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陆相火山岩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探讨

闽东陆相火山岩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探讨

一、闽东陆相火山岩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拓飞[1](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白建科[2](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晶质石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显示出良好的晶质石墨成矿潜力。然而,因发现时间晚,石墨矿床研究程度整体偏低,目前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单个矿床,缺乏对东准噶尔石墨矿床的系统性研究,这不但制约了对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的准确认识,而且直接影响该地区下一步晶质石墨找矿工作的勘查部署和大型石墨资源基地建设。本论文选择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采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碳同位素等方法,重点分析石墨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碳质来源、控矿因素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石墨矿床矿化、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东准噶尔地区已知石墨矿床均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褶皱带内,空间分布明显受控于NW-SE向展布的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等3条区域性构造岩浆岩带。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矿体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作用明显,矿体发生塑性变形,矿化蚀变主要包括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褐铁矿化,石墨呈细鳞片-显微鳞片状结构,片径0.001~0.2mm,固定碳含量11.56%~15.6%。黄羊山石墨矿体赋存于碱性花岗岩中,矿化蚀变为云英岩化和硅化-黑云母化,固定碳含量6.15%,晶质鳞片状和叶片状结构,片径0.05~0.2mm,最大可达0.5mm。通过典型石墨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得出: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含矿岩系沉积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336~321Ma),含矿岩系归属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和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原岩均为杂砂岩或长石砂岩,其物源总体为长英质源区,但构造背景较复杂。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成矿时代集中于晚石炭世晚期(301~312Ma)。通过对典型石墨矿床开展碳同位素、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获得孔可热和吐尔库里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1.4‰,黄羊山和苏吉泉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0.4‰。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石墨碳同位素δ13C值的一致性,不仅反映石墨的碳质来源均为有机成因,而且暗示石墨原岩建造形成于相似的沉积环境。典型石墨矿床具有相似的XRD衍射图谱,峰形尖锐,石墨d(002)介于3.353~3.356?之间,说明石墨矿物有序度较好。黄羊山石墨矿中石墨激光拉曼光谱表现出尖锐的G带,微弱的D1、D2缺陷峰,显示石墨结晶度较高。石墨晶体R2值介于0.02~0.14,计算得到形成温度为578~632℃。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可划分为3种矿化类型:与蚀变钾长花岗岩有成因关系的石墨矿化类型;与岩浆期后气化热液有关的石墨矿化类型;炭质板岩-炭硅质板岩型石墨矿化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2种成因类型:构造岩浆热变质型和岩浆气液蚀变型,与前人划分方案不同,指导区域找矿可操作性更强。根据已发现典型石墨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成矿有利区带划分出3个成矿亚带: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石墨成矿亚带(Ⅰ-1)、扎河坝-阿尔曼泰石墨成矿亚带(Ⅰ-2)和卡拉麦里-莫钦乌拉石墨成矿亚带(Ⅰ-3),为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下一步石墨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李浩然[3](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袁远[4](2020)在《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闽西南地区是东南沿海乃至华南最具经济意义的铁、铜成矿带之一,带内已发现120余个铁多金属矿床,尤以马坑式矽卡岩型铁钼多金属矿最为典型。铁钼多金属矿化与集中出露于该区永定—德化一带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针对该阶段花岗岩类的研究程度仍比较低,致使该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铁钼多金属成矿的耦合关系还存在争议。据此,本文选取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相关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为研究对象,包括十二排、大排与永福复式岩体,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矿物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详细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全面阐明了它们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及演化机制,精确厘定了岩浆侵位时代;查明了典型铁钼矿床地质特征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事件的成因联系以及构造背景。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揭示了本文研究岩体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42~128Ma。通过对比分析区内已报道的同时期花岗岩类年代学与岩石学资料,新提出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存在一条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岩带,岩石组合主要为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限为早白垩世早期(145~125Ma)。2.