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生态学论文_于学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药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学,农药,恶性肿瘤,生态,毒素,抗毒素,生物防治。

农药生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于学伟[1](2007)在《河北廊坊农区麻雀生态学及其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区村落和种养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集约化农业的转型过程中,村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影响到农区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各个层面,是一场农业领域的革命。鸟类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维系着农业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抑制害虫的种群密度,是种植业生物群落中不可或缺的成员。长期的农耕历史从进化生态途径塑造出一些适应人类生存方式的伴人鸟类,麻雀即是其中的代表性物种。近几十年,农区麻雀种群数量锐减乃至局部灭绝已是不争的事实,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麻雀生存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因而可成为农区环境质量的良好指示物种。因此,研究农区麻雀的生态学及其适应能力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鉴于此,本论文立足于华北平原北部的河北廊坊农区,在2006—2007年开展了麻雀巢及巢址选择、繁殖生态、冬季生态及农药残毒积累等方面的研究,采取实地观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目前麻雀的生存现状以及制约麻雀生存的主导因子,从而为维护该区域麻雀的可持续生存奠定必要的科学资料。所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135窝麻雀的巢及巢址,得出麻雀营巢位点的比例依次为,筑于房舍的巢占86.67%,筑于电表箱内的巢占11.85%,仅1.48%巢筑于电线杆出线口。麻雀巢具有一主体巢和进入主体巢的通道。巢材中出现各种人工制品。调查了83个巢址样方,经巢址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麻雀巢址选择的主导因素依次为水源与安全因子、停息与隐蔽条件因子、食物因子以及干扰因子。总体上得出,廊坊农区麻雀能够较好地适应村落农居环境,但适宜筑巢的位点不足。(2)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研究了麻雀的窝卵数、繁殖期行为以及相关的食物和水源条件,得出麻雀的窝卵数随繁殖时间的推移,从平均每窝4.75±1.14枚卵降至3.83±1.21枚,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麻雀亲鸟每小时饲喂雏鸟的次数,自第5日开始迅速增加,至第7~9日达饲喂的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这与麻雀雏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相吻合。研究中观察到麻雀繁殖的十余种行为,其中求偶炫耀、安全警惕和饲喂雏鸟的行为已镌刻着人居环境的特征。(3)农区麻雀的冬季生态研究显示,麻雀冬季主要以集群的方式活动,日间活动以停息为主,取食高峰出现于中午。食物和水源基本依赖于人工场所,取食地依次为地面散落食物处、粪堆、垃圾堆、杂草丛、庭院晾晒的粮食及畜禽圈舍,缺乏自然食物资源。麻雀取食和饮水受到人群活动的强烈干扰,柴垛成为麻雀躲避干扰和停息的主要微生境,日间栖息地的利用以柴垛为主,其次是树木,在电线、房顶等处停息比例较小,叁种栖息地的利用差异显着。麻雀已经适应了当地的人为干扰。冬季麻雀的食物和水源匮乏,麻雀的冬季体重与秋季无显着差异,体内脂肪蓄积量普遍少或没有脂肪蓄积。(4)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麻雀体内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得出廊坊农区以往施用的有机氯农药的强度直接决定了现今麻雀体内的有机氯残留量。比较麻雀卵和雏鸟所含的有机氯残留量得出,雏鸟通过亲鸟喂食昆虫类食物而增加了体内有机氯的含量。从卵和亚成体麻雀脑组织中的较高有机氯含量,推测麻雀脑组织和卵组织易于富集有机氯有害物质。在该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下,麻雀的生殖器官和免疫器官的组织学结构在廊坊农区和赤城农区未见明显差异。总体而言,在现今廊坊农区,麻雀的巢址选择强烈地依赖于村落人居环境,农村住房结构的变化造成麻雀可供筑巢的巢址相对贫乏,食物和水源不足,冬季体况较秋季无显着差异,体况普遍较差,生存状态受到食物和水源的制约。(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05-01)

陈佳鹏,周宝森[2](2004)在《农业地区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环境中农药暴露的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农业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环境中农药暴露之间是否有关联。方法 收集沈阳市苏家屯区、东陵区、于洪区、新城子区、辽中县、新民县等郊区、县 1990 - 2 0 0 0年不同种类农药使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和 1998-2 0 0 0年分性别的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主要恶性肿瘤 (女性包括乳腺癌和子宫颈癌 )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 ,以农药使用密度为自变量 ,以分性别、分部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因变量 ,使用 SPSS10 .0统计软件进行等级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 ,以 P≤ 0 .0 5为检验水平。结果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与相同种类农药使用密度相关 ,有显着性的是胃癌与除草剂 ,相关系数均为 0 .94 3;男性食管癌、胃癌与农药平均使用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9,0 .94 3和 0 .82 9,0 .94 3;男性肝癌与除草剂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86 ,0 .82 9;女性胃癌、肺癌、乳腺癌与除草剂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4 3,0 .94 3,0 .82 9和 1.0 0 0 ,0 .94 3,0 .886 ;女性白血病与杀菌剂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9,0 .94 3。其中除草剂与胃癌、男性肝癌、女性胃癌、肺癌的回归分析有显着性意义。结论 胃癌、男性肝癌、女性肺癌与使用除草剂有显着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期刊2004年02期)

