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爱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情爱,意识,女性,现象学,民间文学,才子佳人,乐府。
情爱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平[1](2019)在《论情爱意识的前摄结构:一种现象学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爱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思想界对情爱现象的考察既有非现象学的考察又有现象学的考察。两者的区别在于:非现象学考察通常都是超越性的而非内在性的、实证经验性的而非本质直观性的、间接假设性的而非自身被给予性的。现象学考察则以面向事情本身为出发点,强调对超越之物不作判断,返回到明证性的意识领域,并在意识领域内部去把握自身被给予之物。基于此,对情爱意识的前摄结构进行现象学考察就意味着从情爱意识的直接性、内在性出发,面向情爱意识本身,去澄清其前摄结构。当人们的情爱关系出现问题时,也需要从前摄结构的不同层级寻求问题的根源及可能的解决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期刊2019年04期)
谢金龙[2](2012)在《论《叁言》中的情爱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冯梦龙"叁言"中的爱情作品,占总数的叁分之一,作者不仅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和被歧视的下层妇女为争取婚姻自由,那种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提倡情爱的自由、平(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2年07期)
胡静[3](2011)在《论六朝女性诗人的情爱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朝时期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松动使人们开始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方式,因此,在封建伦理和宗法制度压迫下的女性也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她们凭借独特的生命体验,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作,在诗歌中用女性特有的意识来认识自我、社会和世界万物,探讨和确立女性(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1年10期)
李玲[4](2009)在《张恨水《春明外史》的情爱意识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在杨杏园与妓女梨云恋爱故事的抒写中,充分渲染了才子多情的感人力量,又暗暗默认了男性节情自保的社会戒律;在杨杏园与才女李冬青的苦情抒写中,建构了两性心灵相知的情爱境界,又流露出忽视婚姻中的爱情单一性、默认男性滥情这一价值缺失。《春明外史》的情爱立场复杂多重,正昭示了前现代才子文化开始向现代爱情观念转变时期的文化驳杂现象。(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闫慧玲[5](2009)在《情爱意识的不同传达——以《平凡的世界》、《废都》和《白鹿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作家侧重表现爱的不同层面,从而使文本的美学风格与审美价值呈现出差异性。《废都》中的爱专注于人的自然属性,即性爱;《平凡的世界》中的爱专注于人的社会属性,以道德为其内核;《白鹿原》中的爱则突出揭示了人性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09年02期)
王涘海[6](2004)在《论"十七年文学"中的情爱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十七年文学中流露的情爱意识这个角度,由表及里地来分析十七年文学的创作,把握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特征及其内在原因,总结十七年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教训,以企图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发展提供些许启示。无论文学是人学还是心理学,情爱都与之有不解之缘。"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创作》期刊2004年06期)
钟晓华[7](2003)在《幻与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才子佳人“俗套”视为一种文化母题现象,意在论述“事专男女”的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情爱意识,揭示才子佳人作者面临时代文化冲突的困惑与选择,进而将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一个有内在规定性的逻辑整体归位于小说发展史的动态坐标。文章首先通过对才子佳人小说典型代表篇目的文本分析,把握情爱意识探讨中“风流”与“名教”不同价值选择的文化内涵,指出这批作者在整合两者时寄寓的“白日梦”式的文化理想;然后通过大量文本细读与比较梳理出才子佳人小说衍化变迁过程中“奇情奇遇”与“人间艳福”两大叙事发展脉络,阐述世情浸渍中情爱意识的现实困境。而亦真亦幻的“才子佳人梦”作为中国通俗小说史上首次对情爱意识的专题探讨对《红楼梦》产生深远影响。 全文分上、下两篇及余论部分: 上篇阐述才子佳人小说“大雅典型”中情爱意识的文化理想,包括两章: 第一章:通过对才子佳人小说首创者《玉娇梨》、《平山冷燕》的情爱四部曲的文本分析阐释“风流”型才子佳人小说的典型情爱模式。联系明中叶以来“言情”思潮及通俗小说创作现状,漫溯传统才子佳人题材,这一点显得更为清晰。 第二章:以《好逑传》、《醒风流传奇》为代表形成才子佳人小说另一派,通过“君子好逑”论与“名教乐地”说倡导儒家理性原则。这种内部类型区分与比较,可把握明末清初文化思想转型中情爱意识探讨的不同价值取向。 下篇论述才子佳人小说衍化变迁中情爱意识的现实困境,分为两章: 第一章:世情渲染中的“奇情奇遇”日益显露悲凉的现实处境,通过典型个案《金云翘传》中乱世佳人形象分析可以把握文化悲剧意蕴。 第二章:与色情小说形成“交集”的“人间艳福”显示出传统伦理观念和男性文化心理制约着情爱意识探讨的深入。《空空幻》针对才子佳人梦描绘出一个具有文化归结意义的幻梦,试图整合才子佳人类型小说各类变体中萌生的情爱意识。 余论从才子佳人小说对《红楼梦》的影响看类似才子佳人原型的宝黛情爱的多义性,可以说《红楼梦》中情爱意识的超越性在于对”才子佳人梦”掩饰的无情世界的承认与承担。(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夏宏林,谢恩廷[8](2002)在《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女性情爱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女性情爱意识的角度观照南朝乐府民歌中女性身份 ,可以发现 ,南朝乐府民歌中女性情爱意识空前繁盛 ,其具体表现为 :女性情爱的真挚抒发、性爱的大胆表露、唯情主义的出现等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陈子林[9](2000)在《燃烧与拯救──郁达夫小说的情爱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郁达夫是以描写性爱题材的小说登上五四文坛的。纵观其一生的创作,爱情一直是他探讨的一个基本母题。由初期表现的灵与肉的交锋,善与恶的搏斗,到后期强调的自然对肉欲的净化,人格的自我塑造,这是他爱情小说的一个基本走向。(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徐燕平[10](1990)在《《诗经》中动植物崇拜与情爱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是一部以口耳相传形式保存下来的早期诗歌总集。它集歌、舞、乐于一身,与初民的生产、生活、宗教、娱乐有着血肉的联系。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总体结晶,是初民生活百科全书式的反映。在作品中,蕴藏着一个个具有文化意义的花纹,也积淀着初民的集体潜意识。可是,历代研究者,往往忽视或忘却其内在的文化因子,仅仅从后世的“文学”观来审视,固然也能阐释《诗经》的某些特点,但终不免皮相之论。本文试图以民俗资料作为“活化石”,结合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运甩原型批评的理论,来发掘《诗经》中与婚嫁、生殖相关的动植物崇拜的文化义蕴。(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0年01期)
情爱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冯梦龙"叁言"中的爱情作品,占总数的叁分之一,作者不仅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和被歧视的下层妇女为争取婚姻自由,那种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提倡情爱的自由、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爱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平.论情爱意识的前摄结构:一种现象学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
[2].谢金龙.论《叁言》中的情爱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胡静.论六朝女性诗人的情爱意识[J].长城.2011
[4].李玲.张恨水《春明外史》的情爱意识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闫慧玲.情爱意识的不同传达——以《平凡的世界》、《废都》和《白鹿原》为例[J].名作欣赏.2009
[6].王涘海.论"十七年文学"中的情爱意识[J].理论与创作.2004
[7].钟晓华.幻与真[D].湖南师范大学.2003
[8].夏宏林,谢恩廷.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女性情爱意识[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9].陈子林.燃烧与拯救──郁达夫小说的情爱意识[J].长沙大学学报.2000
[10].徐燕平.《诗经》中动植物崇拜与情爱意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