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花岗岩类显示高硅富钾,普遍贫钙、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组成上,它们均不同程度富集K、Rb、Th、U、Y和REE,显着亏损P、Ti、Sr、Ba、Nb、Ta等元素,具有中等至强负Eu异常和平缓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研究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体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3.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相关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很可能是由古元古代(麻源群)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岩浆发生混合,随后进一步通过较高程度分异结晶形成的。幔源岩浆不仅直接参与了成岩过程,并且地幔物质贡献程度随时间逐渐增大,反映了深部趋于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4.典型矿床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及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主要形成于145~130Ma,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具有紧密时空关联。S-Pb-O-Re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流体与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与早白垩世高分异花岗岩类相似的壳源岩浆。通过综合对比,本文认为闽西南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侵入及相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铁钼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引发的弧后伸展背景。5.通过对比分析前人对该区成矿系列的相关认识,本文将闽西南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有关的成矿系列重新厘定为“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钼、铅锌、铜成矿系列”,并进一步提出了铁钼多金属矿床的主攻类型及找矿方向。

张振宇[5](2020)在《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建东洋地区位于闽中、周宁-华安断隆带中段南部及杨梅-东华(NE)断裂与安村-古迹口(NW)断裂交汇处南缘。区域火山岩分布广泛,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区域矿产主要以金矿为主,区内尤溪-德化-永泰金矿远景区被誉为福建的“金三角”。福建东洋金矿隶属环太平洋成矿带,是燕山中期火山运动及大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产物。东洋地区内已经发现德化双旗山金矿、邱村金矿、尤溪肖板金矿等20余处矿床(点),区域深部找矿潜力巨大。近几年针对区域内发现的矿床(点)取得不同程度勘查进展,但由于区域深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程度较低,区域深部找矿始终未获重大突破。本文选题旨在东洋地区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从区域物性,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出发,研究东洋成矿带深部构造、区域矿产特征分布;通过目前已经发掘研究的的典型金矿矿床(点)的特征,结合东洋成矿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区域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区域地质成矿背景以及区域金矿成矿模式,研究探讨东洋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福建东洋成矿带岩石电阻率普遍偏高,高阻高激化特征可以作为该区域的找矿标志之一。区域位于建瓯-南平重力异常区与连城-龙岩重力异常区的过渡区域上,处于重力梯度带中,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总体北西走向,反映为大断裂通过地段,区域内北西向的两处区域剩余重力异常高,与实测重力剖面探测结果基本一致;区域磁场复杂,幅值变化大,整体以北东向条带状高低相间展布,依据区域磁异常特征,将东洋地区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街面-上涌断隆带和中仙-水口火山断陷带,其分别对应区域寿宁-华安断隆带和福鼎-平和断陷带。东洋成矿带经历了晋宁运动以来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以深或大断裂为主干的构造格架,以次级断裂为辅的错综复杂的构造格局,空间上断裂构造相对集中呈带状展布,形成区内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断裂带。本文依据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结合地面地质,对区域断裂构造、火山构造及侵入岩进行了分析研究,共计推断80条断裂,圈定47处倾入岩体和16处火山构造。东洋成矿带的主要金矿床类型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同时兼有变质热液型金矿。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其分布具有矿带特征,区域内主要金矿(床)点的分布与区内主要北西向构造方向一致,其位于北东向隆起带东侧,从邱村-雷谭一带,再到南东侧岭头坪-岐尾山一带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变质热液型金矿主要是在剪切变形特殊岩性层位和褶皱构造位置形成的金矿,以双旗山、肖坂、山坑等金矿为典型,主要分布在北东向隆起带与北西向成矿构造带交汇部位,是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及后期构造影响共同形成的该类型矿床(点)。东洋金矿成矿在时间上主要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有关,在空间上,主要受大型火山构造边缘控制,矿点主要分布在深大断裂边缘、小岩体边缘、盆地边缘,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东洋成矿带深部找矿取的重大突破奠定理论依据。

王剑平[6](2020)在《大药坑金矿床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大药坑金矿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北东向建瓯-政和成矿带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的闽中裂谷带中西部。古-中元古代以来,区域内经历了古陆块形成、裂解、拼合,被动大陆边缘,进而演化为活动大陆边缘。区域内构造-岩浆活动复杂,为区内成矿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条件。本文通过对大药坑金矿地质特征、控矿构造、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年代学等研究,确定矿床成因、成岩成矿年龄,讨论矿床成岩成矿地质构造环境,进而建立大药坑金矿成矿模式。本文取得成果如下:1.大药坑金矿矿体主要受断层构造控制产状与断裂、裂隙产状基本一致。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硫化物和氧化物。矿化类型较多,成矿阶段可划分为5个阶段。2.大药坑金矿矿区内脉岩发育,类型较多。脉岩岩浆的形成与中国东部中生代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有关。脉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板片碰撞挤压后期的局部伸展和隆升作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成矿前闪长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76.5±4.0)Ma;成矿期石英正长斑岩的主体成岩年龄为(119.3±2.5)Ma;成矿后脉岩成岩年龄介于(112.4±1.9)Ma99.4±1.4Ma。