产生的源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革命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层面的,有物质的形态、精神的形态和行为的形态。

1.2 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

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外在表现形式,是革命文化的载体,承载着革命思想、革命行动、革命意识、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理论等精神遗产[2]。这一物质形态主要包括革命遗迹、革命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旧址、人民领袖的故居或旧居和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标志性物件等;革命小说、革命文章、革命诗歌、革命戏剧、革命标语、革命歌曲、革命文献等反映革命思想、内容和过程的一切文化作品及革命出版物;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遗址、重要纪念地和重要物品等。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承载着革命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革命的、战斗的、红色的主题,联想到革命历史、革命事件、革命思想、革命意识与革命观念[2]。

1.3 革命文化的精神形态

冷伍明等[12]研究了预制管桩桩身应变计的埋设工艺,并将其应用在PHC管桩静载荷试验中,研究了PHC管桩的荷载传递机理.付贵海等[13]也将应变计安装在PHC管桩桩身表面预留槽内,进行了深厚软土地基预制管桩荷载传递试验,该方法因桩身表面预留孔槽内填充高模量环氧树脂和导线出线方式工艺都较为复杂,而没有广泛推广使用.蔡健等[4]将带应变计的附加钢筋预先埋入到钢筋笼里面,准确分析桩顶荷载在桩身内的传递规律,该方法克服了PHC管桩高速离心的生产工艺带来的弊端,大大提高了测试的精度,但由于应变计无法适应PHC管桩高温养护的条件,故而需大大增长养护时间.

1.4 湘鄂赣边革命文化

从地域分布和板块相连来界定,“湘鄂赣边”亦涉及环洞庭湖周边和岳阳临长江以北、以西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湖南的华容、南县、汉寿,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洪湖等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洪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但作为湘北地方革命史的研究机构(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研究所)和湘北的学者,在研究历史上的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的同时,必须要涉及到这些地区的革命文化。另外长沙、望城两地与湘北地区相连,其革命文化资源丰富,自然应纳入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研究的范围之内,作为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对象。

2 湘鄂赣边区域的界定

2.1 历史研究视角

历史上,由于洞庭湖和长江天险的阻隔,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捷,信息难沟通,加之过去行政区域设置与现在行政区域设置的变化,及其历史上的各自为政,使得“湘鄂赣边”出现了不同的概念和内涵。笔者认为,今天,作为湘北的学者,我们探讨湘鄂赣边革命文化,不仅应包括中国革命史这一历史上湘鄂赣边的概念,亦应包括当今行政区域划分和自然地域相连的湘鄂赣边概念,凡是与湘鄂赣边地区相连,内涵相通的革命文化,均为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2.2 地域发展视角

湘鄂赣边革命文化,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湘鄂赣边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3],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湘鄂赣边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当地特色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积淀着湘鄂赣边人民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湘鄂赣边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反映着湘鄂赣边人民的价值趋向。其组成形态,既有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又有革命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2],更有湘鄂赣边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其物的载体主要有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万载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袁州会议旧址、上高会战旧址、平江起义旧址、新四军办事处旧址、任弼时故居和任弼时纪念馆、何长工纪念馆、杨开慧故居和杨开慧纪念馆、湘北抗战遗址、大云山三战三捷遗址等等。其精神形态主要有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喻杰的“公仆精神”、平江老区的“革命精神”、何长工的“傻瓜精神”以及湘北人民的抗战精神等等。

2.3 民俗文化视角

从民俗文化传承和行政区域划分的角度来界定,“湘鄂赣边”是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地理交界、文化相通、血脉相联的广大地区。主要有湖南的岳阳地区、长沙地区,湖北的咸宁地区、黄石地区一部分,江西的萍乡地区、宜春地区、九江地区一部分等。这一带的人民有着相同和相近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大湘鄂赣边文化圈。因此,在研究湘鄂赣边革命文化时,应结合这一带的民俗民风进行研究。

地方党史和地方革命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地方党史侧重研究地方党组织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包括地方党组织的历史活动、历史事件、历史言论、历史经验教训、历史发展规律,地方党的会议、地方党史人物、历史器物、历史典章制度等。然而,地方革命史则侧重研究各地方的人民在近现代中国阶级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中,所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包括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革命进程、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基本经验等。地方革命史的时间上限比地方党史和地方革命文化更宽广。

