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筛选及药敏结果分析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筛选及药敏结果分析

一、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筛选及药敏结果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章勇,吕少诚,曹迪,王芳菲,赵昕,贺强[1](2021)在《肝移植术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病原学和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524例同种异体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发生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特点、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特点。结果 524例肝移植病人中共109例病人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发病率为20.80%(109/524),其中肠球菌感染46例,全为屎肠球菌;肠球菌感染发病率为8.78%(46/524),肠球菌感染占腹腔感染病人的42.2%(46/109),占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64.79%(46/71);46例病人中15例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万古霉素耐药率为32.61%(15/46);药敏结果显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及红霉素类抗生素完全耐药;对四环素类、高浓度链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广泛耐药,耐药率分别为71.43%(15/21)、85.71%(18/21)和71.43%(15/21);对替考拉宁耐药率为38.10%(8/21);对利奈唑胺亦出现耐药株,耐药率为9.52%(2/21);替加环素最为敏感,尚未检出耐药菌。结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是肝移植病人术后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常规预防性抗生素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治疗无效,临床上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可作为治疗的首选。

张旭,孙良,赵永,张雷,李桂涛,毛国顺[2](2021)在《儿童感染肠球菌的临床特征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本院儿童肠球菌感染状况、耐药性及多重耐药菌株出现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检出肠球菌的患儿,对标本来源、科室病区分布、药敏结果、患者临床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依据肠球菌是否为多重耐药株分为多重耐药组(n=84)和非多重耐药组(n=17)。结果肠球菌主要来源于尿液(68.32%,69/101),分离的肠球菌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比例最高,分别达到61.39%和30.69%;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主要检出科室/病区均为普通儿科病区(51.61%和46.77%);粪肠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在70%以上,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青霉素、高单位的链霉素、氨苄西林、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较为敏感,耐药率在10%以下。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和高单位的庆大霉素表现出高耐药率,均在70%以上,而对呋喃妥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表现出高度敏感。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均未发现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株。粪肠球菌中多重耐药株共16株(51.61%),屎肠球菌中多重耐药株有59株(95.16%),5株鹑鸡肠球菌均为多重耐药株;屎肠球菌以氨苄西林、红霉素、高单位的庆大霉素、青霉素耐药谱型最为常见,共19株(32.20%),粪肠球菌中红霉素、高单位的庆大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四环素耐药谱型最多(7株);性别(P=0.026)、年龄(P=0.037)、氧疗(P<0.001)、发热(P=0.037)和泌尿道感染(P=0.001)在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中存在显着性差异,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泌尿道感染是多重耐药肠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氧疗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在本院肠球菌感染中占主要地位,屎肠球菌多重耐药率大于粪肠球菌;泌尿道感染患者需考虑多重耐药肠球菌感染的情况,并结合药敏结果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陈文煌[3](2021)在《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粪肠球菌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与屎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肠球菌血流感染(Enterococc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EBSI)患者的耐药性及预后危险因素,建立预测病情转归模型,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84例肠球菌血流感染者(粪肠球菌57例,屎肠球菌27例)临床资料,分析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耐药性,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EBS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最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得出预测模型。