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的稳定性计算

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的稳定性计算

一、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的稳定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陈才华[1](2020)在《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的刚度匹配研究》文中提出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量大面广的最主要的建筑形式,而框架-核心筒结构是我国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最主要的结构形式。抗震概念设计要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框架应具备合理的刚度和承载能力,中外设计规范均有加强框架的相关规定。我国设计规范和超限审查技术要点通过控制框架分担最小剪力比(框剪比)和框架剪力放大来增强框架的刚度和承载力,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这对提高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有重要的作用。但框剪比及其限值的规定基于定性化的抗震概念,定量化的研究成果不足,成为近年来国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协同工作原理和抗震二道防线出发,通过采用基于线弹性的连续化理论分析、基于弹塑性的静力推覆分析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框剪比指标的物理意义、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以及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双重抗侧体系协同工作原理,采用连续化方法推导建立框架-核心筒结构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以及变刚度条件下的基本微分方程组并求解,借助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了方程推导正确、求解结果准确。连续化分析结果表明:为了保证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抗侧体系充分发挥协同工作效应,必须保证框架具备一定的刚度;框剪比指标可以定量反映框架与核心筒之间相对刚度的大小,规范采用“框剪比”这一指标是合理有效的,其本质为限定框架与核心筒相对刚度的比值(刚度特征值)不宜过小。高层尤其是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刚度沿高度变化,导致框剪比曲线沿高度分布呈现“中部大、两端小”的特点,可采用“最大框剪比”来限定框架与核心筒的相对刚度,放松顶部楼层框剪比限值。2.基于整体抗侧刚度相近的原则,分别设计了9个和12个外框与核心筒具有不同刚度比(框剪比)的模型,利用Perform3D软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对比研究不同模型的塑性发展过程和框剪比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随着结构进入塑性,内力会在核心筒剪力墙和框架之间重分布,框剪比曲线的变化存在两种模式,且仅由框架与核心筒弹性状态的刚度比(框剪比)决定;当弹性分析的最大框剪比大于5%时,其变化规律为“先增大后减小”,当弹性分析的最大框剪比小于5%时,其变化规律为“一直增大”;前者内力重分布的过程体现了双重体系的优势,二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后者二道防线作用有限,整体性能接近于单重抗侧体系。从抗震二道防线角度,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抗侧体系的框架应具备一定的刚度,本文的算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弹性分析的最大框剪比大于5%”可作为框架的最低刚度要求。3.基于整体抗侧刚度相近的原则设计了5个不同框剪比的框架-核心筒模型(含一个单重抗侧体系),利用ABAQUS软件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IDA),对比不同模型的动力推覆曲线、塑性发展和损伤、框剪比与框架倾覆力矩占比变化、刚度退化、倒塌概率和倒塌储备系数,研究框剪比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相同输入条件下,双重体系的抗震性能优于单重体系;框剪比越大的模型,其墙体损伤越小,刚度退化越缓慢,延性越好。在设防大震下,经过合理设计的单重抗侧体系和不同框剪比的双重抗侧体系均可以到达预定的性能目标要求;但随着地震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当峰值加速度超出设防烈度大震较多时,双重体系结构具有更高的抗震冗余度;且框剪比越大的模型抗震冗余度更高。结构倒塌储备系数随着框剪比增大而增大,单重抗侧体系的倒塌储备系数明显低于双重抗侧体系。4.IDA分析表明,随着峰值加速度增大,框架分担的倾覆力矩占比逐渐增大;且框剪比越大的模型框架倾覆力矩占比增长越多。在设防大震下及超设防大震作用下,单重体系模型倾覆力矩基本由核心筒承担,双重体系模型外框分担的倾覆力矩增大较多,发挥了重要的抗倾覆作用,从而延缓整体结构的刚度退化。单重体系模型的平均框剪比曲线和平均框剪比最大值均呈现“一直增大”的状态,双重体系模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状态,框剪比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单重体系和双重体系的区别。基于底层框架倾覆力矩占比以及框剪比的变化模式,本文的算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弹性分析时最大框剪比大于5%的框架-核心筒模型,其框架刚度可以满足双重抗侧体系抗震二道防线的要求。5.提出了框架-核心筒结构基于动力作用下刚度退化的整体抗震性能评价指标——“刚度退化系数”,其定义为结构各阶平动刚度的加权平均刚度退化率,并通过两个实际工程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利用该指标对5个框架-核心筒模型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的刚度退化系数随着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设防大震及超设防大震作用下,单重体系模型的刚度退化系数明显高于双重体系模型,且框剪比越大的模型刚度退化系数越低;证明双重体系的抗震性能优于单重体系,框剪比越大的模型抗震冗余度越高。6.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表明,大震下框架-核心筒结构发生内力重分布,框架应具备一定的强度(承载力)承接从核心筒转移的地震力。以四个双重体系框架-核心筒模型为例,对现行中美规范的框架剪力调整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分别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基于等效线性化分析提出了两种实用的框架剪力调整方法。

陈力邦[2](2020)在《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木结构建筑具有低碳环保、施工迅速与天然宜居的优势,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本文利用巨型框架结构抗侧刚度较高的优点,将绿色环保的胶合木结构作为子结构,与巨型框架主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了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实现了超高层的现代化木结构建筑。本文首先使用非线性结构分析软件建立起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通过结构的整体性能指标及材料构件损伤等方面来全面评估这种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从遭受强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侧移与损伤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子结构自身的抗侧刚度强化手段与耗能减震措施。最后,通过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更具体地探究了胶合木框架的抗震性能,为未来该新型高层木结构体系的实际工程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和参考依据。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选取一栋平面布置规则的巨型框架结构为基础,根据已有试验基础和相关规范,建立起以巨型框架结构作为主结构,以梁柱式胶合木框架作为子结构的超高层建筑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整体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基底剪力与构件损伤等指标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验证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体系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在七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各项指标都满足规范要求,但在八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平均有32.74%的主子结构间连接发生损坏,在地震作用下主子结构间产生较大相对位移,子结构层间位移角曲线出现了脱离主结构的位移角突变。(2)强地震动作用下梁柱-支撑式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在原结构基础上增设人字形木支撑作为子结构加固措施,建立起基于巨型框架的梁柱-支撑式胶合木结构的有限元整体模型,然后通过安装金属阻尼器作为减震措施来改善子结构的支撑损伤。