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可塑性论文_焦德志,于欣宇,王昱深,潘林,杨允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可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塑性,生态,根系,种群,声波,性状,芦苇。

生态可塑性论文文献综述

焦德志,于欣宇,王昱深,潘林,杨允菲[1](2019)在《扎龙湿地芦苇分株生态可塑性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扎龙湿地的芦苇既可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也可形成不同群落斑块。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对湿地内水生生境、湿生生境、旱生生境和盐碱生境芦苇种群分株高度和生物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6—10月份,4个生境芦苇种群分株高度及生物量均以水生生境最高,盐碱生境最低,水生生境株高为盐碱生境的1.5—2.3倍,分株生物量为2.0—5.1倍,生境间的差异性以及差异序位均相对稳定。4个生境株高生境间变异系数(19.45%—31.56%)均高于生境内变异系数(8.07%—17.61%),分株高度在生境间的可塑性更大;分株生物量中水生生境、湿生生境和盐碱生境3个生境间的变异系数(33.43%—55.61%)均低于生境内变异系数(44.85%—79.82%),分株生物量在生境内的可塑性更大。不同生境条件下芦苇种群分株,在生长和生产上均存在较大的生态可塑性,表现出明显的环境效应,其中土壤含水量是该地区芦苇分株生态可塑性变异的主要驱动因子(R>0.80),为正向驱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磊[2](2014)在《大趾鼠耳蝠声波发育、多样性及其生态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鼠耳蝠属(Myoti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略需关注种(Least Concern)物种。主要栖息于阴冷潮湿的山洞中,自然情况下约有上千只个体集群栖息。本论文针对蝙蝠声学研究领域的交流声波研究热点和行为研究的难点问题,选择以高度集群栖息方式和调频型回声定位声波的大趾鼠耳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开展了幼蝠声波发育、成蝠交流声波多样性和回声定位声波可塑性叁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吉林省集安市治安村大砬子洞内的大趾鼠耳蝠幼蝠出生时间约为每年的7月初,利用标记重捕法收集幼蝠声波,翼型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幼蝠只能发出一种多谐波叫声,且主要能量集中在第一谐波。这种用于母婴识别的叫声称为不连续叫声(isolation calls),7天时声波表现出调频型,短持续时间的声波逐渐发育成为后期的回声定位声波。22天时幼蝠可以初次飞行。40天时飞行行为与成蝠不好区分,这时声波为两个谐波,能量集中在第一谐波上,主频明显提高并接近成蝠的主频,持续时间大幅缩短,与成蝠回声定位声波持续时间没有差异。本研究为大趾鼠耳蝠幼蝠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了幼蝠早期的回声定位声波可能是由不连续叫声发育来的。这一结果对解决关于幼蝠发声类型的争议和明确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起源与发声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具有一定意义。同时,结合幼蝠声波与飞行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天时幼蝠的平均翼展,翼面积分别为12-15cm和30-40cm2,22天以前,生长速度较快。22天后,能够在洞内初次飞行,增长率与之前相比降低并达到平稳。40天时翼展达到成蝠的91.9%,翼面积达到成蝠的86.1%,与成蝠翼型无显着差异,幼蝠翼型整个发育期约为40天。在比较叁种拟合生长曲线(Logistic, Gompertz, and von Bertalanffy)中,Logistic方程与翼展和翼面积的吻合度最好。结果意味着可以利用出生日龄估算翼展和翼面积参数,并推测其飞行能力。2.对5只妊娠期大趾鼠耳蝠进行同步录音和录像,记录最后一只个体在接近集群过程发出的交流声波。分析其交流声波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发现大趾鼠耳蝠可以发出4种单音节,10种简单多音节叫声和27种复杂多音节叫声。所有叫声类型均由下调型音节开头,并可以与其它3种音节中一种或两种组成复杂多音节叫声,音节的排列顺序有较稳定的规律。基于此规律,叫声多样性随音节数和音节种类的增减而变化,个体间叫声起始频率和持续时间差异显着。此外,个体重返集群所花费的时间与其交流声波的多样性呈线性负相关。结果显示雌性大趾鼠耳蝠可能为积极传递自身独特信息而发出较丰富的交流声波,这将有利于个体间准确的识别。推测集群下个体识别的选择压力可能驱动发声个体形成多样的交流声波。3.自然条件下,录制了5种不同复杂度的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发出的搜索声波。结果显示声波差异不仅存在于声波频率和持续时间,还包括脉冲各部分调频率的变化,且各部分调频率与生境复杂度正相关。结果说明回声定位声波具有可塑性,大趾鼠耳蝠可以多维的调整脉冲结构来适应周围环境。综上,本论文基于蝙蝠生活史,研究了大趾鼠耳蝠幼蝠声波与飞行的协调发育过程。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多背景下的回放实验,检验声波与行为的关系,这将系统地揭示大趾鼠耳蝠声波的特征及其功能。此外,检验调频率的变化与其行为目的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揭示蝙蝠的听觉神经处理和行为适应性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李连强,卢杰,兰小中[3](2014)在《长鞭红景天种群形态性状及其生态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了解长鞭红景天的形态性状及最适生长地情况,特对藏东南色季拉山6个生境群落的长鞭红景天种群进行形态特征及其生态可塑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长鞭红景天的形态性状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海拔、光照和年龄等条件显着影响长鞭红景天的各种形态指标,各指标变异程度中以花茎数、雌花茎数、花茎环数和主轴基径的变异最为显着,其中海拔较低的113道班主要为方枝柏和山生柳群落类型样地的花茎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由此表明长鞭红景天虽可生长在海拔稍低的环境中,但低海拔不利于长鞭红景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4年12期)