结果:1、84例肠球菌血流感染中,包括57例粪肠球菌,27例屎肠球菌。粪肠球菌BSI年龄为15分钟~91岁(中位年龄59岁),屎肠球菌BSI年龄为20~91岁(中位年龄71岁),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肠球菌常见科室分布为重症医学科(8/57)、肝胆外科(7/57)、产科(6/57);屎肠球菌则为重症医学科(5/27)、消化内科(4/27);2、84例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血流感染者中,对庆大霉素均为耐药株,对青霉素、利奈唑胺及庆大霉素筛选试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均为敏感株,屎肠球菌体外药物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3、84例EBSI者中,常见基础病为高血压、心脏病、中枢系统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常见易感因素为肺部感染、留置导尿管、肝胆感染、深静脉置管及留置胃空肠管;有28例(33.3%)入住ICU,21例(25.0%)继发感染性休克,6例(7.1%)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ction Syndrome,MODS);78例(92.9%)出现发热,体温39.4±0.81℃;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及肌酐(Creatinine,CREA)的变化趋势中,屎肠球菌整体呈现高于粪肠球菌趋势,在淋巴细胞(Lymphocyte,LY)、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s,PLT)的变化趋势中,屎肠球菌呈现低于粪肠球菌趋势。4、屎肠球菌BSI组合并肺部感染、出现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急性肝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比例均高于粪肠球菌BSI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84例EBSI者,治疗主要为糖肽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65例(77.4%)治疗有效,19例(22.6%)治疗无效,无效组中13例(13/19)为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无效组的住院天数要明显长于有效组[10~92天(31天)vs.5~138天(17天)],且更多的发生感染性休克[12例(63.2%)vs.9例(13.8%)]及MODS[6例(31.6%)vs.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中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的体外药物耐药率高于有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效组中,WBC、NE、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胆红素、BUN高于有效组,而LY、HGB、PLT及白蛋白(Albumin,ALB)均低于有效组。6、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中,肠球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有:培养前住院天数、血液病、实体肿瘤、中枢系统病、消化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深静脉置管、胃管/空肠管、气管插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培养前抗菌药物总使用率、培养前抗菌药物1~2种、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入住ICU、血管活性药物、报阳后3天CRP、报阳后7天CRP、出院前CRP、出院前DBIL、屎肠球菌血流感染。保护因素:入院时HGB、感染时HGB、PLT、ALB、报阳时LY、HGB、PLT、报阳后3天LY、HGB、PLT、PLT/LY、ALB、报阳后7天HGB、PLT、PLT/LY、出院前HGB、PLT、PLT/LY。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报阳后7天CRP为独立危险因素,报阳时的PLT为独立保护因素,预测方程为ln(p/1-p)=1.661+8.957×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是:1,否:0)-0.027×报阳时PLT+0.107×报阳后7天CRP,该模型在本研究中预测肠球菌血流感染不良预后的AUC为0.989,标准误(Standard Error,SE)为0.01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971~1.000],Youdens指数为0.932时,选取最优诊断截点为0.57,敏感度(Sensitivity,SN)为98.5%,特异度(Specificity,SP)为94.7%。屎肠球菌血流感染在本研究预测不良预后的ROC曲线,Youdens指数为0.469时,选取最优诊断截点为0.500,SN为78.5%,SP为68.4%;报阳时PLT在Youdens指数为0.537时,选取最优诊断截点为176.5×10^9/L,SN为80.0%,SP为73.7%;报阳后7天CRP在Youdens指数为0.322时,选取最优诊断截点为42.6mg/L,SN为95.4%,SP为36.8%。结论:肠球菌血流感染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屎肠球菌总体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且具有更高比例的基础疾病,转归差于粪肠球菌BSI,治疗更棘手;监测白细胞、CRP、PCT、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蛋白可以判断肠球菌血流感染预后趋势;肠球菌血流感染治疗无效率较高,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报阳后7天CRP为独立危险因素,报阳时的PLT为独立保护因素,预测方程为ln(p/1-p)=1.661+8.957×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是:1,否:0)-0.027×报阳时PLT+0.107×报阳后7天CRP,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姚香君[4](2021)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皮肤感染病原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大疱疾病(Autoimmune bullous diseases,AIBD)是自身抗体介导的一组疾病,该类疾病的特征是针对皮肤和黏膜表面的表皮和/或基底膜中结构蛋白的自身抗体,自身免疫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表皮和真皮-表皮连接处(Dermal-epidermal junction,DEJ)的细胞间锚定及连接机制,导致皮肤层分离、水疱形成。