3.大药坑金矿范围内矿石黄铁矿的δ34S值均较小,,具岩浆硫的特点。矿石中铅同位素属正常铅的范畴,其来源应以造山带为主,部分物质来自下地壳,矿石形成环境应为中生代弧后裂谷造山环境。矿石中富集LREE、亏损HREE,δEu负异常明显。气液包裹体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大药坑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为中高温、低盐度和低密度。以两相成矿流体为主,少见有富CO2的三相成矿流体。大药坑金矿成矿流体来源应以岩浆水为主。4.大药坑金矿区控矿断裂构造按走向可分为NE、EW和NW三个方向,北东向断裂构造为矿区主要控矿构造。大药坑金矿矿区内控矿构造系统可分成两个早、晚两个亚系统。一是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活动密切相关的北东向断裂系统,早期对应的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晚期对应的是左旋的走滑构造应力场,是成矿前控矿构造系统;二是迭加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之上的火山机构系统,对应的是区域性伸展和构造隆升、流体主动侵位所对应的控矿构造系统。5.大药坑金矿矿床类型应为高温浅成热液金矿床。根据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脉岩的成岩年龄限定大药坑金矿床成矿年龄应介于(119.3±2.5)-(107.7±7.0)Ma之间。

胡凯[7](2020)在《大兴安岭中北段兴安地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提出兴安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东缘扎兰屯陆块,东乌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内,中生代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研究区内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古生界上泥盆统大民山组;中生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和下白垩统龙江组;第四系冲洪积和沼泽沉积物。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成岩时代为晚石炭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石类型为中-酸性岩,以晚石炭世侵入岩为主。区内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变质岩零星出露,主要为基底变质岩系的区域变质岩。区内构造总体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控矿断裂构造主要为东西向和北东向,为矿液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存储空间。通过对研究区内已知矿(化)体的地质背景、1:5万物化探综合异常特征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研究区成矿条件。在此基础上,优选金厂沟地区开展重点异常检查工作,主要进行1:1万的地质草测、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土壤测量以及取样等工作。之后开展综合研究,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碎屑岩内发现钼矿化点2处,均强烈发育褐铁矿化、硅化等,岩石局部呈片理化,较破碎。通过对比研究区的地质和物化探信息,初步建立了找矿模型,将研究区初步划分为2个B类成矿远景预测区。其中光头山成矿远景区(B-1)主攻矿种为钨钼铜多金属;金厂沟-五道沟成矿远景区(B-2)主攻矿种为钼多金属。根据研究区内预测找矿模型,对比区内地质和物化信息圈定了1个Ⅱ级找矿靶区,金厂沟找矿靶区(B-2-Ⅱ1)以Mo、Ag和W为主要成矿元素,靶区内钼矿化点具有进一步工作前景。

叶小春,吴春章,聂国永,周科宇,许骏,熊宇轩,黄玺,黄玉蓬[8](2019)在《青海东昆仑克特贡玛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克特贡玛地区银多金属矿位于昆中断裂北侧,夹于那更康切尔与哈日扎两个大型银矿之间,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已发现15条银铅锌矿体,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笔者通过对该地区地质背景、物化探特征及矿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对研究区的找矿前景及找矿方向进行了分析。含矿带展布总体受NW向断层控制,矿体定位直接受控于北西构造与环形构造(火山口、环状和放射状岩脉)叠合部位、岩体接触带,矿体的形成是构造—岩浆活动的双重作用的结果。目前,初步研究认为区内银多金属矿具有矽卡岩型、浅层低温热液型两种矿床类型。最后,对该区中部及南东部等有利成矿部位进行了探讨,对深部成矿远景进行了初步展望。

高原[9](2019)在《闽西南铜多金属矿找矿信息挖掘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源找矿信息挖掘与集成在矿产勘查实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被认为是确保成矿预测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成矿预测的效果。因此,如何对地学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有效集成,以获取能够更好表达成矿潜力的综合信息,一直是成矿预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机器学习的前沿算法被引入成矿预测实践,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机器学习方法对复杂、隐蔽的分布特征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拥有更强的刻画与提取能力,且大多数方法对数据的分布模式并不敏感,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鉴于此,本文以闽西南森林覆盖区为示范研究区,在已收集和整理的多源地学数据基础上,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分形与多重分形理论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开展了多源找矿信息挖掘与成矿预测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认识包括:(一)断裂构造解译与控矿作用分析基于1:20万区域航磁数据,运用地球物理场源边界信息增强方法开展了断裂构造解译,并结合DEM数据对区内缺失的断裂信息进行了补充完善。同时,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局部奇异性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不同走向断裂构造对已知铜矿床(点)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区内广泛发育的NW向和NE向断裂为成矿有利要素,而SN向断裂与已知铜矿床(点)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二)矿化指示元素选取与综合异常信息提取基于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研究:一方面考虑次生作用等因素影响,从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与富集规律和地球化学元素与矿床空间耦合关系两个层面出发,综合运用多重分形谱函数和ROC曲线开展了矿化指示元素选取;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区覆盖层的影响,异常信息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屏蔽和衰减,形成弱缓信号而难以被识别和提取。因此,本次将深度自编码网络模型应用于深层次异常信息提取。结果表明,深度自编码网络模型不仅可接受高维地球化学数据进行融合,同时可借助深度网络的多层非线性变换特征有效的获取隐蔽异常信息,所提取的综合异常与已知铜矿床(点)具有很好的空间耦合关系,该方法有助于提升异常识别精度。