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

恶性肿瘤患者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

一、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韦佳妮,应燕萍,赵慧函,卢婷,文萃[1](2021)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前后的血液指标变化》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后的血液相关指标变化。方法收集284例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并留置PICC的患者资料,比较其置管前3 d与置管后3 d的红细胞相关参数、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相关参数等。结果患者置管后3 d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均低于置管前3 d(均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均高于置管前3 d(均P<0.05)。患者置管后3 d的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与置管前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CC置管对肿瘤患者血液系统的主要影响是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此外,置管后3 d可能是凝血系统激活的关键时期,必要时应进行血栓监测和预防。

李玉陶,刘宁洒,徐晓奇,石巧梅,李护君,王莹,闫志凌,徐开林,李振宇[2](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评估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3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PR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依据最佳截断值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结果 RPR诊断MM最佳截断值为0.10,据此分为高RPR组(RPR≥0.10)和低RPR组(RPR<0.10),分别有52、85例。高RPR组与低RPR组在不同Durie-Salmon(DS)分期(χ2=17.110,P<0.01)、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χ2=10.817,P=0.001)、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χ2=26.937,P<0.01)、血红蛋白(χ2=17.140,P<0.01)、乳酸脱氢酶(χ2=7.926,P=0.005)、红细胞沉降率(χ2=9.513,P=0.002)、β2微球蛋白(χ2=7.726,P=0.005)、骨髓浆细胞比例(χ2=6.621,P=0.010)分层中的患者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RPR组总有效率较高RPR组高[82.4%(70/85)比71.2%(3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6,P=0.124)。低RPR组深度缓解率较高RPR组高[56.5%(48/85)比19.2%(1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27,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RPR、治疗缓解程度是初治MM患者总生存(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外周血RPR升高的MM患者OS时间缩短,RPR可能是MM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王青青[3](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超氧化物歧化酶(R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可以反映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及氧化应激状态,在恶性肿瘤的病情监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目前关于两者联合检测对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价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旨在探究外周血RDW和SOD水平在胃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入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200例初治胃癌患者和110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100例胃癌患者进行生存随访。比较胃癌患者与胃息肉患者外周血RDW、SOD水平的差异。以胃镜或手术活检病理结果为诊断胃癌的金标准,绘制RDW、SOD及两者联合诊断胃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确定RDW和SOD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15%、152.5KU/L,依此分为低RDW组(RDW<14.15)、高RDW组(RDW≥14.15)和低SOD组(SOD<152.5)、高SOD组(SOD≥152.5),比较不同亚组间病理特征(肿瘤直径、肿瘤位置、胃癌浸润深度(T)、区域淋巴结转移(N)、远处转移(M)、病理分期(p TNM分期))及临床血液学参数的差异。并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RDW和SOD水平的相关性。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RDW水平高于胃息肉患者,SOD水平低于胃息肉患者(P均<0.05);不同RDW、SOD水平在肿瘤直径、肿瘤浸润深度(T)、远处转移(M)、p TNM分期、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CA199水平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组患者外周血RDW与SOD水平呈负性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示:p 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是否行外科手术、是否行化疗治疗、RDW水平、SOD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p TNM分期、是否行外科手术、是否行化疗治疗及RDW水平仍然是影响患者O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RDW、SOD水平可能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动态联合监测这两项指标对评估胃癌患者的肿瘤负荷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杨明月[4](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RDW在初诊MDS、AA、AL、CML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02年至2021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初诊为MDS(90例)、AA(67例)、AL(102例)、CML(111例)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76例)的临床资料。