陈佳鹏[3](2003)在《农业地区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环境中农药暴露的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类,杀虫剂的职业使用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定为致癌物。很多人群研究表明某些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与农药的职业暴露有密切关联,但是这种研究在一般人群中开展的很少。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人口的80%分布在农村地区。1998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农药生产国,每年使用50~60万吨农药,其中约80%直接进入环境。环境中的农药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食物链等多种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不断的接触使人体内蓄积较高浓度的农药,并有可能通过哺乳途径而影响下一代。农业地区人群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农药暴露水平要比平均暴露水平高,所以患农药相关性肿瘤的危险性也应比普通人群高。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农业地区人群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农药使用密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为肿瘤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 材料与方法 1.资料 1.1 恶性肿瘤资料 从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8~2000年的《恶性肿瘤发病年报表》和《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获得沈阳市苏家屯区、东陵区、于洪区、新城子区、辽中县、新民县六个郊区县分性别的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主要恶性肿瘤(女性包括乳腺癌和子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 二.2 农药资料 从沈阳市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队收集上述地区1990-20o年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其它种类农药的使用量和耕地面积等资料。 2.方法:使用 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 SPearznan等级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运算须调用Co咖hon和assion两个命令,以双侧检验,PSO.05为显着性水平。 结 果 互、一般情况 研究地区叁年合计总人口 8043198人,其中男性4D63%7人,女性398m n人;叁年合计发生恶性肿瘤3肥人,其中男性1979人,女性 1623人;5206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男性 31 88人,女性2018人。研究地区现有耕地409009公顷,苏家屯区最少门公顷X新民县最多门 公顷人平均每年使用各种农药1889485千克,苏家屯区最少(200478千克L新民县最多(669192千克人农药平均使用密度为4.62千卧公顷,辽中县最小门.26千克/公顷X于洪区最大*.39千克/公顷人研究地区1990-2000年期间农药使用密度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但是苏家屯区、东陵区、新城子区和新民县不同年份存在交叉现象。而且,不同种类的农药使用情况各不相同,除草剂使用量最大,占总使用量的47%,其次是杀虫剂41%,杀菌剂和其它种类农药分别为9%和3%。 2.相关分析 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与农药平均使用密度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都是0.829;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除草剂显着正相 ·2·关,相关系数都是0.943。按性别分析,男性食管癌门.886刀.829疗胃癌N.943p.943)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农药平均使用密度显着正相关;女性胃癌”.9作1.*0)和肺癌N.的3刀.9奶)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除草剂使用密度显着正相关。 3.回归分析 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除草剂使用密度的回归分析均有显着性,回归方程分别是y=-3.446+3.854X(p<0.of),y=-8.772+7.900X(P<0.of),决定系数分别为 0.946、0.917。女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除草剂使用密度的回归分析均有显着性,回归方程分别是 y=-2.413+4.897X(P<0.01),y=-20.004+18.926X(P<0.01),决定系数分别为 0.870*.931,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讨 论 国外近期开展的农药与肿瘤关系研究多数采用农药使用密度(例平方英里)作为分析指标,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农药使用密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环境中农药暴露情况,是在中国开展农药与肿瘤关系研究衡量农药暴露的较好指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宜采用千克/公顷作为度量单位。本次研究所选各地区农药使用量及农作物播种面积均不相同,农药使用密度最高的地区几乎是最低地区的3倍,而且各部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不相同,这就为研究农药与肿瘤之间可能存在的病因关系提供了可能。 有几项在一般人群中开展的研究显示,农药暴露与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存在正向关联。Sail等人在加沙地区进行的以医院为基础的癌症患者与慢性农药暴露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农药类型与男性、女性及合计的癌症发病率均呈显着正相关;Wesseling等 ·3·人的生态学研究也显示,农药使用量大的地区全癌死亡率高,并且与恶性肿瘤的部位有关联。本次研究显示,除草剂类农药与多个部位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关系密切,可能与其使用量大、人群暴露广泛,因而接触致癌原的机会较多有关。Becher等人在德国开展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苯氧基除草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3-04-01)