通过对比分析结构整体地震响应指标、各个巨型区间子结构的顶点位移、基底剪力,以及构件损伤等角度来开展梁柱纯框架体系、梁柱-支撑式体系与增设阻尼器减震体系在遭受强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增设人字形支撑后子结构刚度得到显着提升,子结构层间位移角平均减小了24.8%;安装阻尼器后的减震结构的顶点位移、基底剪力与层间位移角等指标基本上均有所降低,主子间连接损坏数量相比梁柱-支撑式结构降低14%,支撑损伤降低71.8%,说明利用金属阻尼器进行减震加固后有效保护了主体结构构件,结构抗震性能更为优越。(3)梁柱-支撑式胶合木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设计并制作了两榀单层单跨的梁柱-支撑式木框架缩尺模型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通过对木框架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强度退化、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梁柱-支撑式木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增设金属阻尼器的木框架试件滞回环更加饱满,延性系数较原梁柱-支撑式木框架提高2.68%~19.2%,显着改善了原梁柱-支撑式木框架存在的木材构件破坏现象,有效保护了木支撑与梁柱框架,形成了以阻尼器为第一道防线,木支撑-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的二道抗震防线体系。

李剑[3](2020)在《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抗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超高层建筑建造的热潮,我国发展趋势尤为迅猛,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新型结构体系应用广泛。本文以高层建筑结构的连续化分析方法和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带斜撑巨型框架、带连梁核心筒及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变形特征、材料用量及刚度退化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本文推导了等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的刚度矩阵,求解并简化了结构的抗弯刚度和抗剪刚度,得出结构的侧移和内力并采用数值方法验证。本文介绍了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变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弯剪位移比s的概念并进行参数化研究,当s为1.2~1.8时,结构设计较为经济合理。本文推导了带连梁核心筒结构的等效抗弯刚度和等效抗剪刚度,得出结构的侧移和内力并采用数值方法验证。本文提出了核心筒整体刚度系数γ的计算方法,采用整体弯矩系数和耦联率等进行核心筒整体性能的参数化研究。本文介绍了连梁刚度折减的原理与应用,分析其对核心筒整体性和连梁内力的影响。本文简化了核心筒等效抗侧刚度,采用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推导了核心筒的弯曲转角和刚度分布规律。本文建立了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简化模型,推导了三种典型侧向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移和内力并采用了数值方法验证,结构变形曲线呈“弯曲型”,得出在顶点集中荷载作用下结构弯矩和剪力的分布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巨型柱面积是结构侧向位移的控制性因素,核心筒的宽度对结构内外筒弯矩和剪力分配比例影响较大。采用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提出了等效刚度比η的概念,当η为3~4时,结构设计较为经济合理。结合实际工程,采用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分析了结构刚度退化的情况。

汪大绥,包联进[4](2019)在《我国超高层建筑结构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40年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在该领域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先以时间为维度,概括回顾了我国高层建筑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源,七八十年代局部发展,到改革开放之后飞跃发展的历程。其次重点介绍21世纪以来近20年我国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新发展:不断攀升的建筑高度和综合建筑功能衍生出的结构效率、延性和可建性更佳的结构体系,所采用的抗风设计手段和各种减振措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消能减震技术的广泛应用。精确的计算分析手段和方法验证了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部分影响结构经济性的整体结构控制指标需要进一步探讨。大量的试验研究和专项技术研究为结构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提升了其关键技术。最后,基于目前超高层建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对今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包括若干重点技术的研发和突破等方面进行展望,也期待我国早日从超高层建筑的大国成为超高层建筑的强国。

陈力嘉[5](2019)在《特级超高层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关键构件设计方案研究 ——以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人们越来越重视高效利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高层、超高层建筑已经遍布国内一、二线城市,而特级(500m以上)超高层建筑也陆续出现并成为各地的新“地标”。目前特级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以巨型框架核心筒较为常见。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有利于充分利用建筑平面、提高室内空间及景观视野效果,推广应用于普通超高层建筑也有广阔的前景。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关键构件包括巨型框柱、斜撑、伸臂、周边带状桁架、核心筒,科学合理地设计这些构件是此类体系整体获得良好结构性能的基石。而目前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设计理论正处于完善发展阶段,其基础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广大工程设计人员对此种体系还比较陌生,推广应用方面遇到一些障碍。本文以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特级超高层办公楼项目为研究案例,在结构概念设计的指导下,对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关键构件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变化各种关键构件的主要参数,建立不同的结构计算模型,重点分析和比对多遇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变形计算结果,探索关键构件的基本结构布置方式及力学作用规律。同时,结合实际工程必须考虑的其它重要工程因素,以项目总体效益较佳为优化目标,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关键构件设计方案比选方法。通过本论文研究课题,得出若干特级超高层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工程设计建议,希望为今后类似的工程项目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借鉴和启发。

张磊[6](2019)在《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框架-支撑筒-伸臂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超高层而言,中小震下,过大楼层加速度会造成非结构构件损坏,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同时,多灾害防御和韧性防御已成为国际研究前沿,但现有超高层建筑多灾韧性防御研究相当匮乏。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即中小地震下楼层加速度控制、大震下结构韧性提升及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防御,本文提出了一新型结构体系及设计方法,并对体系中关键构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含减振子结构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组合框架-支撑筒-伸臂结构体系。介绍了该新型结构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构造及工作原理,给出了各关键构件在不同概率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目标,以及结构在不同类型连续倒塌工况下的内力重分布路径。(2)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自复位框架节点的新型可更换加劲角钢耗能构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并提出了加劲角钢耗能构件提供的梁柱连接初始刚度和屈服弯矩的理论计算公式。