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鳞癌和腺癌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

肺鳞癌和腺癌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

一、肺鳞、腺癌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佩玉[1](2021)在《3.0T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患者进行3.0T磁共振DKI和DWI序列扫描,以DWI定量参数为对照,探讨DKI定量参数在宫颈癌病理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以及临床FIGO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1月,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核磁室经病理结果证实的CC患者总共42例,按病理组织学类型将患者分2组:宫颈腺癌(Adenocarcinoma,ACA)组和宫颈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组,病例数分别为13、29例;按病理分级将患者分2组:高中分化(G1-G2)组和低分化(G3)组,病例数分别为32、10例;按2018版FIGO分期标准(Ⅰ-Ⅳ期)将患者分2组:早期(Ⅰ-Ⅱa期)宫颈癌组和晚期(Ⅱb-Ⅳ期)宫颈癌组,病例数分别为22、20例。采用美国GE Healthcare的3.0T磁共振扫描设备(Discovery MR 750)对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DKI(b=0,1000,2000 s/mm2)及DWI(b=0,800 s/mm2)序列扫描。将DKI定量参数(MK、MD)与DWI定量参数(ADC、eADC)导入GE工作站(ADW 4.6),点击Functool功能键,从中找出对应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常规MRI平扫图像选取肿瘤实体部分,在其边缘手绘感兴趣区(ROI)。测量并详细记录ROI区域内两部分数据:第一部分是DKI定量参数,包括平均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第二部分是DWI参数,包括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指数表观系数(eADC)。分析比较这四个定量参数在CC不同病理分级、临床FIGO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中的差别,对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参数利用Med Calc15.2.2.0软件建立ROC曲线评价其鉴别CC的诊断效能,另行Spearman秩相关计算上述四个参数与CC不同病理分级、临床FIGO分期的相关程度。结果:1.DKI定量参数MD:宫颈ACA组高于SC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Z=-2.027,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诊断阈值为0.96(×10-3mm2/s),敏感度41.38%,特异度92.31%。2.DKI定量参数MK:宫颈ACA组与SCC组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Z=-1.075,P>0.05)。3.DWI定量参数平均ADC:宫颈ACA组高于SCC组,差异有显着性(Z=-1.959,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691,诊断阈值为1.01(×10-3mm2/s),敏感度55.17%,特异度92.31%。4.DWI定量参数平均eADC:宫颈ACA组低于SCC组,差异有显着性(Z=-2.095,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诊断阈值为0.45,敏感度55.17%,特异度92.31%。5.DKI和DWI的定量参数MD、MK、平均ADC及eADC在高中分化(G1-G2)与低分化(G3)宫颈癌组间比较,P均>0.05,无显着性差异;且与CC病理分级程度无显着相关性(rs分别为-0.134、0.175、-0.009、-0.014,P均>0.05)。6.DKI和DWI的定量参数MD、MK、平均ADC及eADC在早期(Ⅰ-Ⅱa期)宫颈癌组与晚期(Ⅱb-Ⅳ期)宫颈癌组比较,P均>0.05,无显着性差异;且与CC临床FIGO分期无显着相关性(rs分别为0.208、-0.118、0.175、-0.151,P均>0.05)。结论:1.磁共振DKI与DWI定量参数MD、ADC、eADC在宫颈鳞(SCC)、腺(ACA)癌中存在显着性差异,有助于评估CC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也为无创评估宫颈癌病理组织学类型提供一种新思路,以协助选择临床最佳治疗方案,但DKI的参数MD与DWI的平均ADC、eADC相比,三者鉴别CC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诊断效能相近,因此与DWI技术相比,DKI未显示出明显的额外价值。2.磁共振DKI、DWI的定量参数MD、MK、平均ADC、eADC在评估宫颈癌(CC)的病理分级和临床FIGO分期的诊断效能有限,其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探究,以便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准确并全面的信息。

夏艺[2](2021)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大鼠肺部微结构改变的影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全球及我国引起过早死亡的第四大死亡危险因素[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它可以携带多种有害物质(致癌物和致病菌等)直接扩散到小气道和肺泡。大气PM2.5长期暴露导致人类肺组织受损、肺功能减低,严重者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甚至肺癌等重大疾病。细颗粒物的污染是肺癌和COPD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逐年升高密切相关。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肺部局部结构的改变可以通过常规CT、显微CT及同步辐射光源的相衬成像直接清楚的显示。量化CT作为新兴手段越来越多的用于慢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及早期诊断。目前,大气PM2.5暴露所致肺部损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及其产生的相应病理、影像学改变均不完全清楚。因此,本课题通过建立单纯滴注、胰蛋白酶联合滴注及雾化吸入PM2.5三种方式建模,以病理组织学的显微变化和动态改变为金标准,利用micro CT、同步辐射光源成像评价大鼠肺实质、气道、血管的动态变化,探寻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所致肺结构改变的详情和规律,为PM2.5相关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模型构建研究目的:使用单纯PM2.5滴注、猪胰弹性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及PM2.5雾化吸入三种建模方法,以病理组织学为标准,比较不同建模方法所致大鼠肺部损伤程度,明确不同时间节点PM2.5暴露引起大鼠肺损伤的特点,从而寻找适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进一步探讨PM2.5暴露肺部损伤的特征。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包括12只单纯PM2.5滴注组,16只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7只雾化吸入组及15只对照组。单纯PM2.5滴注组建模方法:在0.3ml的生理盐水中分别溶解0.8、0.8、1.6mg的PM2.5制成悬液,分别于第1,29,57天进行气管滴注,大鼠分别饲养4,8,12周后处死,大鼠累计PM2.5暴露量为0.8 mg(4周组)、1.6mg(8周组)及3.2mg(12周组)。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建模方法:大鼠气管滴注50IU胰蛋白酶,三周后初步建立弹性蛋白酶所致早期肺气肿的大鼠模型;PM2.5滴注方式同前。雾化吸入组建模方法:自制大鼠雾化吸入PM2.5暴露箱,每次取1.5mg的PM2.5颗粒溶解于3ml生理盐水中制备PM2.5悬液,雾化吸入染毒每天两次,每次持续1小时,两次吸入间隔6小时,共累计暴露12周,累计使用252mg。每4周,大鼠进行一次体重测量、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定量分析。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第8周起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大鼠及雾化吸入暴露组大鼠体重增长与对照组出现差异(P<0.05)。PM2.5滴注4周组病理改变较轻微,可见小气道壁上皮增厚和小血管壁增厚,肺间质微量的碳末沉积;PM2.5滴注8周组可见肺泡间隔的增厚,小气道壁上皮增厚更明显,肺间质内可见较大量的碳末沉积;PM 2.5滴注12周组大鼠的病理,可见肺泡间隔进一步增厚及未被组织细胞吞噬的细颗粒物更多。与单纯PM2.5滴注组相比,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大鼠的小气道壁上皮增生和临近小血管壁的增厚更明显;大鼠肺泡腔内更容易见到未被吞噬的细颗粒物。PM2.5滴注组病理定量指标-支气管管壁厚度及平均肺泡面积的定量参数随时间逐渐增大,但各组间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暴露组主要表现为双肺的慢性炎症改变,包括气管壁的淋巴组织浸润,肺间隔增厚及肺泡壁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的增厚。结论:不同方式的PM2.5暴露模型其肺部病理学的严重程度存在剂量依赖性的特点。低剂量滴注暴露组中,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12周组大鼠的小气道壁上皮增生和临近小血管壁的增厚最明显,肺泡腔内更容易见到未被吞噬的细颗粒物。高剂量的雾化吸入暴露12周大鼠病理学表现为肺内明显的炎症。第二部分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显微CT研究研究目的:显微CT可以对肺部疾病动物模型进行纵向的无创的评估。本研究运用活体及离体micro CT评价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局部肺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造模成功的PM2.5肺损伤大鼠模型:9只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9只单纯PM2.5滴注及7只PM2.5雾化吸入暴露的大鼠。