杨小蓉[4](2002)在《农田生态系统有机磷农药氧乐果降解菌的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常施用有机磷农药氧乐果为杀虫剂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各采集土壤,从采集到的土样中分离出能够降解有机磷农药氧乐果的好氧细菌。将分离到的菌株进一步纯化后,按其个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鉴定,鉴定到菌属;计算出各季节土壤中的细菌总数、降解有机磷农药氧乐果的细菌总数以及各降解菌属的百分比,测出各季节土壤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分析试图了解这一生态系统中降解有机磷农药氧乐果细菌的季节消长动态。此农田土壤呈弱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夏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多,土壤干湿交替不太频繁,钾、磷、氮含量也较丰富,并且在四季中含量变化不大。在土壤细菌总数上,夏季的细菌数量最多,其次分别为春、秋、冬各季;在土壤中降解氧乐果的细菌数量上,夏季土壤中的降解菌株数量也最多,其次分别为春、秋、冬各季,土壤磷的含量与降解氧乐果细菌的数量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r=0.494);在降解菌占细菌总数百分比上,秋季降解菌株所占百分比最大,为0.547%;在降解菌株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每一季节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春、夏、秋、冬分别为44.44%、50.00%、48.15%、47.22%,其它菌属所占比例都比较少,这可能跟土壤的基本性状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轮换,气温的变化,植被的差异,耕作的不同,比较适合抗逆性较强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生长。将分离到的各菌株做降解有机磷农药氧乐果试验,结果表明,除少数菌株在分离纯化后丧失了降解氧乐果的能力,即基本上不能在以氧乐果为唯一碳源的基础培养基中生长以外,分离到的其它菌株都能在以氧乐果为唯一碳源的基础培养基中生长,即能降解利用氧乐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沈标,李顺鹏[5](2001)在《农药残留降解菌DLL-1的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污染土壤的修复中,生物修复由于处理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而受到关注。当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接种到污染土壤中后,微生物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是较苛刻、复杂的。要使人工接种的微(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期刊2001-08-01)

张建亮[6](2001)在《桃蚜的农药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又称烟蚜,是一重要的农业害虫。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红绿型桃蚜对农药的敏感性的差异,并测定了几种常用杀虫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桃蚜的毒力,以及几种杀虫剂的复配制剂的药效比较。文章还研究了药剂对桃蚜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实验是在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昆虫生态实验室完成的。本研究在网室内大量饲养桃蚜,为实验提供了生物学特性较一致的实验材料。 通过研究不同体色桃蚜(红、绿)对四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25℃,14L:10D,75%相对湿度的条件下,红、绿桃蚜对杀虫双的LC_50分别为407.4ppm和280.4ppm,对灭多威的LC_50分别为255.1ppm和154.9ppm,对乐果的LC_50分别为645.6ppm和446.7ppm,对灭扫利的LC_50分别为213.7ppm和295.1ppm。但从回归方程的b值来看,红、绿型桃蚜对杀虫双和灭多威的b值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对乐果与灭扫利的b值存在显着差异。这些结果将对桃蚜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人工气候模拟设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五种农药对桃蚜在不同温度下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在20—32℃,75±5%R.H.,14L:10D光照条件下,供试的五种杀虫剂中,其中四种杀虫剂氧乐果、叁唑磷、灭多威和杀虫双的毒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死亡机率值(y)与温度(x)的关系分别为:y=3.0738+0.0695x,y=2.9821+0.0852x,y=4.1106+0.0500x,y=4.3611+0.0460x;而敌杀死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y=6.9422-0.0862x;氧乐果的毒杀效果最好,在32℃时,桃蚜的死亡率达90.27%;氧乐果、叁唑磷的毒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的速率较大,b值分别为0.0695和0.0852。 通过叁种药剂在不同温度水平下对雌成蚜的毒力测定研究。叁种药剂的LC_50值 (y)随温度(x)的变化成直线关系。甲胺磷、异丙威、氯氰菊酯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239.855-30.1568x,y=463.3354-5.1682x,y=119.942-3.0231x。这为田间使用合适的浓度提供了实验依据。 通过复配制剂的药效测定研究,实验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5%,光照为14L:10D条件下,甲胺磷与异丙威的田间使用浓度按7:3和9:1混配表现为增效作用,甲胺磷与氯氰菊酯按7:3混配表现为增效作用,异丙威与氯氰菊酯混配均表现拮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桃蚜的农药生态学研究2 抗作用。在田间进行防治桃蚜时,按上述增效的比例进行混配,可能会取得好的防治 效果。 通过药剂对桃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门.9’C条件下,甲胺磷、 异丙威、氯氰菊酯、叁哩磷、杀虫双及敌杀死对雌成蚜的产仔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 着,也就是六种杀虫剂对桃蚜的繁殖力没有刺激作用。同时,甲基托布津、猛飞灵、 多菌灵及叶清双在田间使用浓度条件下对桃蚜寿命和产仔量无影响。 通过杀虫剂对桃蚜实验种群影响的研究,氧乐果、灭多威和杀虫双在施用10天范 围内,药效仍可持续在70%以上。这样在福州地区进行桃蚜防治时,氧乐果、灭多威 和杀虫双还可以使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1-05-01)

