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维新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维新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维新运动,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救亡图存,战斗性,国家,西学。

维新运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南[1](2019)在《维新运动与梁启超的“煽动”宣传》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随着列强步步紧逼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资产阶级维新派迫切需要舆论宣传为其发起的政治运动进行短时有效的舆论造势。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第一个负有盛名的宣传家,梁启超自觉地以"新闻救国"为使命,以《时务报》为阵地,以笔为武器,主要采用"煽动"的方式为维新运动摇旗呐喊,用富有感染力和创造性的思想言论在朝野官员中寻求认同与支持,煽动式宣传一方面扩大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强化了维新自强的观念,迅速聚合了变法维新的力量,使维新思想冲破清政府的言禁,迅速发展成为社会思潮。同时也使得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取代中央一级官报和在华商业外报,发展成为中国近代社会舆论建构的主要力量,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的繁荣。但是经济力量薄弱、政治力量软弱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的致命伤,阶级局限性使得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发起的煽动式宣传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不足。(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华腾,朱晓博[2](2019)在《宋伯鲁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贡献与其历史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中,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伯鲁作为"言官",在民族危机刺激之下,时刻以救亡图存为己任,顺应时代潮流,组织创立"关学会",提出变革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时务官报等建议,并与守旧官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使得戊戌变法的措施得以推行。他的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胡诗雯[3](2018)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探究”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进一步加快对外侵略扩张步伐以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廉价的商品和坚船利炮正摧毁着古老而落后的东方古国。面对西方的巨大冲击,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作出了回应,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逐渐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然而,两国启动的变革却有着对比鲜明的结局。到19世纪末,日本大致完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经济结构上虽仍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体制已占统治地位,此后的日本逐步跻身至帝国主义列强行列。然而中国却在(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20期)

杜万岭,孟庆圆[4](2018)在《维新运动与湖南的思想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90年代,维新运动在湖南蓬勃展开。湖南地方官绅的支持是维新运动开展的有力支撑,湖湘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是维新运动开展的土壤,保守与开明的激烈博弈是维新运动开展的推动力。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其改革措施主要有叁项:一是创办《湘学报》《湘报》,唤醒民众;二是创办时务学堂,培养人才;叁是创建南学会,宣传维新思想。经过维新运动的洗礼,湖湘地区民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民众从"盲目排外"转变为"文明排外",二是民众开始重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叁是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苏久青[5](2018)在《晚清“排荀运动”与戊戌维新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的"排荀运动"———梁启超等人抨击荀学的思想言论,既是荀学史的一个环节,又是维新思想家政治伦理精神的一个呈露点。从荀学史和清末维新两个维度认识和把握"排荀运动",对于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对于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学术与政治、现实与传统乃至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等问题,都不失为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聂颖童[6](2018)在《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潮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新闻传播思想,开始自办报刊。随着维新运动的开展,近代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维新派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乘着维新运动的东风,自19世纪70年代始,国人自办报刊蔚然成风。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有叁个突出的特点,分别是创办的报纸数量多、报纸的品种多以及办报的地区多。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它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维新派的办报活动还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它打破了"言禁"的桎梏,提高了办报人和报业的地位,催生了报章新文体。(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涛[7](2018)在《明治维新是一场突变吗?——兼谈洋务运动的失败》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学在日本江户时代是持续发展的,并且成为主流学派之一,规模庞大。兰学使日本的领导集团对西方的科技与社会发展模式保持了认知,奠定了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中国的西学虽然在明末清初有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清中叶的禁教而中断,以致到鸦片战争时中国的领导集团对西方仍然毫无认知。所以两国开国后,即使幕府的革新政策比洋务运动都要迅速和彻底。因此全面而彻底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并非一场毫无基础的突变,洋务运动的迟缓与被动也是必然。(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朱至刚[8](2018)在《维新何以成“运动”:以《时务报》报费的流向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时务报》被外埠派报处拖欠报费的数额、成因及其去向的分析为个案,试图探究其中蕴含的资源调配机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与报馆主事人存在密切人际关联的"亲友派报处"总体上更倾向于延迟将报费交给时务报馆,由于"亲友派报处"在外埠销量中所占份额较大(通常在60%左右),这就造成了时务报馆应得的报费大比例、长时期沉淀在它覆盖所及的区域(尤其内陆地区)。这种情形,当然不利于报馆自身的运营。但被"亲友派报处"拖欠的报费,却有相当部分,很可能被维新同道挪用于在地开设其他新型建设。而且,在如湖南等本地财力并不丰裕的内陆地区,往往还是维新同道的唯一选择。就此而言,《时务报》遍及举国的发行网络是维新中人融合资源的中介平台。在财力、人力和发行网络上的互助,实乃维新各报的相处常态。藉此个案,也许能对维新何以迅速在空间和群体上延展开去,成为举国运动的内在机理略有管窥。在这样流动性的共享体系里,时务报馆担当核心,既出于实力雄厚,也是"士道"的情理使然。(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于英洲[9](2018)在《维新运动与19世纪末现代国家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1895—1898年的维新运动与19世纪末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大体相似。维新运动的主张,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的同时具有保守主义的局限;经济上,近代化和国家行政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民族主义成为凝聚现代国家的意识形态。这些均与19世纪末世界各地现代国家构建的共同特点相符合,从而彰显出维新运动的世界意义。维新运动堪称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初创期,不仅为之后的百年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能动力,亦可为当今中国引领全球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周生杰[10](2017)在《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在叁方面进行比较:对现代产权的认识和处理;对现代国家能力的重塑;对现代工业社会下国民意识形态的取向。在这叁方面,日本的明治维新做的比洋务运动都要深入,两国的改革也就在这叁方面的比较中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两国在这叁方面的表现,深层次上都是对各自国家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反抗,最终日本对传统的路径依赖实现了突破,而中国却陷入了更深重的灾难中。(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维新运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中,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伯鲁作为"言官",在民族危机刺激之下,时刻以救亡图存为己任,顺应时代潮流,组织创立"关学会",提出变革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时务官报等建议,并与守旧官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使得戊戌变法的措施得以推行。他的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新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南.维新运动与梁启超的“煽动”宣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华腾,朱晓博.宋伯鲁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贡献与其历史地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胡诗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探究”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

[4].杜万岭,孟庆圆.维新运动与湖南的思想变革[J].新乡学院学报.2018

[5].苏久青.晚清“排荀运动”与戊戌维新理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聂颖童.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潮述论[J].新乡学院学报.2018

[7].王涛.明治维新是一场突变吗?——兼谈洋务运动的失败[J].兰州学刊.2018

[8].朱至刚.维新何以成“运动”:以《时务报》报费的流向为个案[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

[9].于英洲.维新运动与19世纪末现代国家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8

[10].周生杰.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

标签:;  ;  ;  ;  ;  ;  ;  

维新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