PM2.5滴注组及雾化吸入组大鼠分别于造模第4、8、12周进行活体micro CT成像。滴注组大鼠根据滴注剂量的不同,分别于造模4、8、12周各处理3只大鼠,分别接受离体micro CT及病理检查。雾化吸入组大鼠于第12周后全部处死,进行离体micro CT及病理学检查。活体动态Micro CT扫描分辨率为144μm,量化的参数主要包括平均灰度值、总肺容积及低衰减区容积占双肺组织的总肺容积百分比(%LAA)。常规Micro CT离体成像全肺扫描分辨率18μm;局部扫描分辨率5μm。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多组间的差异。结果:(1)活体micro CT检查结果为:滴注组大鼠双肺内均未见明显异常。4周与12周组间平均总肺容积(P=0.001)、平均低衰减区的容积(P=0.001)及平均低衰减区容积占全肺容积百分比(%LAA)(P=0.016)存在显着差异。PM2.5雾化吸入暴露4周后,仅1例大鼠右肺上野出现少许炎症;吸入暴露8周后,有4只大鼠肺部出现局限性炎症,吸入暴露12周后,大鼠肺部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实变影,炎症范围至少累及2个肺野。(2)常规micro CT全肺的离体扫描可实现肺叶水平的解剖分割及容积重建图像,局部放大后重叠肺泡隐约可见。常规高分辨的局部离体成像仅可显示肺泡内部结构,肺泡间隔内的局部结构显示不佳。结论:常规活体micro CT扫描其量化指标可以快速的动态评估PM2.5大鼠的肺部改变;低剂量PM2.5慢性暴露可能引起肺气肿病变;高剂量PM2.5雾化吸入暴露引起逐渐加重的肺部炎症。常规离体micro CT可以对全肺及局部肺区域进行成像,图像分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对于早期局部轻微异常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别较小。第三部分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研究目的:基于同步辐射的同轴相衬成像可以记录常规X线成像记录不到的相位变化信息。本研究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相衬成像评价PM2.5引起的大鼠肺部局部结构的变化,以病理组织学为对照,明确早期影像特征与病理组织学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只大鼠分别包括3只PM 2.5滴注4周组大鼠;3只PM 2.5滴注8周组大鼠;3只PM2.5滴注12周组大鼠;3只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12周组大鼠;3只生理盐水滴注12周组大鼠;3只蛋白酶联合生理盐水滴注12周组大鼠;1只空白对照12周组的正常大鼠;1只PM2.5雾化吸入12周组大鼠。取右肺下叶成功进行了基于同步辐射的同轴相衬成像(PCI)。扫描参数:X射线能量为16Ke V,光束大小为45mm×5mm,成像距离25cm,CCD分辨率即像素大小为5.2×5.2μm,对应CCD视场11mm。共7只获得了与组织病理标本图一一对应的离体高分辨率图像。结果:(1)单纯PM 2.5滴注4周组大鼠的micro CT可见到较大气道壁不同程度的增厚。单纯PM2.5滴注12周组大鼠离体相衬成像可见小气道管壁的增厚,支气管远端见少许小斑片状的渗出影。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12周组大鼠可见胸膜下小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即肺泡间隔增厚;实性小结节,即肺间质内的碳末沉积;远端小气道炎症伴管腔扩张,即小气道管壁增厚,远端管腔较近侧扩张;肺气肿即肺泡间隔的明显扩大。空白对照12周组的正常大鼠仅可见到较大气道壁不同程度的增厚。PM2.5雾化吸入12周组大鼠的PC成像可见肺泡间隔的条片样高密度影,气道壁及血管壁的增厚。(2)SR-PCI示PM滴注组12周4-6级支气管管壁的平均值均较12周对照组增厚,胰蛋白酶+PM2.5滴注8周组大鼠的平均%CSA值较单纯PM2.5滴注8周组小,12周组的平均%CSA值较胰蛋白酶+生理盐水滴注12周组小,但各组间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同步辐射的同轴相衬成像是一种无创的评估PM2.5暴露大鼠模型的方法,它具有发现PM2.5暴露大鼠早期肺损伤局部结构改变的潜在能力。

宋璟[3](2020)在《基于显微高光谱成像和深度神经网络的肺癌组织病理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年居于全球首位。不同肺癌亚型的治疗措施和预后是不相同的,因此明确肺癌亚型至关重要。目前,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依旧是肺癌的诊断和分类的“金标准”。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必须依靠于病理专家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切片并做出判断,该过程复杂、耗时长,并且与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组织病理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图像,显微高光谱图像在包含空间信息的基础上,还包含了光谱信息,这为肺癌亚型的分类任务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基于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肺癌病理亚型分类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使用基于朗伯-比尔定律的光谱校正方法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谱段优选方法实现对图像数据的预处理,削弱了系统噪声等干扰,并提高了显微高光谱数据的信噪比。然后,针对肺癌组织显微高光谱图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Three Dimension,3D)卷积形式和卷积组合单元(Convolution Combination Unit,CCU)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并称其为3D-CCU-CNN,用于辅助医生进行临床上的肺癌亚型分类识别。3D-CCU-CNN采用了3D卷积的形式,解决了二维卷积神经网络对三维图像的不适用问题,便于获取光谱维度的特征;同时,本文还设计了卷积组合单元,以便获取对不同卷积尺度获得的特征的融合。最后,针对肺癌亚型病理特征,本文研究了基于3D-UNet网络和细胞形态特征的显微高光谱图像病理特征分析方法,通过癌细胞的分割并计算不同肺癌亚型的病理特征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解释肺癌亚型的诊断和预后。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常用的二维图像模型,本文提出的3D-CCU-CNN能更加有效地分类肺癌亚型,分类的总体准确率可达0.962,并且精确率、召回率,以及Kappa系数等评价指标均不低于0.920;使用3D-UNet对癌细胞进行分割,分割效果较好,总体准确率可达0.942。本文研究的基于显微高光谱成像和深度神经网络的肺癌组织病理分析方法能够实现肺癌亚型的自动化分类,并从细胞的形态特征上能够给予一定的解释,为肺癌病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医生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侯孟岩[4](2020)在《氨基质子转移成像与不同扩散加权模型在宫颈鳞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宫颈癌(uterus cervical cancer,UCC)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第4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引起女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第4位因素。宫颈鳞癌(Cervical squamous carcinoma,CSC)是宫颈癌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其病理分级程度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价密切相关。临床上常采用穿刺活检的方法判断宫颈鳞癌的病理特征,但是取材有限及抽样误差等因素易影响对宫颈鳞癌分级的准确判断,因此需要影像手段对癌组织定性加以补充。近年来,随着MRI成像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包括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 imaging,APTWI)及扩散加权模型如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等在内的新型MRI技术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备受瞩目。以上新型MRI成像技术可用于探测肿瘤的微观结构及蛋白质/多肽含量信息,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监测复发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向。第一部分扩散峰度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宫颈鳞癌分级的价值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估宫颈鳞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到2019年3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病人49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高中分化组(32例)和低分化组(17例)。以上病人均行常规MRI平扫、DWI及DKI扫描。将DWI、DKI图像传至GE AW 4.6工作站,采用Functool工具包中的ADC、DKI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诊断医师在未知病理结果前提下,独立完成2组肿瘤实质区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值、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MD)值及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ea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最小ADC值(minimum ADC)的测量,2名观察者均对每个病灶连续测量3次,分别记录每名观察者测量的平均值。