(3)提出了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防御组合框架结构(Multi-hazards resistant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frame,MHRSCCF-1)。开展了常规组合框架和MHRSCCF-1的子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和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建立了与试验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可较为准确的模拟结构的受力特性。(4)提出可实现韧性防灾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组合框架(Multihazards resilient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frame,MHRSCCF-2),提升了MHRSCCF-1的韧性,可实现结构抗震与抗连续倒塌灾变过程的稳定、有序、可控、易修复。开展了MHRSCCF-2子结构抗震和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提出可以考虑不同边界条件的MHRSCCF-2节点转动初始刚度和屈服弯矩理论计算公式。(5)提出利用减振子结构来控制超高层结构中小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的概念。基于超高层建筑的弯剪耦合模型,探究了减振子结构参数与结构参数对超高层建筑楼层加速度控制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最优减振子结构的设计方法。(6)提出了含减振子结构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组合框架-支撑筒-伸臂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基于整体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及连续倒塌工况分析,验证了新结构体系设计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刘浩男[7](2018)在《超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非荷载作用影响研究与施工监测》文中提出以钢管混凝土柱为外框架柱的框架-核心筒体系,可以充分发挥钢与混凝土材料各自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新建超高层建筑中。超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暴露在阳光和环境辐射中的钢板表面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场,同时,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作用也会影响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但包括上述作用在内的非荷载作用往往在结构设计中不受重视,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讨论温度场、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分别作用及叠加作用对钢管混凝土柱构件和结构两个层次的影响,并结合施工监测探究减弱施工阶段温度场影响的措施。针对钢管混凝土柱构件,本文通过ASHREA晴空模型和CEB-FIP(90)预测模型分别引入温度作用和混凝土徐变作用,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构件水平变形受非均匀温度场影响,随截面增大而降低,大于900mm后趋于平缓,并随柱长的增加而快速增大。混凝土徐变引起钢管与混凝土之间出现竖向变形差,截面越大,差值越大;叠加日照非均匀温度作用,导致竖向变形差随截面增大的速率增大。对结构层次的分析,本文提出一种考虑构件尺寸效应和温度场水平方向非线性递变的简化计算方法,采用施工联合截面法引入钢管混凝土柱的收缩徐变作用,并以津湾广场9号楼为背景进行模拟分析。认为构件非均匀温度场的影响仅限于局部应力,对结构整体作用较小;日照温度作用对结构水平位移的贡献约为风荷载作用的16.6%,施工期间混凝土收缩徐变放大结构竖向变形可达0.6倍。本文分析津湾广场9号楼的温度和应力监测结果,验证上述有限元分析,并认为厚涂型防火涂料使构件温度低于日最高气温6℃以上,降低局部温度应力1/2左右。通过进一步参数分析,认为结构封顶时厚涂型防火涂料施工进度达到全高的一半以上,可在设计中适当忽略温度作用的影响。

张昭雯[8](2018)在《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抗倒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高层建筑结构体量庞大、体系复杂,受力性能、设计方法与传统高层结构有较大不同,目前相应研究较为有限,并不能适应工程应用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超高层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建立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l)本文收集整理了400m以上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项目资料,归纳总结发现,该类结构具有高宽比超限、长周期、外框架承担剪力与倾覆力矩比例高于核心筒等特点。基于此,本文选取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典型项目——高银117,建立精细有限元模型对结构进行弹性分析,研究此类结构的受力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结构周期较长,超过规范标准反应谱的范围;结构在小震下的受力及变形均大于风荷载,地震作用是该结构的主要控制荷载;巨型支撑的设置使得结构变形曲线呈现“弯曲型”特点;水平地震作用下外框架承担剪力与倾覆力矩的比例均高于核心筒,其中剪力主要由巨型支撑承担,倾覆力矩主要由巨柱的轴向拉压作用抵抗。(2)本文运用PKPM-SAUSAGE软件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构在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以及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变形特征、内力分布、损伤程度及屈服机制各不相同。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结构主要抗侧力构件将按照“连梁→墙肢→支撑→巨柱”的顺序依次进入屈服。(3)本文通过统计超高层建筑项目中底部区段支撑-框架支撑刚度比λ,把握λ的取值范围,并研究在此范围内λ的变化对结构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结构变形、构件内力、损伤屈服等方面的比较,以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变形程度较小,外框架的支撑桁架效应较强为主要目标,建议λ取值0.35;以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连梁损伤耗能充分,结构竖向构件巨柱及墙肢,尤其是巨柱柱底损伤较小为主要目标,建议λ取值0.40。(4)本文对支撑刚度沿结构高度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提出各区段支撑-框架支撑刚度比λ与区段编号i的两种关系——线性增加、二次曲线增加。通过对结构在弹性阶段及弹塑性阶段性能对比,以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具有合理的屈服机制与较强的耗能能力为主要目标,建议各区段支撑-框架支撑刚度比λ与区段编号i遵从线性增加规律。

陈茁佩[9](2018)在《基于“形体+表皮”理念的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相较于其他建筑类型较为短暂。但超高层建筑其自身的生产高效性、资源节约性、造型标志性等特点促使其发展迅速。超高层建筑其巨大的建筑规模与尺度及其作为一个地区的标志性符号的造型,对城市空间以及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意义深远。本文以建筑形态学为切入点,结合建筑理论中对于建筑结构与建筑覆层的关系探讨,通过建筑形体与建筑表皮的设计及其组合方式分析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论文题目为“基于‘形体+表皮’理念的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初探”。全文主要分为六个方面内容:其一是对研究内容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综述,其二是通过大量现实案例分析研究,归纳总结超高层建筑形体的原型类型、演变方式、构成体系、细分设计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其三是分析归纳超高层建筑表皮的类型、形式构成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其四是研究超高层建筑形体与建筑表皮的组合方式及其表达。其五是归纳基于“形体+表皮”理念的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实际方案设计来说明基于“形体+表皮”理念的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策略。