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比较常见,相对少见的疱病如日本人相对发病率更高的疱疹样皮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DH)、常累及儿童的线性Ig A大疱病(Linear Ig A dermatosis diseases,LABD)和具有遗传易感性的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acquisita,EBA)等。自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到临床上治疗疱病后,大疱病的病死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疱病作为皮肤科的危重疾病,仍有着很高的死亡率,患者通常并非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感染或者多脏器衰竭。数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对于疱病的常见感染类型和病原学菌、药敏试验以及继发感染的高危因素等做了很多研究和分析。国外的研究结果显示疱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道的感染,而我国的学者们研究结果提示皮肤感染率同样很高。国外学者将病毒感染同样纳入皮肤感染病原学的统计分析中,而国内缺乏疱病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针对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学菌,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最常见的病原学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中中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克林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率低,对糖肽类、利奈唑胺等抗生素的敏感性高,但是近年来也有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检出。有报道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在不断上升。在继发感染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年龄、住院时长、抗体水平(Dsg1、Dsg3和BP180)和糖尿病等均被认为是与疱病继发皮肤感染的高危因素。国外的学者大多对感染进行总体的统计分析,针对皮肤感染的病原学菌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极少,国内则缺乏大样本的调查分析,另外不同病原体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国内外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收集统计2013年-2019年住院的AI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重点分析皮肤感染的病原学菌具体分布、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及皮肤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继发革兰氏阴性菌的皮肤感染。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临床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对于已经继发皮肤感染的疱病患者能够制订正确的抗感染方案,针对皮肤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压缩住院时间,改善预后。研究目的分析AIBD患者皮肤感染的临床特点、皮肤感染的相关因素,确定常见病原学菌的种类、分布以及住院的大疱病患者合并皮肤感染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率的情况。研究方法收集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的656例AIBD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一般临床资料以及皮肤感染病原菌、药敏结果做一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AIBD发生皮肤感染率高。住院患者的皮肤感染与住院时长(≥14天)(P<0.05)、黏膜受累(P<0.05)、合并糖尿病相关(P<0.01)。皮肤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7.68%,153/406),对于复方新诺明(93.46%,143/153)、万古霉素(99.35%,152/153)、利奈唑胺(100.00%,153/153)的敏感度高,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率低。仅检出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位列第一(20.00%,23/115)。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米诺环素、替加环素以及多粘菌素的敏感率高。真菌中最常见的病原学是光滑念珠菌,检出的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均在85%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真菌总体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天疱疮和BP的皮肤感染常见病原学的组成有所差异。结论AIBD患者容易继发皮肤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学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偏低。皮肤感染率与住院时长、累及黏膜、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住院时长大于14天、皮疹累及黏膜和低蛋白血症的疱病患者更容易继发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潘嘉臻[5](2021)在《杭州地区犬、猫肠道菌群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杭州地区宠物市场已具备一定规模,为探寻杭州地区犬、猫肠道病原菌种类和耐药细菌背景,本研究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附属动物医院为主要样本收集地,系统开展犬、猫肠道细菌携带情况和相关耐药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主要从消化道疾病的犬、猫肠道收集菌株样本进行分离鉴定,再用临床常见抗菌药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来获得的肠球菌株的耐药性,并对其进行耐药特点的归类,随后通过基因分析来分析讨论菌株的耐药基因、携带质粒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菌株之间存在的相互亲缘关系。