(三)中酸性隐伏岩体推断由于覆盖与屏蔽作用,覆盖区往往缺少地质直接观察信息,难以获取完整的地学空间数据。因此,本次研究基于区域地球化学常量组分和航磁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开展了中酸性隐伏岩体推断。结果表明,出露的中酸性岩体与推断岩体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推断结果可为区域成矿预测提供新的中酸性隐伏岩体信息。(四)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针对成矿预测中已知矿床(点)不足且大量无标记样本信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本次将半监督随机森林模型运用于多源找矿信息集成研究,并与传统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半监督随机森林模型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融入半监督的思想,可有效的挖掘未标记的样本信息用于辅助训练模型,有助于提升成矿预测精度,该方法可为在已发现矿床(点)较少的地区开展成矿预测提供借鉴。论文的主要贡献:(1)开展了致矿地质异常信息提取。综合应用航磁数据及DEM数据开展了断裂构造解译,共解译深部断裂20条。同时,基于区域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和航磁数据开展了中酸性隐伏岩体的推断。以上研究可为闽西南植被覆盖区开展成矿预测提供新的深部找矿信息;(2)开展了矿化指示元素选取和深层次异常信息提取。综合运用多重分形谱函数与ROC曲线,筛选出Cu、Au、Ag、Pb、Zn、Fe2O3、W、Sn、Mo、Bi、P、MgO、Cd、Sr共14种矿化指示元素,为研究区铜多金属矿矿化指示元素选取提供了参考。同时,利用深度自编码网络模型提取了隐蔽异常信息,提升了化探异常识别精度和效率;(3)开展了成矿远景区预测。应用半监督的随机森林模型开展了多源找矿信息集成,并圈定A级成矿远景区4个、B级成矿远景区3个、C级成矿远景区2个,为研究区铜多金属矿进一步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周红智[10](2019)在《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指出青海鄂拉山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最东端,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相邻,北与南祁连山造山带接邻,是秦祁昆三大造山带的结合部,区内广泛出露的印支期岩浆岩严格受北北西向的大型走滑断裂(哇洪山—温泉断裂)控制。本次研究以收集资料、野外地质研究为基础,利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剖析鄂拉山成矿带什多龙—赛什塘地区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和铜多金属矿成矿的关系,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结合物化探信息开展潜力评价工作。鄂拉山地区岩浆岩分布具有北多南少的特征,大河坝以北地区最为发育,什多龙—鄂拉山口地区次之,铜峪沟—赛什塘地区最弱。鄂拉山口以北地区隶属东昆仑单元,岩体多呈北北西向展布,以南为苦海—赛什塘蛇绿混杂岩地区,则多为零星出露的单一岩体。岩性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次之;火山岩大面积出露,以中酸性鄂拉山组陆相火山岩为主。通过锆石U-Pb定年确定了一批侵入岩和火山岩年龄(246 Ma216 Ma),搜集了鄂拉山地区其他学者工作成果后统计发现该地区印支期岩浆作用时代跨度较大(252215 Ma),年龄跨度约37 Ma,其中峰期年龄集中243 Ma和224 Ma,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早期(230 Ma)岩浆活动相对减弱,空间上侵入岩具有“北老南新”的特点,火山岩则为“北新南老”。什多龙花岗闪长岩(242.6±1.9 Ma)为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是由中元古代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同时有地幔成分的混入,显示岛弧岩浆的特征。鄂拉山口火山岩(246242 Ma)以安山质和流纹质陆相火山碎屑岩为主,属于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主要形成于火山弧-碰撞环境之中,在局部伸展构造的背景下,由下地壳镁铁质岩石发生减压熔融形成。索拉沟钾长花岗岩(233.0±1.2 Ma)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是后碰撞伸展环境中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虎达复式岩体(229224Ma)由闪长岩和含暗色包体的石英闪长岩组成,包体为压力卸载淬火后形成的同源堆晶体;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是由东昆仑造山带新生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后经过结晶分异形成的不同岩性。薄荷沁花岗闪长岩(219 Ma)是具有高La/Yb和Sr/Y比值的埃达克质岩。虎达、薄荷沁地区岩体与下地壳拆沉作用密切相关。鄂拉山地区在印支期经历了阿尼玛卿洋北向俯冲—碰撞转换阶段(243237 Ma)、同碰撞(237230 Ma),后碰撞伸展(230215 Ma)三个阶段,与中央造山系印支期构造演化相一致。区内印支早期(243Ma左右)岩浆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的转换阶段的背景有关(如什多龙岩体、鄂拉山组火山岩),而印支晚期(224Ma左右)花岗岩(虎达岩体为代表)形成于中央造山带在地壳加厚作用后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鄂拉山地区主要矿床(点)有什多龙铅锌矿、索拉沟铜铅锌多金属矿、鄂拉山口铜多金属矿、赛什塘铜矿床、铜峪沟铜矿床、日龙沟锡多金属矿床等。矿床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为浅成的岩浆热液型铜铅锌矿如什多龙、赛什塘、鄂拉山口矿区,其深部可存在斑岩型矿化,另一类是产于砂岩、粉砂岩、变砂岩、层矽卡岩的沉积—变质改造铜多金属矿(索拉沟、铜峪沟矿区)。鄂拉山口铜多金属矿闪锌矿Rb-Sr时线年龄为246.6±2.6 Ma,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39.9±4.9 Ma,均值年龄一致240.5±3.3 Ma,两种方法取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含矿流纹斑岩年龄近(243.3±1.7 Ma)一致;铜峪沟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为213.5±2.7 Ma。结合相邻矿区的成矿年龄统计发现,鄂拉山地区在印支早晚两期(238 Ma、225 Ma)发生了大规模的热液多金属成矿事件可与祁漫塔格、东昆仑东段地区对比。印支期的岩浆活动为区内成矿提供重要的物源、热源和动力,与成矿直接相关主要为一批浅成岩或次火山岩如流纹斑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形成了一系列的浅成的岩浆热液铜多金属矿床,深部存在有斑岩型矿化。在岩浆活动间歇期和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沉积—变质改造铜多金属矿。鄂拉山成矿带的成矿流体中C来源应该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低温蚀变作用对于铅锌等成矿有重要贡献。H-O同位素显示成矿早期以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铜峪沟矿区有变质水的加入。硫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鄂拉山口以北的矿区的硫主要以岩浆硫为主,以南的铜峪沟—赛什塘矿田东部以岩浆硫来源为主,西边则以沉积硫为主,混有少量的变质硫。Pb同位素指示矿床形成与造山环境关系密切,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的上地壳和地幔混合的俯冲Pb(与岩浆作用有关)。辉钼矿Re含量显示印支期早期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源,晚期则以壳源为主。综合分析十一幅1:5万物化探数据后,共推断北西向、北东向两组网格状断裂构造,共计13条;推断高磁性体24个,多数为地表或深部隐伏岩体。圈定化探综合异常35处,三条异常带NW-NNW向呈串珠状排列的。主成矿元素在北东东向具有明显分带规律,自南西向北东具有Cu多金属向Au多金属交替变化的规律。结合上述成果和野外实际工作圈定了加木格尔南等四处找矿远景区。