韩龙[10](2017)在《基于BIM技术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内力监测与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施工是结构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建筑全寿命周期最为重要的环节,施工阶段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项目的质量、成本及运营维护难度。超高层建筑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施工方法和施工荷载对结构受力和变形产生不利影响。施工前如果没有科学的施工方案、直观的施工流程、明确的结构危险截面,施工阶段没有及时掌握结构内力状态,将产生施工期间安全隐患,甚至导致安全事故。本文以天津诺德英蓝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施工阶段作为研究背景,以超高层建筑施工模拟计算和内力监测研究为中心,以BIM可视化技术为表达手段,以科学指导施工、保证施工安全为目标。运用BIM及计算机技术,通过BIM模型数据的共享功能实现有限元软件对BIM模型数据的访问和提取功能,完成基于BIM技术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内力监测与模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发超高层建筑BIM技术建模标准,实现三维模型数据共享功能针对“巨型柱+钢板剪力墙+伸臂桁架+环形桁架”混合体系,以BIM为平台,对API接口二次开发,研发基于Revit钢结构建模优化软件,解决建立三维空间桁架体系、优化钢结构节点等关键问题,创建并丰富超高层建筑BIM族库,形成一套完整的BIM技术建模标准,为超高层建筑BIM建模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根据IFC标准划分BIM数据,结合XML文件和关系数据库,开发BIM模型数据存储和访问机制,数据访问效率提高6倍。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运用C#语言开发程序接口模块,实现BIM三维模型共享和有限元软件访问的功能。2.考虑时变影响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模拟研究根据结构时变、荷载时变、材料时变理论,基于BIM可视化技术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全过程仿真模拟。运用研发的程序接口模块,将主体结构BIM模型数据导入SAP2000软件,对核心筒领先外框架合理施工层数、主体结构加载方式、混凝土收缩徐变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巨型柱及核心筒竖向位移、主体结构竖向位移差,确定危险截面位置,得到采用精确施工过程加载法,核心筒领先外框架8-12层施工时,对结构竖向位移和竖向位移差影响最小。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时,巨型柱和核心筒竖向位移最大值分别增加21.69%和52.57%,主体结构竖向位移差增加近3倍,结构设计和施工阶段应考虑收缩徐变的不利影响,降低安全隐患。3.基于云平台及BIM技术的结构内力监测工作创新研究基于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提出云平台监测系统架构方案,开发一套完整高效的超高层建筑云平台内力监测系统,解决监测数据的共享问题。基于BIM及VB语言,开发监测系统优化软件,实现测点可视化管理、传感器精确定位查找、应力发展曲线快速调取等功能,解决监测工作的可视化问题。通过安装709个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进行巨型柱、钢板剪力墙等的内力监测,将监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吻合较好。通过测点应力发展曲线分析结构应力状态和发展趋势,保证施工阶段安全稳定。4.水平加强层施工阶段力学性能研究运用研发的BIM软件优化桁架钢节点,制作水平加强层施工全过程模拟动画,检查结构设计缺陷及专业管线碰撞。将水平加强层BIM模型通过研发的程序接口模块导入SAP2000软件,进行伸臂桁架形式、桁架节点连接时间的力学计算,得出金融中心水平加强层宜采用K形伸臂桁架,宜将其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一次性安装,避免次生应力过大造成桁架杆件屈服。进行伸臂桁架和环形桁架现场应力监测,分析结构应力状态及发展趋势,保证施工阶段安全稳定。5.施工设备对钢板剪力墙结构的影响研究建立金融中心钢板剪力墙、动臂塔吊及液压爬模BIM三维模型,进行钢板剪力墙在施工设备附着下的施工全过程仿真模拟。将施工设备模型导入ANSYS软件,计算其支撑系统节点荷载值。将钢板剪力墙模型导入SAP2000软件,考虑塔吊吊臂与墙体成不同夹角的五种工况,计算并分析钢板剪力墙应力和位移云图,得到吊臂与墙体垂直作业时为最不利工况,施工阶段应尽量缩短该工况作业时间。塔吊及爬模共同附着时,墙体最大竖向应力和最大竖向位移较无施工设备附着时分别增加68.9%和30%。现场进行钢板剪力墙内力监测,保证塔吊额定荷载起重时钢板剪力墙的安全性。6.钢板剪力墙焊接残余应力研究将钢板BIM三维模型与ANSYS直接耦合法结合,通过对焊接钢板尺寸及热源荷载施加方式的优化,建立钢板焊接计算模型,模拟钢板焊接热场和结构场的共同作用,得到钢板温度场和应力场数值,与钢板残余应力监测值对比,二者吻合较好。纵向残余应力和横向残余应力在焊缝中间区域呈现拉应力状态,两端呈现压应力状态,纵向残余应力数值远大于横向残余应力,是产生焊接残余应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将钢板焊接残余应力监测值与精确加载法工况下的应力值线性叠加,提出钢板剪力墙正常使用阶段应力状态的预测方法,预测钢板剪力墙在正常使用阶段应力值是安全的。

二、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的稳定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的稳定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的刚度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
        1.1.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特点及应用
        1.1.3 中外规范对框架-核心筒结构二道防线的规定
        1.1.4 框剪比限值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影响
    1.2 研究现状
        1.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刚度匹配和抗震二道防线研究
        1.2.2 框架-核心筒(剪力墙)结构震害调查
        1.2.3 框架-核心筒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1.2.4 框架-核心筒弹塑性仿真分析
        1.2.5 国外对框架-核心筒双重体系相关规定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连续化模型分析
    2.1 概述
        2.1.1 连续化方法
        2.1.2 常微分方程求解方法
    2.2 框架-剪力墙结构
        2.2.1 等刚度条件下框架-剪力墙模型
        2.2.2 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的框架-剪力墙模型
        2.2.3 变刚度条件下框架-剪力墙模型
    2.3 联肢墙结构
        2.3.1 等刚度条件下联肢墙模型
        2.3.2 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的联肢墙模型
        2.3.3 等刚度条件下多肢联肢墙模型
        2.3.4 等刚度条件下多榀联肢墙模型
        2.3.5 变刚度条件下联肢墙模型
    2.4 框架-联肢墙结构
        2.4.1 等刚度条件下框架—联肢墙模型
        2.4.2 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的框架—联肢墙模型
        2.4.3 变刚度条件下框架—联肢墙模型
    2.5 框架-核心筒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连续化分析的框剪比研究
    3.1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剪比研究
        3.1.1 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分配
        3.1.2 框剪比变化规律
        3.1.3 弯剪耦合效应对框剪比的影响
        3.1.4 刚度变化对框剪比的影响
    3.2 框架-联肢墙结构框剪比研究
        3.2.1 框架-联肢墙结构框剪比曲线
        3.2.2 框剪比变化规律
        3.2.3 弯剪耦合效应对框剪比的影响
        3.2.4 刚度变化对框剪比的影响
    3.3 框架-核心筒结构框剪比限值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框剪比研究
    4.1 概述
    4.2 框架-剪力墙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
        4.2.1 模型设计
        4.2.2 推覆曲线
        4.2.3 塑性发展过程
        4.2.4 框剪比变化规律
        4.2.5 提高框架强度对比研究
        4.2.6 变刚度对比研究
    4.3 框架-联肢墙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
        4.3.1 模型设计
        4.3.2 推覆曲线
        4.3.3 塑性发展过程
        4.3.4 框剪比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的框剪比研究
    5.1 概述
        5.1.1 分析方法
        5.1.2 基于ABAQUS的分析模型
    5.2 模型设计
        5.2.1 模型基本信息
        5.2.2 主要设计结果
    5.3 地震输入
    5.4 分析结果
        5.4.1 位移
        5.4.2 层间位移角
        5.4.3 基底剪力
        5.4.4 损伤及塑性发展
        5.4.5 框剪比
        5.4.6 框架倾覆力矩
        5.4.7 刚度退化
    5.5 倒塌概率分析
        5.5.1 IDA曲线
        5.5.2 易损性曲线