1.犬、猫肠道菌株分离和鉴定:本研究于2019年1月-12月间收集的犬、猫肠道样品169例,包括9种不同品种的猫肠道样品54例;20种不同品种的犬肠道样品115例,共获得1108株细菌分离株。各菌株经飞行质谱法测序鉴定,分离率最高的菌种为肠球菌(355,32.04%)、大肠杆菌(305,27.53%);统计结果表明:从不同性别、年龄和体况的犬、猫肠道分离的菌株,其组成结构相似且稳定,优势菌群为肠球菌和肠杆菌。2.肠球菌耐药问题的研究分析:本研究分离挑选得到310株肠球菌,对肠球菌分离株进行8种常用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结果显示犬、猫源肠球菌分离株对四环素(82.58%)、呋喃妥因(40.97%)、庆大霉素(48.06%)、环丙沙星(36.13%)、氯霉素(29.36%)等药物高度耐药;肠球菌株的耐药性与犬、猫种类、体况、用药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来源于犬肠道的分离株耐药率相对更高。整体结果贴合我院用药习惯。3.多重耐药肠球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本研究筛选16株对所选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的肠球菌株,对16株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ST18、ST25、ST80和ST202这四种ST型,部分ST型由犬特异性携带(ST18、ST25、ST202),ST80型由犬、猫共同携带,耐药表型与菌株所属ST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对耐药基因进行统计后发现,肠球菌基因型一定程度上代表菌株的耐药性趋势,具体表型和携带耐药基因具有高度相关性。但耐药性还受质粒等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部分ST型携带氨基糖苷类相关耐药质粒pUB110,万古霉素耐药相关质粒pRUM和pRI1。部分高耐药菌株为ST18型,和人类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杭州地区犬、猫肠道来源的肠球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存在抗生素用药史的菌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提示临床诊疗过程中应谨慎选择抗生素,有必要关注兽医临床合理用药。部分菌株来源于常见的人类谱系,应警惕耐药菌在人与犬、猫之间相互传播。本研究对于探究杭州地区犬、猫携带病原谱系、耐药菌株遗传背景与耐药谱构成等信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张珍珍[6](2020)在《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某院血培养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结果,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病原菌检出情况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阴性(Gram-negative,G-)菌1243株,占69.1%;革兰阳性(Gram-positive,G+)菌474株,占26.4%;真菌81株,占4.5%。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G-菌检出率显着降低,而G+菌检出率显着增加(P<0.05)。前5位检出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30株,29.5%)、肺炎克雷伯菌(299株,16.6%)、金黄色葡萄球菌(113株,6.3%)、肠球菌属(110株,6.1%)和鲍曼不动杆菌(102株,5.7%)。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着升高(P<0.05),其他病原菌无显着性变化。2.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外)的敏感率相对稳定。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外)的敏感率均显着下降(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其中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敏感率显着下降(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他啶外)的敏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从94.0%、41.2%和81.5%下降至68.8%、23.5%和64.3%。3.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从2013-2015年的18.9%和75.0%上升至2016-2018年的28.9%和88.0%,但无统计学意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1. 血培养分离菌以G-菌为主,但G+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检出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显着升高。2.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变化,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显着下降。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增加。3.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增加,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第二部分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目的:分析临床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为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调查本院2018年1月-12月诊断为G+球菌BSI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及微生物学数据。并将全部病历按是否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分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1)和采用非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2)。