2名观察者对各参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检验,若一致性为良好及以上,统计学分析指标取高年资医师所测得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低分化与高中分化宫颈鳞癌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并得出最佳诊断阈值,依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各参数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名观察者测得DWI、DKI各参数的一致性良好(ICC>0.60,P<0.05)。低分化组的MK值高于高中分化组,而MD、平均ADC、最小ADC值均低于高中分化组(均P<0.05)。MK、MD平均ADC、最小ADC值鉴别低分化与高中分化宫颈鳞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03、0.833、0.788、0.847;以MK=0.885作为阈值时,MK具有最大诊断效能,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81.3%、88.2%、0.695;联合诊断时,MK+MD+最小ADC值的AUC为0.984,与MD、平均ADC、最小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49、2.848、2.638,P=0.014、0.004、0.008)。结论与传统DWI相比,DKI可更有效地鉴别低分化与高中分化宫颈鳞癌,联合应用DKI和DWI参数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第二部分氨基质子转移成像与扩散峰度成像评估宫颈鳞癌分级的价值目的探讨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PT)与扩散峰度成像(DKI)在诊断宫颈鳞癌分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4月到2019年5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病人42例,分为高分化组(12例)、中分化组(19例)、低分化组(11例)。以上病人均行常规MRI平扫、DKI及APT序列扫描。将APT、DKI图像传至GE AW 4.6工作站,采用Functool工具包中的APT/DKI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诊断医师在未知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分别测量各组宫颈鳞癌组织的不对称性磁化转移率(asymmetric 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MTRasym)、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值。2名观察者均对每个病灶连续测量3次,记录每名观察者测量的平均值。2名观察者对各参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ICC检验,若一致性为良好及以上,统计学分析指标取高年资医师所测得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高、中、低分化宫颈鳞癌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LSD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绘制ROC曲线评价APT和DKI各参数值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APT、DKI各参数值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位观察者测得各参数值的一致性高(均ICC>0.75,均P<0.01)。高、中、低分化宫颈鳞癌组间MTRasym、MK、MD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SD两两组间比较,宫颈鳞癌各组间参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K值、MTRasym值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80,0.71,P<0.01),MD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74,P<0.01)。在鉴别高、中与中、低分化宫颈鳞癌时,MTRasym值均具有最大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0.91(P<0.01),高于MK(AUC分别为0.83、0.84,P<0.01)和MD(AUC为0.84、0.85,P<0.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MTRasym=2.98%、3.06%作为阈值时,诊断敏感度(84.2%、90.9%)及特异度最高(83.3%、84.2%)。结论APT和DKI参数中的MTRasym、MK、MD值均可有效诊断宫颈鳞癌分级,相对于DKI,APT更有利于诊断宫颈鳞癌分级,可作为补充扫描序列的首选。

焦鹏飞[5](2020)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及晚期肺鳞癌EGFR相关治疗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超过85%的肺癌病理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肺鳞癌是NSCLC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现阶段,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是治疗肺鳞癌的主要手段,尽管治疗手段有所进步和发展,该病的5年生存率仍较低,仅为8%~15%。与肺腺癌的治疗手段相比,肺鳞癌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效果差距较大。而且肺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容易被忽略,因此近2/3的患者到医院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广泛期),丧失了最佳的手术机会,严重影响生存时间。肺占位性病变的确诊最终需要依靠病理学依据,同时后续的治疗也依赖于病理诊断及分期,因此早期准确的病理诊断能够对恶性病变进行有效治疗并避免良恶性病变的转变。目前对肺占位性病变的活检技术分为: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超声、磁共振或CT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包括径向超声引导下肺活检、基于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支气管镜下经肺实质结节取样术)、经食管超声内镜引导细针针吸活检术等。从1976年Haaga等最早报道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CT-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CT-GPLB)成功开始,经过四十余年的硬件改进和技术更新,CT-GPLB已成为临床上肺癌诊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尽管其临床诊疗价值、安全性以及实用性已经被一部分研究者所证明,但适用于中国特别是河南等中原地区的研究尚未开展。并且有关CT-GPLB 和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US-GPLB)的优缺点及可行性相关对比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这两种穿刺方法进行对比讨论,为中原地区尤其是基层医院初期开展肺穿刺活检术时引导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尽管CT-GPLB已应用于临床多年,但其在穿刺过程中临床应用现状及并发症的防治分析,缺少大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针对这一缺陷,为穿刺前检查必须项目,穿刺过程注意事项,穿刺后相关处理做出理论依据;以往研究缺乏涉及CT-GPLB获取的组织标本与对应外科手术大体标本的差异分析,本研究将这两种病理结果进行对比,为病理结果差异找到理论依据。相较于临床应用较为成熟的肺腺癌的基因靶向治疗,广泛期肺鳞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以及EGFR敏感突变患者应用吉非替尼后疗效均存在较大争议,对于肺鳞癌患者确诊后的EGFR基因检测率与肺腺癌差距较大,同时广泛期肺鳞癌的靶向治疗相关研究也较少。针对应用刚刚上市的盐酸安罗替尼的EGFR野生型广泛期肺鳞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更是鲜有。本研究证实了盐酸安罗替尼对广泛期肺鳞癌患者的疗效,为EGFR基因突变野生型、多线化疗失败及吉非替尼耐药后的难治复治广泛期肺鳞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我院2018年1268例CT-GPLB的临床资料分析。2.CT-GPLB后病理结果分析,CT、增强CT影像特点对穿刺的指导意义,US-GPLB与CT-GPLB的对比分析。3.经CT-GPLB确诊的肺鳞癌EGFR基因突变现状及吉非替尼疗效分析,同时对EGFR基因突变野生型、多线化疗失败及EGFR-TKI耐药后的难治复治广泛期肺鳞癌患者应用盐酸安罗替尼观察临床疗效。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1268例行CT-GPLB的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分析,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肺部占位性疾病诊治现状,以及国内一流肺穿刺水平的现状。2.对比US-GPLB与CT-GPLB,为其他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开展此项目时提供依据。3.分析和探讨EGFR基因突变野生型、多线化疗失败及EGFR-TKI耐药后的难治复治广泛期肺鳞癌应用盐酸安罗替尼的效果。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活检术在肺部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目的1.总结1268例CT-GPLB的临床资料,对河南省肺部占位性疾病的诊治做出预判。2.总结1268例CT-GPLB并发症统计分析。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1268例患者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大一附院)影像与核医学科行CT-GPLB的临床资料,并对CT-GPLB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因素和影像学特点与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1268例。