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密度论文_戚颖璞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密度,建筑,城市规划,空间,商业,城市,容积率。

建筑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戚颖璞[1](2019)在《把公共空间“挤出来”,东京的秘诀是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东京和上海在中心城区面积、中心城区人口、城镇化率等指标上水平相当,具有很强的可类比性。上海曾专门组织调研组,前往东京交流、学习、感受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具体成效和做法。聚焦东京经验,本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推出系列报道,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提升城(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11-03)

李如如,袁奇峰,韩高峰[2](2019)在《“小街区、密路网”背景下的密度控制研究——以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度控制指标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对地块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为例,结合国内若干代表性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标准与准则,对商业用地的密度控制指标的控制方式和取值进行分析,总结当前的密度控制指标存在的问题,认为起源于"大街区、疏路网"的密度控制经验在当前"小街区、密路网"背景下表现出不适应性;随后借鉴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密度控制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我国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指标无需强制性控制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此外,还提出密度控制的优化策略,指出商业用地密度控制的关键在于对中观层面控制详细规划中的城市公园绿地进行强制性控制,以及对微观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设计中的立体绿化进行引导性控制。(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18期)

肖红,梁坤,张琦[3](2019)在《基于GIS的建筑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安顺市西秀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IS对安顺市西秀区建筑密度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通过应用GIS的缓冲区分析、迭加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以及统计法等定量计算安顺市西秀区建筑密度,揭示研究区建筑密度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基本特征。建筑密度空间分布受高程、坡度、水库,距公路距离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理位置优越的西北部和西部地区建筑密度较高,而南部和西南部受地形和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建筑密度较低;随着离水库、道路距离的增大,建筑密度逐渐降低;建筑物主要分布在坡度小的地方。(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杨存建,李何超,许光洪,向筱,杨德菲[4](2019)在《基于大疆无人机遥感的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居民点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测定,是农村建设用地节约利用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基础。由于资金、技术和人力等限制,致使该项工作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大疆无人机遥感的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无人机影像获取、影像镜头校正、正射影像生成、影像拼接、房屋地基范围判读提取与建库、房屋楼层数判读提取与建库、居民点建筑密度与容积率计算及其精度评价。利用该方法,测算得出了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的一个典型新村居民点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分别为0.456, 0.986,其精度满足要求。该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学易用的特点,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平原和山区平坦区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准确测算;通过新村建设,该农村居民点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得到了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得到了节约,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该方法不仅在平原区域,而且在山区小块平坝区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该研究成果对促进农村建设用地优化节约利用与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如如[5](2018)在《深圳市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精细化管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对城市空间景观和街道界面具有重要影响,其不仅仅是局部详细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也是城市整体规划结构的特点在中微观空间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法律制度和规划体系的直接体现。当前,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各城市的发展趋势,建筑密度因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指标的原因,有必要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然而,在当前法律制度和规划管理制度还不算完善的背景下,我国较为粗放的建筑密度管理经验不利于城市精细化的发展。当前,深圳已高度城市化,土地资源难以为继,对商业用地建筑密度采取自由裁量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实现土地的良好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存在“暗箱操作”、“寻租行为”等潜在问题。因此,探索深圳市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的精细化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深圳市商业用地建筑密度作为研究对象,以精细化管理为方法,首先对基础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对深圳以及案例城市的商业用地建筑密度标准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深圳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力图解决当前深圳在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希望能为同类控制指标的管理提供经验借鉴。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叙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等内容,并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对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建筑密度的研究理论进行综述,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认为既有建筑密度和精细化管理研究鲜有关注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第叁章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规划标准与准则的研究分析,对商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认为商业用地建筑密度不应是一项控制上限数值的简单行为,并发现当前现状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管理的问题。第四章对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法制时代,精细化管理有利于解决当前城市在指标控制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第五章根据深圳的特点,认为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应从宏观角度入手,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提出对商业用地建筑密度进行密度分区、因素分类、指标分层的精细化管理,使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的控制更为合理和科学。(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苗若昕[6](2018)在《基于高建筑密度的多层小区居住环境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居住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衡量居住小区质量的重要考察因素之一。随着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城市居住区建设的持续发展,如何在保证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居住区的居住环境并贯彻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居住区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以高建筑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多层高密度小区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篇论文遵照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分析的研究过程,对多层高密度小区居住环境的设计研究通过以下六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等方面做出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从理论方面着手,深入研究了居住环境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对高密度的界定并提出高密度的主观性,同时分析高密度对居住环境的影响。第叁部分将我国北方建国初期的多层高密度小区以及现阶段的新建的多层高密度小区的成因、居住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类比,深度剖析多层高密度小区的特点、优势、发展特色等。第四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章节,从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两方面对多层高密度小区环境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列举国内外实例来对设计方法的运用进行理论支撑。第五章通过作者所参与实际项目的解析,对多层高密度小区设计方法进行进一步验证,并对项目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语,对前文提出的观点以及论文的写作过程、不足进行回顾与总结。多层与高密度相结合的方式未来将成为城市居住小区的主要设计模式。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的一些案例及现有研究成果,针对多层高密度小区的居住环境以及设计方法展开探讨,希望能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一种有效的设计方式。(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如如[7](2017)在《精细化管控下的深圳商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对城市空间景观和街道界面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标准与准则的案例分析,对商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认为商业用地建筑密度不应是一项控制上限数值的简单行为。在"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廓"及城市精细化管控的背景下,文章以深圳商业用地为例,认为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的控制应从宏观角度入手,以精细化管控为目标,提出了对商业用地建筑密度进行密度分区、因素分类、指标分层的精细化控制,使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的控制更为合理和科学。(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7年11期)