汤袁,卜兆君,陈祥义,李辉,李爽[4](2009)在《长白山金川泥炭地圆叶茅膏菜的生态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圆叶茅膏菜(Drosera rotundifolia)是营养贫乏型泥炭地的典型食虫植物。于2006年9月,应用"固有年际标记"确定长白山金川泥炭地边缘(A)和中心(B)圆叶茅膏菜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其生态可塑性。结果表明,两种群植株分别由5个龄级和4个龄级组成,年龄结构分别呈衰退型和稳定型。两个种群平均高度相差35.9%(nA=80,nB=110,P<0.01),泥炭地边缘的生境更有利于植株高度的生长。各龄植株的平均高度均随龄级增加而呈相似线性增长规律(nA=80,nB=110,P<0.05)。泥炭地边缘植株平均叶长、叶宽、叶柄长均高于中心(nA=74,nB=104,P<0.01),而叶片表面的触毛密度则相反,泥炭地边缘植株的触毛密度显着低于中心(nA=74,nB=104,P<0.01)。由于泥炭地边缘较中心生境土壤养分丰富,昆虫数量多,光竞争强烈,导致圆叶茅膏菜在植株高度、叶片形态、触毛密度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生态可塑性,高生态可塑性应是圆叶茅膏菜种群适应泥炭地异质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林红梅,韩忠明,吴劲松,杨利民[5](2006)在《粗茎鳞毛蕨种群形态性状及其生态可塑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吉林省东部山区的3个粗茎鳞毛蕨种群进行了形态特征及其生态可塑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和光照条件显着影响粗茎鳞毛蕨种群的株高、冠幅、叶片数量、叶片宽度、孢子叶数等形态指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形态指标在种群间的差异程度依次为株高>冠幅>孢子叶数>叶数>叶宽。可见,不同光环境对粗茎鳞毛蕨种群的株高影响最大,对其繁殖能力也有较大影响,而对叶片数量和叶片宽度影响最小。尽管粗茎鳞毛蕨常生长在林下,有一定的耐阴性,但是过阴环境不利于粗茎鳞毛蕨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更新。(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张剑[6](2005)在《松嫩草甸水淹恢复演替系列群落芦苇种群的生态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芦苇是根茎型无性系禾本科植物,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通过对松嫩草甸 4 个样地不同生长时期芦苇种群的调查和测定,对芦苇种群的生态可塑性和生长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淹持续时间的延长,芦苇种群各特征的空间动态变化各不相同,受环境影响较大。种群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水淹时间最长的样地 4,密度与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样地3,而水淹时间最短的样地 1 分别为叁者的最低点。芦苇种群的分株高度,地上生物量,茎和叶生物量等分株构件数量特征均随水淹强度的加重呈现依次递增的变化规律,并且在各自的样地内差异极显着(p<0.01),在不同的样地间大体差异显着(p<0.05)。芦苇种群分株构件的生态可塑性大体呈现时期内小于时期间,样地间小于时期间。在 6 月和 8 月的生长期里大体呈现样地内小于样地间,而 7 月基本表现为样地内大于样地间。在样地内和样地间,时期内和时期间均表现为分株高度的生态可塑性远远小于分株生物量,芦苇种群分株生物量对环境变化响应的敏感度要远高于分株高度。随着芦苇分株高度的增加,芦苇叶生物量分配呈递减趋势,茎生物量分配则呈递增趋势,茎生物量分配在样地 4 的各个生长期内达到最高,分别为 49.30%、56.31%和62.71%。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在种群间的差异小于种群内的差异,种群间相对稳定。 不同样地芦苇种群分株构件的生物量均随着分株高度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形式增长,且茎生物量的增长速率显着高于叶生物量的增长速率,芦苇种群全体拟合方程的确定系数 R2在 27.21%~95.17%之间,相关系数 r 在 0.5216~0.9756 之间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芦苇分株在增高和增重上大体上具有较稳定的异速生长规律。不同样地芦苇种群分株构件的生物量均随着分株生物量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形式增长,茎生物量拟合方程的确定系数 R2 在 69.95%~97.46%之间,叶生物量的 R2 在69.62%~98.51%之间。各样地茎生物量增长速率幂值 b 极为相似,在 0.858~1.2074 之间,而叶生物量的增长速率幂值在 0.8094~1.2312 之间,两组幂值 b 均接近 1。不同取样时期各样地芦苇分株增重与各组分增重之间呈较为稳定的异速生长规律。(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王孝安,王志高,肖娅萍,段仁燕,赵相健[7](2005)在《秦岭山地太白红杉种群种实性状的生态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太白红杉6个种群中13个种实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太白红杉种实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广泛的变异,除种子宽和种鳞宽的差异在种群间不显着外,其它11个性状在种群间差异均极显着;种群间种鳞长、种鳞宽、球果长宽比、种翅长和种翅宽的变异程度比种群内大,其它8个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程度比种群间大.海拔对太白红杉种实性状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种子宽、种鳞长、种翅宽、种鳞宽、球果长、球果宽和种鳞数与海拔呈负相关,种子宽和球果宽相关性显着,种鳞长、种翅宽、种鳞宽、球果长和种鳞数相关性极显着;坡度与种鳞长宽比呈负相关;年降水与球果宽呈正相关.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与海拔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杨利民[8](2003)在《中国东北样带草原段关键种——羊草茎、叶显微结构的生态可塑性及群落功能群组成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样带是国际地图--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目前,国际上已经设立了15条陆地样带,研究内容涉及环境梯度分析、气候变化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及环境变化、土地利用等与植被变化的对应关系等。沿该陆地样带分布较广的关键种生理适应性等方面对影响其生理功能形态结构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茎、叶等组织功能研究较少。中国东北样带(NECT)是全球陆地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已成为我国生态学、地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平台。本研究以中国东北样带中西段广泛分布的重要关键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羊草茎、叶显微结构的生态可塑性及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进而阐述了羊草适应不同生境条件,特别是适应水分变化的机制,为揭示羊草及其种群、群落乃至以羊草为优势种或建群种的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001年7~8月第3次中国东北样带考察资料,采用高精度Olympus显微镜及C同位素分析技术(δ13C判别值),结合在野外取样过程中测定的样地土壤含水量和海拔高度,以及近十年各样地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气象资料,分析了羊草茎、叶显微结构和水分利用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以羊草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无牧和放牧样地群落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功能型组成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羊草叶片表面及内部主要显微结构特征参数各样地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气孔密度与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代表气孔开张程度的气孔长度和宽度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呈线性相关。叶表面角质层厚度与海拔高度变化关系较大,并以上表面角质层厚度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受海拔高度升高引起的紫外线照射增强的影响。运动细胞带宽度占叶面积比虽然与各环境因子关系不很密切,但温度变化的影响较突出,这一显微结构调整与气孔变化构成干旱--高温调节机制。叶片表面毛茸的变化也是非常显着的,但与各环境因子关系密切程度均不大,可以肯定的是在土壤水分状况较好的生境下羊草叶片表面毛茸密度及长度明显增加,而一些干旱生境中常表现为毛茸较少、较短,个别样地基本没有发育较好的毛茸。总体上看,羊草叶片对干旱化的形态结构调整以气孔密度和开张程度的变化最大,是羊草叶片调节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适应性生态可塑性调整。与叶片相比,羊草茎横切面结构特征的变化与各环境因子关系的显着性不是很强,但各样地间的差异是比较显着的,许多结构调整可能与土壤养分条件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如茎秆粗度变化、基本薄壁组织厚度和中央空腔(髓腔)直径的变化等,但本研究未能涉及这方面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羊草水分利用效率与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随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带常 AbstraCt The terrestrial transeet researehes 15 an effeetive Platform for global ehange study sPonsored bythe Inteoational GeosPhere一BiosPhere Programmer(IGBP).At Present,there are 1 5 terrestrialtranseets in the world,and many exPeriments were eonducted along the transeets.Most of thesestudies have foeused on environmentalgradient analysis,effeets of elimate on Primary Produetions,and relation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elimate ehanges and land use.Studies on PhysiologiealadaPtation of some key stone sPecies to elimate change were more,but studies on theirmiero一struetural adaptation were less.Studies on Plant stomatal density were more,but studies onelse micro一strueture of stem and leaf were less. Northeast China Transeet(NECT)15 one ofthe terrestrial transeets in the world and has beeomean imPortant study PlatformofeeologyandgeographyinChina.ManyexPerimentswereeonduetedbased on Northeast China Transeet for many years.Here we aimed at an key stone sPeeies,Leymuschinensis distributing widely along the west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Transeet,and studiedmiero一struetural eco一Plasticity of stem and leaf of Leymus chinensis and relations with water useeffieieney,and then analysed the meehanism of Leymus chinensis adapting different habitats andesPeeially water ehange of habitats,and then offered some theoretieal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develoPmental trends of Leymus chinensis and its dominated PoPulantions,eommunities andecosystemS. On the basis of the third field survey of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in July一August,2001,usinghigh Preeise OlymPus mieroscoPe and C isotoPes teelmology, we analysed relations betweenmicro一strueture of stems and leaves,water一use effieieney of Leymus chinensis and environmentalfaetors ineluding 5011 water,altitude,mea(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3-06-01)