样本中男性689例,女性579例;有吸烟史者467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慢阻肺338例;合并间质性肺疾病57例;年龄10~87岁,平均年龄57.3岁;病灶大小0.7cm~11.9cm,均值2.19cm;周围型病灶例875次,中心型病灶393例;既往有肿瘤病史89例。2.成功率:1268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0%。3.穿刺并发症:一次进针出现气胸87例(6.9%),出血315例(24.8%)其中咯血86例(6.8%),胸膜反应9例(0.7%)。237例患者进针为两次及两次以上,出现气胸35例(14.7%),出血113例(47.6%),出血患者中大咯血3例、大咯血并血胸1例,均经介入科及时肺部血管栓塞后好转,无致命性损伤。均未见针道渗血及针道种植。4.本研究发现是否合并肺气肿和间质性肺疾病以及病灶大小、病灶位置是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病灶大小、病灶位置和CT增强强度是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5.了解发现CT-GPLB在部分地市级医院开展情况较差,绝大多数县级医院未开展。结论1.CT-GPLB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小,其中进针次数、进针深度,CT增强程度以及是否合并COPD,尤其是否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是CT-GPLB气胸、血胸发生的主要因素。2.CT-GPLB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在相关措施保障下,无致命性风险,部分医院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开展。第二部分 CT-GPLB病理结果及US-GPLB与CT-GPLB对比分析目的1.总结1268例CT-GPLB术后病理资料,将非小细胞肺癌CT影像学形态与穿刺结果对比分析。2.对比CT-GPLB获取组织后不同送检方式准确率,分析其与外科手术获得的大体标本病理符合率。3.对US-GPLB与CT-GPLB在诊断成功率、穿刺耗时、穿刺次数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1268例患者于郑大一附院影像与核医学科行CT-GPLB的病理资料;将240例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并行外科手术切除占位患者的CT影像学形态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穿刺病理与手术标本病理结果对比。选取周围型肺占位中行US-GPLB 119例与同期行CT-GPLB 875例进行对比,探讨经济价值及实用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肺部占位有效病例1268例,穿刺病理结果回报1251例诊断明确,诊断率98.6%。其中恶性肿瘤835例,非恶性疾病416例。腺癌522例占比41.2%,占恶性肿瘤的62.5%,比重最大。对240例经CT-GPLB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CT影像学形态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团块影占比45.9%,结节影27.5%,空洞、弥漫性病变及GGO为分别为15.8%、6.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的直径大小与手术诊断符合率统计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CT-GPLB与外科手术获得肺癌标本病理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CT-GPLB时涂片细胞学+活检组织学联合诊断病理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6.7%,较单一应用准确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肺外周占位,US-GPLB较CT-GPLB在诊断成功率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耗时超声引导组(13.77±5.76min)明显小于CT引导组(27.2±10.6min),但后者应用范围更广。结论1.CT影像学形态对于肺占位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统计学意义,团块影、结节、弥漫性病变较空洞和GGO有指导意义。2.CT-GPLB的病理送检三种途径(细胞学涂片、活检组织学、细胞学涂片+活检组织学)获得的病理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细胞学涂片+活检组织学联合送检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率最高。3.US-GPLB与CT-GPLB在诊断成功率、穿刺次数及并发症方面两者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前者耗时较少,后者可早期发现并发症,对GGO及小结节占位穿刺有明显优越性,更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部分 经CT-GPLB确诊的肺鳞癌EGFR突变现状以及吉非替尼和盐酸安罗替尼治疗广泛期肺鳞癌患者临床研究目的1.分析经郑大一附院影像与核医学科CT-GPLB确诊的肺鳞癌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EGFR基因突变敏感型与野生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形态是否具有差异。2.分析EGFR突变敏感型广泛期肺鳞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的临床疗效,分析难治复治广泛期肺鳞癌患者应用盐酸安罗替尼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郑大一附院影像与核医学科行CT-GPLB确诊为肺鳞癌患者的病理标本,应用NGS-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检出肿瘤组织内EGFR基因突变情况,共257例,探讨EGFR基因突变敏感型与野生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情况。收集上组257例中EGFR基因突变敏感型并接受吉非替尼(EGFR-TKI)治疗的25例广泛期肺鳞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生存期、药物的毒性反应等数据。收集其中难治复治广泛期肺鳞癌11例患者应用盐酸安罗替尼后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药物的毒性反应,探讨此类患者的治疗方向。结果1.肺鳞癌患者中EGFR的突变率为11.6%(30/257),患者EGFR突变在19外显子缺失突变(19del)和21外显子2573位核苷酸点突变(L858R)较为常见,两者分别占总突变例数的43.3%(13/30)和36.7%(11/30)。2.其中女性患者突变率19.0%(4/22),男性患者突变率11.1%(26/235);吸烟患者中10.8%(22/204)存在基因突变,低于不吸烟患者15.1%(8/53)的突变率,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析肺鳞癌患者的影像学形态,发现病灶形状、分叶征、毛刺征、瘤肺界面、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影像学表现在EGFR突变敏感型与野生型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4.截止随访日期(2019年12月31日),共随访的25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广泛期肺鳞癌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CR 0例,PR 14例(56.0%),SD 7例(28.0%),PD4 例(16.0%)。RR 为 56.0%,DCR为 86.0%。生存期 0.7~19 个月,中位PFS为7.3(95%CI:5~10)个月。2年生存率20%,中位OS为12.7月。发现不良反应以I、II级常见,以皮疹、腹泻居多。5.截止随访日期(2019年12月31日),共随访的11例应用盐酸安罗替尼治疗的难治复治广泛期肺鳞癌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CR 0例,PR 7例(63.6%),SD 2 例(18.1%),PD 2 例(18.1%)。RR 为 63.6%,DCR 为 81.7%。生存期 0.5~8个月,中位PFS为3.3(95%CI:2.7~5.5)个月。本研究不良反应多为I、II级,高血压、手足皮肤反应和出血较为常见。结论1.CT-GPLB所获取标本均能满足基因测序需求,肺鳞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11.6%,以19外显子缺失突变(19de1)和21外显子突变(L858R)为主。2.EGFR突变敏感型与野生型肺鳞癌患者在性别、年龄、TNM分期及CT形态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女性、不吸烟的肺鳞癌患者EGFR突变率稍高。3.EGFR突变敏感型肺鳞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能够获益,建议对肺鳞癌患者常规行EGFR基因检测;对EGFR基因突变野生型、多线化疗失败及吉非替尼耐药后的难治复治广泛期肺鳞癌患者,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是很好的选择。

