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电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电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论文摘要

石墨烯因其奇异的物理性质,如强度高、低电阻率和极强的电子迁移率等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被视为继硅材料之后的新一代纳米电子器件材料。然而,石墨烯的零带隙结构特征限制了其在微纳米电子器件中应用,调控石墨烯的带隙成了研究的热点。把石墨烯裁剪成准一维的石墨烯纳米带,能够使其具有非零带隙,并且带隙与纳米带宽度和边缘形状有关,丰富了石墨烯的电磁特性。本文以双层石墨烯纳米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双层石墨烯纳米带层间掺杂过渡金属原子链(TM=V、Cr、Mn、Fe、Co、Ni、Cu),外加垂直电场对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几何结构、电学特性、磁学性质以及光学性质的影响,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于AA型堆垛的扶手椅型双层石墨烯纳米带(BAGNRs)(纳米带宽度w为4到9个碳原子)层间掺杂过渡金属原子链(TM=V、Cr、Mn、Fe、Co、Ni、Cu)结构。除铜原子链吸附结构外,其余所有过渡金属原子链均能够稳定吸附于石墨烯纳米带层间。吸附结构的稳定性随纳米带宽度的增加而降低,并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增加。此外,吸附体系的电子从TM原子转移至临近C原子,形成TM-C离子键,同时说明TM原子为施主原子,而临近C原子为受主原子。吸附体系中[GCoG]5、[GMnG]5、[GVG]6、[GCuG]8、[GNiG]6、7、8、9具有半导体特性,[GFeG]7、[GCoG]6、7、8、9和[GMnG]6、7、8、9具有100%自旋极化率的半金属特性。过渡金属原子链的掺入使得无磁性的双层石墨烯纳米带显示出磁性,并且[GMnG]w体系具有最强的磁矩,而[GVG]w、[GNiG]w和[GCuG]w复合系统则无磁性,磁性Ni原子链与BAGNRs相互作用发生现磁性淬灭现象。纳米带宽度为奇数(5、7、9)和偶数(4、6、8)时,复合体系具有不同的磁性,说明TM原子链掺入AA型双层石墨烯纳米带具有可调控的磁性质,为磁性存储材料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对于AB型双层石墨烯纳米带(宽度为10个碳原子宽度)层间掺杂过渡金属原子链(TM=V、Cr、Mn、Fe、Co、Ni)结构,通过改变吸附位置研究其吸附体系的结构特征和电磁特性的变化规律。所有吸附体系均稳定结构,并且V的吸附体系最稳定。对于相同原子链吸附体系,稳定性随吸附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边缘位置吸附的稳定性最强,随着吸附位置向中心移动,其稳定性逐渐下降。电荷从TM原子链转移到近邻石墨烯碳原子,形成有利于体系稳定性增加的离子键,这与过渡金属原子链掺杂AA型双层石墨烯纳米带层间的性质一致。TM原子链吸附在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电磁性质。吸附的复合体系中,[GCrG]10-2、[GCrG]10-4、[GMnG]10-2、[GMnG]10-3、[GFeG]10-1和[GCoG]10-2体系具有半金属性质,Ni的吸附体系仍然呈现零磁矩的磁性淬灭现象。此外,具有磁性的复合体系在同一吸附位置的磁矩由大到小的顺序依为Mn、Fe、Cr、Co。由于边缘效应的存在,过渡金属原子链中A和B类原子的磁矩明显差异,随着吸附位置向纳米带中心移动,A和B类原子的磁矩差异逐渐减小,最终在中间吸附位置相等。(3)对于本征AA型双层石墨烯纳米带(BAGNRs)(宽度w为4到12个碳原子)的结构,研究外加不同强度(E=0、0.1、0.2、0.3、0.4、0.5V/?)垂直电场对其电子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影响。BAGNRs具有半导体特性,未加电场时,双层石墨烯纳米带带隙随宽度的增加而震荡性减小,并且依然满足单层石墨烯纳米带的规律:对于一个确定的正整数p,其带隙大小顺序为(35)3p+1>(35)3p>(35)3p+2(p≠0),w=4时,体系拥有最大带隙,其值为2.186eV。通过外加垂直电场后,石墨烯纳米带的带隙随电场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当电场达到0.5V/?后,所有体系的带隙均闭合,表现出金属特性。BAGNRs的光学特性具有各向异性,介电函数在垂直极化方向上表现为半导体性质,但在平行极化方向表现为金属性。在电场的作用下,本征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介电函数、吸收系数、折射系数、反射系数、电子能量损失系数和光电导率的波峰均向长波方向移动,说明电场使其产生红移现象。电场的存在增加了石墨烯纳米带的带间跃迁几率,研究表明电场能够对本征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能带和光学性质进行调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石墨烯的发现
  •   1.2 石墨烯结构及其分类
  •   1.3 双层石墨烯的物理性质
  •     1.3.1 电学特性
  •     1.3.2 磁学性质
  •     1.3.3 光学性质
  •   1.4 石墨烯纳米带及其性质
  •     1.4.1 石墨烯纳米带的几何结构
  •     1.4.2 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学特性
  •     1.4.3 石墨烯纳米带的磁学特性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AA型双层石墨烯纳米带吸附过渡金属原子链的电磁性质
  •   2.1 引言
  •   2.2 计算方法和结构模型
  •   2.3 几何结构
  •   2.4 电子结构
  •   2.5 磁学性质
  •   2.6 本章小结
  • 3 AB型双层石墨烯纳米带吸附过渡金属的电磁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计算方法与结构模型
  •   3.3 几何结构
  •   3.4 电子结构
  •   3.5 磁学性质
  •   3.6 本章小结
  •   3.7 AA型与AB型石墨烯纳米带对比总结
  • 4 电场调控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4.1 引言
  •   4.2 计算方法与结构模型
  •   4.3 电子结构
  •   4.4 光学性质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张卫涛

