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比较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比较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人民医院麻醉科青海西宁8101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66例接受单次腰麻下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的腹横肌平面阻滞效果,其中包括A、B两组,各33例,A组(0.5罗哌卡因3mg/kg)、B组(0.5%罗哌卡因1.5mg/kg);分析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与72h内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继而分析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A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辅助药物应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给予0.5罗哌卡因(3mg/kg)效果显著,能有效发挥理想的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168-02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日益完善,许多产妇因不堪自然分娩时的疼痛反应,近年来临床上的剖宫产率正在不断上升,目前以椎管内剖宫产麻醉方式较为主流,因此术后镇痛通常也采用椎管内镇痛的方式,但因受到国内药物制作工艺的影响,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经临床研究报道显示,罗哌卡因在其中有十分理想的临床疗效,为探析其具体效果,本次研究分析其不同剂量下的镇痛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66例接受单次腰麻下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的腹横肌平面阻滞效果,其中包括A、B两组,各33例,A组(0.5罗哌卡因3mg/kg),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8.5±3.5)岁,平均体重(73.5±10.5)kg,平均孕周(36.5±4.5)周;B组(0.5%罗哌卡因1.5mg/kg),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9.0±3.5)岁,平均体重(73.8±10.2)kg,平均孕周(37.0±4.5)周;所有产妇均已通过临床诊断,确定其符合剖宫产手术标准,无手术禁忌,排除严重器官器质性疾病者及慢性疾病者,临床资料完整,手术时间、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对比无差异,产妇家属已对本次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P>0.05,可对比。

1.2方法

选择腰3~4棘突间隙开展单次腰麻操作,麻醉平面为胸椎体,术后8h内给予没洛昔康片剂(15mg/次),持续用药至术后24h为止。术后常规铺巾,选择BK便携式彩色超声仪,调整线阵探头频率为4~12Hz,同时将探头以腔镜套进行包裹,将超声探头置于前侧腹壁腋中线位置,待其可见清晰腹横肌图像后,以平面内现象技术穿刺两侧,予以局部麻醉,以水分离技术确定腹横肌平面,分别以A组(0.5罗哌卡因3mg/kg)、B组(0.5%罗哌卡因1.5mg/kg)的标准给药,观察其药业扩散程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观察时间分别为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及术后18h;分别对比不同时间的镇痛效果;同时对比72h内辅助镇痛用药情况,观察时间段包括24h以内、24~48h之间、48~72h之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描述采用(%)或(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t检验计量资料,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对比

A组产妇术后6h、12h、24h、48h等时段NRS评分分别为(1.92±1.80)分、(3.25±2.23)分、(3.72±1.63)分、(3.99±1.82)分;B组产妇术后6h、12h、24h、48h等时段NRS评分为(3.82±3.51)分、(4.12±2.53)分、(4.99±2.35)分、(4.35±2.67)分;经研究对比可见,各时段A组产妇镇痛效果显著优于B组,(t=4.934,P=0.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产妇72h内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比

A组产妇24h以内共3例(9.0%)、24~48h之间共5例(15.1%)、48~72h之间共6例(18.1%);B组产妇24h以内共6例(18.1%)、24~48h之间共10例(30.3%)、48~72h之间共10例(30.3%);组间对比,(χ2=4.821、5.387、5.684;P=0.008、0.004、0.004);A组产妇辅助镇痛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横肌平面阻滞是指通过侧腹壁的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的神经筋膜层注射局麻药来阻滞支配正中腹壁的神经,以此缓解患者腹部的疼痛感;其会痲痹腹壁的周边神经阻滞,因腹部前外侧的肌肉由外及里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肌肉之间为筋膜层;故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的平面通常被统称为TAP,前腹部皮肤、肌肉及壁层腹膜由T7~L1脊神经前支支配,这些脊神经离开椎间孔后发出前支穿过侧腹壁肌肉,沿腹横肌平面走行支配前腹部肌肉和皮肤;T7~T9前支由腋前线内侧进入TAP层,T9~L1前支则在腋前线外侧走行进入TAP层[2]。临床研究早有共识,术后48h内TAP大剂量可有效降低产妇的术后疼痛效果,其中以6~12h为最佳时期范围,临床上传统镇痛渠道为静脉自控,其不仅具有较大的医疗成本,且管理复杂,镇痛效果不佳。罗哌卡因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有效推广,其属于典型的单一对映结构体(S形)长效酰胺类局麻药,能够有效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的作用,罗哌卡因相较于其他镇痛类药物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其脂溶性大于利多卡因但小于布比卡因,其蛋白结合率为94%,麻醉强度是普鲁卡因的8倍,作用时效是普鲁卡因的4~8倍;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兴奋双相作用,麻醉效果较为理想[3]。

本次研究发现,针对剖宫产产妇给予0.5罗哌卡因(3mg/kg)效果显著,能有效发挥理想的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操作便捷,适合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温泉,颜成果.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3):166-168.

[2]张彩举.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74-75.

[3]贺淑君,雷波,王雷,etal.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7,13(1):26-29.

标签:;  ;  ;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