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问题论文_潘红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当斯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亚当,斯密,重商主义,马克思,国富论,利己主义,国务院。

亚当斯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潘红艳[1](2019)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出口信用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从亚当·斯密的“重商主义”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视域中,出口信用保险发挥功能的场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带一路"是出口信用保险面临的"新常态",除了继续发挥在既存的国际贸易中鼓励出口,为出口企业提供保险保障的功能以外,出口信用保险必须反应和迎合"一带一路"整体运行的步伐。"一带一路"和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共同的功能主义导向,即突破经济自由痼疾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选择和体现。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风险划归成两类:基于国域差别而产生的政治风险;基于出口国的法律、经贸、文化等差异而产生的风险。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经历了政策性主导阶段、政商共存阶段以及政策性职能强化阶段。"一带一路"的出口信用风险因包括恐怖主义风险和国际局势风险。建议以"一带一路"整体经济带作为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目标市场范围,突破地理区域和政治区域的界限。将"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出口信用风险类型化。(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俞正来[2](2018)在《殖民地与贸易——亚当·斯密论殖民地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四篇第一章的结尾,亚当·斯密总结了重商主义的两个原则:1、财富由金银构成;2、无金银国家要通过贸易差额来输入金银。于是,建立海外殖民地、使殖民地产业享有某些特权,就成了鼓励出口,使贸易差额有利,从而增加国内金银量的手段之一。亚当·斯密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首倡者,在第七章中就殖民地贸易问题对传统的重商教条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本文拟按该章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古今建立殖民地的动机;第二、殖民地繁荣的原因,以及欧洲政策对殖民地发展的阻碍;第叁、欧洲从美洲和东印度获得的利益,以及专营贸易如何损害这种利益;第四、北美殖民地独立问题。旨在通过对该章文本的解读,深化对亚当·斯密在论述殖民地问题时所阐发的自由贸易思想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冯景源[3](2018)在《解开“亚当·斯密问题”和“卡尔·马克思问题”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叁者统一的第四个理论驿站》一文中研究指出唯物史观为什么要制定,是怎么制定的?这是涉及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重要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解存在着困惑:一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叁个组成部分理论中唯物史观是从辩证唯物主义里边"推广"出来的,唯物史观的"唯物"到底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意义?二是我们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是"姓社"还是"姓资"?叁是唯物史观的制定同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关,可在这一有关的关系中,中外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两个"问题":"亚当·斯密问题"和"卡尔·马克思问题"。前一个"问题"涉及"看不见的手",即我国一些学者说的市场经济的性质问题;后一个"问题"涉及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问题。唯物史观理论的最初制定,既涉及市场经济性质问题,又涉及唯物史观科学地位问题。本文旨在阐明唯物史观最初制定的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8年01期)

邵菊欣[4](2016)在《由“亚当·斯密问题”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自然的探讨,可以在科学和哲学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展开,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从哲学的立场来看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二者之间应该而且必然是融合的,但从科学的立场看来,情形却完全相反。本文试图从"亚当·斯密问题"入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解决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9期)

王怀新[5](2015)在《“亚当·斯密问题”之解—基于行为生态学Hamilton法则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当·斯密所着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有关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思想的对立,自19世纪被德国历史学派富有针对性地提出后,饱受各个学派争辩,至今已逾百年,在经济史上被称作"亚当·斯密问题"。文章从"亚当·斯密问题"的由来谈起,运用行为生态学的Hamilton法则模型,紧扣"自然秩序",对该矛盾作出了统一的理解与把握,最后点明该问题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5年32期)

严海,汪继平[6](2015)在《探寻财富与美德的平衡点——亚当·斯密问题的解析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当·斯密撰着的《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对道德发展、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历史学派认为两书在人的本性认识上存在矛盾,由此引发斯密问题之争,相关学者不同解析,加剧了对斯密人性观认识的混乱。斯密人性观是利己与利他的二元融合,《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对人性的看法是纲与目的逻辑关系。人性二元论所蕴含平衡财富与美德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关欣[7](2015)在《林毅夫:研究中国问题应回归到亚当·斯密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参事林毅夫日前在参加首届思想中国论坛暨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成立大会上表示,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应抛弃发达国家现有的经验,按照经济学的方法尤其是亚当·斯密的方法,研究问题本质,这样做出来的理论才可能更接近现实。(本文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期刊2015-09-18)

