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算法,大气,模型。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义[1](2018)在《大气污染总量控制GA方法中的多源模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污染总量控制遗传算法,指的是利用遗传算法的搜索寻优功能,经过模拟自然进化机制来求解全局优化区域内允许的排放总量,是一种新型大气污染控制方法。本文主要围绕扩散模式的选择、静风时的扩散计算、扩散参数的选择、软件的实现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分析了多源模拟系统以及遗传算法有效结合与其在大气污染总量控制上的应用价值,可在系统的作用下,实现对大气污染的控制。(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04期)

刘源[2](2017)在《基于复合大气污染控制的区域能源系统规划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合理的电力能源规划对地区的能源资源配置、利用、发展及污染物的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整合区域传统能源、新能源发电模式及复合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IBOM。该方法整合了诱导有序加权平均算子的AHP分析法(IOWA-AHP),区间规划(ILP)以及双层优化模型(BLP)。IOWA-AHP模型可进行精确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预测结果将作为IBOM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区间线性规划(ILP)模型可有效的处理表现为区间形式且概率分布未知的不确定性信息。双层优化模型(BLP)可在包含矛盾关系的两个目标间形成最佳的折中方案。该优化模型在准确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电力需求的同时,可在系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成本节约并提高环境效益。同时,模型还对不同新能源比例下的区域电力能源系统的生产及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电力能源规划在资源配置和污染物减排方面的作用,本文通过整合随机优化方法,开发了一种基于SVM的区间随机混合整数双层规划模型(SVM-ISMBOP),并通过引入CET(碳排放交易机制)和CDM(清洁生产机制)来研究不同生产模式对包含碳减排在内的区域复合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影响。同时,模型将进一步关注系统成本和污染物减排的寻优方案。两模型被分别应用于山西省能源规划的实际案例当中以进行有效性验证。两种模型对系统中的能源配置、电力供应与需求以及污染物排放与系统成本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均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案例一种,当新能源发电比例为20%时,系统获得最高的满意度值。在案例二中,当二氧化碳减排水平在40%时,系统获得最高的满意度值。计算结果可有效的为新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配置,发电、扩容、外购等产能模式以及污染物减排方案的选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两模型均可在系统运行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模型的应用和结论可为省级规模的能源决策过程提供一定的可行性指导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7-03-01)

[3](2010)在《控制和预报大气污染的计算机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德里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最近开发出一种可以控制和预测空气污染的计算机系统。这一系统可以进行实时的空气质量预报,并分析排放源对空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网络》期刊2010年05期)

刘品高,谌芸,王进,葛毅华[4](2009)在《大气污染总量控制GA方法中的多源模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的GA方法,是利用遗传算法(GA)的自适应全局搜索寻优功能,通过模拟的自然进化机制来求算经过全局优化的区域允许排放总量以及区域允许排放总量在区域内各污染源之间的分配方案的一种新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中,需要运用一个高效而可靠的大气污染多源模拟系统,以便根据源强分布快速计算出准确的浓度场。文章介绍了该大气污染多源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技术。(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09年06期)