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医师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G+球菌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2.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制定《血流感染利奈唑胺/去甲万古霉素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5方面评价。结果:1.病原菌及科室分布情况研究共纳入G+球菌BSI病历114例,培养出120株G+球菌。108例为单一G+球菌感染,6例为合并其他G+球菌感染。此外,有11例为同时合并G-杆菌感染,5例为同时合并真菌感染。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29.2%),其次为链球菌属33株(27.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株(18.3%)。共检出多重耐药菌27株,包括MRSA 7株、MRCNS 19株和VRE 1株。G+球菌BSI主要来源科室为外科ICU 22例(19.3%)、肾脏内科19例(16.7%)和内科ICU 10例(8.8%)。2. 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及存在混合感染与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无关(P>0.05)。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 G+球菌BSI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114例患者中,有50例采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包括去甲万古霉素40例,利奈唑胺10例。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药物相互作用5个方面,共发现不合理用药59例次,发生频次最高的为疗程不当18例次(30.5%),其次为用法用量不当17例次(28.8%)、存在药物相互作用13例次(22.0%)和药物选择不当10例次(16.9%),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仅1例次(1.7%)。结论:1.2018年本院G+球菌BSI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分布的主要科室为ICU和肾脏内科。2.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是临床医师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3. G+球菌BSI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疗程过短和用法用量不适宜。

高杰英,王缚鲲,顾江,陈晶,高鹏,郭萌,王佳钰,程琰[7](2019)在《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分离的1068株屎肠球菌和487株粪肠球菌,采用MA120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仪器法联合Kirby-Bauer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5年间无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出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保持高度敏感,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50%、0.41%。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的平均耐药率均>80%,对氯霉素保持低耐药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不同年份呈上升趋势,对四环素、利福平耐药率呈下降趋势(P<0.05)。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平均耐药率均>70%,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的平均耐药率均<3%,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不同年份呈上升趋势(P<0.05)。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呋喃妥因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P<0.05)。尿液标本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尿液标本(P<0.05)。结论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仍保持较好的敏感性,但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且屎肠球菌耐药现状严重,故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商艳红[8](2019)在《耐药基因optrA和lsa(E)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抗生素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一些滥用现象也开始频繁出现,细菌的耐药性正在朝着高耐药率、多重耐药的方向发展。食品动物源耐药细菌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从而影响人类健康。恶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是治疗MRSA和CoNS感染的特效抗菌药物,被誉为继万古霉素后抗菌药物的“最后一道防线”。2006年发现cfr基因可介导利奈唑胺耐药。尽管新批准的恶唑烷酮类药物泰地唑利可有效治疗cfr阳性菌株引起的感染,但是新型耐药基因optrA可对包括泰地唑利在内的恶唑烷酮类(医学临床用)和酰胺醇类药物(兽医临床用)耐药。lsa(E)基因通过编码ABC转运蛋白介导对林可霉素、截短侧耳素、链阳菌素A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如肠球菌和链球菌,一方面是多种耐药基因的重要贮库,另一方面也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感染。因此,研究optrA和lsa(E)基因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的流行和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41株猪源肠球菌和237株猪源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所携带optrA和lsa(E)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药物敏感性检测、接合试验,电转化试验、全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等对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的optrA和lsa(E)基因进行定位及传播机制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一、共分离鉴定241株猪源肠球菌。