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春:回族传统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中的应用探索——基于对安徽回族乡的调查论文

偶春:回族传统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中的应用探索——基于对安徽回族乡的调查论文

摘 要:在民族乡镇环境景观建设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要在民族乡镇中营建代表地方特色的景观环境而言,必然不可忽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应用。为充分厘清回族传统文化在回族乡镇环境景观中的应用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安徽三个回族乡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回族传统文化在各乡镇环境景观空间中均有所体现,但由于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与乡民关注程度较低,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回族文化”环境景观不够鲜明,基于此,提出了应围绕以“回族文化+”农业特色环境景观建设模式为中心的一系列相关措施。

关键词:回族传统文化;环境景观;回族乡;农业特色景观;安徽

引言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创建符合地域特色、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环境景观,已经成为当前全国各地乡镇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论是打造传统特色的旅游小镇[1],还是具有现代科技特色的“互联网+”小镇[2],都必须首先解决对于乡镇自身环境景观的特色塑造。当然,环境景观的特色形成必须紧密结合乡镇固有的内在文化特征,文化是构成特色环境景观的核心基础,如:打造产业小镇,那么其环境景观的塑造自然要围绕乡镇的产业文化来规划、设计与建造。因此,民族地区的乡镇环境景观应围绕着民族文化与所处区域的地域文化相融合来展开,用传统的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小镇的特色景观,达到既能够彰显乡镇民族文化特色,又生态宜居的乡镇环境景观,从而助推多民族群众和谐共融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乡镇的形成。

在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它包括课文阅读、写作指导、范文评析、实践操作、习作讲评、加工提高等六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始终把学生置于阅读、理解、操练的主动地位。

然而,目前关于乡镇特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文化古镇[3]、产业小镇[4]、生态小镇[5]等方面为突破口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很少针对民族传统文化与乡镇特色发展思路方面的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的特色塑造方面的研究更是鲜有关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各少数民族已逐渐融入当今文化生活,而主流文化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因此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当地乡镇的环境景观建设之中,让本地乡民和外来游客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保护和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民族乡环境景观特色的有力措施。

回族传统文化主要以伊斯兰文化为主要源流,以清真寺为核心展开回族聚居、文教社交、婚丧嫁娶等文化活动,回族文化景观多以建筑景观表现居多,其以伊斯兰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喜白爱绿,喜用拱形、弧形、齿形等特征元素[6-7]。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回族乡分布约140个,在31 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对回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的内涵与特征[6]、保护与传承[8]、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等方面,关于“回族文化”如何应用在回族乡环境景观建设方面的研究寥寥。因此,本文以安徽回族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颍上县赛涧乡、淮南市八公山区李冲乡、寿县陶店乡等三个回族乡为研究对象,借鉴景观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回族传统文化在回族乡环境景观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当地回民关于回族传统文化与环境景观建设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在应用回族传统文化构建回族乡特色环境景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地域特征与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回族传统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和建议,为类似地区的少数民族乡镇特色环境景观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一、安徽回族分布现状及调查区域基本概况

(一)安徽回族分布现状

55 个少数民族安徽省均有分布,其中回族是我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83%,因此,回族在处理安徽省少数民族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回族人口分布方面,安徽回族分散在全省各地,每个县市均有分布,沿淮淮北多且集中。从回族乡地理分布来看,安徽省现有11 个民族乡(场、街道),主要集中在安徽北部地区,分别是宁国市云梯畲族乡,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凤台县李冲回族乡、寿县陶店回族乡、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五河县临北回族乡、颍上县赛涧回族乡、亳州市花戏楼街道(回族),11 个民族乡中有9 个是回族乡,因此,回族乡在安徽少数民族乡镇建设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区域基本概况

对于安徽回族乡而言,考虑分布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结合回族传统文化和当地回族乡自身的历史变迁,提出安徽回族乡应以构建“回族文化+”农业特色环境景观乡镇经济建设模式为主,即在提升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前提下,通过融入回族传统文化,创建“回族文化+”农业特色环境景观建设新模式,达到在改变单一的农业种植经济为主的产业模式,向多元农业经济模式转变的基础上,促进回族传统文化与当地农耕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中的传承与应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在各自回族乡的内部,结合当地回族乡的主要经济作物种类、农业生产环境等因素,规划建设体现回族文化特色景观的农业产业园,将当地回族居民农产品的加工特色与周边乡民的饮食风味相结合,使农产品在产业园内就地加工形成回族乡特有品牌热销的农副产品,如在小麦主产区、牛羊养殖较多的皖北地区的回族乡内,建设以回族特色面食、屠宰加工回族农业景观产业园;其次,在回族乡镇附近选择天然环境较好的区域,规划建设具有回族文化特色景观的农业观光休闲园,将当地回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婚庆习俗、民族节日活动展现在观光农业园内,不仅可以改变目前皖北农业观光园或是仅以当地农耕体验文化为建设思路,或是照搬、照抄其他乡镇做得较好的农业观光休闲园建设模式的现象,还可以很好地提升皖北回族乡的文化环境景观特色,达到更多地吸引周边游客的目的,从而形成安徽回族乡镇以当地农耕文化与“回族文化”相结合的农业观光乡镇特色旅游经济新模式。