从中国革命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界定,“湘鄂赣边”仅限于1927 年9 月,由湘鄂赣边区人民举行起义,创建湘鄂赣边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所控制的区域。至1930 年6 月,其控制的区域主要包括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这一地区。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扩展。其中属于江西境内的除修水、铜鼓、万载外,还有武宁、宜丰、宜春、奉新、高安、萍乡、瑞昌、上高、靖安、安义、永修等县的苏区或游击区。属于湖南境内的除平江、浏阳外,还有岳阳、湘阴、临湘等县的苏区或游击区。属于湖北境内的除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外,还有蒲圻、嘉鱼等县的苏区或游击区。据中国人民解放军61672 部队政治部李伯凯博士研究认为:“湘鄂赣苏区位于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边界地区,东西300 余里,南北600 余里,共计20 余县,人口近300 万。”[4]研究湘鄂赣边革命文化必然应涉及以上区域。

3 地方革命文化与地方党史和地方革命史的关系

3.1 地方党史和地方革命史的内涵

这一题目,非常的新奇,开初都认为这是造了反。后来因为叔叔也常和女同学通信,因为叔叔在家庭里是有点地位的人。并且父亲从前也加入过国民党,革过命,所以这个家庭都“咸与维新”起来。

革命文化的精神形态是革命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和本质内核。包括革命科学文化知识和革命价值观念体系,有革命理想、革命信仰、革命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近100 年来的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49 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大无畏的精神,包括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 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革命精神的内涵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建设精神”“创业精神”,有“穷棒子”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1978 年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革命精神的表现形式再次与时俱进,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革命文化精神形态的变化是革命形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文化的精神形态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追求、思想观念、爱国情怀、政治理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革命品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丰厚资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诉求。

3.2 地方革命文化研究的范围与目的

地方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各地方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合各地方实际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产生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地方革命文化研究是以地方党史研究和地方革命史研究为基础,以文化史研究为目的,融历史学、文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研究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研究活动。其既要研究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亦要研究革命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还要研究革命文化的传承、开发与利用等。其研究目的是继承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5],深入学习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先进事迹和诠释先进的革命文化思想和理论知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力,让革命精神体现时代风貌,让革命精神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贵州喀斯特石林发育主要受地层、岩性、构造、水文、气候等地质地理因素控制。根据石林地貌与喀斯特剥夷面及洞穴层位的相关性,并在泥凼白马洞、老万场及黄果树天星桥石林区的相关洞穴中,共采得石灰华样品8件进行铀系法年代测定,分析出了贵州有关喀斯特石林形成的科学年代,这是贵州喀斯特石林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3.3 地方革命文化与地方党史和地方革命史研究的关系

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的研究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的。它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亦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们既要对湘鄂赣边地方党史和地方革命史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亦不能停留于历史学研究的层面,应升华至精神和文化的层面。湘鄂赣边地方党史和地方革命史研究是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研究的基础和载体,而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的研究,则是湘鄂赣边地方党史和地方革命史研究的扩充、延伸和升华。

然而,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湘鄂赣三省各地区的党史部门和社会革命史、党史等爱好者收集、整理反映湘鄂赣边人民革命事迹的出版物不少、各个革命时期的老同志亦公开发表了不少回忆录之类的文章,但大多仍停留于对革命历史事实再现的直观层面,学理性的阐释和文化层面的提升不够。湘鄂赣边区域广阔,革命文化资源丰富,需要研究的内容和领域颇多。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应选择一个重点来突破,其视角应以岳阳市域为主,重点从中国革命历史研究的角度,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再向其他区域和领域扩展。

4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8.

[2]管仕廷.论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传承,2012(13):74-75.

[3]张志勇,司春霞.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互动探析[J].岭南学刊,2018(6):19-24.

[4]李伯凯.湘鄂赣苏区肃反扩大化原因探析[J].云梦学刊,2013(5):47-50.

[5]佘双好.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2):151-160.

Several Basic Problems for the Study of Local Revolutionary Culture——A Case Study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Hunan,Hubei and Jiangxi Borders

LIAO Liang-chu XU Xian-zhong

(School of Marxism,Guangzhou Hua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an advanced culture with great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dvanced elements and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Hunan,Hubei and Jiangxi borders is an advanced culture with local folklore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its great practice of leading the people in Hunan,Hubei and Jiangxi borders to carry out revolutionary struggle,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up.To study the local revolutionary culture,we must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ocal revolutionary culture,the history of the local part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local revolution and also think about them in a unified way.

Keywords revolutionary culture;Hunan,Hubei and Jiangxi Border;research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38X(2019)04-0034-04

收稿日期:2019-05-05

基金项目: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2018 年院级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HLZ141802)。

作者简介:廖良初(1963-),男,湖南临湘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李进)

标签:;  ;  ;  ;  ;  ;  ;  ;  ;  ;  ;  ;  

廖良初:地方革命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以湘鄂赣边革命文化研究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