杨允菲,李建东[9](2001)在《东北草原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草 ( 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优良牧草。经过对东北草原 3个固定样地连续 1 2 a,分别随机取样 1 0 0个穗状花序的调查和测定 ,将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且分别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羊草种群的单穗长度、小穗数和小花数的生态可塑性变化在样地内和样地间 ,以及年度内和年度间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其中 ,均表现为年度内大于年度间 ,样地内大于样地间 ,样地间大于年度间。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均与形成性状的生育期 ,及其以前各生育期不同阶段的光照时间、积温、降水量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在整个冬性枝条生长发育期 ,较多的降水、较少的光照时间和较低的积温将对翌年幼穗分化及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较少的降水、较多的光照时间和较高的积温则有不利影响 ;从拔节到抽穗阶段较多的降水对幼穗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从返青到抽穗不同阶段较高的积温和较多的光照、以及返青初期较多的降水量则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气候因子对羊草种群幼穗分化滞后效应的生态时间差可长达 1 0个月(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麦来·斯拉木[10](1995)在《植物根系的生态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系的生态可塑性I.O.巴吐宁,麦来·斯拉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所,乌鲁木齐,830011)WeaverJ.E.1920年描述过从密苏里平原到悬崖植物根系的可塑性表现。例如,Andropogonscopariae...(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1995年02期)