梁清华[6](2019)在《基于影像组学对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鉴别诊断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肺癌的影像组学研究,建立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的影像组学模型并验证其鉴别表现为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能力。方法:(1)回顾性收集了经病理证实的从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的100例肺腺癌和100例肺鳞状细胞癌的病人作为原始训练数据集,年龄分布在1685岁,中位年龄在63岁,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2例;吸烟者103例,不吸烟者97例;I期和II期病人170例,III期和IV期病人30例。所有病人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仪,重建层厚1mm,重建层间距1mm。从我院PACS系统中提取所需图像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及静脉期DICOM格式图像。(2)通过GE Healthcare的Omini-Kineti软件进行手动分割图像,选定图像感兴趣区域,对目标区域进行勾画,勾画过程所勾点尽量密集,以求勾画准确,定量提取结节体积、密度、肿瘤强度、直方图、纹理和小波特征在内的CT影像组学特征。(3)使用SPSS 22.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来对比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内部的CT值,采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鉴别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AUC大于0.7认为具有一定意义。(4)运用fisher discriminant检验来分析建立模型,运用交叉验证的方式来验证模型,对其精准性进行评价,通过多种检验方法筛选出最佳方法。这项回顾性分析获得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1)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在性别和吸烟状况方面存在显着差别,肺腺癌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肺鳞状细胞癌的女性患者(P<0.05),肺腺癌的吸烟者明显少于肺鳞状细胞癌吸烟者(P<0.05)。(2)总共提取了398个参数进行影像组学的分析,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中显示动脉期和静脉期分别有6个和9个参数显示组间差异性显着(P<0.05),但发现AUC均小于0.7,说明ROC曲线和AUC在训练集上没有良好的判别效果。(3)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分别筛选出了43和87个最优特征,并利用最优特征建立模型,对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鉴别,结果发现,在动脉期,初始分组和交叉验证组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86.6%和79.4%。在静脉期,初始分组和交叉验证组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7.0%和83.8%。结论:(1)性别和吸烟状况是鉴别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组织学分型的重要预测指标。(2)影像组学特征是用于鉴别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的独立标志物。(3)结合影像组学特征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可以区分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运用动脉期及静脉期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具有优秀的诊断效能。(4)静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具有最佳预测效能。

侯震[7](2019)在《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肿瘤靶区的辐射剂量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来提高病灶的局部控制率,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然而,尽管最新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有效地提高了肿瘤靶区的照射精度和剂量的均匀性,但由于恶性肿瘤本身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使其治疗十分复杂且疗效难以预测;并且再精确的放疗技术也无法避免X射线对周围正常器官的损伤,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引起放疗并发症的出现。针对不同部位肿瘤的病理及结构特点,个体化治疗逐渐被临床认可,大量文献表明,早期预测肿瘤治疗反应及副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进一步指导肿瘤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临床实践中需要一种针对放疗疗效和并发症的预测技术,它能够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对疗效和某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做出预测,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影像组学(Radiomics)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分析技术,采用非侵入式的方法来获取肿瘤的综合特征信息,能够反映肿瘤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问题,通过对大量影像特征的定量、高通量分析来综合评价肿瘤表型。放疗作为局部晚期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治疗前需要获取大量影像以进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这就为临床将Radiomics结合于肿瘤放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理论基础。本课题从食管癌和头颈癌患者治疗前的医学影像入手,致力于放疗Radiomics预测模型的研究,采用统计学分析与机器学习建模方法,以实现对食管肿瘤放疗疗效的早期预测(治疗反应相关);以及Radiomics参数与头颈癌照射野内复发的预测分析(复发相关);同时探索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based)的Radiomics方法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中的价值(治疗副反应相关)。概括全文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预测中的研究a)分析了文献中提出的四大类Radiomics特征提取算法,逐一分析和介绍了基于形态学、基于灰度直方图、基于纹理和基于滤波变换方法的数学表达形式,并比较了不同方法所提取的特征参数的数学、影像学意义及相互关系;b)创新性地探索了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Radiomics分析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CRT)疗效中的价值。筛选出可区分治疗敏感者(Responder)和非敏感者(Nonresponder)的特征参数,并且引入了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验证了Radiomics模型用于食管癌CRT疗效预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c)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了基于治疗前的T2W和SPAIR T2W序列的磁共振结构像的Radiomics分析对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分别基于上述两个序列的Radiomics特征结合ANN和SVM算法构建了并验证了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两个序列的特点和预测能力,分析了其作用原理及对临床实践的意义。2.影像组学在头颈癌复发模式中的应用研究a)分析了文献中头颈癌患者放疗后复发的剂量学模式,从剂量学角度探究了出现不同复发模式的原因,明确了野内复发是头颈癌的主要复发模式,分析了野内复发与放疗抵抗之间的关系;b)针对本中心鼻咽癌IMRT后复发的患者,借助剂量叠加工具,分别分析了其复发的剂量学模式,证明了野内复发是鼻咽癌IMRT后的主要复发模式,筛选出因放疗抵抗而出现复发的患者;c)原创性地提出引入Radiomics分析方法,通过高通量地对患者治疗前的SPAIR T2W磁共振影像提取定量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肿瘤的放疗抵抗性预测模型。3.影像组学在食管癌放射性肺损伤中的预测价值a)分析和总结了基于肺部CT的影像组学方法在放射性肺损伤(RILI)预测中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重点关注治疗前肺部高剂量区域的CT影像对局部RILI的预测价值;b)原创性地提出采用基于迁移的深层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即基于深度学习的Radiomics方法,使其能够自主挖掘与RILI预测相关的影像特征,并将微调后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AlexNet和GoogleNet)用于预测RILI;c)实验验证了基于自然图像训练的AlexNet和GoogleNet模型经少量医学样本微调(Fine tuning)后对局部RILI的预测能力,并分析其原理及临床意义。

谭小妹[8](2019)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表现为肺结节的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肺腺癌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成像获得的形态学征象、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标准化碘浓度等多参数的测量,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表现为肺结节的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发现孤立性肺结节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德国西门子第二代64排(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常规平扫及双能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条件的肺腺癌患者共43例,其中女19例,男24例,平均年龄57.84岁,范围28岁-78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获得癌灶结节43个。浸润性腺癌30例;浸润前病变4例(均为AIS)、微浸润腺癌9例。根据病理结果及2011年国际多学科分类,将表现为结节状的AIS/MIA作为A组,共13例;表现为结节状的浸润性腺癌作为B组,共30例。将双源CT双能量扫描得到的双能量增强图像传入Siemens双源CT专用Dual-Energy软件,获得动、静期单能量图像以及碘分布图;通过勾画感兴趣区记录结节平扫CT值、(40190kev)区间单能量CT值以及摄碘含量,本研究所有结节病灶的碘浓度均由主动脉碘浓度进行标准化,NIC计算公式:NIC=原发灶碘浓度/同层主动脉碘浓度。