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郑州服装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培育郑州服装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胡源/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

【摘要】河南郑州市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传统的产业基础,理应在服装产业集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然而,现实中的服装产业集群还十分薄弱,还没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集群路径。本文立足于郑州产业实际和集群理论基础之上,对郑州服装产业集群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五大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路径

一、构建产业链接型服装产业集群

集群所专注的至少是一条产业链,往往围绕一种核心产品组织生产,生产链条上的环节就构成了分工明确的企业或企业集群。然而,郑州服装产业的产业链条并不完善。例如,虽然郑州女裤业占据全国行业半壁江山,但布料还得依靠江浙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郑州纺织厂生产的大都是白坯布,需要到南方进行染整后才能作为服装业的原料。郑州根据这一情况,应以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为核心,加强纺织服装企业间的关联度,着力培育郑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中,围绕郑州的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着重发挥相关中小企业的作用,做人、做长纺织服装产业链。

郑州棉纺织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仍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国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今后作为郑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核心—棉纺织企业,政府仍然要积极大力扶持发展,培育企业品牌,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使整个郑州的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区域品牌。当区域品牌形成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纺织服装企业在郑州聚集和发展。

现阶段郑州大中型印染、服装、针织企业处于破产、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造成郑州纺织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严重阻碍郑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现有的印染和服装等企业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结合企业改制工作,对落后设备进行更新改造,通过招商、转制等措施扶持印染企业从新发展,把中断的产业链重新连接起来。同时加强流通领域建设,开辟辅料市场,给予外省来郑的服装辅配生产企业、供应商以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加快服装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服装业的崛起,改变郑州棉纺织一枝独秀的局面,促进纺织产业链的恢复和发展。也可采取以纺织服装产业园为载体策略,以棉纺、服装企业为龙头,发展纺织、织造、印染、针织、纺机、技术开发、物流为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工业园区,加速推进形成服装、服饰的信息、研发、设计、织造、展示、销售、物流、培训等中心的形成,并以此为基点构筑郑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企业间的联合协作,积极引导纺织服装优势骨干企业,通过联合、收购、兼并、嫁接、参股、控股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地方政府应出台鼓励政策倡导企业间通过虚拟联合等形式,逐步改变纺织服装产业小、散、弱的局面,通过有组织的重组加强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品牌。

二、专业市场主导型服装产业集群

专业市场主导型集群模式,由市场机制起作用而自发形成。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上是在市场与产业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政府干预极少。集群产生的驱动力自下而上,通过企业对集群利益的追逐自发地形成。因此,集群发展对市场机制的依耐性就很强;第二,专业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数是从以私有产权为生体的家庭工业起步,由于家庭企业的资金投入量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限制,只能选择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准入门坎较低的服装、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方向。这就决定了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在产权上以非公有经济为主体,产业技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特点。集群内的企业规模较小、自主性强,竞争激烈;第三,外部的政策作用对集群的成长、演化的影响是间接的、辅助的、只能通过调节有利及制约因素来实现。而且调节作用往往表现为集群出现后的事后调节。

从中国现有的专业市场与纺织服装产业的关系来看,纺织专业批发市场可分成二类:第一类纺织专业市场。主要为当地发达的下游产业提供原料,如温州河通桥鞋料市场、温州精纺市场;第二类专业市场主要为当地发达的产业提供销售渠道,如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沙溪休闲服装城、中国南海国际内衣城等等;第三类专业市场既为当地发达的下游产业提供原料又为当地发达的产业提供销售渠道。

目前,郑州主要的是第二类专业市场,如郑州的火车站服装商业集聚区。但经由郑州服装专业市场形成的产业集群,其功能仅局限于批发流通方面,其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作用是有限的,因此,郑州的服装专业市场应向综合型、多功能型发展。郑州应该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同时,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郑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性服装产业集群

构建性集群是指主要通过政府的参与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一种模式。该种模式主要出现在日本、台湾、韩国、印度等经济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实践中,其往往依靠中央、地方政府的特殊优惠政策引导制定区域性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施过程,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以利益驱动企业进入,实现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欧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市场自动选择的长期性使得关联性产业集群的发展。但对后发国家来说,则变成痛苦而难以忍受的漫长过程。要摆脱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约束,实现经济发展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的造成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集群,逐步培育起本地的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