生态可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鼠耳蝠属(Myoti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略需关注种(Least Concern)物种。主要栖息于阴冷潮湿的山洞中,自然情况下约有上千只个体集群栖息。本论文针对蝙蝠声学研究领域的交流声波研究热点和行为研究的难点问题,选择以高度集群栖息方式和调频型回声定位声波的大趾鼠耳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开展了幼蝠声波发育、成蝠交流声波多样性和回声定位声波可塑性叁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吉林省集安市治安村大砬子洞内的大趾鼠耳蝠幼蝠出生时间约为每年的7月初,利用标记重捕法收集幼蝠声波,翼型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幼蝠只能发出一种多谐波叫声,且主要能量集中在第一谐波。这种用于母婴识别的叫声称为不连续叫声(isolation calls),7天时声波表现出调频型,短持续时间的声波逐渐发育成为后期的回声定位声波。22天时幼蝠可以初次飞行。40天时飞行行为与成蝠不好区分,这时声波为两个谐波,能量集中在第一谐波上,主频明显提高并接近成蝠的主频,持续时间大幅缩短,与成蝠回声定位声波持续时间没有差异。本研究为大趾鼠耳蝠幼蝠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了幼蝠早期的回声定位声波可能是由不连续叫声发育来的。这一结果对解决关于幼蝠发声类型的争议和明确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起源与发声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具有一定意义。同时,结合幼蝠声波与飞行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天时幼蝠的平均翼展,翼面积分别为12-15cm和30-40cm2,22天以前,生长速度较快。22天后,能够在洞内初次飞行,增长率与之前相比降低并达到平稳。40天时翼展达到成蝠的91.9%,翼面积达到成蝠的86.1%,与成蝠翼型无显着差异,幼蝠翼型整个发育期约为40天。在比较叁种拟合生长曲线(Logistic, Gompertz, and von Bertalanffy)中,Logistic方程与翼展和翼面积的吻合度最好。结果意味着可以利用出生日龄估算翼展和翼面积参数,并推测其飞行能力。2.对5只妊娠期大趾鼠耳蝠进行同步录音和录像,记录最后一只个体在接近集群过程发出的交流声波。分析其交流声波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发现大趾鼠耳蝠可以发出4种单音节,10种简单多音节叫声和27种复杂多音节叫声。所有叫声类型均由下调型音节开头,并可以与其它3种音节中一种或两种组成复杂多音节叫声,音节的排列顺序有较稳定的规律。基于此规律,叫声多样性随音节数和音节种类的增减而变化,个体间叫声起始频率和持续时间差异显着。此外,个体重返集群所花费的时间与其交流声波的多样性呈线性负相关。结果显示雌性大趾鼠耳蝠可能为积极传递自身独特信息而发出较丰富的交流声波,这将有利于个体间准确的识别。推测集群下个体识别的选择压力可能驱动发声个体形成多样的交流声波。3.自然条件下,录制了5种不同复杂度的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发出的搜索声波。结果显示声波差异不仅存在于声波频率和持续时间,还包括脉冲各部分调频率的变化,且各部分调频率与生境复杂度正相关。结果说明回声定位声波具有可塑性,大趾鼠耳蝠可以多维的调整脉冲结构来适应周围环境。综上,本论文基于蝙蝠生活史,研究了大趾鼠耳蝠幼蝠声波与飞行的协调发育过程。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多背景下的回放实验,检验声波与行为的关系,这将系统地揭示大趾鼠耳蝠声波的特征及其功能。此外,检验调频率的变化与其行为目的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揭示蝙蝠的听觉神经处理和行为适应性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可塑性论文参考文献