        5.5.3 倒塌储备系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框架-核心筒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评价指标
    6.1 概述
    6.2 刚度退化系数
    6.3 试验对比验证
        6.3.1 试验概况
        6.3.2 结果对比
    6.4 评价指标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剪力调整
    7.1 概述
    7.2 中美规范框架剪力调整方法比较
    7.3 框架剪力调整方法建议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工作及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高层木结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
        1.2.1 多高层木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多高层木结构的国内外工程应用
    1.3 巨型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梁柱式木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金属阻尼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的结构设计概况
        2.2.1 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的结构设计
        2.2.2 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2.3 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有限元模型验证
        2.3.3 主子结构间的连接方式
        2.3.4 模型校核
    2.4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2.5 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地震动作用下梁柱-支撑式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巨型框架的梁柱-支撑式胶合木结构模型概况
    3.3 基于巨型框架的梁柱-支撑式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3.4 梁柱-支撑体系的减震措施
        3.4.1 阻尼器计算模型简述
        3.4.2 阻尼器布置方案
    3.5 增设金属阻尼器结构与原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梁柱-支撑式胶合木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4.2.2 材料性能
        4.2.3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式
        4.2.4 加载制度
        4.2.5 测量方案
    4.3 试验现象
    4.4 抗震性能分析
        4.4.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4.4.2 骨架曲线
        4.4.3 变形能力和延性系数
        4.4.4 强度退化与刚度退化
        4.4.5 耗能能力
    4.5 测点分析
        4.5.1 应变分析
        4.5.2 节点转角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抗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
        1.1.2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分类
    1.2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研究现状
        1.2.1 巨型柱
        1.2.2 带斜撑巨型框架
        1.2.3 剪力墙
        1.2.4 核心筒
        1.2.5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
    1.3 超高层结构简化计算及优化方法
        1.3.1 简化计算的意义及应用
        1.3.2 等刚度结构简化计算方法
        1.3.3 变刚度结构简化计算方法
        1.3.4 高层建筑结构的优化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抗侧机理研究
    2.1 等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
        2.1.1 带斜撑巨型框架的简化计算模型
        2.1.2 环带桁架抗弯刚度求解
        2.1.3 带斜撑巨型框架的侧移公式
        2.1.4 带斜撑巨型框架的内力计算
        2.1.5 结构算例
    2.2 带斜撑巨型框架刚度简化计算方法
        2.2.1 抗弯刚度与抗剪刚度的简化计算
        2.2.2 带斜撑巨型框架整体性系数θ
    2.3 变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结构
        2.3.1 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
        2.3.2 基于刚度原则的单参数分析
        2.3.3 基于刚度原则的双参数研究
        2.3.4 算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带连梁核心筒结构的抗侧机理研究
    3.1 带连梁核心筒的计算方法
        3.1.1 核心筒简化计算模型
        3.1.2 侧移计算与内力计算
        3.1.3 等效抗弯刚度和等效抗剪刚度
        3.1.4 结构算例
    3.2 核心筒整体性能的参数化研究
        3.2.1 核心筒整体刚度系数γ
        3.2.2 基于γ的参数化研究
        3.2.3 整体弯矩系数k和耦联率CR
        3.2.4 基于k和CR的参数化研究
    3.3 连梁刚度折减对核心筒性能的影响
        3.3.1 连梁刚度折减的原理及应用
        3.3.2 连梁刚度折减对核心筒整体性能的影响
        3.3.3 连梁刚度折减对连梁内力的影响
    3.4 变截面核心筒的计算方法
        3.4.1 刚度简化计算公式
        3.4.2 基于刚度原则的核心筒设计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机理研究
    4.1 等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
        4.1.1 框架-剪力墙及筒中筒简化计算方法
        4.1.2 简化模型及基本方程
        4.1.3 典型侧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
        4.1.4 结构算例
        4.1.5 简化计算方法
        4.1.6 主要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2 变截面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
        4.2.1 位移简化计算公式
        4.2.2 基于刚度原则的设计方法
        4.2.3 基于刚度原则的参数分析
        4.2.4 算例验证
    4.3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刚度退化分析
        4.3.1 结构刚度退化简化分析方法
        4.3.2 连梁刚度折减与结构刚度退化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我国超高层建筑结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1 高层建筑发展进程的回顾
2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新进展
    2.1 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2.1.1 混合结构和组合构件迅速发展成为主流
        2.1.2 结构体系多样化及结构效率提升
        (1)外框架
        (2)核心筒
        (3)斜撑
        (4)结构加强层
        (5)连体结构
    2.2 结构抗风与风振控制
        2.2.1 风荷载确定
        2.2.2 风荷载动力响应优化
        (1)建筑平面外形优化
        (2)建筑立面外形优化
        2.2.3 舒适度控制
        (1)AMD
        (2)TMD
        (3)TLD
    2.3 结构抗震与消能减震
        2.3.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2.3.2 振动台试验
        2.3.3 消能减震
    2.4 结构计算分析
        2.4.1 分析软件与计算假定
        (1)分析软件
        (2)分析假定与参数选取
        2.4.2 结构整体控制指标
        (1)平均质量
        (2)自振周期
        (3)层间位移角
        (4)剪重比
        2.4.3 施工模拟分析
        (1)延迟安装构件
        (2)混凝土收缩徐变
        (3)基础不均匀沉降
        2.4.4 结构专项分析
    2.5 科研与技术创新
        2.5.1 高性能结构材料
        2.5.2 新型节点及构件试验研究
3 展望