以本院实验室检测参考值:RDW-CV(10.9~15.4%)及RDW-SD(39~46f L)为标准,分为低RDW组、正常RDW组、高RDW组。回顾性分析了四种疾病的RDW值分布,进一步分层分析了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AL中(ALL/AML)疾病类型与RDW的关系,对四种疾病与对照组的RDW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了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正常对照组年龄中位数为64岁(17~85岁),男性28例(36.8%),女性48例(63.2%)。MDS组年龄中位数为56.5岁(2~84岁),男性49例(54.4%),女性41例(45.6%)。AA组年龄中位数为28岁(2~82岁),男性39例(58.2%),女性28例(41.8%)。AL组年龄中位数为48岁(2~78岁),男性61例(59.8%),女性41例(40.2%);其中,AML年龄中位数为51岁(3~78岁),ALL年龄中位数为13岁(2~72岁)。CML组年龄中位数为45岁(2~83岁),男性63例(56.8%),女性48例(43.2%)。MDS、AA、AL、CML四种疾病中的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MDS、AA、AL、CML之间的男女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97,P=0.897)。2.MDS-MLD有53例(58.9%),MDS-EB-2有14例(15.6%),MDS-EB-1有13例(14.4%),MDS-RS-MLD有5例(5.6%),MDS-SLD有2例(2.2%),MDS-RS-SLD、MDS-U、MDS伴单纯del(5q)各1例。AA中非重型有27例(40.3%),重型有31例(46.3%),极重型有9例(13.4%)。AL中ALL有29例(28.4%),AML-M4有21例(20.6%),AML-M2有20例(19.6%),AML-M5有15例(14.7%),AML-M3(APL)有14例(13.7%),AML-M1有3例(2.9%)。111例CML均处于CP期。3.MDS、AA、AL、CML的RDW值分布:(1)MDS、AA、AL、CML患者的高RDW-CV分别有72例(80%)、30例(44.8%)、71例(69.6%)、105例(94.6%),正常范围RDW-CV分别有18例(20%)、37例(55.2%)、31例(30.4%)、6例(5.4%),低RDW-CV均为0例。与对照组相比,MDS、AA、AL、CML的RDW-CV均升高(χ2分别为103.546、39.612、84.321、159.865,P值均为0.000)。(2)MDS、AA、AL、CML患者的高RDW-SD分别有88例(97.8%)、45例(67.2%)、94例(92.2%)、111例(100%),正常范围RDW-SD分别有2例(2.2%)、15例(22.4%)、8例(7.8%)、0例,低RDW-SD分别为0例、7例(10.4%)、0例、0例。与对照组相比,MDS、AA、AL、CML的RDW-SD均升高(χ2分别为100.808、47.196、90.366、125.891,P值均为0.000)。4.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AL中(ALL/AML)疾病类型与RDW的关系:(1)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的RDW-CV水平分别为15.30±2.06%、15.57±2.31%、13.43±1.33%,RDW-SD水平分别为56.54±11.67f L、53.58±11.25f L、42.26±6.34 f L,三组间在RDW-CV和RDW-SD水平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676、5.779,P值分别为0.031、0.005)。非重型、重型的RDW-CV均高于极重型(P值分别为0.024、0.009)。非重型、重型的RDW-SD均高于极重型(P值分别为0.001、0.008)。(2)AL中ALL、AML患者的RDW-CV水平分别为17.53±2.61%、16.66±2.79%,RDW-SD水平分别为58.28±11.56f L、59.67±10.33f L,两组间在RDW-CV和RDW-SD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8、0.554)。5.MDS、AA、AL、CML的RDW水平与对照组比较:(1)MDS、AA、AL、CML患者的RDW-CV水平分别为18.19±3.14%、15.18±2.19%、16.90±2.76%、18.32±2.0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3.29±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2)MDS、AA、AL、CML患者的RDW-SD水平分别为67.70±11.63f L、53.25±11.71f L、59.27±10.65f L、60.64±6.32f 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4.53±3.08f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6.RDW水平在MDS、AA、AL、CML之间的比较:(1)MDS、AL、CML组的RDW-CV水平分别为18.19±3.14%、16.90±2.76%、18.32±2.02%,均高于AA组的15.18±2.19%,P值均为0.000。MDS、CML组的RDW-CV均高于AL组,P值分别为0.003、0.000。(2)MDS、AL、CML组的RDW-SD水平分别为67.70±11.63f L、59.27±10.65f L、60.64±6.32f L,均高于AA组的53.25±11.71f L,P值分别为0.000、0.001、0.000。MDS组的RDW-SD高于AL、CML组,P值均为0.000。7.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1)MDS中能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IPSS评分)的有82例:低危有6例(7.3%),中危-1有60例(73.2%),中危-2有14例(17.1%),高危2例(2.4%)。预后低危、中危-1、中危-2、高危患者的RDW-CV水平分别为17.55±4.02%、18.27±2.96%、17.24±3.52%、17.35±2.62%,RDW-SD水平分别为64.72±10.14f L、68.56±11.68f L、64.41±12.86f L、68.65±1.34f L,四组危险度分层之间RDW-CV和RDW-SD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0.488、0.607,P值分别为0.691、0.612)。MDS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之间无相关性。(2)AML(非APL)中能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的有38例:良好9例(23.6%),中等8例(21.1%),不良有21例(55.3%)。预后良好、中等、不良的RDW-CV水平分别为16.77±2.17%、15.40±2.11%、17.37±3.51%,RDW-SD水平分别为59.44±8.36f L、58.01±7.55f L、62.78±9.63f L,三组危险度分层之间RDW-CV和RDW-SD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247、0.994,P值分别为0.300、0.380)。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之间无相关性。结论1.MDS、AA、AL、CML的RDW-CV和RDW-SD水平均升高。2.非重型、重型AA的RDW-CV、RDW-SD水平均高于极重型AA。3.虽然AL(ALL、AML)的RDW-CV、RDW-SD水平均升高,但ALL、AML两者间的RDW-CV、RDW-SD水平无差异。4.MDS、AL、CML的RDW-CV、RDW-SD均高于AA。MDS、CML的RDW-CV高于AL。MDS的RDW-SD高于AL、CML。5.MDS、AML(非APL)的预后危险度分层均与RDW值无关。