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CT表现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病灶的大小和CT密度值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单能量下CT值、标准碘浓度。由病灶大小、平扫CT值、动脉期NIC及静脉期NIC计算ROC曲线,并得出判断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病灶大小、CT值、标准化碘含量的诊断阈值。结果:1.A、B两组形态学比较:两组43个病灶中,B组病灶的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出现几率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些征象有助于浸润性腺癌的诊断。2.A、B两组肿瘤大小和平扫CT值比较:B组结节大小和CT值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分析,结节大小与CT值诊断浸润性肺腺癌的临界值分别为1.3和14.25,大小诊断敏感度90.0%,特异度为69.2%;CT值诊断敏感度93.3%,特异度为76.9%。3.能谱曲线对鉴别两组病变的价值:动脉期B组在不同kev值下的CT值均高于A组的CT值,能谱曲线走势相似,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B组在各个kev值下的CT值均高于A组的CT值,两组患者低能量水平(40100kev)区间下的C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能量水平(110190kev)区间下CT值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标准碘浓度值对鉴别两组病变的价值:动脉期,B组的标准碘浓度0.136±0.037(mg/ml)高于A组0.084±0.01(mg/ml),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期,B组标准碘浓度0.329±0.074(mg/ml)高于A组0.179±0.027(mg/ml),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5.标准碘浓度的诊断效能:用标准碘浓度进行ROC曲线下分析,动脉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标准误为0.027,当NIC>0.1时,诊断效能最高,其诊断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100%。静脉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标准误为0.014;当NIC>0.223时,诊断效能最高,其诊断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100%。双期增强的NIC用于判断两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但通过面积量比较可以推断静脉期的NIC确诊浸润前病变/微浸润与腺癌浸润性腺癌准确率是最高的。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诊断模式,可以多参数、量化地鉴别肺结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动脉期在各个单能量水平、静脉期低能量水平(40100kev)以及动、静脉期的标准碘浓度可预测鉴别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

孟楠[9](2019)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文中提出背景宫颈癌(uterus cervical cancer,UCC)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高发恶性肿瘤,其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病理分级具有各自相对特异性的生物学行为,故而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生存和预后亦有所差异。目前,临床上仍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确定UCC分型及分级的金标准,但由于肿瘤本身结构的异质性,无论是大体标本的手术切除亦或是小范围的定向立体穿刺,都存在因取样误差造成的潜在风险。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UCC探查及评估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但其常规序列仅能依靠测量肿瘤体积、径线长短以及有限的信号改变反映病变信息,难以更深层次的评价如组织分型、病理分级等微观病变信息。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革新,各种新型成像方式层出不穷,如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 imaging,APTWI)等。这些新型MRI技术不仅能够检测肿瘤内在微观结构信息,如细胞紧密程度、变性坏死、囊变水平、胞外水分子的位移,而且还可以检测肿瘤的血供状态、血管壁通透性以及蛋白质/多肽含量等若干参数,为UCC的早期检出、增殖分级、治疗监控及预后评判等提供了新的方向。第一部分氨基质子转移成像鉴别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目的:探讨氨基质子转移成像鉴别诊断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从2017年5月到2018年10月在本院MRI室检查并已证实的76例UCC患者的APTWI序列影像资料。其中鳞癌组60例(高级别组40例:高分化G1组17例、中分化G2组23例;低级别组20例:低分化G3组),腺癌组16例(中分化G2组3例、低分化G3组13例)。对于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斜轴位-垂直于宫颈长轴,T1WI/T2WI,矢/冠状位T2WI)检查,斜轴位DWI序列(b=1000s/mm2)和斜轴位APTWI序列扫描。扫描完成后,将APTWI序列原始图像导入GE ADW 4.6工作站进行分析重建,由2名擅长女性盆腔疾病诊断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各自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要求逐层沿病变边缘描绘,尽量包含实体区域,绕过坏死或液化区域。之后分别测量上述各组宫颈癌组织在3.5ppm处的非对称磁化转移率(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 at 3.5ppm,MTRasym(3.5ppm)),经一致性检验后,取两位观察者平均值纳入最终数据。利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较宫颈鳞癌组和腺癌组、宫颈鳞癌高级别组/低级别组间MTRasym(3.5ppm)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各参数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法探索MTRasym(3.5ppm)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宫颈腺癌组的MTRasym(3.5ppm)值高于宫颈鳞癌组(P=0.001),宫颈鳞癌高级别组MTRasym(3.5ppm)值大于低级别组(P=0.001),MTRasym(3.5ppm)值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498 p=0.001),其中G3组MTRasym(3.5ppm)值大于G2组和G1组(P=0.02/0.01),但G2和G1组之间MTRasym(3.5ppm)值无明显差异(P=0.173)。MTRasym(3.5ppm)值鉴别宫颈鳞癌、腺癌的AUC为0.779,截断值为2.97%,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82.5%,约登指数42.5%;鉴别宫颈鳞癌高/低级别组的AUC为0.756,截断值为3.29%,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83.3%,约登指数52.1%。结论APTWI具备初步鉴别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的能力,能够为宫颈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第二部分扩散峰度成像鉴别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鉴别诊断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MRI室检查并已证实的60例UCC患者的DKI序列影像资料。其中鳞癌组38例(高分化G1组17例、中分化G2组23例、低分化G3组20例),腺癌组22例(高分化G1组5例、中分化G2组8例、低分化G3组9例)。对于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斜轴位-垂直于宫颈长轴,T1WI/T2WI,矢/冠状位T2WI)扫描,斜轴位DKI序列(b=0、500、1000、1500、2000 s/mm2)。扫描完成后,将DKI序列原始图像导入GE ADW 4.6工作站进行分析重建,由2名擅长女性盆腔疾病诊断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各自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要求逐层沿病变边缘描绘,尽量包含实体区域,绕过坏死或液化区域。之后分别测量上述各组宫颈癌组织的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MD),经一致性检验后,取两位观察者平均值纳入最终数据。利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较宫颈鳞癌组和腺癌组、宫颈鳞癌G1、G2、G3组组间以及宫颈腺癌G1、G2、G3组间MD和MK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各参数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法分析MK和MD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宫颈鳞癌组MK值高于腺癌组,MD值低于腺癌组(P均<0.05)。宫颈鳞/腺癌组中,MK值均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741/0.819,P均<0.01);MD值均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647/-0.758,P均<0.01)。MK和MD值在不同分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各参数对不同病理类型以及同一类型不同分级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面,MK具备较高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812(鳞/腺癌)、0.904(鳞癌G1/G2)、0.889(鳞癌G2/G3),0.923(腺癌G1/G2),0.965(腺癌G2/G3);MD值亦具备一定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794(鳞/腺癌)、0.861(鳞癌G1/G2)、0.833(鳞癌G2/G3),0.897(腺癌G1/G2),0.918(腺癌G2/G3)。结论DKI具备鉴别宫颈鳞/腺癌并评估其病理分级的潜力,可作为宫颈癌的临床诊疗的新参考。