    导师: 解忧

    关键词: 双层石墨烯纳米带,过渡金属,第一性原理,电场,电学特性,磁学特性,光学性质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物理学,无机化工,材料科学

    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

    分类号: O441.6;TB383.1;TQ127.11

    总页数: 61

    文件大小: 6828K

    下载量: 198

    相关论文文献

    • [1].二碲化钨纳米带的合成及热电性质[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9(04)
    • [2].单层二硫化钼纳米带弛豫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 物理学报 2016(16)
    • [3].金属铋纳米带二维金属表面态研究获进展[J]. 中国粉体工业 2014(04)
    • [4].图案化锥形氧化锌纳米带的原位热氧化法制备与发光性质[J]. 无机化学学报 2012(01)
    • [5].简易、可控制备硫化铅纳米带(英文)[J]. 应用化学 2012(05)
    • [6].单晶铋纳米带的制备与生长机制研究[J].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12(04)
    • [7].掺银二氧化钛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 材料工程 2009(10)
    • [8].半胱氨酸诱导金纳米带室温合成[J]. 科学通报 2008(20)
    • [9].铟掺杂的氧化锌纳米带的制备和发光特性[J]. 人工晶体学报 2008(02)
    • [10].掺杂扶手型锡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质理论研究[J]. 功能材料 2018(08)
    • [11].表面修饰的钒氧化物纳米带上甲苯选择氧化反应(英文)[J]. 催化学报 2013(07)
    • [12].TiO_2纳米带在强碱条件下的水热反应[J]. 化工新型材料 2010(01)
    • [13].硝酸诱导金纳米带的晶种法制备及光谱表征[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0(04)
    • [14].温和条件下碲纳米带的稳定性研究[J]. 建材世界 2009(04)
    • [15].三氧化钼纳米带自组装柔性薄膜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20(01)
    • [16].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氧化锌纳米带发光特性的研究[J]. 物理学报 2013(14)
    • [17].硫化铋准纳米带阵列的可控合成及光学性质[J]. 硅酸盐学报 2013(09)
    • [18].硼氮掺杂对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19].双弯曲对称石墨烯纳米带的热电性质[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20].氧化锌纳米带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6)
    • [21].硼烯纳米带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发光学报 2018(12)
    • [22].静电纺丝法制备CaIn_2O_4-In_2O_3纳米带及其光催化性能[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9)
    • [23].分级结构的碳/二硫化钼纳米带的制备及其锂电性能研究[J].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8(02)
    • [24].单晶体氧化锌微/纳米带电阻与长度的特性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6(12)
    • [25].TiO_2(B)纳米带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分解水产氢性能[J]. 分子催化 2015(04)
    • [26].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在单轴应力下的能隙调控[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27].铂掺杂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学特性研究[J]. 物理学报 2012(02)
    • [28].石墨烯纳米带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29].TiO_2纳米带光催化二氧化碳甲烷化[J]. 无机化学学报 2010(12)
    • [30].含带隙石墨烯纳米带的自旋筛选输运[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20(05)

    标签:;  ;  ;  ;  ;  ;  ;  

    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电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