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

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

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300

【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收治于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分别给予两种诊断方式,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磁共振血管造影组,使用CT血管造影作为CT组,观察两组患者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检测方式检测动脉瘤部位情况并无明显差别(P<0.05);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CT血管造影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较高,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磁共振;血管造影

前言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因颅内血管管壁囊性膨出导致的疾病,动脉壁局部发生病变而逐渐薄弱或出现破坏,导致局限性的扩张,严重时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意外等疾病[1-2]。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死亡刘。临床常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诊断检测也被作为金标准,但是因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会给患者带来创伤,临床使用会受到许多限制,因此临床仍在找寻更加适合的检测方式[3-4]。本文主要探究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对我收治于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资料回顾,给予两种诊断方式,其中包括CT血管造影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收治于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3.28±3.62)岁;按病史分为:10例高血压,11例脑梗死,2例心脏病,7例其他。所有患者均存在运动障碍、畏光、失语、头痛、烦躁以及意识丧失等。给予两种诊断方式,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磁共振血管造影组,使用CT血管造影作为CT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无其他肾脏严重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年龄低于50岁;无法沟通或认知障碍;临床资料不全;治疗相关禁忌症。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对比价值。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首先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使用Seldinger’s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若患者不能配合或者维持充血的血氧饱和度应进行气管插管全麻,经皮股动脉穿刺成功后,便使用电视进行监视,进行插管左右侧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造影,可有效观察是否存在动脉瘤形态、部位、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解剖变异情况,若有需要应进行对侧或同侧的劲动脉压迫试验造影,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前交通、后交通动脉供血代偿情况,使用清晰血管数字减影图像进行观察。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时磁共振仪选择QD头部线圈,使用横轴位以及矢状位双定位,进行矢状位以及横轴T1以及T2WI扫描。扫描层厚在5mm左右,层间距为0.1~1.2mm。CT血管造影检查时,使用CT扫描机进行Headfasl序列进行颅脑平扫,然后使用前臂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压力注射器进行100~120ml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注射速度不可过快或过慢,应保持在美妙3ml,延迟扫描时间为(18+2)s。扫描范围到鞍底以下30mm,一共为90mm。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部位情况,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学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动脉瘤部位情况

两组检测方式检测动脉瘤部位情况并无明显差别(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病情较重等特点,颅内动脉瘤破裂会导致产生50%组左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一个月后死亡率也会增加[5]。临床现在常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虽然具有检测准确的特点,但是因为其操作复杂,会给患者造成创伤,射线辐射以及对比剂也要使用较多,而且对于周围结构的现实效果不好,可能会导致瘤体损伤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一直在找寻更加良好的诊断方式[6-7]。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进行颅内动脉瘤检测时具有较高敏感性,可有效将WILLIS环情况显示出来[8]。可有效从动脉瘤的特点、大小、位置、瘤颈以及载瘤动脉特点进行检查,主要通过血流成像序列对比不同程度的血液以及周围组织阴暗,使用计算机对颅内血管显影进行处理[9-10]。而CT血管造影检查可有效观察不同角度脑血管以及病变情况进行了解,可观察直径大于0.5mm的血管,可完全显示Willis环[11]。有关研究显示,使用CT血管造影检查可有效显示动脉瘤,可确定血肿以及SAH来源,可准确分析血管解剖变异情况以及颅内动脉瘤周围血管[12]。更是可以充分对颅内动脉瘤瘤颈宽度、血管分支形态、瘤壁钙化、动脉支复合体以及瘤周骨结构进行了解。本文选择了对我收治于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分别给予两种诊断方式,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磁共振血管造影组,使用CT血管造影作为CT组,研究结果为,两组检测方式检测动脉瘤部位情况并无明显差别(P<0.05);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两种检测方式均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次研究由于例数较少,希望有更大数据的研究来证明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CT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性。本次研究结果与卢成哲[1]相似,证明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CT血管造影诊断的有效性。临床许多研究均证明了CT与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有效性,证明了其不会给患者带来创伤,是许多患者的首选诊断方式。

综上所述,CT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对于颅内动脉动脉瘤诊断效果明显,不会带给患者创伤,而且操作较为简单,诊断价值更高,两种诊断方式均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卢成哲.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比较观察[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3(4):00278-00278.

[2]李开源.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对比[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6):10772-10772.

[3]尚华军.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3):44-45.

[4]徐振州,陆大军,张向阳,等.CT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18(1):17-20.

[5]尹伟,王馨蕊,陈录广,等.CE-MRA与磁共振管壁成像联合应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4):21-23.

[6]朱金奇,朱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5):808-810.

[7]林怀雄,刘昌华,林建坤,等.320排CT血管造影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术中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7,38(9):71-73.

[8]陈立波,梁旭光.不同诊断方式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122-123.

[9]覃键.平板血管造影与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9):1942-1944.

[10]王俊鹏,邵艳波,朱莉莉,等.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4).

[11]许允发,王琦,王强.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8(11):1321-1323.

[12]张旋,刘兵元.宝石容积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1):32-35.

标签:;  ;  ;  

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