二、回族传统文化在安徽回族乡环境景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连接回族乡内外的主入口景观虽作了重点处理,但“回族文化”表现不足

基于对安徽3 个回族乡环境景观的现状分析,结合当地回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剖析当前安徽农业经济型回族乡发展建设过程的内在特征,提出后期如何利用回族传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回族乡环境景观建设措施,为构建具有安徽特色回族乡镇注入新活力。

重庆市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其中以滑坡、崩塌为主,泥石流分布较少。重庆市近年来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市境内现有地质灾害点16076个,其中泥石流329个,占灾害点总数的2.04%[1]。主要分布三峡库区及非库区的渝东南、渝中地区。近年来,重庆市发生泥石流灾害以1986年、1987年、1998年、2006年、2014年、2016年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损失严重[2]。重庆地区以稀性、小型泥石流为主,但其形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二)回族乡主要建筑“回族文化”景观要素体现突出,但协调统一性差

宗教活动是回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其他地区的回族聚居区一样,在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安徽回族乡镇中,必然也会专门设置回民进行宗教活动的景观空间。调查发现,在回族乡宗教活动区范围内,体现回族传统文化的环境景观随处可见,既有前面所述相对简朴的宗教建筑景观——清真寺,如李冲回族乡王刚清真寺,也有与之相对应的伊斯兰宗教活动所必须的户外空间景观,如宗教活动广场设计建造为规则式的布局形式,并在入口两侧设置展现伊斯兰宗教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和景观灯柱,绿化植物配置方式多采用对称式几何图案的搭配方式。但在回族乡其他地区的休闲景观空间中,如:社区街头休闲绿地、回族乡开发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乡政府部门与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户外空间,很少体现回族传统文化的景观元素,仅在寿县陶店回族乡政府大院内设有伊斯兰建筑穹顶造型风格的景观亭和雕刻有宗教装饰花纹的景观坐凳,多数都是以简单的乡镇绿化、美化和休闲活动为主,回族传统文化“印记”没有在宗教活动区范围外的休闲景观区域中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应用。

火车站售票处两个窗口前排着两列长队。突然,第三个窗口打开:排在队伍靠后的人立马奔了过去;排在前面的纹丝不动;变化最多、最纠结的是排中间的人,他们或向第三个窗口跨出几步又迅速退回,或经过一番犹豫最后选择再次奔向第三个窗口。

(三)“回族文化”在回民宗教活动区景观氛围浓烈,而在其他休闲景观区体现较少

在调研的3 个回族乡建筑外部形态景观环境中发现,回族聚居核心区域的商业街道、政府办公、中小学校、宗教活动等公共建筑中的门窗洞口、屋脊檐口等细部处理上,以及外饰颜色的搭配上,基本上都体现了回族建筑的特色,即用相对简洁的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坡屋顶建筑手法相结合,重点在建筑外饰色彩的应用和门窗洞口的造型上进行了统一的处理,而伊斯兰传统彩画、雕刻艺术文化在建筑中应用较少,体现了受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呈现的回族乡建筑文化景观的简朴性。如:李冲乡乡镇街道的蓝色圆顶和赛涧乡乡镇街道的拱形门及伊斯兰建筑特色装饰,与回族文化元素的结合较为生硬单调,且基本按照既有建筑的空间布局进行房屋翻新,缺少标志性的景观建筑物,无法形成本土特色的“回族文化”景观建筑空间。另外,调查也发现,在大量存在的乡镇民居建筑中,凸显“回族文化”景观要素很少,即便是在回族聚居的社区景观环境中也鲜有体现,使得整个回族乡在建筑景观环境中缺乏统一协调性,环境景观显得散乱无序,缺乏彰显传统“回族文化”的整体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回族乡“回族文化”环境景观特色不够鲜明。