二、闽东陆相火山岩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东陆相火山岩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1.3.4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测试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2.1 古-中元古界
        2.2.2 新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北断裂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2.3.5 阿尔金断裂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前晋宁期
        2.4.2 晋宁期
        2.4.3 加里东期
        2.4.4 海西-印支早期
        2.4.5 印支期晚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特征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4.1.6 成矿作用研究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成矿作用研究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3.6 成矿作用研究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4.4.1 矿区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质特征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4.6 成矿作用研究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时代划分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结论
参考文献
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石墨矿床类型
        1.2.2 石墨矿床碳源属性
        1.2.3 石墨矿成矿机理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早古生代地层
        2.1.2 晚古生代地层
        2.1.3 中生代地层
        2.1.4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
        2.3.1 区域重力特征
        2.3.2 区域航磁特征
    2.4 区域深大断裂
    2.5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第三章 典型石墨矿床特征
    3.1 孔可热石墨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 达布逊石墨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 散得克石墨矿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 吐尔库里石墨矿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5 黄羊山石墨矿
        3.5.1 矿区地质
        3.5.2 矿体特征
        3.5.3 矿石特征
        3.5.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典型石墨矿床年代学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测试方法
    4.2 孔可热石墨矿年代学
    4.3 达布逊石墨矿年代学
    4.4 散得克石墨矿年代学
    4.5 吐尔库里石墨矿年代学
    4.6 黄羊山石墨矿年代学
    4.7 小结
第五章 石墨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成矿物质来源
        5.1.1 主要碳库及其同位素特征
        5.1.2 石墨矿床碳同位素特征
    5.2 石墨结晶度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5.2.2 拉曼光谱分析
    5.3 黄羊山石墨矿石可选性评价
        5.3.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及可选性评价
    5.4 石墨矿床类型
        5.4.1 矿化类型
        5.4.2 矿床类型
    5.5 成矿机制
        5.5.1 构造岩浆热变质型石墨矿
        5.5.2 岩浆气液蚀变型石墨矿
    5.6 小结
第六章 石墨矿床成矿规律
    6.1 控矿因素
    6.2 成矿时代
    6.3 分布规律
    6.4 小结
主要认识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数据附表

(3)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1.2.2 柴北缘造山带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北断裂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1.3.9 阿尔金断裂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东昆仑地区
        1.4.2 柴北缘地区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4.4.4 成矿模式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华南晚中生代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闽西南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研究现状
        1.2.3 闽西南晚中生代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实验分析方法
        1.5.1 锆石U-Pb测年
        1.5.2 锆石Lu-Hf同位素测定
        1.5.3 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
        1.5.4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1.5.5 全岩Sr-Nd同位素测定
        1.5.6 电子探针分析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系基底岩系
        2.1.2 上泥盆统-中三叠统岩系
        2.1.3 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及火山岩系
    2.2 侵入岩
        2.2.1 前中生代侵入岩
        2.2.2 早中生代侵入岩
        2.2.3 晚中生代侵入岩
    2.3 区域构造
第3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
    3.1 十二排岩体
    3.2 大排岩体
    3.3 永福复式岩体
    3.4 洛阳岩体
    3.5 潘田岩体
第4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年代学特征
    4.1 十二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2 大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3 永福复式岩体年代学特征
