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涡度发展论文_王伏村,许东蓓,姚延锋,修韶宇,郭萍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倾斜涡度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暴雪,定律,暴雨,高原,青藏高原,切变,山脉。

倾斜涡度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伏村,许东蓓,姚延锋,修韶宇,郭萍萍[1](2016)在《一次陇东大暴雨的锋生过程及倾斜涡度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ECMWF(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锋生及倾斜涡度发展等方面对2013年6月20日发生在甘肃陇东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东北侧低空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及冷空气相互作用下,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在中低空交汇产生强锋生,使切变线上垂直涡度、辐合快速发展,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导致大暴雨发生。暴雨出现在TBB<-52℃的强对流云带中,雨强随着冷空气的向南侵入和渗透,由北向南在陇东地区逐步增强,进入四川后开始减弱。雷达强回波区高度<5 km,在0℃层以下具有低质心、暖云高效降水回波的特征。降水回波为南北带状,自南向北移动,不断影响同一地区,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锋生强度与切变线强度及暴雨强度的增强、维持和减弱变化基本一致。分析锋生函数表明,在暴雨增强阶段,散度项锋生和形变项锋生起主要作用,形变项锋生作用更显着,倾斜项锋生作用相对较小;在暴雨持续阶段,散度项锋生和形变项锋生作用旗鼓相当,倾斜项起锋消作用。通过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建立垂直涡度变化与锋生的直接联系,从而诊断锋生对天气系统强度的作用。锋生使得湿等熵面倾斜,在锋区前侧产生显着的正垂直涡度变化,切变线得到快速发展。(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6年02期)

李娜,冉令坤,周玉淑,高守亭[2](2013)在《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变形场引起的锋生与倾斜涡度发展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变形场驱动锋生及通过锋生引起倾斜涡度发展的角度对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诊断结果发现:北京地区降水产生时,变形向量与等位温线走向一致或有较小夹角,北京地区有较强的变形场局地锋生过程。锋生函数分析发现,变形项对引发暴雨的低层锋生有重要贡献。锋生能够引发大气动力、热力结构的调整,伴随大气锋生过程的高空急流加强和转竖使得北京地区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区中,其带动低层空气辐合,有助于暴雨的加强维持。分析还发现,"7.21"暴雨过程中,垂直涡度存在爆发性发展,尤其是锋面降水阶段,而大气斜压度的增长趋势与垂直涡度增长趋势十分一致。分析全型涡度方程中与变形场有关的斜压度个别变化项发现,与变形场相关的垂直涡度驱动项异常正值区与垂直涡度爆发性增长区相对应,表明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对垂直涡度发展有重要贡献。基于变形场沿其压缩轴方向气流汇合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加入水汽作用的水汽通量变形场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水汽通量变形场的正值区与暴雨具有很强的相关,且水汽通量变形场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比湿平流,其对未来暴雨区位置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一部分为变形场项,其对水汽通量变形场分布起主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吴国雄,郑永骏,刘屹岷[3](2013)在《涡旋发展和移动的动力和热力问题Ⅱ:广义倾斜涡度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位涡-位温(PV-θ)以及拉格朗日观点,引入广义倾斜涡度发展的概念研究绝热条件下的垂直涡度发展。广义倾斜涡度发展是一个与涡度发展的坐标无关的概念框架,该框架包括倾斜涡度发展。倾斜涡度发展研究当大气处于稳定或不稳定层结情形,空气质点沿着向上凸的陡峭等熵面下滑或沿着向下凹的陡峭等熵面上滑过程垂直涡度激烈发展。因此,倾斜涡度发展是研究强烈天气过程的涡度发展非常强的情形。此外,广义倾斜涡度发展概念澄清了涡度发展和倾斜涡度发展的区别,涡度发展和倾斜涡度发展的判别标准表明,倾斜涡度发展的要求比涡度发展的要求严格很多。在空气质点沿着向上凸的陡峭等熵面下滑或沿着向下凹的陡峭等熵面上滑过程,当在稳定大气中静力稳定度(θ_z)迅速减小或在不稳定大气中静力稳定度(θ_z)迅速增大,即静力稳定度(θ_z)趋于0时,如果C_D<0,那么垂直涡度将急速发展。应用得到的理论结果分析了2008年7月下旬的一次青藏高原低涡过程,该低涡形成于青藏高原中西部,东移滑出青藏高原然后继续东移,给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带来强降水。诊断表明,2008年7月22日00—06时(世界时)青藏高原低涡沿着四川盆地东北边的斜坡爬升时低涡加强发展,PV_2变化对低涡加强发展有贡献,因为此时的水平涡度(η_s)变化和斜压度(θ_s)变化都对垂直涡度发展起正贡献。而且,22日06时,330 K等熵面的倾斜涡度发展判据满足,表明倾斜涡度发展并对垂直涡度发展起重要贡献。围绕着低涡中心较强的涡度发展和倾斜涡度发展信号表明,广义倾斜涡度发展概念框架可以作为诊断天气过程的一个有用工具。(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子谦,朱伟军,段安民[4](2010)在《孟湾风暴影响高原暴雪的个例分析: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研究了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事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MPV1正值带)相交汇是导致这次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由于等熵面密集且明显倾斜,在降雪区上空附近大气弱稳定区,负的MPV2对总湿位涡MPV的贡献超过了MPV1,SVD得到较大增长,同时使得MPV<0,导致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产生,有利于倾斜涡度的发展。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机制是这次暴雪发生、发展的一种可能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0年03期)

