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温度系数效应论文_邹会昭,张习,郑少笛,杨伟,刘正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温度系数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数,效应,温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热敏,高密度。

正温度系数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邹会昭,张习,郑少笛,杨伟,刘正英[1](2017)在《具有高灵敏性且稳定可重复的正温度系数效应的PVDF/CF导电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碳纤维(CF)为填料,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VDF/CF导电复合材料.所得复合材料具有显着的正温度系数(PTC)效应,温度上升到聚合物熔点附近时,电阻率对温度变化敏感.在转折温度区间(155.5~171.0oC,(35)(28)15.5oC)内,其体积电阻率的增加速率约为1.3×105?cm K-1.在不同CF含量下,复合材料表现出不同的PTC行为.随着CF含量的增加,其峰值电阻略有下降.高导电粒子含量下,无负温度系数(NTC)效应.在冷却循环过程,导电网络的重构性良好.复合材料即使经过多次热循环,依然表现出良好的PTC特性重现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曾尤,王函,杨铖[2](2016)在《纳米炭/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正温度系数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热敏电阻材料具有电阻随温度升高而显着增加的正温度系数(PTC)效应,被广泛应用于过流保护器、自限温发热体、热敏电子元件等领域。传统热敏复合材料通常采用炭黑作为导电添加剂,普遍存在热循环稳定性差、掺量高等诸多问题。近年来,纳米炭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以其优异导电性、高结构特性,在优化构建导电网络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文以碳纳米管及石墨烯作为导电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纳米炭/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并考察其正温度(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1)

邓志[3](2011)在《镀镍炭黑/功能化纳米碳管/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正温度系数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针对炭黑(carbon black, Cb)/高密度聚乙烯(PE),镀Ni炭黑(nickel plated carbon black, Cbp)/PE, Cbp/功能化纳米碳管(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s, Ctf)/PE样品的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PTC)效应做了一系列探讨。其中,镀Ni采用化学镀方法,功能化纳米碳管由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leic anhydride grafted polyethylene, PE_g_MAH)分子接枝在改性纳米碳管(modified carbon nanotubes, Ctm)上。研究发现,PEZ/Cbxy样品在室温下的体积电阻率(volume resistivity, p)数值随其Cb含量增加而明显减少,且具有明显的PTC效应;特别当Cb含量达到25wt%以上时,PEZ/Cbxy样品的p数值(≦102Ω·cm)已符合PTC无熔丝复材产品要求。同时发现,PEZ/Cbxy样品的p数值与PTC强度均会随着Cb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相较于PE75/Cba25样品,由经镀Ni处理的Cb所制备的ol0-al-p-25'PE75/Cbao10-a5-p-25和PE75/Cbao10-a10-p25样品的p数值均有明显的减少,且随其内镀Ni含量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相较于PE75/Cbao10-al-p-25样品,o10-al-p-23/CtfD.5-2, PE7s/Cbao10-al-p-23/Ctf1-2 o10-al-p-23/Ctf5-2和o10-al-p-23/Ctf10-2样品的p数值明显较小且随其内PE_g_MAH/Ctm质量比达1时达一最小值。为了解上述有趣的现象,本研究对Cb, Cbp, Ct, Ctf样品的红外光谱,表面形态,比表面积,表面元素及Cb/PE, Cbp/PE, Cbp/Ctf/PE样品的横截断面形态和PTC效应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1-05-18)

曾尤,英哲,成会明[4](2006)在《碳纳米管/聚甲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正温度系数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碳纳米管/聚甲醛复合材料,研究未提纯、化学提纯、石墨化处理后的碳纳米管化学性质对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性能的影响。石墨化处理不仅可以去除碳纳米管的杂质、使微观结构更加完整,而且可以有效地消除表面活性基团,提高碳纳米管/聚甲醛复合体系的加工稳定性。此外,研究了碳纳米管/聚甲醛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利电学性能的温敏特性, 发现该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电渗流阈值(0.5wt%)、较高的转变温度(170℃) 以及显着的正温度系数效应。(本文来源于《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期刊2006-09-01)

徐闻[5](2005)在《辐照高密度聚乙烯/臭氧氧化炭黑复合体系的正温度系数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辐照增容技术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炭黑(CB)复合导电PTC材料进行了改性,利用辐照HDPE和臭氧氧化炭黑,增强了HDPE和CB的界面相互作用,使HDPE控制炭黑附聚和位置偏移的能力增强,从而显着提高了体系的PTC强度,抑制了高温NTC效应,改善了热循环中PTC效应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四川成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5-09-01)