(5)特级超高层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关键构件设计方案研究 ——以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与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设计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式、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结构方案初步研究
    2.1 结构方案概念设计
    2.2 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特级超高层办公楼概况
    2.3 初始方案结构布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巨型框柱设计方案研究
    3.1 巨型框柱概况
    3.2 巨型框柱结构概念设计
    3.3 巨型框柱对抗侧向作用刚度贡献效率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斜撑设计方案研究
    4.1 斜撑概况
    4.2 斜撑布置方式研究
    4.3 斜撑杆件截面形状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伸臂设计方案研究
    5.1 伸臂概况
    5.2 伸臂结构概念设计
    5.3 伸臂竖向布置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周边带状桁架设计方案研究
    6.1 周边带状桁架概况
    6.2 周边带状桁架结构概念设计
    6.3 周边带状桁架竖向布置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核心筒设计方案研究
    7.1 核心筒概况
    7.2 核心筒结构概念设计
    7.3 核心筒尺寸设计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框架-支撑筒-伸臂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术语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超高层结构发展现状
        1.1.2 超高层结构地震楼面加速控制研究现状
        1.1.3 韧性结构体系
        1.1.4 结构抗震与抗连续倒塌综合防御研究现状
    1.2 减振子结构研究现状
    1.3 钢混组合框架结构抗震和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1.3.1 钢混组合框架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1.3.2 钢混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新型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超高层结构体系
    2.1 概述
    2.2 新型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超高层结构体系组成
        2.2.1 减振子结构
        2.2.2 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钢混组合外框架
        2.2.3 含自复位耗能支撑的钢混组合支撑筒
        2.2.4 桁架加强区
    2.3 关键构件性能目标
        2.3.1 加劲角钢耗能构件以及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损伤状态及判别标准
        2.3.2 关键构件抗震性能目标及结构连续倒塌内力重分布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更换加劲角钢耗能构件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可更换加劲角钢耗能构件构造及工作原理
    3.3 试验研究
        3.3.1 试件设计及钢材材性
        3.3.2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3.3.3 单调加载试验与结果分析
        3.3.4 滞回试验与结果分析
    3.4 数值模拟
    3.5 理论分析
        3.5.1 角钢连接件计算模型的参数标定
        3.5.2 加劲肋板的理论计算
        3.5.3 加劲角钢耗能构件初始刚度和屈服弯矩计算方法
    3.6 加劲角钢耗能构件与普通角钢耗能构件性能对比
        3.6.1 屈服承载力对比
        3.6.2 耗能能力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防御钢混组合框架子结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新型MHRSCCF-1 概念
    4.3 试验设计
        4.3.1 背景工程
        4.3.2 试件设计及加载装置
        4.3.3 材料力学性能
    4.4 试验结果
        4.4.1 抗震子结构试验
        4.4.2 抗连续倒塌子结构试验
    4.5 数值模拟
        4.5.1 抗震子结构试验
        4.5.2 抗连续倒塌子结构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韧性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钢混组合框架子结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5.1 概述
    5.2 MHRSCCF-2 概念
    5.3 试验设计
        5.3.1 试件设计及加载装置
        5.3.2 材料力学性能
    5.4 试验结果
        5.4.1 抗震子结构试验
        5.4.2 抗连续倒塌子结构试验
    5.5 理论计算方法
        5.5.1 MHRSCCF-2 中钢绞线提供的屈服弯矩与初始刚度
        5.5.2 MHRSCCF-2 中加劲角钢耗能构件提供的屈服弯矩与初始刚度
        5.5.3 试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减振子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地震楼面加速度控制
    6.1 概述
    6.2 分析模型与地震动集合
        6.2.1 300m超高层建筑及其弯剪耦合模型
        6.2.2 减振子结构参数设计
        6.2.3 地震动选取与强度确定
    6.3 减振子结构楼面加速度控制效果分析
        6.3.1 减振子结构参数对(?)~(opt)与(?)~(opt)的影响
        6.3.2 结构参数对(?)~(opt)与(?)~(opt)的影响
    6.4 减振子结构最优频率的确定
    6.5 可靠性验证
        6.5.1 结构参数α_0和T_1的鲁棒性验证
        6.5.2 结构参数λ_(MRTB)和λ_(SRTB)的鲁棒性验证
        6.5.3 结构高度的鲁棒性验证
    6.6 与传统TMD设计公式效果对比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含减振子结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超高层结构设计方法及算例分析
    7.1 概述
    7.2 设计方法
        7.2.1 基本前提
        7.2.2 设计流程
    7.3 算例分析
        7.3.1 数值模型建立
        7.3.2 地震动选取与连续倒塌工况定义
        7.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7.3.4 Multi-hazards+VRS模型增设腰桁架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超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非荷载作用影响研究与施工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度作用对钢管混凝土柱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混凝土柱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超高层建筑施工模拟与监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方钢管混凝土柱非荷载作用有限元分析
    2.1 太阳辐射非均匀温度场有限元分析方法
        2.1.1 太阳辐射模型
        2.1.2 温度作用的引入
        2.1.3 温度场分析方法的验证
    2.2 混凝土徐变有限元分析方法
    2.3 非荷载叠加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构件有限元分析
        2.3.1 模型建立
        2.3.2 非荷载叠加作用下构件应力分析
        2.3.3 非荷载叠加作用下构件变形分析
    2.4 影响非荷载作用下构件变形情况的参数分析
        2.4.1 截面尺寸对非荷载作用的影响
        2.4.2 轴压比对非荷载作用的影响
        2.4.3 柱长对非荷载作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荷载作用影响下超高层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
    3.1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温度-应力场有限元分析
        3.1.1 ANSYS模型建立
        3.1.2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3.1.3 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3.1.4 变形模拟结果分析
    3.2 钢管混凝土结构日照温度-应力场的简化计算方法
        3.2.1 非均匀温度场对构件内力的影响程度
        3.2.2 超高层建筑日照温度-应力场分析方法
    3.3 考虑温度非线性递变的有限元模型