所有菌株可分四个种,其中粪肠球菌最多,其余依次为屎肠球菌、铅黄肠球菌和鹑鸡肠球菌。对所有肠球菌进行PCR扩增,检测其携带optrA和lsa(E)基因的情况。optrA基因阳性菌株为61株,检出率为25.3%(61/241);lsa(E)基因阳性菌株为34株,检出率为14.1%(34/241);optrA和lsa(E)共阳性的菌株的菌株共有15株,占比6.2%(15/241)。对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但对氯霉素,氟苯尼考和红霉素呈现高水平耐药。二、共分离鉴定237株猪源链球菌,检测其携带optrA和lsa(E)基因的情况。PCR检测结果显示,optrA基因阳性菌株共28株,检出率为11.8%(28/237),lsa(E)基因阳性菌株共34株,检出率为14.3%(34/237)。optrA和lsa(E)共阳性的菌株6株,占比2.5%(6/237)。对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但对氯霉素,氟苯尼考,红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等呈现高水平耐药。三、为进一步明确质粒和转座子在猪源肠球菌optrA和lsa(E)基因水平传播中的作用,全基因组学测序成功地在2株猪源肠球菌(E508、E211)中获得了3个optrA基因阳性质粒的全序列,分别命名为pE508-1,pE211-1和pE211-2。在2株猪源肠球菌(E508、E211)中分别获得了2个lsa(E)基因阳性质粒的全序列,分别命名为pE508-2和pE211-2。其中,pE211-2中optrA和lsa(E)共阳性。optrA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显示,该基因位于一个两端含有同向重复序列的IS1216组成的一个复合转座子内。lsa(E)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显示,该基因位于一个两端含有同向重复序列的的非常规环状结构(unconventional circularizable structure,UCS)内。接合试验显示,optrA和lsa(E)基因可以单独发生转移,也可发生共转移。共转移的机制存在两种:(1)optrA和lsa(E)基因共同位于一个接合质粒上;(2)optrA和lsa(E)基因分别位于两个不同接合质粒上,但这两个质粒可同时发生水平转移。四、为进一步明确ICESa2603型转座子和噬菌体在猪源链球菌optrA和lsa(E)基因水平传播中的作用,全基因组学测序成功地获得2株猪源链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SC181和SC216),全基因组学分析表明,SC181中optrA基因位于一个约50Kb的新型噬菌体上,其侧翼区由两端含有同向重复序列的IS1216组成,推测optrA基因可能通过IS1216介导的重组,插入到噬菌体上。环状中间体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假设。lsa(E)基因位于约79Kb的ICESa2603型转座子上。这也是首次发现lsa(E)基因可由链球菌ICESa2603型转座子携带。SC216中optrA位于ICESa2603型转座子ICESsuSC216(53.020kb),lsa(E)位于一个约70Kb的新型噬菌体上。综上所述,optrA和lsa(E)基因在猪肠球菌和链球菌中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流行,这些耐药基因的出现和流行必然限制了恶唑烷酮类、链阳霉素A类(医学临床用)、酰胺醇类、截短侧耳素类(兽医临床用)和林可胺类(医学和兽医临床用)等药物的使用效果。接合型质粒可能是optrA基因和lsa(E)基因在猪肠球菌中流行的主要因素,而ICESa2603型转座子和噬菌体是optrA和lsa(E)基因在猪链球菌中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鉴于optrA和lsa(E)基因对人和动物具有的重大公共卫生意义,有必要从接合质粒、转座子和噬菌体的角度,监控和监视这些元件在optrA和lsa(E)基因的水平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姚舒生[9](2019)在《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及丝状温度敏感蛋白Z抑制剂的筛选》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流感染特点及耐药性,为合理控制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临床分离2016年-2018年非重复住院患者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81株,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8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检出率为65.43%(53/81),53株MRSA中中年和老年患者检出率最高分别为47.17%(25/53)和24.50%(13/53);感染主要来源于外科系统,以骨科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诺氟沙星严重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菌株;MRSA对1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高于MSSA。结论MRSA已成为本医院血液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菌种,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MSSA,临床应对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应开展药敏实验,合理选择抗生素。第二部分目的寻找靶向FtsZ新型结构的抗菌药物。方法采用Discovery Studio 2017R2软件通过多重策略虚拟筛选靶向结合FtsZ、具有潜在具有成药性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肉汤稀释法评价小分子化合物对S.aureus的抗菌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评价小分子化合物与FtsZ蛋白结合稳定性。结果虚拟筛选获得15个与FtsZ蛋白晶体结构有良好结合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抗菌活性评价显示筛选出的化合物对MSSA和MRSA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中化合物5010-0572的活性最好,对两种菌MIC值达都到1?g/m L;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抗菌活性好的化合物5010-0572与FtsZ结合稳定性远远好于抗菌活性较差的化合物C592-0444。结论靶向FtsZ的小分子化合物抗菌活性与蛋白结合稳定性密切相关;化合物5010-0572具有良好的抗S.aureus活性,具有成为抗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潜力。

