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预期性论文_折曦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预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策,课堂教学,增长率,焦虑,温和,产能过剩,中生。

非预期性论文文献综述

折曦[1](2018)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非预期性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考察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在实践中的运作规律及其影响。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为缩小城乡差距、开放阶层流动渠道、阻断贫困代际遗传,国家在农村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旨向教育公平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惠及所有公民基本教育福利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策。虽然这些政策的落实确实使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教育不平等的现实状况仍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农村教育的边缘化境况随着政策的落实反而日益严重。面对这样的现实悖论,本研究以H省H县的田野跟踪为基础,以河北省、山东省多所农村学校的经验调查为补充,从教育政策过程的研究视角出发,宏观上考察了教育政策运行背后的社会基础和功能,微观上呈现了近年来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在实践中产生的诸多非预期性后果,对农村“教育再生产”问题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析。具体来看,布局调整政策推行以来,农村大量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纽带的断裂,教师群体的教育归属感弱化,学生群体的社会化问题凸显。由于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功能,布局调整带来了过度“抽象教育”——过早、过久与家庭和社区具体成长环境相割裂、追求知识、追求抽象、追求应试的取向。这不但削弱了学生平常的学业动机,也加重了学校管理的负担,这最终导致了农村寄宿制学校最终出现了形式上“重管理”而实质上“轻教育”的局面。行政规律对教育规律的替代成为该县教育实践中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对教育进行“管理”的思维忽视了教育的生长性,从而衍生出大量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刺激了自上而下的“管理”,反过来再次强化了学校教育里的行政逻辑。换句话说,行政管理的思路不符合教育规律,教育不是“管”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任何教育政策的“下渗”都要经由个体的内化理解才能发生作用,过度抽象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也不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环境,学校师生具体的教育叙事和微观的教育体验需要被带回对教育政策的理解的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陈涛[2](2018)在《压力传导及其非预期性后果——以霾污染治理为中心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环境治理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和层层加码逻辑,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机制。随着排名与限批压力、约谈压力、问责压力和民意压力的增强,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增强。从纵向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当下的压力传导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破解了常规治理中无法解决的体制机制障碍,对推动环境治理进程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但同时产生了很多非预期性后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标本兼治,需要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进科学治理与精准治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焦品莲,王俊,张瑜,卓琴琴,王爱琴[3](2015)在《应用品管圈降低PICC非预期性拔管率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致PICC非预期性拔管不良事件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开展QCC活动对PICC非预期性拔管不良事件进行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QCC活动前后致PICC非预期性拔管不良事件率的差异。结果:QCC活动后致PICC非预期性拔管率2.44%,QCC活动前7.94%。结论:QCC活动可降低PICC非预期性拔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5年33期)

傅文青,陈哲,刘楠,张国兴[4](2015)在《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诱导C3H/HeJ鼠皮肤组织免疫紊乱和细胞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观察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对C3H/He J鼠皮肤组织的影响。2、研究小鼠皮肤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在心理应激过程中的变化。3、探讨心理应激诱导皮肤组织免疫紊乱和细胞凋亡的机制,为治疗斑秃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C3H/He J雌鼠建立CUMS模型,与对照组(Control组)比较,观察心理应激组小鼠体重和行为学变化以及心理应激对小鼠皮肤组织的影响。2、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加入腹腔注射抗氧化剂组,把所有实验小鼠随机分成成Control组、CUMS组和CUMS+抗氧化剂组(Tempol组)叁组。在施加21天心理应激后,对叁组小鼠进行体重测量和行为学评估,检测小鼠血浆皮质酮水平,观察小鼠皮肤组织学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皮肤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并用Elisa试剂盒进行定量检测,再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1、小鼠体重变化:与Control组相比,CUMS组和Tempol组的小鼠体重显着降低(P<0.01);Tempol组的小鼠体重相对于CUMS组也有明显降低(P<0.05)。2、行为学评估:在3分钟旷场实验中,CUMS组与Tempol组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和修饰行为次数明显少于Control组小鼠(P<0.01),静止时间明显多于Control组小鼠(P<0.01)。3、血浆皮质酮:CUMS组与Tempol组小鼠的血浆皮质酮含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小鼠(P<0.01)。4、CUMS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炎性细胞聚集现象,Tempol组和Control组小鼠只有少量聚集或者没有出现。5、免疫相关细胞因子:CUMS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小鼠(P<0.05)与Tempol组小鼠(P<0.05)。6、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UMS组小鼠皮肤组织中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小鼠(P<0.05)与Tempol组小鼠(P<0.05),叁组小鼠皮肤组织中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结论:1、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生机制中心理因素作用的最适宜模型。2、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诱导了C3H/He J鼠皮肤组织的免疫紊乱,造成TNF-α、IL-1β、IL6等免疫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3、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促进了C3H/He J鼠皮肤组织细胞的凋亡。4、TNF-α等免疫细胞因子与促细胞凋亡蛋白Bax表达具有正相关性。5、抗氧化剂Tempol可以逆转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对小鼠皮肤组织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陈哲[5](2014)在《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诱导C3H/HeJ鼠皮肤组织免疫紊乱和细胞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观察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对C3H/HeJ鼠皮肤组织的影响。2、研究小鼠皮肤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在心理应激过程中的变化。3、探讨心理应激诱导皮肤组织免疫紊乱和细胞凋亡的机制,为治疗斑秃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C3H/HeJ雌鼠建立CUMS模型,与对照组(Control组)比较,观察心理应激组小鼠体重和行为学变化以及心理应激对小鼠皮肤组织的影响。2、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加入腹腔注射抗氧化剂组,把所有实验小鼠随机分成Control组、CUMS组和CUMS+抗氧化剂组(Tempol组)叁组。在施加21天心理应激后,对叁组小鼠进行体重测量和行为学评估,检测小鼠血浆皮质酮水平,观察小鼠皮肤组织学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皮肤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并用Elisa试剂盒进行定量检测,再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1、小鼠体重变化:与Control组相比,CUMS组和Tempol组的小鼠体重显着降低(P<0.01);Tempol组的小鼠体重相对于CUMS组也有明显降低(P<0.05)。2、行为学评估:在3分钟旷场实验中,CUMS组与Tempol组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和修饰行为次数明显少于Control组小鼠(P<0.01),静止时间明显多于Control组小鼠(P<0.01)。3、血浆皮质酮:CUMS组与Tempol组小鼠的血浆皮质酮含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小鼠(P<0.01)。4、CUMS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炎性细胞聚集现象,Tempol组和Control组小鼠只有少量聚集或者没有出现。5、免疫相关细胞因子:CUMS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小鼠(P<0.05)与Tempol组小鼠(P<0.05)。6、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UMS组小鼠皮肤组织中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小鼠(P<0.05)与Tempol组小鼠(P<0.05),叁组小鼠皮肤组织中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结论:1、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生机制中心理因素作用的最适宜模型。2、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诱导了C3H/HeJ鼠皮肤组织的免疫紊乱,造成TNF-α、IL-1β、IL6等免疫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3、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促进了C3H/HeJ鼠皮肤组织细胞的凋亡。4、TNF-α等免疫细胞因子与促细胞凋亡蛋白Bax表达具有正相关性。5、抗氧化剂Tempol可以逆转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对小鼠皮肤组织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4-01)