[1].焦德志,于欣宇,王昱深,潘林,杨允菲.扎龙湿地芦苇分株生态可塑性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2].王磊.大趾鼠耳蝠声波发育、多样性及其生态可塑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李连强,卢杰,兰小中.长鞭红景天种群形态性状及其生态可塑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

[4].汤袁,卜兆君,陈祥义,李辉,李爽.长白山金川泥炭地圆叶茅膏菜的生态可塑性[J].湿地科学.2009

[5].林红梅,韩忠明,吴劲松,杨利民.粗茎鳞毛蕨种群形态性状及其生态可塑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

[6].张剑.松嫩草甸水淹恢复演替系列群落芦苇种群的生态可塑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7].王孝安,王志高,肖娅萍,段仁燕,赵相健.秦岭山地太白红杉种群种实性状的生态可塑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

[8].杨利民.中国东北样带草原段关键种——羊草茎、叶显微结构的生态可塑性及群落功能群组成和多样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

[9].杨允菲,李建东.东北草原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J].生态学报.2001

[10].麦来·斯拉木.植物根系的生态可塑性[J].干旱区研究.1995

论文知识图

影响甜菜夜蛾暴发成灾的因素金川泥炭地边缘(A)和中心(B)圆叶茅膏...平朔矿区地理位置示意图植物入侵对食物网的3种影响途径

标签:;  ;  ;  ;  ;  ;  ;  

生态可塑性论文_焦德志,于欣宇,王昱深,潘林,杨允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