郭成英[5](2021)在《胃癌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胃癌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征和寻找便于有效识别与DVT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胃癌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9例,并随机筛选同期单纯胃癌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将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1.胃癌合并DVT组共纳入病历资料完整者69例,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男性43例(占62.3%),女性26例(37.7%),吸烟患者26例(37.7%),合并高血压者25例(36.2%),合并糖尿病6例(8.7%),合并冠心病者8例(11.6%)。按照病理分型,胃腺癌61例(占88.4%),印戒细胞癌1例,小细胞癌1例,其他病理类型6例。35例患者进行了组织分化程度的评定,低分化29例,中-低分化5例,中分化2例。Ⅰ+Ⅰ期8例(11.6%),Ⅳ+Ⅳ期61例(88.4%),其中27例(39.1%)出现远处转移。化疗患者38例(55.1%),其中新辅助化疗8例。65例(占94.1%)DVT发生于胃癌确诊后,其中69.6%发生在确诊6个月内。27例有中心静脉通路保留。临床表现中,仅有16例(23.2%)的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疼痛、肿胀,而53例(占76.8%)的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在69例胃癌合并DVT的发生部位中,双下肢占36.2%,左下肢占29.0%,右下肢占23.2%,左上肢占2.9%,右上肢占8.7%。2.胃癌合并DVT组中血小板、D-二聚体,FD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而白蛋白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显示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为胃癌合并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小板计数是胃癌合并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血小板计数升高的胃癌患者,需关注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2.胃癌患者在确诊6个月内发生DVT的风险较高,且以无症状者居多,在临床中应及时评估胃癌患者发生DVT的风险。

曹嘉铭[6](2021)在《血浆有核细胞数及凝血功能与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证明Khorana风险模型不足以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进行预测。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参数,研究血浆有核细胞数及凝血功能与肿瘤高凝状态的相关性。筛选可作为肿瘤高凝状态的预测指标,为肿瘤高凝状态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2018年1月2日至2019年9月9日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1524例,收集患者临床诊断、身高、体重、入院后行抗肿瘤治疗前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筛选出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4例和恶性肿瘤无血栓征象患者1500例。应用Khorana评分对每例患者进行打分,并按不同得分对病例进行分组,应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证明不同组别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而证明Khorana评分不足以对肿瘤患者高凝状态进行预测。2.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单纯恶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VTE)组”两组。依次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筛选出存在显着差异指标。再针对存在显着性差异的指标按“指标正常”、“指标异常”进行分组,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血栓发生与指标异常的相关性,筛选出二者存在相关性指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性指标是否是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1.Khorana评分与血栓发生的关系:0分和3分组、1分和2分组之间血栓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2.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单纯恶性肿瘤患者比较后显示,在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小板分布宽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3.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凝血酶原活动度(OR=1.053)和血红蛋白(OR=1.031)是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Khorana评分不足以对肿瘤患者高凝状态进行预测,需补充其他因素完善风险评估模型。2.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血红蛋白是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血红蛋白可作为肿瘤高凝状态的预测指标。3.部分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并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可能与瘤种、治疗周期数、血栓存在时长及治疗方案有关,且部分患者可能合并无症状血栓。临床上亟待更灵敏的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并应重视患者与血栓相关的临床征象及影像学检查。

范丹丹[7](2020)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经骨髓细胞学及分子学确诊的初诊CML-CP患者64例,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及临床资料均完整,收集性别、年龄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数据。确诊6个月内接受伊马替尼(IM)作为初始治疗,并随访至少3个月。对照组64例源于本院健康体检者,均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对纳入病例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31日。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RDW对CML-CP是否有辅助诊断价值,Kaplan-Meier法用于对OS、PFS、EFS的预后估计,比较两组生存率时,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64例初诊CML-CP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7例,男:女=1.37:1,中位年龄47岁(23岁-71岁)。