杨茂江[10](2018)在《3.0T磁共振IVIM成像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3.0T磁共振IVIM成像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例影像学检查或临床疑似肺癌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A、B(1:4)两组。A组穿刺术前行CT增强扫描以及3.0T磁共振常规及IVIM扫描。由两名影像科医生结合CT增强图像及DWI图、ADC伪彩图(包括Standard ADC图及Slow ADC图),指导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B组单独根据CT增强影像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统计分析两组穿刺真阳性率及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共收集患者62例,B组共收集患者248例,A、B两组性别、年龄、病灶大小、肺气肿等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包括恶性病变52例,良性病变10例,B组包括恶性病变218例,良性病变30例,两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恶性病变ADC值、D值分别为(1.453±0.164)×10-3mm2/s、(0.846±0.186)×10-3mm2/s,良性病变ADC值、D值分别为(1.809±0.238)×10-3mm2/s、(1.356±0.340)×10-3mm2/s,良恶性ADC值、D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一次性穿刺活检检出结果阳性率分别为98.38%(61/62),89.11%(221/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共8例,发生率12.90%,B组中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42例,发生率16.94%,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M成像中ADC值、D值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3.0T磁共振IVIM成像结合CT增强扫描可提高经皮肺穿刺活检一次性病检结果阳性率,安全可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肺鳞、腺癌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鳞、腺癌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3.0T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材料
    1.2 检查设备及方法
        1.2.1 扫描体位
        1.2.2 成像设备
        1.2.3 扫描方案
    1.3 图像的测量、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
    2.2 DKI、DWI四个参数在宫颈鳞、腺癌间的比较
    2.3 DKI、DWI各参数与宫颈癌不同病理分级的比较
    2.4 DKI、DWI各参数与宫颈癌不同临床分期的比较
    2.5 DKI、DWI参数与宫颈癌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2.6 部分患者MRI图像及病理资料
讨论
    3.1 DWI在宫颈癌中的参数分析及价值
    3.2 DKI在宫颈癌中的参数分析及价值
    3.3 比较DKI、DWI两种技术定量参数在宫颈SCC、ACA中的应用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磁共振DKI在体部各系统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大鼠肺部微结构改变的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模型构建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micro CT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环境空气PM_2.5与肺部疾病关系的进展
        参考文献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与胸部CT筛查的关系
        参考文献
    大气细颗粒物相关肺疾病(肺癌)MR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基于显微高光谱成像和深度神经网络的肺癌组织病理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肺癌组织病理学图像分类
        1.2.2 高光谱成像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及数据预处理算法
    2.1 显微高光谱数据的采集
        2.1.1 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
        2.1.2 肺癌组织显微高光谱图像的数据采集
    2.2 显微高光谱图像的预处理
        2.2.1 基于朗伯-比尔定律的光谱校正方法
        2.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谱段优选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3D卷积深度神经网络的显微高光谱图像分类算法
    3.1 VGGNet
    3.2 Inception模型
    3.3 基于3D-CCU-CNN的显微高光谱图像分类算法
        3.3.1 3D-CCU-CNN
        3.3.2 3D-CCU-CNN的前向传播
        3.3.3 3D-CCU-CNN的反向传播
        3.3.4 Adam优化算法
        3.3.5 正则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3D-UNet网络的显微高光谱图像病理特征分析
    4.1 基于3D-UNet的显微高光谱图像细胞识别方法
    4.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后处理方法
    4.3 病理特征分析参数
    4.4 本章小结
5 肺癌组织分类结果及病理分析
    5.1 肺癌组织病理图像数据集
    5.2 肺癌组织显微高光谱图像的预处理
        5.2.1 光谱校正
        5.2.2 谱段优选
    5.3 肺癌组织显微高光谱图像的分类
        5.3.1 评价指标
        5.3.2 分类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肺癌组织显微高光谱图像的病理特征分析
        5.4.1 评价指标
        5.4.2 分割实验结果与分析
        5.4.3 病理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氨基质子转移成像与不同扩散加权模型在宫颈鳞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对比分析扩散峰度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宫颈鳞癌分级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附图、表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氨基质子转移成像与扩散峰度成像诊断宫颈鳞癌分级的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附图、表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宫颈癌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及晚期肺鳞癌EGFR相关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活检术在肺部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T-GPLB病理结果以及US-GPLB与CT-GPLB对比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CT-GPLB确诊的肺鳞癌EGFR突变现状以及吉非替尼和盐酸安罗替尼治疗广泛期肺鳞癌患者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癌穿刺活检技术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影像组学对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鉴别诊断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检查设备及参数
        2.2 病理组织学分型
        2.3 肿瘤图像分割
        2.4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选择及标签的建立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
    2 CT值直方图参数对比分析结果
    3 Fisher检验建模结果
讨论
    1 临床资料特点
    2 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
    3 影像组学特征在鉴别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中的价值
        3.1 多参数特征对鉴别肺癌的价值
        3.2 静脉期模型对肺癌鉴别诊断的优越性
    4 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常用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
        1.2.1 放疗技术的发展
        1.2.2 IMRT放疗计划设计与实施
        1.2.2.1 导入患者数据