第5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5.1 十二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1.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1.3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2 大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2.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2.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5.3 永福复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3.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3.3 矿物学特征
        5.3.4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3.5 各单元岩石的成因联系
第6章 典型铁钼矿床特征
    6.1 龙岩马坑铁(钼)矿
        6.1.1 矿区地质特征
        6.1.2 矿床地质特征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1.4 成矿时代
        6.1.5 矿床成因
    6.2 永定大排铁铅锌(钼)矿床
        6.2.1 矿区地质特征
        6.2.2 矿体特征
        6.2.3 围岩蚀变特征
        6.2.4 矿物共生组合与期次
        6.2.5 成矿时代
        6.2.6 矿床成因
    6.3 武平十二排钼矿
        6.3.1 矿区地质特征
        6.3.2 矿体特征
        6.3.3 蚀变与矿化特征
        6.3.4 成矿时代
        6.3.5 矿床成因
    6.4 漳平洛阳铁(钼)多金属矿床
        6.4.1 矿区地质特征
        6.4.2 矿床地质特征
        6.4.3 成矿物质来源
        6.4.4 成矿时代
        6.4.5 矿床成因
    6.5 安溪潘田—德化阳山铁矿床
        6.5.1 潘田铁矿床
        6.5.2 德化阳山铁矿
    6.6 马坑外围铁(钼)矿化点地质特征及矿化时代
        6.6.1 竹子炉钼矿点
        6.6.2 山坪头铁多金属矿点
    6.7 永福岩体外围矿化特征及及成矿年代学研究
        6.7.1 主要地质矿化特征
        6.7.2 矿化时代
第7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成矿作用
    7.1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
    7.2 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带与深部构造的空间关系
    7.3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的关系
        7.3.1 岩浆起源与演化
        7.3.2 成矿物质来源
        7.3.3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对铁钼成矿作用的启示
    7.4 闽西南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相关铁钼多金属矿成矿系列的再认识
        7.4.1 前人对于闽西南及邻区成矿系列的划分方案
        7.4.2 闽西南铁钼多金属矿化作用成矿系列的重新厘定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成果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5)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东洋地区研究现状
        1.2.1 基础地质工作
        1.2.2 矿产地质工作
        1.2.3 科研工作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
        2.1.3 研究区景观
        2.1.4 研究区内保护区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矿产
        2.3.1 区域矿产特征
        2.3.2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第三章 东洋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3.1 东洋地区区域物性
        3.1.1 岩矿石磁性特征
        3.1.2 岩矿石密度特征
        3.1.3 电阻率特征
    3.2 东洋地区航磁异常特征
第四章 东洋地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4.1 大地电磁测深法
        4.1.1 大地电磁测深法原理
        4.1.2 数据采集
        4.1.3 感应矢量
        4.1.4 相位张量
        4.1.5 二维反演和三维反演
    4.2 磁法勘探
        4.2.1 磁法勘探原理
        4.2.2 数据处理
        4.2.3 区域磁场特征分析
    4.3 重力勘探
        4.3.1 重力勘探原理
        4.3.2 数据处理
        4.3.3 区域重力场特征分析
    4.4 区域构造推断
        4.4.1 断裂构造推断
        4.4.2 火山构造的圈定
        4.4.3 侵入岩的圈定
        4.4.4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第五章 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与成矿规律
    5.1 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
    5.2 区域典型矿床特征
    5.3 东洋成矿带成矿要素
        5.3.1 东洋成矿带控矿地质要素
        5.3.2 东洋成矿带找矿标志
        5.3.3 区域成矿模式及成矿系统演化
    5.4 东洋成矿带成矿规律探讨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6)大药坑金矿床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2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
    1.4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1 闽中裂谷带
        2.1.2 武夷隆起带
        2.1.3 浙闽东火山断陷带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北东向断裂带
        2.3.2 南北向断裂带
        2.3.3 北西向断裂带
    2.4 区域岩浆岩
        2.4.1 火山岩
        2.4.2 侵入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背景
    3.2 矿体、矿脉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脉特征
    3.3 矿化类型
    3.4 矿石矿物组成及组构
        3.4.1 矿石矿物组成
        3.4.2 矿石组构
    3.5 围岩蚀变
        3.5.1 蚀变类型
        3.5.2 蚀变期次
    3.6 成矿阶段
第4章 矿区脉岩地质
    4.1 脉岩主要类型
        4.1.1 岩性组和分类
        4.1.2 时间关系分类
    4.2 脉岩岩相学特征
    4.3 脉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脉岩主量元素特征
        4.3.2 脉岩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4.4 脉岩成岩年龄