        3.3.1 基于津湾广场9 号楼的有限元建模
        3.3.2 荷载工况
    3.4 结构变形分析
        3.4.1 结构水平变形分析
        3.4.2 结构竖向变形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高层结构施工监测及减弱温度作用的方法研究
    4.1 监测方案
    4.2 竖向构件温度分析
        4.2.1 最高温日温度监测分析
        4.2.2 日最高温监测分析
    4.3 竖向构件应力分析
        4.3.1 最高温日应力监测分析
        4.3.2 日最大应力监测分析
    4.4 减弱超高层建筑温度作用影响的方法研究
        4.4.1 温度作用下有防火涂料的结构有限元模型
        4.4.2 防火涂料施工对结构水平变形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抗倒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2.1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应用
        1.2.2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1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研究内容
        1.2.2.2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研究方法
    1.3 结构地震倒塌研究现状
        1.3.1 极罕遇地震简介
        1.3.2 结构地震倒塌研究现状
        1.3.2.1 结构地震倒塌研究方法
        1.3.2.2 结构地震倒塌失效模式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弹性分析
    2.1 工程资料
    2.2 模型参数
        2.2.1 平立面布置
        2.2.2 构件尺寸及材料
        2.2.3 荷载取值
        2.2.3.1 楼面荷载
        2.2.3.2 风荷载
        2.2.3.3 地震作用
        2.2.4 模型建立及分析要点
    2.3 模态分析
    2.4 剪重比调整
    2.5 结构主要控制荷载讨论
    2.6 结构变形分析
    2.7 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分布
        2.7.1 带斜撑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机理
        2.7.2 水平地震作用下剪力分布
        2.7.3 水平地震作用下倾覆力矩分布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3.1 SAUSAGE模型的建立
        3.1.1 SAUSAGE软件简介
        3.1.2 分析基本假定
        3.1.3 计算方法
        3.1.4 本构模型
        3.1.5 单元类型
    3.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3.2.1 地震波的选取
        3.2.2 地震波峰值调整
        3.2.2.1 调整方法
        3.2.2.2 各地震水准对应加速度峰值
    3.3 性能目标
    3.4 时程分析结果
        3.4.1 结构变形
        3.4.2 剪力分配
        3.4.3 构件损伤破坏
        3.4.3.1 多遇地震
        3.4.3.2 设防地震
        3.4.3.3 罕遇地震
        3.4.3.4 极罕遇地震
        3.4.3.5 支撑应力水平
        3.4.3.6 构件性能水准统计
        3.4.4 结构整体损伤表征
        3.4.5 屈服过程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支撑刚度分析
    4.1 底部关键支撑分析
        4.1.1 工程应用统计
        4.1.1.1 支撑刚度计算
        4.1.1.2 巨柱刚度计算
        4.1.1.3 工程项目底部区段支撑-框架支撑刚度比计算
        4.1.2 分析模型
        4.1.3 基本动力特性
        4.1.4 变形特性
        4.1.5 结构内力
        4.1.5.1 支撑应力
        4.1.5.2 巨柱应力
        4.1.6 结构损伤情况
        4.1.6.1 构件损伤
        4.1.6.2 整体结构地震损伤值
        4.1.7 结构屈服机制
        4.1.8 底部区段支撑-框架支撑刚度比取值建议
    4.2 支撑刚度分布规律研究
        4.2.1 各区段支撑-框架支撑刚度比变化规律
        4.2.2 弹性结果对比
        4.2.2.1 结构变形
        4.2.2.2 结构抗侧力效率
        4.2.3 弹塑性结果对比
        4.2.3.1 结构变形
        4.2.3.2 支撑应力
        4.2.3.3 结构损伤情况
        4.2.3.4 结构屈服机制
        4.2.3.5 结构耗能分析
        4.2.4 支撑刚度分布规律建议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基于“形体+表皮”理念的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选取案例的原则与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检索的研究方法
        1.5.2 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方法
        1.5.3 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
        1.5.4 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超高层建筑概述
        2.1.1 超高层建筑的基本概念
        2.1.2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建筑理论史中关于“结构+覆层”的讨论
        2.2.2 建筑形态学理论
        2.2.3 小结
    2.3 超高层建筑形体概述
        2.3.1 建筑形体的基本概念
        2.3.2 超高层建筑形体的发展历史
        2.3.3 超高层建筑形体的当代特征
    2.4 超高层建筑表皮概述
        2.4.1 建筑表皮的基本概念
        2.4.2 超高层建筑表皮的发展历史
        2.4.3 超高层建筑表皮的当代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高层建筑形体设计研究
    3.1 超高层建筑形体的原型分类
        3.1.1 欧式几何形体
        3.1.2 非欧式几何形体
    3.2 超高层建筑形体的演变方式
        3.2.1 增加积聚
        3.2.2 体量削减
        3.2.3 线性变形
        3.2.4 非线型变形
        3.2.5 小结
    3.3 超高层建筑形体的构成体系
        3.3.1 超高层建筑的物质体系
        3.3.2 超高层建筑的空间体系
        3.3.3 小结
    3.4 超高层建筑形体的细分设计
        3.4.1 主体空间设计
        3.4.2 公共空间设计
        3.4.3 塔冠空间设计
        3.4.4 入口空间设计
        3.4.5 避难层设计
    3.5 超高层建筑形体的影响因素
        3.5.1 文化背景因素
        3.5.2 城市环境因素
        3.5.3 建筑规模因素
        3.5.4 建筑经济因素
        3.5.5 建筑结构因素
        3.5.6 建筑功能因素
        3.5.7 主体观念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高层建筑表皮设计研究
    4.1 超高层建筑表皮的表达分类
        4.1.1 艺术表达类表皮
        4.1.2 功能表达类表皮
        4.1.3 结构表达类表皮
        4.1.4 绿色表达类表皮
        4.1.5 小结
    4.2 超高层建筑表皮的形式构成
        4.2.1 肌理特征
        4.2.2 色彩变化
        4.2.3 材料质感
        4.2.4 小结
    4.3 超高层建筑表皮的影响因素
        4.3.1 文化背景因素
        4.3.2 美学原则因素
        4.3.3 气候环境因素
        4.3.4 建筑经济因素
        4.3.5 幕墙技术因素
        4.3.6 建筑功能因素
        4.3.7 主体观念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高层建筑形体与表皮的组合与表达
    5.1 超高层建筑形体与表皮的组合方式
        5.1.1 建筑形体与建筑表皮相分离
        5.1.2 建筑形体与建筑表皮相整合
        5.1.3 建筑形体与建筑表皮相嵌套
        5.1.4 建筑形体与建筑表皮多种组合方式并置
    5.2 超高层建筑形体与表皮的组合表达
        5.2.1 尺度感
        5.2.2 空间感
        5.2.3 透明感
        5.2.4 方向感
        5.2.5 重量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形体+表皮”理念的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策略
    6.1 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策略基本概念
    6.2 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所应对的基本问题
        6.2.1 背景问题
        6.2.2 环境问题
        6.2.3 客体问题