祝增荣,程家安,李红叶,叶继术,商晗武[7](1998)在《减少农药使用总量,走基于生态学的有害生物治理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依靠化学防治作为对付有害生物的最主要手段得不偿失,经典生物防治、以农药管理为目的的综合防治以及当前的生物技术产品均为治标(治疗性质)不治本的途径,只有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有害生物治理才是顺乎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必然之路。必须在充分了解和促进人管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生物防治等内禀作用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等途径建立顺应生态学规律的有害生物治理系统。转基因作物、遗传改良的生物农药必须也只能在符合生态学规律的前提下才有长期效益。为此,要加强有害生物及其天敌的时空动态、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和多营养层关系研究,并在可操作的政策、技术和推广方面促进有害生物的持续治理。(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叁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期刊1998-10-08)

申继忠[8](1998)在《农药对高等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次生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异株克生作用,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都起重要作用。植物次生物质在植物体内产生的种类和数量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性,但外界因素如环境条件、气象因素、病虫侵染、各种化学物质等都会对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生深(本文来源于《农药译丛》期刊1998年01期)

王小艺,黄炳球[9](1997)在《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生态学控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农药在生态环境中的命运及降解方式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环境的影响及应用生态学方法合理控制的对策,并展望了农药开发的要求、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保护》期刊1997年06期)

李树正[10](1997)在《化学生态学与新农药研究——围绕植物病原菌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分泌物、代谢物等化学因子是生物间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控制因素。从自然界中发掘这些现象,弄清其化学本质并进一步查明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称之为化学生态学。在化学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干扰昆虫、微生物特有生理机能为目标探索农药活性物质是新型农药开发的途径之一(深海浩1986)。杀虫剂-抗保幼激素的研究被称为第四代农药。在杀菌剂领域,围绕植物病原菌毒素的研究受到重视。植物病原菌毒素,特别是寄主特异性毒素(Host specific toxin)在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化学的方法中和毒素消除其有害作用或抑制毒素产生,必然干扰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从而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农药译丛》期刊1997年02期)

农药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分析农业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环境中农药暴露之间是否有关联。方法 收集沈阳市苏家屯区、东陵区、于洪区、新城子区、辽中县、新民县等郊区、县 1990 - 2 0 0 0年不同种类农药使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和 1998-2 0 0 0年分性别的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主要恶性肿瘤 (女性包括乳腺癌和子宫颈癌 )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 ,以农药使用密度为自变量 ,以分性别、分部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因变量 ,使用 SPSS10 .0统计软件进行等级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 ,以 P≤ 0 .0 5为检验水平。结果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与相同种类农药使用密度相关 ,有显着性的是胃癌与除草剂 ,相关系数均为 0 .94 3;男性食管癌、胃癌与农药平均使用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9,0 .94 3和 0 .82 9,0 .94 3;男性肝癌与除草剂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86 ,0 .82 9;女性胃癌、肺癌、乳腺癌与除草剂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4 3,0 .94 3,0 .82 9和 1.0 0 0 ,0 .94 3,0 .886 ;女性白血病与杀菌剂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9,0 .94 3。其中除草剂与胃癌、男性肝癌、女性胃癌、肺癌的回归分析有显着性意义。结论 胃癌、男性肝癌、女性肺癌与使用除草剂有显着关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药生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于学伟.河北廊坊农区麻雀生态学及其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2].陈佳鹏,周宝森.农业地区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环境中农药暴露的生态学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

[3].陈佳鹏.农业地区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环境中农药暴露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

[4].杨小蓉.农田生态系统有机磷农药氧乐果降解菌的生态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

[5].沈标,李顺鹏.农药残留降解菌DLL-1的生态学研究[C].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2001

[6].张建亮.桃蚜的农药生态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

[7].祝增荣,程家安,李红叶,叶继术,商晗武.减少农药使用总量,走基于生态学的有害生物治理之路[C].“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叁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1998

[8].申继忠.农药对高等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J].农药译丛.1998

[9].王小艺,黄炳球.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生态学控制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1997

[10].李树正.化学生态学与新农药研究——围绕植物病原菌毒素[J].农药译丛.1997

论文知识图

附录:2002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3)附录:2002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2)附录:2002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1)不同经营类型商品竹林的土壤有机农药...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生物逐级行为模型

标签:;  ;  ;  ;  ;  ;  ;  

农药生态学论文_于学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