阮明阳[6](2014)在《风险社会中个体非预期性事件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郑州和昆明的城市居民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人类的日常生活遭遇不确定性危机,经验还能发挥作用吗?就中国的实际来看,这种不确定性风险是中国社会结构性巨变的结果。本文基于北京、郑州和昆明的PPS抽样调查,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深度剖析"个体风险行为",为公众安全感重建和风险意识培育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4年08期)

姜涛[7](2014)在《非预期性生成呼唤教师的智慧导学——《春》的课堂观察所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课例观察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散文《春》的片段:生1: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听写的时候产生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同感?最后一个句子中的"静默",我在听写时写成了"浸没"……生2:我也是。生1: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个"浸没",而用了"静默"这个词。师:这个问题有意思,你们能辨别一下吗?作者为什么用"静默"而不用"浸没"呢?生3:会不会是作者误写所致?(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4年04期)

秦菲菲[8](2013)在《经济“非预期性”回落 “破局”关键在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预期性”下滑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一大特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无法依靠政策宽松与刺激重返持续复苏的轨道 今年下半年经济依然存在增速反弹的基础,但回升力度有限,全年经济走势将呈现出“前弱后稳”的趋势,并面临比较明显的不确定性 在政策效应递减(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3-06-17)

汤江华[9](2011)在《语文课堂上要善待学生的非预期性答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是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充满想象色彩的童话《七颗钻石》,教师在教完全文后,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出了这样一道题:以大海、月亮、渔船为素材,写一篇想象作文,200字左右。结果,有一个学生只花了七、八分钟便站起来向所有的听课者描绘了一幅"月夜下,渔船在海上自由自在漂泊"的绝美画面,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听的人都频频点头。但教者(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上)》期刊2011年01期)

管明峰[10](2010)在《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性因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性因素"进行了研究。教师及时捕捉和正确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性因素",引导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促进课堂结构的优化,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新课程(教育学术)》期刊2010年04期)

非预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环境治理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和层层加码逻辑,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机制。随着排名与限批压力、约谈压力、问责压力和民意压力的增强,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增强。从纵向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当下的压力传导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破解了常规治理中无法解决的体制机制障碍,对推动环境治理进程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但同时产生了很多非预期性后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标本兼治,需要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进科学治理与精准治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预期性论文参考文献

[1].折曦.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非预期性后果[D].中国农业大学.2018

[2].陈涛.压力传导及其非预期性后果——以霾污染治理为中心的讨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焦品莲,王俊,张瑜,卓琴琴,王爱琴.应用品管圈降低PICC非预期性拔管率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5

[4].傅文青,陈哲,刘楠,张国兴.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诱导C3H/HeJ鼠皮肤组织免疫紊乱和细胞凋亡[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5].陈哲.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诱导C3H/HeJ鼠皮肤组织免疫紊乱和细胞凋亡[D].苏州大学.2014

[6].阮明阳.风险社会中个体非预期性事件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郑州和昆明的城市居民调查[J].才智.2014

[7].姜涛.非预期性生成呼唤教师的智慧导学——《春》的课堂观察所引发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4

[8].秦菲菲.经济“非预期性”回落“破局”关键在改革[N].上海证券报.2013

[9].汤江华.语文课堂上要善待学生的非预期性答案[J].新课程学习(上).2011

[10].管明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性因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

论文知识图

气相色谱分析转基因植株的低芥酸种子...低芥酸转基因油菜种子与受体中油821...增益偏置改变前时像元校正前后的图像...服务器非预期性停机主要原因统...非预期性国内信贷扩张).分析发现,储蓄或职工不缺乏理财的愿...

标签:;  ;  ;  ;  ;  ;  ;  

非预期性论文_折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