64例健康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25例,男:女=1.56:1,中位年龄48岁(24岁-70岁)。两组性别及年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4例初诊CML-CP患者中,白细胞增高64例,占100%,其中超过100×109/L的患者40例,占62.5%。血小板增高及正常各有35例(54.69%)和29例(45.31%)。红细胞正常及减少各有24例(37.5%)和40例(62.5%)。(3)初诊CML-CP患者的R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46±3.24与13.39±0.87),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CML-CP组与健康对照组MCV、MCH和MCHC比较分别为(91.50±4.06与92.66±3.95;29.73±1.39与30.25±1.68;334.98±10.89与338.25±7.98),以上三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ML-CP组H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91.84±9.79与128.47±8.8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RDW对CML-CP具有辅助诊断价值。(5)初诊CML-CP患者的RDW与性别、较高WBC计数、较低HB计数、较高MCH、MCHC、脾大及EUTOS评分相关(P<0.05);而与年龄、MCV、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Sokal评分及Hasford评分无关(P>0.05)。(6)64例初诊CML-CP患者中,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RDW值均低于最初诊断时RDW值(15.93±2.11与18.46±3.24;13.93±1.06与18.46±3.24;13.44±0.90与18.46±3.24)。三者均P<0.001,具有显着性差异。(7)64例初诊CML-CP患者,高RDW组相比低RDW组患者,对IM治疗反应较差,尤其是与3个月及6个治疗反应相关(P<0.05),但与12个月时治疗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位随访期38.5个月(范围=3-72月)。高RDW组和低RDW组5年OS分别为69.3%和1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高RDW组和低RDW组5年PFS分别为64.8%和1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高RDW组和低RDW组5年EFS分别为和53.5%和1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1)RDW对CML-CP具有辅助诊断价值。(2)初诊CML-CP患者RDW值可以预测IM治疗反应,RDW值越高,IM治疗反应越差,尤其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3)初诊CML-CP患者RDW值可以预测预后,RDW值越高,5年OS、PFS、EFS越差。

周易[8](2020)在《乳腺癌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围化疗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本研究目的在于从中医角度探讨乳腺癌(乳岩)的发病、进展及转归,并将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TNM分期、组织学分级、饮食因素、生化指标相结合,揭示其内在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文献研究:本研究从古代文献入手分析中医乳岩(乳腺癌)的病因、病传及形成,并以此及乳腺癌中医诊断参考标准、现今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等为依据,确立可用于乳腺癌临床研究的中医证型,为接下来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基础。(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通过《乳腺癌临床信息采集表》(术前、术后、围化疗期),对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南昌市第三医院乳腺Ⅰ科经乳腺穿刺活检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共计102例)进行调查,采集乳腺癌患者的不同阶段中医四诊信息、分子分型(免疫组化)、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临床生化指标及其它相关信息。然后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对采集到的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辨证组合,通过描述性统计及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中医基础证型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免疫组化)、TNM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饮食因素的关系,然后对乳腺癌三个阶段(术前、术后、围化疗期)中医基础证型与相应临床生化客观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研究乳腺癌中医基础证型与临床生化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其相关程度用OR值表述。结果文献研究:乳腺癌(乳岩)实则是一种好发于乳部,状如岩穴的痈疽,其具体形成过程亦与痈疽类似。正气的盛衰在乳岩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至关重要。另外,外感表证是影响乳岩形成的一个重要病因。内伤方面除情志因素外,牛奶、冰品等饮食习惯也是影响乳岩形成的重要内伤病因。同时,确立了十大可用于乳腺癌临床研究的中医基础证型,分别为血虚证、血瘀证、表证、气虚证、气郁证、阴虚证、实热证、阳虚证、痰湿证和实寒证,并采用基础证型组合的形式对每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最大程度确保后续临床研究中证型的准确性和研究的客观性。临床研究:(1)术前中医基础证型在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分布:Lunimal A型:气郁(占91.3%)、实热(占69.6%);Lunimal B1型:气郁(占78.8%)、实热(占69.7%);Lunimal B2型:气郁(占78.6%)、实热(占71.4%);HER-2过表达型:气郁(占93.3%)、气虚和痰湿(各占66.7%);三阴型(基底样型):气郁(占94.1%)、痰湿、实热和血瘀(各占64.7%)。(2)术前中医基础证型在乳腺癌TNM分期中的分布:I期:气郁(占83.9%)、实热和痰湿(各占67.7%);Ⅱ期:气郁(占87.7%)、实热(占71.9%);Ⅲ期:气郁(占85.7%)、血瘀(占78.6%)。(3)术前中医基础证型在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中的分布:由于1级样本量过少,故不予统计;2级:气郁(占87.9%)、实热(占69%);3级:气郁(占83.7%)、痰湿和实热(各占65.1%)。