产业园区是构建性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途径。产业园区最可以集中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并能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河南各级政府应集中有限资源,优先进行产业园区建设,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产业的集聚。具体看来,政府可以通过建设科技园、工业园区、开发区等政策,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各类园区集聚。各级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园区工作小组,负责园区的规划和决策,通过社会、集体和企业或个人三方集资,组建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业主开发制,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地方政府作为园区发展的长期规划者,不仅要为入园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还要在价格、税费减免、融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例如,郑州的元通纺织城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元通纺织城总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是集交易区、仓储区、中转区、运输区、网络交易厅、管理、办公、住宿、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元通纺织城建成前后,中原区远赴江浙一带招商,以优惠的条件与良好的规划吸引他们前来投资建厂。届时,棉纺厂、印染厂、织布厂等诸多初、深加工纺织企业,遍布在纺织品交易市场周边。前店后厂,纺织产业园区将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链。所有的成品、半成品均可借助纺织品交易市场这个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四、外商投资带动形成的服装产业集群

该模式形成与国际资本流动有关,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方法是吸引外资,在特定领域中,吸引几家大型跨国企业进入,会引来更多外商,“串”起了一批企业,形成跨国公司的客户链,进而带动当地各类产业的发展。郑州服装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雄厚,技术水平有限等,是阻碍服装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通过外商投资,有望解决上述难题,并带动服装产业的集群。一般来说,郑州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模式,各地方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加以选择。

(1)外资跟进扎堆型集群。它是指当地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税收优惠等低成本区位优势吸引前期外资公司的迁入,由于风险和前期进入的信息成本的减少,继而引发后期外资公司的跟进,致使外资企业空间扎堆,待规模达到较大数量而产生集聚效应;(2)集群式迁入复制型集群。它是指由一批相关产业的跨国企业作为原发者,通过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建立和发展起一个上下游配套较齐全的新兴产业集群,随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相关产业的跨国企业以及本地企业、当地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也逐渐沿着该产业链鱼贯而入形成的集群共同体;(3)外资嫁接参与型集群。它是指定向引进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甚至已产生集群效应的外资项目进入当地已经存在的相关产业集群区域。这种模式的运行一般与地方技术的改造、产业结构的升级相挂钩,并且通常出现在经济较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但是,该模式也包含着某些潜在风险。例如,当外资进入本地产业群后,外资企业凭借他的市场优势可能会诱导本地企业围绕它形成产业集群,于是进而会改变原有的市场竞争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因此,本地企业必须要做大做强自身产业链中本位工作,主动嫁接外资,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前后向联系,促进双方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以及技术创新方面的竞争与合作,促进内外资的真正有效融合。

五、核心品牌企业带动模式服装产业集群

该模式是以一批具有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名牌大企业,他们规模较大、创新和竞争力较强、与外界联系较广,进而又带动了一大批进行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二者有机构成一个大中小企业共生互助、协调发展的产业群落,例如福建泉州的服装产业集群。泉州服装纺织产业集群已形成拥有一条集服装生产、面料辅料生产、服饰配件生产、产品开发销售等为一体的相当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该区域拥有近万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涵盖纺织、漂染、成衣加工生产、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集群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服装品牌,其中中国驰名商标有10个,福建省著名商标40多个,中国名牌4个,福建省名牌有40多个,如大家熟悉的七匹狼、柒牌、九牧王、利郎、拼牌、虎都、帝牌、爱登堡。

而郑州的现实是,虽然有一些企业的产品牌子比较响,但畅销国内市场的服装品牌寥寥无几,驰名商标的数量更是为零,这不利于核心品牌企业的壮大和凝聚力的增强,也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例如,郑州女裤在走出由零售转向生产的第一步后,没有迅速跟上产业转型的节奏,发展变缓。浙江、上海等地的服装生产企业逐步打响了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而郑州女裤却仍在以销量取胜。称雄全国的郑州女裤在郑州本地极少有品牌进入大型商场,每条的零售价多在70元-200元,生产利润也不过五六元。而在大商场内,广东、福建的品牌裤每条至少在二三百元以上。尽管郑州已有梦舒雅、娅丽达等一批业内知名的品牌,但整体影响力及对消费者的号召力仍十分有限。郑州女裤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品位和档次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其品牌的知名度、品牌文化、档次都偏重于低档化,与大商场的定位严重不符,而且其产品基本上都是单品,没有形成系列,也不利于销售。

产业集群是区位品牌的象征,比如瑞士的手表、巴黎的时装等。特色产业集群本身在本产业方面的声誉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能够把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联结成较紧密的团体,集群内企业相互产生影响,从而形成集群加速发展的趋势,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作用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系列化服务,有利于加强区域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李沭沅.对构建郑州服装产业集群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118-119.

[2]段文平,管荣伟.提升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8(6):84-85.

[3]孔喜梅.河南服装产业集群的优势培育与政府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8):84-87.

[4]刘阳,刘银燕.郑州女裤业发展反思[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2007(5)

[5]杨贞.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的选择与发展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121-125

标签:;  ;  ;  

培育郑州服装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