徐卫国[5](2006)在《灰色系统理论在大气污染总量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问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总量控制是实施污染综合治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主要过程是先对系统的环境质量进行准确的综合评价,然后再根据环境目标确定总量控制值,最后实施合理公平的优化分配。环境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而且数据量少。因此,采用灰色理论方法系统的研究环境总量控制问题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且较前沿的课题。 我国现行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是单因子评价,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反映系统整体的情况。经典的灰色聚类分析法由于采用直线型白化函数计算实际权,从而存在零权重现象,使得最终评价结果出现偏差。为有效解决零权重问题,构建了指数型白化函数,从而建立修正聚类分析模型用于评价环境空气综合质量。在修正聚类模型中,实际监测值与非零权重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根据2004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别利用修正聚类模型与经典聚类模型进行评价,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可得修正聚类模型的评价结果在准确性上明显好于经典聚类模型的评价结果。经过修正聚类模型计算,确定2004年杭州市环境空气综合质量等级为二级,已达到该地区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对系统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后,接下去要进行因子分析,以确定首要影响因子。灰色系统理论是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的,然而经典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计算关联度时采用等权重的思想,并没用考虑各因子的实际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级的变权重思想,从而建立修正关联分析评价模型。以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样本,分别利用经典关联模型、加权关联模型与修正关联模型进行计算,并进行结果比较,可知修正关联模型的精确度与灵敏度均有所提高。应用修正关联模型确定了杭州市2004年大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与可吸入颗粒物关联最密切的因子为二氧化硫。 在总量控制实践中,确定各因子的目标总量控制值是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现行的计算方法大都属于单因子模式,即没有考虑其它因子对该因子的综合影响作用。结合修正聚类分析模型及灰色预测GM(1,1)模型,建立了污染物达标浓度阈值计算模型,从而可确定系统内各因子在达标这个环境目标下的浓度临界值,即目标总量控制值。在浓度阈值计算模型中,先要对系统内各因子的浓度进行预测,然后计算各个等级的综合隶属度,最后基于综合隶属度的调整变化确定该因子的浓度阈值。而基于综合隶属度的调整计算,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其它因子对该因子的综合影响作用。先通过GM(1,1)模型预测,得到2005年杭州市大气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为0.11458mg/m~3,然后利用修正聚类模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01)

王青,邹骥,王磊[6](2006)在《基于系统思想的几个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污染是目前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大气污染控制治理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本文分析了现有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的不足点,提出了借鉴系统论的思想和从污染排放企业内部、外部的协同控制污染排放的治理思路。(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期刊2006年04期)

韩明山[7](2004)在《城市大气污染实时监测与控制系统中污染物的扩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课题是建设数字城市的一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大气污染物在城市条件下的扩散规律,从理论上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法,并用试验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课题研究从理论上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在城市边界条件下的污染物扩散规律,如何将GPS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进行污染物的浓度监测,如何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怎样建立计算的物理和数学模型。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均匀紊流条件下的污染物扩散规律,从物理意义上来说即为综合利用物质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来导出扩散的基本运动方程,然后由运动方程从理论上得出污染扩散的一般规律,在试验方面,本研究利用直流吸式风洞来模拟各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污染扩散规律,采样方式则利用直接取样的方法连续测量,通过M9000型燃烧分析仪实时测量浓度变化,在物理模拟上通过调整风洞设备电机的工作电压来控制风速,采用缩小比例的模型建筑物,用金属丝网消除流场不稳定等方法来保证模拟试验的动力相似,几何相似和运动相似。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城市大气污染监测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套如何将车载移动GPS技术和GIS技术结合起来对城市大气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方案,并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车载或手持式GPS系统结合GIS数据库对城市大气质量状况进行流动巡检,确定污染源方位,为重大城市大气污染事故快速提供疏散方案并实时在线向公众发布污染状接受公众查询与监督。 2)从理论和试验方法上探讨了污染物在城市条件下的扩散规律,在平坦区域,浓度分布大致呈正态分布,而复杂条件下的扩散规律则与具体边界条件和建筑物布局方式密切相关,这些在文章中有较为细致的描述。 3)课题研究就城市大气污染实时监测与控制系统模型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利用已知浓度场反求污染源项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求解扩散偏微分方程建立了一维非定常条件下的污染物扩散反问题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和讨论,数值模拟结论很好地验证了反问题模型的实用性。 综合课题研究内容来看,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1.将GPs系统和Gls系统相结合,设计了一套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系统,弥补了当前系统在特定条件下难以发挥作用的不足之处。同时引入了目前最为流行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作辅助决策。在系统后端把基于大气环境评价、污染识别以及环境污染预测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带入到可视化的空间中,将环境保护的管理者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使抽象的大气环境污染识别、大气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以及大气污染预测工作变得主动、直观和全面。 2.通过求解浓度场反问题在系统控制模型方面做了部分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分析部分数据的情况下了解整个区域内的污染状况,避免了监测工作的盲目性,减少了工作量,并且通过该核心模型能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地生成可视化的分析计算结果图表,动态仿真可更有效地提高环境管理者决策水平。 3.将试验方法和理论方法相结合来研究污染物的扩散规律突破了多数学者只注重研究其中某一方面的常规,利用风洞模拟试验验证了所建立的污染模型的适用性,运用试验方法探讨了诸如风向变化,建筑物结构变化等等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为实际工作提供了定性参照依据。 从工程利用价值方面来说,本研究具有很现实的实用价值,在工程建设中可指导设计者如何合理安排建筑物布局方式以将城市污染减到最小,提出的实时监测方案可对现有的监测系统进行合理改造,利用反问题模型可以大大减少现有监测任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监测工作的盲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4-06-01)