尽管回民对环境景观关注度不够,但在对被调查回民进行是否有必要建设以“回族文化”为中心的环境景观时,却得出了认可的结果。统计发现,其中,28.36%的居民认为回族乡镇文化特色景观建设很有必要,52.24%的人认为回族乡镇文化特色景观建设有必要,只有19.40%的人认为乡镇文化特色景观没有必要或是并不关心,说明回族居民对于自身回族文化保护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对建设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乡镇环境景观,来达到宣传本土“回族文化”,有相当高的认可度。因此,不论是从建设协调统一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回族乡外部环境景观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体现尊重少数民族、关心少数民族的角度,构建具有“回族文化”传统特色的生态和谐、宜居的回族乡环境景观,都是值得我们下一步去努力探索的重要建设课题。

三、本地回民对乡镇回族文化环境景观建设的问卷分析

为充分厘清回族传统文化在安徽农业经济型回族乡环境景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为下一步的对策提供实践依据,调研组在2018年3-4月对以上三个回族乡的回族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450 份调查问卷(每个回族乡150份,其中包括政府人员、务工、学生、务农、自由职业等各类人群),现场收回有效问卷418 份,考虑到各类人群所占比例问题,调查对象主要以务农(157 份)、自由职业(136 份)居民为主,且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调查对象多数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问卷有效返回率92.89%。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回族文化”关注高,但对“回族文化”环境景观的关注度不够

通过回族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园环境景观和回族文化农业休闲观光园的内外双重构建,势必会推动回族乡农业种植与养殖、回族特色农产品加工与乡村旅游经济共存的多元化创新发展,达到提升农业经济型回族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当地乡镇经济的振兴又反过来促进回族传统文化在农业经济型回族乡环境景观中的应用,形成环境景观与乡镇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绝大部分回民认为有必要建设以“回族文化”为中心的环境景观

池底冲洗系统包括冲洗水池、冲洗闸门、水位传感器和控制柜.冲洗水池设置在调蓄池上部,进水口格栅下游,通过导水道进入调蓄池底部.冲洗闸门安装于冲洗池墙壁上,降雨时,冲洗闸门关闭,拦留部分雨水,在调蓄池雨水排空后,打开冲洗闸门,备留的雨水被释放出来冲向调蓄池,将调蓄池底残留的淤泥冲至集泥槽,经排泥机构流进集泥井,通过污泥泵排出.

(三)多数回民认为乡镇环境景观的改造应由政府主导、群众配合进行推进

多年以来,我国乡镇政府管理部门大多关注如何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公共服务质量等民生建设方面,对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乡镇显得尤为明显[11]。然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一步推进,在乡镇建设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等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民生建设的重点应向丰富乡民休闲文化生活、提升户外环境景观质量等方面有所转移,以达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从调研的问卷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验证,60.56%的回民认为构建回族乡环境景观应该由政府主导与群众行为相互配合;认为政府占主要责任、群众只要精神支持的达到30.99%;“与我无关”和“本地居民自己说了算”的分别仅占5.63%、4.23%。这说明大多数回民还是认为回族乡外环境景观建设需要依靠政府来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尤其是对要建设具有回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乡镇户外休闲环境景观而言,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宏观管理是关键所在。

四、回族传统文化在安徽回族乡环境景观营造中的应用探索

由于回族乡地处皖北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范围内,所以在进入被调研的回族乡时,天然的水系与农田景观构成良好的外围生态绿圈。与外界相联系的乡镇外围主入口区域多数结合周围水系、道路绿化以及已有建筑外饰,进行了重点景观亮化处理,如以宣传党的实时政策为主题景观的宣传展牌、宣传建设乡镇建设目标的景观墙以及乡情简介展示栏等,但回族乡入口景观没有与内部其他区域的景观环境进行有机衔接,更重要的是本乡镇特色在环境景观中很少得到展现,导致回族乡入口景观特色不够鲜明,尤其是抓住回族传统文化与周边自然景观相融合的特色环境景观塑造不够,在所调研的3 个回族乡中,仅有淮南李冲回族乡在与外界连接的2 个主入口处,利用轻钢结构并横跨道路两侧架设了体现一定回族建筑文化特色的景观构架,但在与周边环境相衬下显得较为孤立、缺乏景观连续性。

(一)构建“回族文化+”农业特色乡镇环境景观建设新模式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乡镇特色环境景观建设一定要结合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特征入手,回族乡镇自然也不例外,但在同一民族的不同乡镇中仅仅单一的复制同一民族文化进行特色景观建设的思路却并不可取,那样必然会造成千乡(镇)一面现象的出现,反而失去了所谓的“特色”。因此,在构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前提的回族乡镇环境景观的基础上,应充分抓住回族乡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将“回族文化”与当地的乡风、乡情紧密结合,从而形成真正符合自身特征的多元文化交叉融合的特色乡镇景观环境。