        4.4.1 成矿前脉岩成岩年龄
        4.4.2 成矿期脉岩测年结果
        4.4.3 成矿期-成矿后脉岩测年结果
        4.4.4 成矿后脉岩测年结果
    4.5 脉岩成岩模式
        4.5.1 脉岩与火山岩成因联系
        4.5.2 脉岩岩浆来源
        4.5.3 脉岩成岩构造环境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2 硫同位素特征
    5.3 铅同位素特征
    5.4 流体包裹体分析
第6章 控矿构造
    6.1 控矿构造类型
        6.1.1 与区域构造活动有关的构造
        6.1.2 与岩体(岩脉)有关的侵入构造
        6.1.3 与火山-次火山活动和热液作用有关的构造
    6.2 矿区控矿构造期次
177Ma)'>6.2.1 低温韧脆性变形阶段(燕山早期>177Ma)
        6.2.2 逆冲-挤压-走滑阶段(177Ma~120Ma)
        6.2.3 隆起-伸展-火山机构形成阶段(120~100Ma)
    6.3 矿区主要控矿构造
        6.3.1 北东向断裂
        6.3.2 近东西向断层
        6.3.3 北西向断层
    6.4 矿区控矿构造系统
        6.4.1 与区域构造相关的北东向断裂系统
        6.4.2 晚期火山机构
第7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7.1 成矿时代
    7.2 矿床成因
    7.3 成矿模式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大兴安岭中北段兴安地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区位置交通与自然地理
    1.4 研究区以往工作概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2 区域地球物理
    2.3 区域地球化学
3 研究区成矿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变质岩
    3.4 构造特征
    3.5 地球物理特征
    3.6 地球化学特征
    3.7 遥感异常特征
    3.8 研究区矿产
4 重点工作区检查
    4.1 成矿地质条件
    4.2 1 :1 万土壤测量异常特征
    4.3 1 :1 万高精度磁测异常特征
    4.4 1 :1 万激电中梯异常特征
5 综合信息与找矿模型
    5.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5.2 控矿物化探因素分析
    5.3 找矿预测模型
6 矿区找矿前景分析
    6.1 远景区划分及特征
    6.2 B-2-Ⅱ1 找矿靶区特征
    6.3 B-2-Ⅱ1 靶区找矿前景分析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闽西南铜多金属矿找矿信息挖掘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区域矿产预测理论研究现状
        1.3.2 区域矿产定量预测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3.3 机器学习在矿产定量预测中的应用现状
        1.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闽西南区域地质及典型矿床
    2.1 闽西南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特征
        2.1.2 区域侵入岩特征
        2.1.3 区域构造特征
        2.1.4 区域矿产
    2.2 区域大地构造及成矿演化规律
        2.2.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2.2.2 区域成矿时空演化规律
    2.3 典型矿床与成矿要素
        2.3.1 矿区地质特征
        2.3.2 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要素
        2.3.3 成矿预测要素选取
    2.4 研究区数据介绍
第三章 断裂构造解译与控矿作用分析
    3.1 区域航磁数据处理与断裂构造解译
        3.1.1 航磁数据处理方法
        3.1.2 区域航磁数据处理与断裂构造解译
        3.1.3 基于DEM影像的断裂构造补充解译
    3.2 矿床(点)与断裂构造空间关系分析
        3.2.1 断裂走向与矿床(点)空间分布趋势分析
        3.2.2 断裂对矿床(点)影响范围分析
        3.2.3 断裂构造对矿床(点)控制作用分析
第四章 矿化指示元素选取与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4.1 地球化学数据预处理
        4.1.1 数据检查
        4.1.2 数据变换
    4.2 矿化指示元素选取
        4.2.1 多重分形谱函数
        4.2.2 ROC曲线分析
        4.2.3 矿化指示元素综合选取
    4.3 地球化学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4.3.1 基于深度自编码网络的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4.3.2 综合异常信息提取结果评价
第五章 研究区中酸性隐伏岩体推断
    5.1 数据预处理
    5.2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5.2.1 逻辑回归模型
        5.2.2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5.3 中酸性岩体推断结果评价
第六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
    6.1 闽西南铜多金属矿找矿概念模型
    6.2 基于监督学习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
        6.2.1 训练样本构建
        6.2.2 随机森林模型
        6.2.3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6.2.4 多源找矿信息集成结果评价
    6.3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
        6.3.1 半监督随机森林模型
        6.3.2 基于半监督随机森林模型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
        6.3.3 多源信息集成结果对比评价
    6.4 成矿远景区圈定
第七章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7.1 取得的主要认识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主要贡献
    7.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秦祁昆结合部印支期造山过程及岩浆活动
        1.2.2 鄂拉山地区多金属矿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1.2.3 成矿年代学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2.1 地层分区
        2.2.2 元古宇
        2.2.3 石炭—二叠系
        2.2.4 三叠系
        2.2.5 侏罗系
        2.2.6 新—古近系
        2.2.7 第四系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构造
        2.4.1 断裂构造
        2.4.2 褶皱构造
        2.4.3 火山机构
    2.5 区域矿产概况
第三章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
    3.1 研究区概况及岩体地质
        3.1.1 什多龙—索拉沟地区
        3.1.2 鄂拉山口地区
        3.1.3 铜峪沟—赛什塘矿田
    3.2 样品采集与锆石分析