郭大梅,慕建利,刘瑞芳,乔剑[5](2009)在《陕西暴雨个例倾斜涡度发展和干侵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FY-2D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0—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的大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北涡南槽为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形势场,暴雨是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暴雨区低层具有正压位涡<0,为斜压位涡>0的配置,高层湿位涡下传使得低层位势涡度增大,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增长,使降水加强。迭加了相对湿度场的垂直环流的发展、变化特征能清楚地反映干侵入与强降水的关系,干侵入对中尺度对流云团起激发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2009年06期)

王子谦,朱伟军,段安民[6](2009)在《一次热带风暴影响高原暴雪的个例分析:基于倾斜涡度发展(SVD)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本文对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MPV1正值带)的交汇是导致这次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由于等熵面密集且明显倾斜,在降雪区上空附近大气弱稳定区,负的MPV2对总湿位涡MPV的贡献超过了MPV1,SVD得到较大增长,同时使得MPV<0,导致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产生,有利于倾斜涡度的发展。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机制是本次暴雪发生发展的一种可能的重要触发机制。(本文来源于《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9-10-14)

王瀛,王元,张立祥,郜凌云[7](2007)在《减弱热带气旋附近的倾斜涡度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WRF有限区域模式对2002年第5号台风(Rammasun)减弱后在长白山脉诱生新涡旋产生复合系统的过程进行了60h的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倾斜涡度发展分析,揭示了当减弱的热带气旋移近较高大山脉时,通过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空气产生沿倾斜等熵面的下滑运动。在此基础上,热带气旋减弱引起的风的垂直切变的改变可以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从而诱生新的涡旋中心。(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姜勇强,陈中一,周祖刚,朱相富[8](2004)在《倾斜涡度发展与β中尺度低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1998年7月21、22日湖北黄石的β中尺度低涡及特大暴雨进行数值模拟,采用湿位涡守恒原理对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β中尺度低涡是在低层θe水平梯度加大,θe等值线变得更加倾斜、近似陡立而发生SVD的情况下产生的。pm1在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是主要的,大大超过pm2,低层对流稳定度绝对值的迅速减小造成垂直涡度的急剧增大,从而形成β中尺度低涡。因此,θe等值线变得陡立可能是气旋性涡度激烈发展导致对流性特大暴雨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李英,段旭[9](1999)在《倾斜涡度的发展与云南冬季强降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对云南的一次冬季强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θe 陡立密集区内;倾斜涡度发展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因子;大气的弱位势稳定和强斜压性有利于云南冬季强降水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吴国雄,刘还珠[10](1999)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证明了不仅包括动力因子,而且包括热力因子、摩擦耗散及非绝热加热作用的和可用于叁维空间的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证明经典的、平面上的涡度方程只是它的特例。