彭一敏[10](2019)在《355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高危人群的肠道VRE筛查及耐药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初步调查本地区355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高危人群的肠道内VRE的定植情况、耐药现状及耐药基因型分布状况,可为VRE临床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VRE感染高危人群)的粪便标本或肛拭子标本(仅适用于ICU患者)355例、健康对照者(在读大学生)的粪便标本40例,用自制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PSE)进行菌种分离,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进行菌种纯化,用VITEK MS进行肠道分离株菌种鉴定;对已鉴定的肠球菌,用自制的含万古霉素6μg/ml、8μg/ml、32μg/ml的BHI琼脂培养基进行VRE初筛,获得VRE初筛(+)肠道分离株。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VRE临床分离株共9例。用E-test法(万古霉素E-test试条、替考拉宁E-test试条、M-H琼脂平板)测得VRE初筛(+)肠道分离株和VRE临床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进行VRE确认,并确定其耐药表型。VRE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VITEK 2Compact(药敏卡AST-GP67)。用VITEK MS进行VRE各肠道分离株之间、VRE各临床株之间以及VRE各肠道分离株与临床株之间的同源性分析。采用PCR扩增-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检测VRE耐药基因Van A、Van B、Van C、Van D、Van E、Van G、Van L、Van M和Van N。用随机数字表单纯随机抽样4例菌株的PCR扩增阳性产物(肠道分离株及临床株各2例)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所有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过程中菌株保存采用自制奶粉冻存管,置于-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质控菌株:粪肠球菌ATCC29212(敏感)、粪肠球菌ATCC51299(耐药)。结果:1、肠道分离到的肠球菌中,VRE感染高危人群组355例,分离鉴定出肠球菌共474株,其中屎肠球菌291株(61.39%),粪肠球菌111株(23.41%),其他肠球菌72株(15.19%);健康对照组40例,分离鉴定出肠球菌共77株,其中屎肠球菌31株(40.26%),粪肠球菌25株(32.47%),其他肠球菌21株(27%)。2、对分离鉴定出的551株肠球菌(VRE感染高危人群组肠球菌474株+健康对照组肠球菌共77株),分别用含万古霉素6μg/ml、8μg/ml、32μg/ml的BHI琼脂培养基进行VRE初筛(+)及用万古霉素E-test试条进行确认VRE(+)。初筛结果显示对上述不同浓度的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例数分别为:60例、22例、10例。最终用万古霉素E-test确认为VRE的有10例。32μg/ml的BHI琼脂培养基进行VRE初筛(+)及用万古霉素E-test试条进行确认VRE(+)菌株数一致。3、VRE感染高危人群组中,检出10例肠道VRE,其中来自神经外科6例,ICU1例,内分泌科2例,肿瘤科1例;所检出的肠道VRE全是屎肠球菌,未检出粪肠球菌及其他肠球菌。健康组未检出VRE。4、19株VRE(包括VRE肠道分离株10例和VRE临床株9例)的药敏结果显示,VRE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红霉素类、林可霉素类耐药率均为100%。VRE肠道分离株和VRE临床株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0%、33.3%;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0%、33.3%;对呋喃妥因的敏感率分别为50%、20%。而VRE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力奈唑胺、替加环素、高浓度链霉素的敏感性均为100%。5、19株VRE(包括VRE肠道分离株10例和VRE临床株9例)均同时检出Van A和VanM两种耐药基因型,检出率100%;仅4株VRE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相符,存在表型和基因型不一致的情况。未检测到Van B、Van C、Van D、Van E、Van G、Van L和Van N耐药基因型。6、同源性分析:各VRE肠道分离株相互之间的同源性为50%60%;各VRE临床株相互之间的同源性为80%95%;各VRE相互之间的同源性为75%95%,其中大多数临床株VRE和肠道分离株VRE相互之间的同源性约为8090%。7、耐药基因测序结果:结论:1、肠道分离到的肠球菌中,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占绝大多数,其次为鸟肠球菌、小肠肠球菌、铅黄肠球菌和鹑鸡肠球菌,棉子糖肠球菌和耐久肠球菌少见。2、PSE琼脂培养基+万古霉素8μg/ml、32μg/ml的BHI琼脂培养基结合来筛查肠道VRE,具有经济、高效、对实验设备要求不高、可在基层开展、适用于大样本筛查等优势,可用于临床上对VRE定植/感染高危人群开展大规模肠道VRE筛查。3、19株VRE(包括VRE肠道分离株10例和VRE临床株9例)均为屎肠球菌,都属于多重耐药菌;VRE耐大部分抗菌药物,但对链阳菌素类(奎奴普丁/达福普丁)、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甘氨酰环类(替加环素)较敏感,故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还可用于本地区大多数VRE感染临床治疗。4、19株VRE(包括VRE肠道分离株10例和VRE临床株9例)均同时检出Van A和Van M两种耐药基因型,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不完全一致。各VRE肠道分离株相互之间的的同源性较低(50%60%);各VRE临床株相互之间有高度的同源性(80%95%);肠道VRE和临床VRE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大多数为80%90%)。提示VRE入院筛查的重要性,对VRE筛查阳性者宜做好动态监测及相关消毒隔离工作。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筛选及药敏结果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筛选及药敏结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肝移植术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结果