(4)术前各中医基础证型与分子分型(免疫组化)、TNM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得出Lunimal A型和非Lunimal A型两组仅阳虚证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nimal B1型和非Lunimal B1型、Lunimal B2型和非Lunimal B2型、HER-2过表达型与非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和非三阴型与十类中医基础证型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和HER-2(-)两组仅气虚证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中,各组分别与十类中医基础证型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前中医基础证型在饮食因素中的分布:牛奶:气郁(占86.7%)、痰湿(占66.7%)、实热(占63.3%);冰品:气郁(占84.8%)、血瘀、实热和痰湿(各占60.6%);辛辣饮食:气郁(占81.6%)、实热(占65.8%)、血瘀(占57.9%)。(6)术前各中医证型与饮食因素的关系:牛奶和非牛奶、冰品和非冰品仅实寒证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辣油腻饮食和非辛辣油腻饮食仅阳虚证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奶和非牛奶、冰品和非冰品、辛辣油腻饮食和非辛辣油腻饮食与其余中医基础证型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前、术后、围化疗期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52.25土10.944)岁,40-50岁是患乳腺癌的危险年龄段,患者最多(占37.3%)。三个阶段(术前、术后、围化疗期)十类基础证型排在前四的分别是,术前:气郁(86.2%)、实热(67.6%)、血瘀(60.8%)、痰湿(56.9%);术后:痰湿(68.6%)、气虚(65.7%)、血瘀(53.9%)、气郁(37.3%);围化疗期:气虚(75.5%)、痰湿(59.8%)、气郁(51.0%)、血虚(42.2%)。(8)乳腺癌中医基础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血虚证:R值BExp O))((由高到低依次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9.57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上升(0.418)、红细胞上升(0.169);血瘀证:R值BExp O))((由高到低依次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升(11.093)、血红蛋白上升(0.423);表证:R值BExp O))((为红细胞上升(15.361);气虚证:R值BExp O))((由高到低依次为甘油三酯上升(0.40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上升(0.297)、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升(0.291)、红细胞下降(0.174);气郁证:R值BExp O))((由高到低依次为谷氨酰转肽酶上升(0.120)、补体C1q下降(0.094)、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下降(0.081)、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0.062);阴虚证:R值BExp O))((为CRP上升(0.310);实热:R值BExp O))((为乳酸脱氢酶上升(0.523);阳虚证:R值BExp O))((高到低依次为红细胞下降(11.732)、羟基丁酸脱氢酶上升(0.266)、补体C1q上升(0.229);痰湿证:R值BExp O))((由高到低依次为载脂蛋白B上升(6.93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上升(2.339);实寒证:R值BExp O))((由高到低依次为甘油三酯上升(4.193)、肌酸激酶上升(0.174)、同型半胱氨酸上升(0.056)。结论(1)乳腺癌术前中医基础证型与分子分型的关系中,Lunimal A型与阳虚证有关,HER-2(+)与气虚证有关,Luminal B2型及HER-2过表达型或与气虚证有关。在乳腺癌术前中医基础证型与饮食因素的关系中,牛乳和冰品与实寒证有关、辛辣饮食与阳虚证有关。(2)乳腺癌中医基础证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中,中性粒细胞上升是乳腺癌血瘀证的显着影响指标;红细胞上升是乳腺癌表证的显着影响指标;红细胞下降是阳虚证的显着影响指标;载脂蛋白B上升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上升是乳腺癌痰湿证的显着影响指标;甘油三酯上升是乳腺癌实寒证的显着影响指标。

尹佳祥[9](2020)在《基于微纳技术实现尺寸过滤和亲和性富集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分离与分析在癌症早期诊断、分析、治疗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微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CTCs的分离和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然而,现有的微纳技术在捕获肿瘤细胞纯度、小尺寸肿瘤细胞的分离与鉴定及大体积血液样本的处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展。本论文从滤膜上微孔结构的设计、荧光微球介导的肿瘤细胞分离与鉴定、多层滤膜磁分离等思路着手,研究了应用微纳技术制备的过滤装置对CTCs的分离与分析,为微纳技术在癌症诊断和临床试验中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1)四棱台状微孔可以有效提高捕获的肿瘤细胞的纯度基于亲和性的捕获虽然纯度较高,但其通量较低,而且一旦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之类的转化,其捕获效率则大大降低。利用细胞物理特性对血液样本中的CTCs进行分离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过滤,而现阶段研究者制备的各种滤膜分离出的CTCs纯度还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本研究制备了一个集成了硅基滤膜的微流控过滤装置,在用于从全血样品中分离CTCs时表现出了出色的捕获效率和卓越的富集纯度。本研究通过微纳加工制备了四棱台状微腔阵列的硅基滤膜。本研究设计了微孔的结构,以有效富集肿瘤细胞,同时允许血细胞变形并通过。掺入1 m L全血中的MCF-7,SW620和Hela细胞的捕获效率约为80%,而截留在滤膜上的白细胞低于0.003%。此外,这种微流控装置还成功检测到5/6名患者血液样本中的CTCs,每毫升范围为5-86个。这些结果表明,该一次性微流控装置可以有效地富集具有不同大小和各种形态的肿瘤细胞,同时保持高捕获效率和纯度。因此,这种无标记技术可作为通用平台,以促进各种生化应用中CTCs的分析。(2)荧光微球不但有助于提高小尺寸肿瘤细胞的捕获效率,还可以用于肿瘤细胞的鉴定基于尺寸的过滤法分离血液中的CTCs是基于CTCs通常大于血细胞,并且低于预定大小阈值的细胞都可以通过滤膜而被去除。但是有些CTCs的尺寸几乎与白细胞(WBCs)相同甚至更小,因此很难通过尺寸来对其进行分离检测。为此,在我们制备的四棱台状微孔阵列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荧光微球介导的CTCs分离和分析方法。此方法不仅可以对癌症病人血液中的CTCs(特别是小尺寸CTCs)进行分离,而且还可以在无需免疫染色的情况下实现对CTCs的鉴定。该方法使用了可以选择性结合CTCs的抗体功能化荧光聚苯乙烯微球,CTCs和荧光聚苯乙烯微球的结合形成了CTCs和荧光聚苯乙烯微球的复合物,因此CTCs被尺寸放大的同时也被荧光标记。然后使用硅基四棱台状微孔阵列过滤装置可以有效对微球标记的CTCs进行分离,同时允许血细胞变形并通过。使用此方法,在18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15例中分离并检测到CTCs。这种方法将为CTCs的分离和鉴定开辟新的可能性,并可以作为一个多功能平台,促进各种生物医学应用中CTCs的分析。(3)高密度梯度磁场分离装置连续对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分离由于现有技术只能对少量血液(几毫升)进行处理,可能会因为所采集的血液中没有CTCs存在而造成漏检。