孙扶[6](2005)在《聚乙烯/炭黑复合体系正温度系数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烯/炭黑(HDPE/CB)PTC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材料因其室温电阻率较小,PTC强度较大,并且容易调节,经过改性可以抑制高温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效应,加工条件便利,材料成本较低等优点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目前聚乙烯/炭黑PTC材料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如难以同时保证较低的室温电阻率与较高的PTC强度,PTC效应的稳定性较差等,使聚乙烯/炭黑PTC材料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影响聚乙烯/炭黑复合体系渗滤效应、PTC效应和NTC效应的因素,包括炭黑的含量、炭黑的性质、炭黑的分散、与一些无机填料的复合体系、基体的链结构、基体的熔融流动性、基体的结晶性等方面。 本文应用辐照交联的方法提高了聚乙烯/炭黑复合体系的PTC强度,抑制了NTC效应,改善PTC效应的稳定性。进一步研究了辐照交联作用的关键性因素——体系的凝胶含量,利用新型多官能团单体的特性提高了体系的凝胶含量。 本文还深入研究了不同VA含量的EVA与聚乙烯/炭黑共混体系中EVA的改性作用,通过HDPE和EVA的分相结构和炭黑的偏析分布降低了体系的室温电阻率,同时应用辐照交联的方法提高了体系的PTC强度,抑制了NTC效应。得到了具有较低渗滤阈值和电阻率,具有较高PTC强度的复合材料。 首次采用辐照—臭氧氧化增容的方法研究γ射线辐照HDPE/臭氧氧化炭黑复合体系的PTC材料,使HDPE基体对炭黑的束缚作用大大增强,(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05-01)

Hisao,Futaki,袁杰[7](1977)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变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定量地分析了 PTC 热敏电阻静态特性中的变阻效应。同时,研究了由波形失真引起的测量问题。并获得了下列结论:(1)变阻效应随 PTC 热敏电阻的温度和外加电压而增强。(2)PTC 热敏电阻的耐压值和(施加电压时的电阻突变值)随冷态电阻、损耗常数和元件厚度而变化,这就是 PTC 热敏电阻与普通热敏电阻存在很大差异之处。(3)制造厂不同,产品的变阻效应也不同。(4)在自热式的厚型 PTC 热敏电阻中内部温度(电阻)分布非常宽。(5)当用交流来测量 PTC 热敏电阻时,必须仔细地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6)耐压值改变很大,取决于用直流还是用交流。(本文来源于《低压电器技术情报》期刊1977年03期)

正温度系数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分子热敏电阻材料具有电阻随温度升高而显着增加的正温度系数(PTC)效应,被广泛应用于过流保护器、自限温发热体、热敏电子元件等领域。传统热敏复合材料通常采用炭黑作为导电添加剂,普遍存在热循环稳定性差、掺量高等诸多问题。近年来,纳米炭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以其优异导电性、高结构特性,在优化构建导电网络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文以碳纳米管及石墨烯作为导电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纳米炭/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并考察其正温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温度系数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邹会昭,张习,郑少笛,杨伟,刘正英.具有高灵敏性且稳定可重复的正温度系数效应的PVDF/CF导电复合材料[J].高分子学报.2017

[2].曾尤,王函,杨铖.纳米炭/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正温度系数效应[C].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3].邓志.镀镍炭黑/功能化纳米碳管/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正温度系数效应研究[D].湖北大学.2011

[4].曾尤,英哲,成会明.碳纳米管/聚甲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正温度系数效应[C].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2006

[5].徐闻.辐照高密度聚乙烯/臭氧氧化炭黑复合体系的正温度系数效应[C].四川成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研讨会论文集.2005

[6].孙扶.聚乙烯/炭黑复合体系正温度系数效应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

[7].Hisao,Futaki,袁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变阻效应[J].低压电器技术情报.1977

论文知识图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与电阻变化的...一7萃取丁二酸的Pareto图PP/LDPE/CB材料不同碳黑含量的温度-电...BaTi0.8Co0.2O3陶瓷的电阻-温度特性曲...沥青混合料电阻随温度的变化非均匀双向镇流电阻结构

标签:;  ;  ;  ;  ;  ;  ;  

正温度系数效应论文_邹会昭,张习,郑少笛,杨伟,刘正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