    6.3 基于“形体+表皮”理念的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方法
        6.3.1 制定建筑造型设计原则
        6.3.2 提出建筑造型设计概念
        6.3.3 深化建筑造型设计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案例支持与分析
    7.1 深圳恒大中心超高层建筑设计方案
        7.1.1 项目背景
        7.1.2 造型概念
        7.1.3 造型设计
    7.2 西安沣东新城绿地中心超高层建筑设计方案
        7.2.1 项目背景
        7.2.2 造型概念
        7.2.3 造型设计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文章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插图索引
附录二 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简析(高度排名前30)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BIM技术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内力监测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超高层建筑发展情况
        1.1.2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模拟研究
        1.2.2 施工阶段结构内力监测研究
    1.3 BIM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1.4 BIM及其在施工模拟和内力监测中的研究现状
        1.4.1 BIM技术在施工模拟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1.4.2 BIM技术应用于结构内力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BIM建模技术研究及数据共享功能研发
    2.1 BIM建模及共享功能的理论基础
        2.1.1 IFC标准
        2.1.2 IDM信息交付手册
        2.1.3 IFD国际框架字典
    2.2 基于IFC标准的建筑信息数据储存及访问技术研究
        2.2.1 建筑信息数据存储及访问结构研究
        2.2.2 建筑信息数据的层次划分
        2.2.3 程序接口的数据存储技术设计
        2.2.4 程序接口的数据访问技术研究
    2.3 基于API接口二次开发的超高层建筑BIM技术建模研究
        2.3.1 工程背景
        2.3.2 专业术语
        2.3.3 超高层建筑建模技术研究
        2.3.4 水平加强层建模技术研究
        2.3.5 基于API的钢结构建模及优化软件开发研究
        2.3.6 整体结构建模技术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时变影响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模拟研究
    3.1 超高层建筑时变理论研究
        3.1.1 考虑结构时变影响的施工工艺模拟研究
        3.1.2 考虑荷载时变影响的主体结构施工加载方法研究
        3.1.3 考虑材料时变影响的主体结构收缩徐变计算模型研究
    3.2 核心筒领先外框架施工工艺模拟研究
        3.2.1 主体结构施工方案要点分析
        3.2.2 主体结构施工过程的BIM技术仿真模拟
        3.2.3 主体结构BIM模型数据的访问和提取
        3.2.4 核心筒领先施工合理层数分析研究
    3.3 加载方式对施工模拟影响研究
        3.3.1 加载方式对结构竖向位移的影响
        3.3.2 加载方式对结构竖向位移差的影响
    3.4 混凝土材料收缩徐变对施工模拟影响研究
        3.4.1 BIM技术对凝土材料体量统计研究
        3.4.2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影响分析
    3.5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危险截面位置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云平台及BIM技术的内力监测研究
    4.1 超高层建筑内力监测方案研究
        4.1.1 超高层建筑内力监测流程
        4.1.2 主体结构内力监测点布置
    4.2 超高层建筑云平台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
        4.2.1 云计算和云存储
        4.2.2 超高层建筑云平台内力监测系统的组建研究
        4.2.3 云平台监测系统功能测试
    4.3 BIM技术对云平台监测系统的优化研究
        4.3.1 传感器BIM技术建模研究
        4.3.2 传感器空间位置的可视化研究
        4.3.3 传感器定位功能研究
        4.3.4 监测点应力发展曲线调取功能研究
    4.4 超高层建筑内力监测结果研究
        4.4.1 巨型柱应力监测研究
        4.4.2 钢板剪力墙应力监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平加强层施工阶段力学性能研究
    5.1 水平加强层施工模拟的理论研究
        5.1.1 水平加强层力学性能研究
        5.1.2 水平加强层施工模拟参数研究
    5.2 水平加强层施工过程的BIM技术仿真模拟
        5.2.1 水平加强层BIM漫游视图
        5.2.2 钢结构桁架的BIM建模及优化
        5.2.3 水平加强层施工模拟仿真动画
    5.3 伸臂桁架结构形式模拟研究
        5.3.1 水平加强层BIM模型数据的访问和提取
        5.3.2 伸臂桁架结构形式力学行为研究
    5.4 桁架连接时间对桁架自身受力影响模拟研究
        5.4.1 桁架力学性能研究
        5.4.2 桁架连接时间模拟计算分析
        5.4.3 桁架连接节点现场预留处理
    5.5 基于BIM技术的设备层专业交叉碰撞检测
        5.5.1 BIM技术对设备层结构的缺陷检查
        5.5.2 BIM技术对设备层管线安装碰撞检测
    5.6 内力监测结果
        5.6.1 伸臂桁架应力监测分析
        5.6.2 环形桁架应力监测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施工设备对钢板剪力墙的影响研究
    6.1 钢板剪力墙附着动臂塔吊设备的模拟研究
        6.1.1 钢板剪力墙施工过程的BIM技术仿真模拟
        6.1.2 钢板剪力墙BIM模型数据的访问和提取
        6.1.3 塔吊支撑系统节点荷载的模拟计算
    6.2 钢板剪力墙附着液压爬模设备的模拟研究
        6.2.1 液压爬模BIM模型数据的访问和提取
        6.2.2 液压爬模支撑系统节点荷载的模拟计算
    6.3 动臂塔吊和液压爬模共同作用对钢板剪力墙影响研究
    6.4 钢板剪力墙受塔吊影响的应力监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钢板剪力墙焊接应力研究
    7.1 钢板剪力墙焊接应力数值模拟
        7.1.1 钢板剪力墙焊接模型参数设置
        7.1.2 焊接温度场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7.1.3 焊接应力场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7.2 钢板剪力墙焊接应力监测研究
    7.3 钢板剪力墙正常使用阶段安全预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
致谢

四、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的稳定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的刚度匹配研究[D]. 陈才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0(01)
  • [2]基于巨型框架的高层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 陈力邦. 广州大学, 2020(02)
  • [3]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抗侧机理研究[D]. 李剑. 东南大学, 2020(01)
  • [4]我国超高层建筑结构发展与展望[J]. 汪大绥,包联进. 建筑结构, 2019(19)
  • [5]特级超高层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关键构件设计方案研究 ——以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为例[D]. 陈力嘉. 深圳大学, 2019(10)
  • [6]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框架-支撑筒-伸臂体系研究[D]. 张磊. 清华大学, 2019
  • [7]超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非荷载作用影响研究与施工监测[D]. 刘浩男. 天津大学, 2018(06)
  • [8]带斜撑巨型框架—核心筒的抗倒塌性能研究[D]. 张昭雯. 东南大学, 2018(01)
  • [9]基于“形体+表皮”理念的超高层建筑造型设计初探[D]. 陈茁佩.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8(11)
  • [10]基于BIM技术的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内力监测与模拟研究[D]. 韩龙.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的稳定性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