由于受回族乡民自身生活习俗,以及安徽北部地区乡镇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客观现状影响,安徽地区回族乡主要从事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农业种植业、屠宰加工业、饮食业、制革业及半商半农等。本次所调研的颍上县赛涧乡、淮南市八公山区李冲乡、寿县陶店乡等三个回族乡,地处安徽中北部偏西地区,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三个回族乡分布较为集中,当地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超过30%,属于皖北典型的农业经济型乡镇。

回族居民由于受伊斯兰宗教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从对调查对象的访谈及问卷数据分析可知,回族乡民虽然远离现代城市文明的中心,但是大部分居民对自身的回族传统文化依然情有独钟,尤其体现在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及建筑装饰文化等方面,其中97.69%的回族居民对传统回族文化及本地“回族文化”有很深的理解与关注,但对是否将“回族文化”融入相应的乡镇外环境景观建设中的关注度较少,其中仅有31.62%的居民除了对伊斯兰宗教活动范围内有所关注,其他居民基本很少关注在回族乡外环境景观中融入回族传统文化元素,有的甚至表达出一种无所谓、与自己没有关系的态度。个中原因,多数是由于受到长时间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影响,调查地区的回族乡民经济收入较为低下,当地大部分回族居民认为只要能有房子居住、衣食无忧即可,对公共区域的生态文化环境质量的提升疏于关心,即便是被调查的对象有接近一半是受“回族文化”影响较深、年龄较大留守老人,也仅仅是关注与伊斯兰宗教紧密相关的环境景观区域,这也是为什么在回族乡内部主要建筑“回族文化”景观要素体现突出,但普通乡民的居住建筑及户外休闲景观空间没有体现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

(二)将已有回族传统文化景观进行创新拓展,形成有机联系的特色景观空间

由前述可知,回族传统文化在调查区的回族乡主入口景观、主要建筑体型、宗教活动区等特定区域的环境景观中得到了应用,但分布较为凌乱,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回族文化”景观缺乏统一性与韵律感,很难从外部环境中展现出本地回族乡应有的特色景观。为了更好地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回族文化+”农业特色环境景观回族乡,后期建设中一方面应加强对已有的“回族文化”景观区域的修缮与保护,尤其应加大当地特色清真寺建筑及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应在回族传统文化还未体现或者体现不充分的回族乡主入口与街巷空间、人流聚集较多的休闲景观空间、公共建筑空间、宗教活动区等核心区域,利用现代景观的多样表现手法和造景元素,将回族本身具有的伊斯兰文化、婚庆习俗与节庆文化、民族服饰艺术文化等,与当地回族乡农耕生产的特有文化进行充分融合,并适当考虑皖北人口流动较大的特点对文化景观功能的影响关系[10],对上述核心区域进行重点景观规划设计与功能塑造,展现符合每一个回族乡自身独有的“回族文化+”农业系列特色环境景观;最后,改变杂乱无序的环境景观面貌,即在各核心景观区域之间,利用已有的新老民居建筑、道路绿化、河道绿化、街头绿地等景观空间进行适当的“回族文化+”农业景观元素的穿插、融合与重塑,形成有机串联的特色回族文化乡镇景观系列空间。

母亲当然不肯饶恕全娃。她让茂友叔赔我们家一块地的葱,要不,就到生产队去请远坤队长评理。茂友叔吓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祈求母亲宽恕,说他和全娃已经吃了几天麦麸了,一口油水都没沾。母亲就骂他,骂他好吃懒做,骂着骂着自己也抹起了眼泪,说什么油水不油水的,我们一大家子都拿南瓜叶子擦锅呢。茂友叔答应母亲,等全娃回来全凭她发落。可是,那天,全娃没有回来,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三)借助独特的天然生态基质,构建蕴含回族传统文化的外围生态景观圈