肖冬荣,陆振宇[8](2003)在《H_∞控制理论在大气污染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气污染控制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 ,运用 H∞ 控制理论进行大气污染系统的控制 ,使得大气污染系统能够保持鲁棒稳定性 ,并且规定的指标始终在期望目标值内运行(本文来源于《重庆环境科学》期刊2003年09期)

郭斌,马一太,庞健琦,任爱玲,李东胜[9](2003)在《GIS系统在城市大气污染控制与能源结构优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GIS系统与能源结构优化模型和大气污染物控制模型的集成研究,开发出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GIS优化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数据采集系统、分析系统和决策系统,可用于城市能源结构优化研究,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并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期刊2003年02期)

肖冬荣,陆振宇[10](2003)在《H_∞控制理论在大气污染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H∞ 控制理论以基于使用状态空间模型的频率设计方法为主要特征 ,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控制对象外界扰动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大气污染控制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 ,运用H∞ 控制理论进行大气污染系统的控制 ,得出了仿真结果 ,提出了控制策略 ,使得受控对象大气污染系统能够保持鲁棒稳定性 ,并且其规定的指标始终在期望目标值内运行。(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学合理的电力能源规划对地区的能源资源配置、利用、发展及污染物的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整合区域传统能源、新能源发电模式及复合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IBOM。该方法整合了诱导有序加权平均算子的AHP分析法(IOWA-AHP),区间规划(ILP)以及双层优化模型(BLP)。IOWA-AHP模型可进行精确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预测结果将作为IBOM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区间线性规划(ILP)模型可有效的处理表现为区间形式且概率分布未知的不确定性信息。双层优化模型(BLP)可在包含矛盾关系的两个目标间形成最佳的折中方案。该优化模型在准确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电力需求的同时,可在系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成本节约并提高环境效益。同时,模型还对不同新能源比例下的区域电力能源系统的生产及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电力能源规划在资源配置和污染物减排方面的作用,本文通过整合随机优化方法,开发了一种基于SVM的区间随机混合整数双层规划模型(SVM-ISMBOP),并通过引入CET(碳排放交易机制)和CDM(清洁生产机制)来研究不同生产模式对包含碳减排在内的区域复合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影响。同时,模型将进一步关注系统成本和污染物减排的寻优方案。两模型被分别应用于山西省能源规划的实际案例当中以进行有效性验证。两种模型对系统中的能源配置、电力供应与需求以及污染物排放与系统成本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均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案例一种,当新能源发电比例为20%时,系统获得最高的满意度值。在案例二中,当二氧化碳减排水平在40%时,系统获得最高的满意度值。计算结果可有效的为新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配置,发电、扩容、外购等产能模式以及污染物减排方案的选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两模型均可在系统运行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模型的应用和结论可为省级规模的能源决策过程提供一定的可行性指导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陈义.大气污染总量控制GA方法中的多源模拟系统[J].环境与发展.2018

[2].刘源.基于复合大气污染控制的区域能源系统规划与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3]..控制和预报大气污染的计算机系统[J].中国教育网络.2010

[4].刘品高,谌芸,王进,葛毅华.大气污染总量控制GA方法中的多源模拟系统[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

[5].徐卫国.灰色系统理论在大气污染总量控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

[6].王青,邹骥,王磊.基于系统思想的几个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研究[J].环境保护.2006

[7].韩明山.城市大气污染实时监测与控制系统中污染物的扩散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

[8].肖冬荣,陆振宇.H_∞控制理论在大气污染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2003

[9].郭斌,马一太,庞健琦,任爱玲,李东胜.GIS系统在城市大气污染控制与能源结构优化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

[10].肖冬荣,陆振宇.H_∞控制理论在大气污染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标签:;  ;  ;  ;  ;  ;  ;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