黄尖尖,唐烨[8](2017)在《建筑密度影响连廊效率 枢纽型商圈地下更高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连廊是供人行走的通道,每段的长度不宜过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指出,上海城市建筑密度(覆盖率)太低,是导致连廊使用率低下的原因。他说,城市的建筑密度、绿化覆盖率、容积率、建筑退界(建筑物距离城市道路的距离)等都有严格的控制指(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7-06-01)

黄志祥,李丽,赵立华,周孝清[9](2016)在《不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下架空层的设置对自然通风影响的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HOENICS软件,以室外舒适风区比例、建筑组团中的平均风速、准静风区的平均风速及舒适风区的平均风速为指标,系统、定量地分析了不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下建筑底层架空的设置对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底层架空时,对建筑组团的风环境状况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中对于改善高建筑密度、低容积率建筑组团的风环境状况更为有效。(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6年09期)

邬尚霖[10](2016)在《建筑密度对街区热环境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高效集约的城市发展需求,以街区尺度为着眼点,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热环境模拟分析软件探索建筑密度与街区热环境的内在联系。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建筑密度提升,能够在日间(8:00—18:00)和全天(1:00—24:00)降低街区的热岛强度。证明适度提高建筑密度对街区热环境有改善作用,高密度紧凑发展模式下的街区热环境是可实现可接受的。通过该研究,在城市设计中可对日间、夜间街区热环境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密度,以保证街区热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6年08期)

建筑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密度控制指标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对地块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为例,结合国内若干代表性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标准与准则,对商业用地的密度控制指标的控制方式和取值进行分析,总结当前的密度控制指标存在的问题,认为起源于"大街区、疏路网"的密度控制经验在当前"小街区、密路网"背景下表现出不适应性;随后借鉴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密度控制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我国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指标无需强制性控制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此外,还提出密度控制的优化策略,指出商业用地密度控制的关键在于对中观层面控制详细规划中的城市公园绿地进行强制性控制,以及对微观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设计中的立体绿化进行引导性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戚颖璞.把公共空间“挤出来”,东京的秘诀是什么[N].解放日报.2019

[2].李如如,袁奇峰,韩高峰.“小街区、密路网”背景下的密度控制研究——以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为例[J].规划师.2019

[3].肖红,梁坤,张琦.基于GIS的建筑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安顺市西秀区为例[J].贵州科学.2019

[4].杨存建,李何超,许光洪,向筱,杨德菲.基于大疆无人机遥感的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测算[J].山地学报.2019

[5].李如如.深圳市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精细化管理方法研究[D].深圳大学.2018

[6].苗若昕.基于高建筑密度的多层小区居住环境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8

[7].李如如.精细化管控下的深圳商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方法[J].规划师.2017

[8].黄尖尖,唐烨.建筑密度影响连廊效率枢纽型商圈地下更高效[N].解放日报.2017

[9].黄志祥,李丽,赵立华,周孝清.不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下架空层的设置对自然通风影响的量化分析[J].暖通空调.2016

[10].邬尚霖.建筑密度对街区热环境影响分析[J].华中建筑.2016

论文知识图

—11马岩松,重庆,灵感来自中国古代山...出檐较浅阿努拉德普勒圣城Mirisaweti舍利塔修...通风廊道分布图(东北—西南)计算域李家村改造前的住房及街景(图片来源...

标签:;  ;  ;  ;  ;  ;  ;  

建筑密度论文_戚颖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