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坚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室抢救和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急诊室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胸痛患者48例,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急诊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建立胸痛快速识别与处理程序,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结果: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患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05)。结论:准确的早期识别,有效的针对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积极的治疗措施,可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胸痛;急诊室;识别;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267-03
胸痛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以胸痛及相邻部位疼痛或同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常见的急诊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1]。急性胸痛根据其病因,大致可分为心脏缺血性胸痛(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非心脏缺血性胸痛(如胸膜炎、心包炎、肺梗塞、自发性气胸、食管炎、流行性肌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精神因素等)[2]。急性胸痛的危险性与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有关,因此预后也有较大差异[3]。急性胸痛为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容易误诊,漏诊,从而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因此正确识别胸痛,并迅速合理救治患者至关重要。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建立了快速识别与处理程序,开展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紧急救治,取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室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胸痛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35.4±5.7岁。急性心肌梗死17例,心绞痛10例,肺炎8例,气胸3例,心包炎3例,肺炎2例,胸腔积液2例,支气管炎2例,肋间神经痛1例,肺栓塞1例,其他1例。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给予常规急诊室护理,如病情观察、常规实验室检查等。
1.2.2观察组护理??建立快速识别与处理程序
1.2.2.1制作胸痛询问的清单,询问内容包括疼痛的部位和放射、疼痛的性质、疼痛诱发的因素、疼痛的时限、疼痛缓解的因素、疼痛的伴随症状等。
1.2.2.2配合医生完成相关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颈部、胸部、肺部、心脏、腹部、下肢等情况。
1.2.2.3根据检查结果,首先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急诊分诊的原则:首先要快速排除最紧急最危险的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瘤\自发性气胸\急性肺动脉栓塞等高危胸痛的患者,及时作出诊断及相应的紧急处理。
1.2.2.4基本救护程序:立即将患者卧于平车上,置于抢救室或急诊监护室内,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不良刺激。体位:冠脉综合征和主动脉夹层取平卧位,绝对卧床休息;自发性气胸患者予半坐卧位;肺栓塞患者应取健侧卧位;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持续氧气吸入。留置浅静脉针,防止患者躁动\搬运检查时针头脱出血管外,保证了静脉用药。同时根据医嘱抽血标本做相应的化验:血常规及血型\止血四项\D-二聚体\生化及心肌酶\输血准备。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患者的胸痛情况。
1.2.2.5胸痛的救护措施:有效的止痛护理:高危胸痛患者烦躁不安,疼痛剧烈,同时易发生休克,严重的心律失常。分诊护士要立即安置患者,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镇静\止痛处理。
1.2.2.6给药的护理:急性冠脉综合征:按医嘱使用硝酸甘酯类药物静滴,减轻心脏前负荷,使充盈压下降,减轻肺淤血;有溶栓适应证,尽快给予肠溶匹林片300mg+氯毗格雷片100mg嚼服,静脉用尿激酶100%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内滴完,观察冠状动脉再通情况。急性肺动脉栓塞:遵医嘱予静脉使用肝素等药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死率比较
对比两组预后情况发现,观察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例数(%)]
组别病死率
对照组(n=24)5(20.83)
观察组(n=24)0(0.00)
注:P<0.05
2.2护患满意率
对比两组护患满意率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满意程度比较(x-±s)
组别患者满意度(%)
对照组84.68±2.6
观察组89.95±1.61
t值?14.141
P?<0.05
3.讨论
胸痛患者危险程度的早期识别与正确分流十分重要。急诊室护士应根据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生命体征、相关影像学检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识别,评估其危险程度。非高危患者:按压疼痛且有固定疼痛点,多为局部肌肉骨骼受累,如流行性肌痛;若服用抑酸类药物能缓解胸痛,则提示为食管疾患,如食管炎;胸痛与呼吸运动和体位改变有关,且心电图检查无异样,则提示为胸膜或心包疾病,如胸膜炎、心包炎等。此类患者可先行门诊随访。高危患者:高龄患者、老年女性、有冠心病史、有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室性心率失常、入院时肌钙蛋白水平增高、或左室功能不全、胸痛时伴有多导联心电图ST段明显改变等,均系高危因素[4]。此类高危患者危险性较大,若未及时识别和早期处理,可导致猝死。医护人员应立即将其分流至快速通道,启动相应治疗措施,避免延误最佳救治时间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早期识别和危险分级,可减少非高危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同时保证高危患者的正确分流,有效降低其死亡率,改善预后。
张力性气胸、肺栓塞、ACS、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属于高危胸痛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其救治效果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所以准确的鉴别诊断是十分重要的。ACS可通过病史、12导联心电图和心脏标记物检测综合判断。对于确诊ACS者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的频率、波形、节律、ST段的改变等;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扩冠脉、抗凝治疗;保证氧气供应,可有效提高血氧含量,限制梗死范围的扩大;保持环境安静,绝对卧床静养,防止不良刺激;遵医嘱给予适量镇静剂,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剧烈疼痛者可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同时配合静注硝酸酯类药物,可减少梗死范围扩大和并发症的发生[5]。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经主动脉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对于确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应迅速控制血压、控制心率、减慢左室收缩速率,临床上多联合应用硝普钠和-β阻滞剂;同时遵医嘱给予适量镇静和镇痛治疗;主动脉近端急性夹层撕裂者,应尽早手术。心电图和肺增强螺旋CT检查可有助于确诊肺栓塞,对于拟诊肺栓塞者,应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抗凝治疗;对于大块肺栓塞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可采用溶栓治疗、外科手术取栓或介入导管碎栓。张力性气胸可通过胸部X线确诊,检查可见肺外周部分空气、无纹理。迅速排出空气是治疗张力性气胸的首要目的。
对急性胸痛患者的采取有效的识别和护理,使高危胸痛患者迅速进入快速治疗通道,同时剔除非高危胸痛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可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樊慧,张娟.老年胸痛与疾病相关性的临床护理观察与应对策略[J].中国社区医师,2011,23(264):210-211.
[2]李建军.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3):163-164.
[3]刘晓霞.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胸痛观察护理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11):1380-1381.
[4]何茉莉,杨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胸痛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6):3898-3899.
[5]李华,熊小莲,钱光蕃.胸痛的急救与护理.中国医疗前沿,2010,5(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