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

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

李维铭

(淄川区西河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255161)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进一步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准确和高效。方法:采用回顾对比分析的方法,选取2014年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1324例为观察组,并选取2013年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114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减少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提高安全接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220-02

预防接种是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技术人员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进而提高人群免疫力水平。但我们所使用的疫苗属于生物制品,对人体而言是一种特异性抗原,且在实施免疫接种过程中,受到疫苗质量、使用方法、儿童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儿童接种后会发生不良反应。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会增加儿童的痛苦,影响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满意度,进而阻碍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确保儿童接种安全,减少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我院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预防接种门诊护理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于2014年开始对儿童预防接种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从免疫程序的多个环节、途径入手,杜绝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对儿童接种的不良影响,降低了本中心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1324例为观察组,其中男698例,女626例,平均月龄(3.4±2.2)月。并选取2013年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1144例为对照组,其中男647例,女497例,平均月龄(3.2±2.5)月。接种疫苗的种类包括一类苗:重组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含麻类疫苗(包括麻疹、麻风和麻腮风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等,以及二类疫苗:水痘疫苗、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B型嗜血杆菌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所有接种儿童均排除有发热、过敏史、禁忌症。两组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及接种疫苗的构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干预方案对照组儿童实施常规护理方案:(1)产后随访时,告知家长按时来我院接种疫苗。(2)预检登记告知家属本次接种疫苗种类,及下一次接种疫苗的时间。(3)注射前指导家长摆放儿童的注射体位。(4)注射后嘱家长于留观室留观30分钟,注意观察儿童有无异常反应。

1.2.2观察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儿童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2.2.1产后新生儿随访时的护理告知。产后随访时发放儿童预防接种通知单,内容涵盖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各类疫苗的具体接种时间安排、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本单位的联系电话、工作时间等。建议家长阅读《预防接种告知手册》内疫苗知识点,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的程序,Ⅰ类、Ⅱ类疫苗种类,接种疫苗前的禁忌症和接种后的异常反应等,使家长认识到按照程序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在儿童满月后能基本掌握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嘱家长接种前合理安排儿童饮食,注意休息,使儿童抵抗力处于最佳状态,如接种前7天内有发烧、腹泻咳嗽、流涕等症状应延缓疫苗的接种。

1.2.2.2接种前的护理。营造和谐的就诊氛围,保证室内清洁、明亮,空气流通且温度适宜,墙壁涂成暖色,在等候区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画报,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建立排队叫号系统,避免造成次序混乱而引起的矛盾纠纷,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所管辖区内每一位儿童录入完善详细的预防接种信息档案,每次接种疫苗前给予儿童全面体检,并向家长详细询问儿童的身体状况、过敏史、病史、不良反应史及禁忌症。

1.2.2.3接种中的护理。向家长告知、讲解给儿童接种时的正确体位,与儿童进行亲切交流并协助家长摆正儿童姿势,引导儿童主动配合接种,暴露出三角肌。接种护士坚决贯彻“三查、八对、一注意”制度,在接种前认真核对疫苗的名称、效期、批号,安瓿有无裂痕、破损,药液有无变色、浑浊,确保疫苗安全有效。认真检查注射器的包装是否严密、有无漏气、刻度是否清晰。并核对接种儿童的姓名、年龄、方法、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并再次询问接种儿童近期的身体状况。

1.2.3不良反应评定标准由于疫苗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个体差异,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精神因素等可能会导致少数儿童出现一些不良反应[2]。主要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和偶合症。一般反应如发热、皮疹、恶心呕吐及局部的红、肿、热、痛、硬结、脓肿等症状;异常反应如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偶合症与疫苗接种无关,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本次实验所统计的不良反应均为一般反应。

1.2.4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结果比较。(1)观察组:2014年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共1324例,发生不良反应1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2013年在我院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共1144例,发生不良反应2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5%;(3)观察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儿童,通过统计学分析后认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儿童的自身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儿童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均较差,是主要的易感人群之一。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是切断儿童被传染性疾病感染的有效方法。虽然接种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而达到免疫作用,但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接种后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疫苗本身的生物属性、接种环境、接种人员的操作手法以及计划免疫接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本科室自2014年起,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预防接种工作中的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0~12月龄的儿童自身抵抗力差,家长缺乏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接种疫苗后又缺少恰当的家庭护理经验,致使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易于出现不良反应。我院通过产后新生儿随访时的护理告知,接种前、中、后的护理干预,以及电话追踪、随访等过程最大程度的减少了预防接种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确保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由此也提高了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依从性。

然而,预防接种的安全性除了与以上几个环节息息相关外,还与工作中的很多环节有关。例如: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注重与家长、儿童的沟通交流,加强冷链管理等措施都是计划免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计划免疫属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执行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不良反应的危害,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柯常敏,刘增香,王银娣.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中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

[2]陈育红,高峰.接种前护理干预对儿童接种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26期(26).

[3]李建好,何焕燕,卢银娥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4,33期(33).

标签:;  ;  ;  

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