        1.2.2.2 图像融合与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
        1.2.2.3 采用IMRT方式确定照射野参数
        1.2.2.4 计划评估
        1.2.2.5 放疗计划确认与实施
        1.2.3 食管癌放射治疗
        1.2.3.1 食管癌流行病学
        1.2.3.2 食管癌的治疗及放疗的地位
        1.2.4 头颈癌放射治疗
        1.2.4.1 头颈癌流行病学
        1.2.4.2 头颈癌的治疗及放疗的地位
    1.3 多模态影像与现代精准放疗技术相结合
        1.3.1 多模态影像在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1.3.2 影像组学
        1.3.3 影像组学的工作流程
        1.3.4 影像组学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4 食管癌和头颈癌放疗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预测中的研究
    2.1 引言
    2.2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2.1 基于形态学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2.2 基于灰度直方图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2.3 基于纹理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2.4 基于滤波和变换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2.3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诊疗中的应用
        2.3.1 Radiomics与食管肿瘤分期
        2.3.2 Radiomics与食管癌疗效预测
        2.3.3 Radiomics与食管肿瘤预后
        2.3.4 Radiomics与放射性肺炎预测
    2.4 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研究
        2.4.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2.4.2 数据和方法
        2.4.2.1 入组患者情况
        2.4.2.2 IMRT
        2.4.2.3 疗效评估
        2.4.2.4 肿瘤感兴趣区(ROI)勾画
        2.4.2.5 二维和三维CT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2.4.2.6 统计分析
        2.4.2.7 特征选择与预测模型
        2.4.2.8 模型验证
        2.4.3 实验结果
        2.4.4 讨论
    2.5 基于治疗前的T2W和 SPAIR T2W MR图像的二维影像组学分析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2.5.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2.5.2 数据和方法
        2.5.2.1 入组患者情况
        2.5.2.2 MR扫描参数
        2.5.2.3 IMRT
        2.5.2.4 疗效评估
        2.5.2.5 肿瘤感兴趣区(ROI)勾画
        2.5.2.6 二维MR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2.5.2.7 统计分析
        2.5.2.8 特征选择与预测模型
        2.5.2.9 模型验证
        2.5.3 实验结果
        2.5.4 讨论
    2.6 本章小结
    2.7 本章创新点
第三章 影像组学在头颈癌复发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头颈肿瘤放射治疗复发模式-野内、野外、边缘
    3.3 基于SPAIR T2W MR图像的三维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鼻咽癌野内复发
        3.3.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3.3.2 数据和方法
        3.3.2.1 入组患者情况
        3.3.2.2 MR扫描参数
        3.3.2.3 IMRT
        3.3.2.4 复发病灶剂量学分析及复发模式的定义
        3.3.2.5 三维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3.3.2.6 统计分析
        3.3.2.7 特征降维与预测模型
        3.3.3 实验结果
        3.3.4 讨论
    3.4 本章小结
    3.5 本章创新点
第四章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4.1 引言
    4.2 Radiomics分析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相关研究进展
    4.3 卷积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在医学图像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4.4 基于CT和迁移学习的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4.4.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4.4.2 数据和方法
        4.4.2.1 入组患者情况
        4.4.2.2 图像配准和肺部感兴趣区(ROI)获取
        4.4.2.3 ROI标定
        4.4.2.4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增强
        4.4.2.5 迁移学习网络
        4.4.2.6 模型训练和验证
        4.4.3 实验结果
        4.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4.6 本章创新点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1.1 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研究
        5.1.2 基于治疗前的T2W和 SPAIRT2WMR图像的二维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5.1.3 基于SPAIR T2W MR图像的三维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鼻咽癌野内复发
        5.1.4 基于CT和迁移学习的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8)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表现为肺结节的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论文附图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写词索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氨基质子转移成像鉴别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表
    讨论
    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第二部分 扩散峰度成像鉴别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表
    讨论
    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伦理审批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3.0T磁共振IVIM成像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的原理及在肺部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肺鳞、腺癌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3.0T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D]. 石佩玉.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大鼠肺部微结构改变的影像研究[D]. 夏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基于显微高光谱成像和深度神经网络的肺癌组织病理分析方法研究[D]. 宋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氨基质子转移成像与不同扩散加权模型在宫颈鳞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D]. 侯孟岩.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5]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及晚期肺鳞癌EGFR相关治疗疗效分析[D]. 焦鹏飞. 郑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影像组学对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鉴别诊断的初步探讨[D]. 梁清华. 青岛大学, 2019(03)
  • [7]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侯震. 东南大学, 2019(06)
  • [8]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表现为肺结节的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D]. 谭小妹.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宫颈鳞/腺癌并预判其病理分级[D]. 孟楠.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10]3.0T磁共振IVIM成像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研究[D]. 杨茂江. 川北医学院, 2018(01)

标签:;  ;  ;  ;  ;  

肺鳞癌和腺癌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