为此,本研究制备了一种高通量的高密度梯度磁分离装置,用于连续对血液中的CTCs进行分离。在我们先前制备的过滤装置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多层过滤结构。过滤腔室中放置的镍基滤膜的孔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在提高分离效率的同时避免了堵塞。本研究还在镍基滤膜上铺满了功能化的磁珠,使滤膜不再是一个二维的平面,更有利于对CTCs的特异性捕获。实验表明,我们的高密度梯度磁分离装置可以对大体积血液进行处理,有连续对血液中CTCs进行去除而达到切断肿瘤转移途径的潜力。总体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滤膜上的孔结构进行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分离出的肿瘤细胞的纯度,而将功能化的荧光微球与滤膜相结合不但有助于小尺寸肿瘤细胞的分离,而且无需进行免疫染色即可对分离出的肿瘤细胞进行鉴定。通过使用多层滤膜磁分离,可以避免传统单层滤膜处理大量样本溶液时的堵塞现象,有助于获得大量的CTCs样本用于后续的核酸分析和药敏实验,还有望用于连续去除血液中的CTCs从而切断肿瘤转移途径。

毕欢欢[10](2020)在《COPD并肺心病所致心力衰竭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索COPD并肺心病所致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及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呼吸科诊断为COPD合并肺心病的住院患者93例。按照是否发生心衰分为心衰组及非心衰组,COPD并肺心病合并心衰组29例,COPD并肺心病64例。所有的入组患者病例通过统一的病例表,收集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指数),临床特征(住院天数、患病时间、加重时间、住院费用),同时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血生化、入院动脉血气),以及肺功能、心脏彩超、胸部CT相关辅助检查等指标,以Excel表格的形式录入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25.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以ROC曲线检验回归模型预测价值。COPD并肺心病患者的RDW与其他因素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并得出COPD并肺心病所致心力衰竭的并心力衰竭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1.1 一般资料比较心衰组男性27例(93.1%),女性2例(6.9%),非心衰组男性59例(92.2%),女性5例(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年龄66.90±10.57(岁)与非心衰组年龄66.92±9.86(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吸烟指数400±650(支·年/天)与非心衰组450±660(支·年/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间临床特征比较心衰组住院天数、患病时间、加重时间与非心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中的住院费用18671.11 ±7254.28(元)高于非心衰组15286.08±8559.20(元),双下肢水肿(75.9%)高于非心衰组(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心衰组与非心衰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单因素分析发现心衰组的D-D、PLT高于非心衰组,WBC、N%、PCT低于非心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 RDW、RBC、HB、HCT、PT、APTT、HsCRP 高于非心衰组,而ALB、FIB低于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4两组间入院动脉血气及呼吸衰竭类型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动脉血气分析中,心衰组与非心衰组比较,PaCO2[(50.00±13.0)mmHg 与(43.05±16.92)mmHg]、PO2[(65.00±28.10)mmHg 与(53.00±22.83)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I高于非心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与非心衰组比较,Ⅰ型呼吸衰竭率(13.8%与39.1%)、Ⅱ型呼吸衰竭率(75.9%与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间肺功能比较心衰组与非心衰组比较,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36.70±10.45)与(44.80±19.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两组心脏彩超结果比较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右心结构指标比较,右房内径[(45.34±4.75)与(37.81±5.00)mm]、肺动脉压[(68.48±21.83)与(53.25±20.34)mmHg]、右室内径[(30.00±3.00)与(29.00±8.00)m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右室流出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两组间胸部CT影像学提示胸腔积液比较心衰组CT影像学提示胸腔积液(31%)高于非心衰组(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PD并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2.1COPD并肺心病合并心衰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后,得出对COPD并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红细胞分布宽度(OR=1.459,95%CI=1.173-1.814,P=0.001),右房内径(OR=1.327,95%CI=1.034-1.704,P=0.026)。2.2ROC曲线检验RDW预测价值以是否发生心衰作为状态变量,以RDW为检验变量,汇制ROC曲线,以ROC曲线检验回归模型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0.759,(95%CI:0.659-0.859)RDW 以 14.5%为临界值,当RDW>14.5%时,RDW检测COPD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敏感性为79.3%,特异性为62.5%。3.3.COPD并肺心病患者的RDW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RDW和COPD并肺心病患者的年龄、吸烟指数、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患病时间、加重时间、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右室流出道、右室内径、右房内径、EV1/FVCFEV1%预计值、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和COPD并肺心病患者血常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肺动脉压、心衰指标NT-proBNP成正比,与COPD并肺心病患者氧分压、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成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DW、右房内径是COPD并肺心病患者合并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RDW可作为COPD并发心力衰竭的一个血清学检测指标。2.RDW可作为COPD并肺心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粘度增加、低氧血症的评价指标。