并且用该全型涡度方程严格证明了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沿着倾斜等熵面下滑的气块,当热力参数CD减小时,其垂直涡度将发展。最后通过用θ坐标模式模拟一次西南低涡的形成,证明SVD引起的涡度发展要比传统所考虑的辐合项的贡献大一个量级。(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倾斜涡度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变形场驱动锋生及通过锋生引起倾斜涡度发展的角度对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诊断结果发现:北京地区降水产生时,变形向量与等位温线走向一致或有较小夹角,北京地区有较强的变形场局地锋生过程。锋生函数分析发现,变形项对引发暴雨的低层锋生有重要贡献。锋生能够引发大气动力、热力结构的调整,伴随大气锋生过程的高空急流加强和转竖使得北京地区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区中,其带动低层空气辐合,有助于暴雨的加强维持。分析还发现,"7.21"暴雨过程中,垂直涡度存在爆发性发展,尤其是锋面降水阶段,而大气斜压度的增长趋势与垂直涡度增长趋势十分一致。分析全型涡度方程中与变形场有关的斜压度个别变化项发现,与变形场相关的垂直涡度驱动项异常正值区与垂直涡度爆发性增长区相对应,表明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对垂直涡度发展有重要贡献。基于变形场沿其压缩轴方向气流汇合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加入水汽作用的水汽通量变形场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水汽通量变形场的正值区与暴雨具有很强的相关,且水汽通量变形场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比湿平流,其对未来暴雨区位置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一部分为变形场项,其对水汽通量变形场分布起主要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倾斜涡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伏村,许东蓓,姚延锋,修韶宇,郭萍萍.一次陇东大暴雨的锋生过程及倾斜涡度发展[J].高原气象.2016

[2].李娜,冉令坤,周玉淑,高守亭.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变形场引起的锋生与倾斜涡度发展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2013

[3].吴国雄,郑永骏,刘屹岷.涡旋发展和移动的动力和热力问题Ⅱ:广义倾斜涡度发展[J].气象学报.2013

[4].王子谦,朱伟军,段安民.孟湾风暴影响高原暴雪的个例分析:基于倾斜涡度发展的研究[J].高原气象.2010

[5].郭大梅,慕建利,刘瑞芳,乔剑.陕西暴雨个例倾斜涡度发展和干侵入分析[J].陕西气象.2009

[6].王子谦,朱伟军,段安民.一次热带风暴影响高原暴雪的个例分析:基于倾斜涡度发展(SVD)的研究[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2009

[7].王瀛,王元,张立祥,郜凌云.减弱热带气旋附近的倾斜涡度发展[J].热带气象学报.2007

[8].姜勇强,陈中一,周祖刚,朱相富.倾斜涡度发展与β中尺度低涡[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9].李英,段旭.倾斜涡度的发展与云南冬季强降水[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

[10].吴国雄,刘还珠.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J].气象学报.1999

论文知识图

(a)下滑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吴国...上滑情况下的倾斜涡度发展示意...单位:10一52005年7月22日33oK(a,、b、...年7月3日02时沿118°E经暴雨中心的...年7月20日06时的(’,,(;、,、bl...相当位温的垂直梯度θep的X-Z剖面

标签:;  ;  ;  ;  ;  ;  ;  

倾斜涡度发展论文_王伏村,许东蓓,姚延锋,修韶宇,郭萍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