        3.2.1 锆石特征
        3.2.2 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
    3.3 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
        3.3.1 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时间序列
        3.3.2 侵入浆岩时空分布
        3.3.3 火山岩时空分布
    3.4 小结
第四章 矿床类型与典型矿床
    4.1 什多龙钼铅锌矿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床地质
        4.1.3 成矿温压条件
        4.1.4 矿床类型
    4.2 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
        4.2.1 矿区地质
        4.2.2 矿床地质
        4.2.3 成矿温压条件
        4.2.4 矿床类型
    4.3 鄂拉山口铜银铅锌矿床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床地质
        4.3.3 成矿期次
        4.3.4 成矿温压条件
        4.3.5 矿床类型
    4.4 铜峪沟铜矿
        4.4.1 矿区地质
        4.4.2 矿床地质
        4.4.3 矿床类型
    4.5 赛什塘铜矿
        4.5.1 矿区地质
        4.5.2 矿床地质
        4.5.3 成矿温压条件
        4.5.4 矿床类型
    4.6 尕科合含铜银砷矿床
        4.6.1 矿区地质
        4.6.2 矿床地质
        4.6.3 成矿温压条件
        4.6.4 矿床类型
第五章 印支期岩浆岩成因与成岩动力学
    5.1 什多龙—索拉沟地区花岗岩
        5.1.1 岩相学特征
        5.1.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5.1.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1.4 岩石成因
        5.1.5 构造环境判别
    5.2 鄂拉山口火山岩
        5.2.1 岩相学特征
        5.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5.2.3 全岩Sr-Nd-Pb同位素
        5.2.4 锆石Hf同位素
        5.2.5 岩石成因
        5.2.6 构造环境判别
    5.3 鄂拉山口地区花岗岩
        5.3.1 岩相学特征
        5.3.2 矿物化学
        5.3.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5.3.4 全岩Sr-Nd-Pb同位素
        5.3.5 锆石Hf同位素
        5.3.6 岩石类型判别
        5.3.7 岩石成因
        5.3.8 构造环境判别
    5.4 构造—岩浆演化
第六章 构造岩浆与多金属成矿关系
    6.1 成岩成矿年代学
        6.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6.1.2 成矿年代测试结果
        6.1.3 鄂拉山地区成矿年代学序列
    6.2 多金属成矿流体特征
        6.2.1 C-O同位素
        6.2.2 H-O同位素
    6.3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6.3.1 S同位素
        6.3.2 Pb同位素
        6.3.3 Sr同位素
        6.3.4 辉钼矿Re含量
    6.4 构造-成岩-成矿耦合关系
    6.5 区域成矿模式
    6.6 小结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潜力评价
    7.1 控矿因素分析
        7.1.1 地层控矿因素
        7.1.2 岩浆控矿因素
        7.1.3 构造控矿因素
    7.2 矿产共生及时空分布规律
        7.2.1 在日沟—索拉沟—鄂拉山口成矿亚带
        7.2.2 恰当—满丈岗—日干山成矿亚带
        7.2.3 苦海—赛什塘—尕科合成矿亚带
    7.3 潜力评价
        7.3.1 1:5万磁异常特征
        7.3.2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
    7.4 远景区圈定及验证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岩石学相关分析测试方法
        附录1.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附录1.2 锆石LA-ICP-MS Hf同位素分析方法
        附录1.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附录1.4 矿物化学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附录1.5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方法
    附录2 矿床学稳定同位素测试方法
        附录2.1 碳酸盐C-O同位素连续流分析测试方法
        附录2.2 石英包裹体中H-O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
        附录2.3 硫化物S-Pb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
    附录3 岩石学相关分析测试测试方法
        附录3.1 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
        附录3.2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附录3.3 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表3-1
    附表3-2
    附表4
    附表5-1
    附表5-2
    附表5-3
    附表6
    附表7-1
    附表7-2
参考文献

四、闽东陆相火山岩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D]. 白建科. 西北大学, 2021(12)
  • [3]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4]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D]. 袁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福建东洋成矿带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D]. 张振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6]大药坑金矿床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模式[D]. 王剑平. 吉林大学, 2020(08)
  • [7]大兴安岭中北段兴安地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胡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8]青海东昆仑克特贡玛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J]. 叶小春,吴春章,聂国永,周科宇,许骏,熊宇轩,黄玺,黄玉蓬. 贵州地质, 2019(04)
  • [9]闽西南铜多金属矿找矿信息挖掘与成矿预测[D]. 高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10]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D]. 周红智.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闽东陆相火山岩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