二、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前后的血液指标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PICC置管方法:
        1.2.2 一般资料收集:
        1.2.3 血生化指标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个人简介
附录C: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RDW概述
    1.2 RDW与血液系统良性疾病研究进展
    1.3 RDW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研究进展
        1.3.1 RDW与 MDS
        1.3.2 RDW与白血病
        1.3.3 RDW与淋巴瘤
        1.3.4 RDW与多发性骨髓瘤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5 AML(非APL)、MDS预后危险度分层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MDS、AA、AL、CML的 RDW值分布
    3.3 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AL中(ALL/AML)疾病类型与RDW的关系
        3.3.1 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之间的RDW水平比较
        3.3.2 AL中 ALL、AML之间的RDW水平比较
    3.4 MDS、AA、AL、CML的 RDW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3.5 RDW水平在MDS、AA、AL、CML之间的比较
        3.5.1 MDS和AA对比
        3.5.2 MDS和AL对比
        3.5.3 MDS和 CML对比
        3.5.4 AA和AL对比
        3.5.5 AA和CML对比
        3.5.6 AL和CML对比
    3.6 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3.6.1 MDS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3.6.2 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MDS、AA、AL、CML的年龄及与RDW的关系
    4.2 MDS、AA、AL、CML的 RDW水平
    4.3 RDW水平在MDS、AA、AL、CML之间的比较
    4.4 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焦亡及NLRP3炎症小体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胃癌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血浆有核细胞数及凝血功能与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高凝状态形成机制及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病例标准
        1.1.2 排除病例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1.2.2 临床资料收集
        1.2.3 病例分组
        1.2.4 药物治疗
        1.2.5 随访日期
    1.3 诊断分期及治疗反应标准
        1.3.1 CML诊断标准
        1.3.2 CML分期标准
        1.3.3 CML治疗反应定义
        1.3.4 一线TKI治疗CML-CP患者治疗反应评价标准
        1.3.5 TKI治疗反应监测推荐
        1.3.6 安全性评估
        1.3.7 CML-CP三种预后评分系统的公式表达及危险度分层
        1.3.8 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初诊CML-CP患者的WBC、RBC、PLT特点
    2.3 初诊CML-CP患者RDW、MCV、MCH、MCHC、HB的特点
    2.4 RDW的 ROC曲线分析
    2.5 不同组RDW值与初诊CML-CP患者各临床指标、实验室结果之间的比较
    2.6 IM治疗前后RDW值的变化情况
    2.7 初诊CML-CP患者RDW值与IM治疗反应的关系
    2.8 不同RDW组远期疗效比较
3 讨论
4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停止TKI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8)乳腺癌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乳腺癌中医证型相关研究进展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乳腺癌术前中医基础证型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路线图
        2.2 研究对象
        2.3 病例收集
        2.4 研究方法
        2.5 诊断标准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乳腺癌术前中医基础证型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中医证型关系
        4.2 TNM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3 乳腺癌患者饮食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第二章 乳腺癌中医基础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2.5 同临床研究一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中医基础证型分布特点
        3.2 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乳腺癌中医基础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讨论
        4.2 乳腺癌中医基础证型演变规律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2 研究路线图
    附录3 乳腺癌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4 乳腺癌诊断标准
    附录5 中医基础证型诊断标准
个人简历

(9)基于微纳技术实现尺寸过滤和亲和性富集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循环肿瘤细胞概论
    1.2 微纳技术概论
    1.3 基于微纳技术的循环肿瘤细胞分离
        1.3.1 基于物理性质的分离
        1.3.1.1 尺寸和变形性
        1.3.1.2 流体动力学
        1.3.1.3 介电性
        1.3.1.4 声学
        1.3.2 基于亲和性的分离
        1.3.2.1 免疫微珠
        1.3.2.2 微纳结构
    1.4 基于微纳技术的循环肿瘤细胞的分析及应用