张严,孔扬[8](2015)在《“亚当·斯密问题”的哲学反思与时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以"富国裕民"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宝典,《道德情操论》是以实现"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之典范。但对这两部着作,后世始终存在争议,这个争议后来衍生为经典的"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这两本着作的思想本质是高度统一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是由于误解其着作而产生的。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亚当·斯密问题"以及"自爱"原则仍富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哲学反思价值,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5年03期)

王世军,刘兰萍[9](2014)在《基于合竞行为理论的“亚当·斯密问题”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当·斯密问题"是经济学甚至伦理学领域的一个老问题,很多学者对"亚当·斯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他们都没有讲清楚"亚当·斯密问题"最基础的问题——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亚当·斯密问题"的实质可以说是"看不见的手"的本质的问题,因为斯密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和利己利他矛盾的。本文基于合竞行为理论,先阐述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再通过对"看不见的手"的解释,更深一层地解读"亚当·斯密问题",最终得出"亚当·斯密问题"并不存在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张文喜[10](2014)在《所有制与所有权正义:马克思与“亚当·斯密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个有限的生活财富的世界中,交织于人与人之间种种关系的规则必然基于财富的一种交换和分配,形成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规则。由此,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社会的最基本概念——所有权。它指涉的问题是:谁应该是所有者?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现,所有权的产生和国家萌芽的出现是同时的。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探讨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体制可以从"谁应该是所有者"和从"应该是私有财产还是公有财产"两个角度去研究。前者关乎所有权取得的合理和公正,后者关乎社会制度的合理和正义。一般说来,斯密是以私有财产所有权制度为前提条件,围绕私有财产和需要问题,回答了前一个问题,但没有回答后一个问题。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只可能从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中获得。(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亚当斯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四篇第一章的结尾,亚当·斯密总结了重商主义的两个原则:1、财富由金银构成;2、无金银国家要通过贸易差额来输入金银。于是,建立海外殖民地、使殖民地产业享有某些特权,就成了鼓励出口,使贸易差额有利,从而增加国内金银量的手段之一。亚当·斯密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首倡者,在第七章中就殖民地贸易问题对传统的重商教条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本文拟按该章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古今建立殖民地的动机;第二、殖民地繁荣的原因,以及欧洲政策对殖民地发展的阻碍;第叁、欧洲从美洲和东印度获得的利益,以及专营贸易如何损害这种利益;第四、北美殖民地独立问题。旨在通过对该章文本的解读,深化对亚当·斯密在论述殖民地问题时所阐发的自由贸易思想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当斯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潘红艳.“一带一路”视域中的出口信用保险法律问题研究——从亚当·斯密的“重商主义”谈起[J].兰州学刊.2019

[2].俞正来.殖民地与贸易——亚当·斯密论殖民地问题[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8

[3].冯景源.解开“亚当·斯密问题”和“卡尔·马克思问题”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叁者统一的第四个理论驿站[J].东南学术.2018

[4].邵菊欣.由“亚当·斯密问题”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王怀新.“亚当·斯密问题”之解—基于行为生态学Hamilton法则模型分析[J].人民论坛.2015

[6].严海,汪继平.探寻财富与美德的平衡点——亚当·斯密问题的解析与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7].关欣.林毅夫:研究中国问题应回归到亚当·斯密的方法[N].经济参考报.2015

[8].张严,孔扬.“亚当·斯密问题”的哲学反思与时代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15

[9].王世军,刘兰萍.基于合竞行为理论的“亚当·斯密问题”新解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张文喜.所有制与所有权正义:马克思与“亚当·斯密问题”[J].哲学研究.2014

论文知识图

论文研究思路1.4.2基本框架河南财经学院论文(66)河南财经学院论文(67)河南财经学院论文(11)河南财经学院论文(32)河南财经学院论文(47)

标签:;  ;  ;  ;  ;  ;  ;  

亚当斯密问题论文_潘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