在调查中发现,3 个回族乡外围均具有各自得天独厚的生态基质,其中不仅是传统的农田自然风貌,还具有特有的乡镇生态景观基质,如:淮南李冲回族乡西侧与茅仙洞风景区相连,一条西高东低的主街直接通往茅仙洞风景区入口;寿县陶店回族乡东边毗邻瓦埠湖,构成天然的水生态防护圈;颍上赛涧回族乡则以淮河为天然界限,北临颍河,三面环水,224 省道贯穿全乡,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因此,应充分利用回族乡外围农业景观作为强有力的生态屏障的同时,与外围其他特有的生态基质,一同在恰当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回族文化外围生态景观圈的营造,如利用外围水系环境的分布特点,考虑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惜水如金,往往将水景观做成较为规整的外部轮廓人工岸线的造景方法,在外围水系与城乡干道连接区域设置主入口景观空间,利用天然水系打造体现回族信仰特征的水景观;而针对外围已建较好的自然风景区,则可以考虑在设置与其相连的主入口景观空间的过程中,运用景观构架、景观小品及景观绿化等方式,设计建造展现“回族文化”特色的入口街道景观,起到在构建回族传统文化特色乡镇环境景观的同时,向前来风景区游玩的游客宣传回族小镇形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回族文化+”农业特色环境景观乡镇的旅游经济。

(四)政府管理部门应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与当地群众共同构建和谐回族传统文化景观

首先,确立“回族文化+”农业特色环境景观的建设思路需要通过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乡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宏观规划,结合回族乡各自的地域特征、自然风貌等元素,积极拿出“回族文化+”农业特色环境景观乡镇农业经济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深入分析本乡回族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提炼适合本地区环境景观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回族特色文化,再经过对当地民众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筛选后,确定切实可行的“回族文化+”农业特色环境景观规划与发展思路。

制造故意性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就其萌芽状态时,涉及的人数较少,易于控制;如果任其自流且形成规模,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这就使得那些原来就参与会计造假的人更变本加厉。当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现象频频出现后,信用将不复存在。

其次,全民参与回族乡环境景观的建设与保护需要管理部门的引导。由于回民人口毕竟只占回族乡总人口的30%-40%之间,而且回族群众聚居较为集中,回族乡内部大部分还是以汉族群众为主,因此一旦确立以“回族文化”为中心作为环境景观建设总体思路,在某些方面会激发当地汉族民众与回民的矛盾,处理好回民与其他群众之间的关系极其重要。政府管理部门应努力协调好当地回民与其他民众在建设环境景观中的矛盾问题,通过乡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尤其是当地汉族人民,充分认识到环境景观的建设对改善大家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弄懂确立以“回族文化”为中心作为回族乡特色环境景观建设总体思路,对促进本地多元经济发展与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的相关性及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群众对环境景观建设的漠不关心、对“回族文化”环境景观关注度不够的现象,促使当地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回族乡环境景观的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厉新建,傅林峰,时姗姗,等.旅游特色小镇的内生发展与路径[J].旅游学刊,2018(6):7-9.

[2]孟祖凯,崔大树.企业衍生、协同演化与特色小镇空间组织模式构建——基于杭州互联网小镇的案例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4):73-81.

[3]杨飞飞.南京古镇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以“淳溪镇”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 (6):137-141.

[4]卢丹梅,赵建华,谢楠,等.基于“农业+”的传统农业城镇特色化发展路径探索——以广东茂名林头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111-117.

[5]吴曼,朱宇婷,曹磊.特色旅游小镇生态景观艺术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7(4):233-234.

[6]孙俊萍.试论回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2009(1):83-87.

[7]熊国平,戎卿文,田卉.回族乡镇规划探索——以江苏菱塘回族乡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11(4):35-38.

[8]许海龙.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对外传播研究——以回族传统文化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7):82-85.

[9]哈正利,李忠贤.回族文化在和谐社区构建中的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7-11.

[10]何锋.西北人口较少民族民生发展研究——以土族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49-156.

[11]程芙蓉.人口流动背景下地域艺术传承模式构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6):105-108+238.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ui Nationality in Townships’ Environmental Landscap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Hui Nationality Township in Anhui

OU Chun,YAO Xia-mei,XU Zhong-hua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37,Anhui)

Abstract: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mportant for th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ethnic townships.Practically,for thos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the exca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not be ignored.In order to fully clarify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ui in th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of Hui nationality township,this study make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three Hui townships in Anhui Province by literature,field visits and questionnair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ui is reflected in th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space of each township.However,due to a less concern from local government and villagers,the “Hui cultur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s not distinct enough.Based on the issues,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relevant measures centering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Hui culture +”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 landscape.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of Hui;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Hui township;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Anhui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9)04-0127-06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9.04.24

收稿日期:2019-04-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8YJC760117);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8A0287);阜阳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FYSK17-18ZD15);阜阳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18JYXM25,2018JYXM17)。

作者简介:偶春(1983- ),男,安徽合肥人,阜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城乡发展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偶春:回族传统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中的应用探索——基于对安徽回族乡的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