        1.4.1 细胞水平的分析
        1.4.1.1 计数
        1.4.1.2 转移性
        1.4.2 分子水平的分析
        1.4.2.1 核酸
        1.4.2.2 蛋白
        1.4.2.3 代谢产物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四棱台状微孔阵列高效捕获具有低背景信号的循环肿瘤细胞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滤膜及滤器的设计及加工
        2.2.4 微孔阵列的功能化
        2.2.5 细胞的培养及样本的制备
        2.2.6 实验方法
        2.2.7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效率与白细胞清除效率的定义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矩形及四棱台状微孔阵列的细胞截留模型
        2.3.2 滤膜上截留细胞的分布模拟
        2.3.3 过滤装置的构建
        2.3.4 微孔阵列的表征及优化
        2.3.5 不同流速条件下对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效率及对白细胞的清除效率
        2.3.6 加标的肿瘤细胞数量和血液稀释倍数对捕获效率的影响
        2.3.7 功能化滤膜与非功能化滤膜的对比
        2.3.8 临床样本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荧光微球介导的尺寸放大法实现循环肿瘤细胞的可视化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滤膜及滤器的设计与加工
        3.2.4 细胞培养和样品的准备
        3.2.5 滤器装置组件的溶血性
        3.2.6 微球的功能化
        3.2.7 细胞与微球的孵育
        3.2.8 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
        3.2.9 细胞染色
        3.2.10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3.2.11 肿瘤细胞捕获效率和白细胞去除率的定义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链霉亲和素修饰微球的表征
        3.3.2 微球及滤器组件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3.3.3 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
        3.3.4 聚苯乙烯微球尺寸对捕获效率的影响
        3.3.5 聚苯乙烯微球浓度对捕获效率的影响
        3.3.6 聚苯乙烯微球与样本孵育时间及孵育时摇晃速率对捕获效率的影响
        3.3.7 微孔宽度的优化
        3.3.8 流速对捕获效率的影响
        3.3.9 滤器装置的灵敏度
        3.3.10 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测试
        3.3.11 临床样本测试
        3.3.12 蛋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密度梯度磁场连续分离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高密度梯度磁场分离装置的设计及加工
        4.2.4 镍网的表征
        4.2.5 高密度梯度磁场分离装置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4.2.6 红细胞裂解
        4.2.7 磁珠的功能化
        4.2.8 细胞培养和样品的准备
        4.2.9 细胞染色
        4.2.10 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效率的定义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镍网的表征
        4.3.2 过滤装置组件的血液相容性
        4.3.3 分离装置的组装和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
        4.3.4 磁珠浓度的优化
        4.3.5 流速的优化
        4.3.6 分离装置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捕获效率
        4.3.7 镍网在过滤装置中的不同放置对捕获效率的影响
        4.3.8 分离装置的灵敏度
        4.3.9 细胞活性
        4.3.10 动物实验
        4.3.11 临床样本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腺癌患者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及核酸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细胞培养
        5.2.4 待检测靶标核酸序列和引物设计及其序列
        5.2.5 DNA样本的提取
        5.2.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CR产物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COPD并肺心病所致心力衰竭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COPD所致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前后的血液指标变化[J]. 韦佳妮,应燕萍,赵慧函,卢婷,文萃. 广西医学, 2021
  • [2]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评估价值[J]. 李玉陶,刘宁洒,徐晓奇,石巧梅,李护君,王莹,闫志凌,徐开林,李振宇. 白血病·淋巴瘤, 2021(06)
  • [3]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D]. 王青青.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分析[D]. 杨明月. 兰州大学, 2021(12)
  • [5]胃癌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郭成英.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血浆有核细胞数及凝血功能与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D]. 曹嘉铭.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D]. 范丹丹.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8]乳腺癌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周易.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9]基于微纳技术实现尺寸过滤和亲和性富集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D]. 尹佳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COPD并肺心病所致心力衰竭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 毕欢欢.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恶性肿瘤患者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