    1.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率:
    2.VRE原菌分布:
    3.VRE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4.VRE感染的治疗及预后:
讨论

(2)儿童感染肠球菌的临床特征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及相关定义
    1.2 菌株分离与鉴定
    1.3 药敏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肠球菌属菌株构成分布
    2.2 肠球菌样本来源
    2.3 临床分离肠球菌科室分布
    2.4 肠球菌耐药性分析
    2.5 多重耐药肠球菌菌株的耐药谱型分析
    2.6 临床因素与多重耐药菌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肠球菌菌种及来源
    3.2 多重耐药肠球菌耐药谱型分析
    3.3 多重耐药肠球菌危险因素分析

(3)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相关定义
        1.4 菌株来源
        1.5 仪器和试剂
    2.研究方法
        2.1 菌株鉴定与药敏实验
    3.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球菌感染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皮肤感染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入选要求
        1.2.2 操作要求
        1.2.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2.2 病原学菌的检出
    2.3 病原学菌的分布
    2.4 不同疾病的病原学菌比较
    2.5 药敏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课题综述 感染与天疱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杭州地区犬、猫肠道菌群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宠物行业发展与公共卫生问题
    1.2 兽医临床肠道细菌耐药性研究
    1.3 肠球菌耐药性研究
        1.3.1 肠球菌耐药性现状
        1.3.2 肠球菌基因水平的耐药机制
        1.3.3 蛋白质水平的耐药机制
    1.4 肠球菌基因分型方法
        1.4.1 酶切扩增基因组对肠球菌分型
        1.4.2 比较管家基因对肠球菌分型
        1.4.3 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分型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犬、猫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剂和仪器
        2.1.2 研究时间和对象
        2.1.3 样品和数据的收集
        2.1.4 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2.1.5 菌株鉴定
    2.2 结果与统计
        2.2.1 犬、猫病例统计
        2.2.2 菌株鉴定结果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肠球菌耐药问题的研究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和仪器
        3.1.2 研究对象
        3.1.3 肠球菌耐药性鉴定
        3.1.4 数据差异性分析
    3.2 结果统计
        3.2.1 菌株组成统计
        3.2.2 犬、猫源肠球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统计
        3.2.3 犬、猫肠球菌多重耐药性统计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高耐药肠球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试验菌株
        4.1.3 肠球菌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4.1.4 高耐药肠球菌病例信息
    4.2 结果与统计
        4.2.1 菌株耐药性统计
        4.2.2 携带的耐药基因、质粒、ST型预测统计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6)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医院血流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仪器与试剂
    1.3 肠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4 药敏试验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标本分布
    2.2 粪肠球菌耐药率的变化
    2.3 屎肠球菌耐药率的变化
    2.4 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平均耐药率比较
    2.5 尿液标本与非尿液标本来源肠球菌耐药率比较
3 讨论

(8)耐药基因optrA和lsa(E)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1.2 肠球菌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2.1 肠球菌的概述
        1.2.2 肠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链球菌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3.1 链球菌概述
        1.3.2 猪链球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4 恶唑烷酮类药物耐药研究现状
    1.5 多重耐药基因optrA的研究进展
    1.6 截短侧耳素耐药研究现状
    1.7 耐药基因lsa(E)的研究进展
    1.8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8.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猪源肠球菌鉴定及耐药性和多重耐药基因optrA和 lsa(E)的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肠球菌的鉴定
        2.2.2 肠球菌菌种的鉴定
        2.2.3 optrA的检测结果
        2.2.4 lsa(E)的检测结果
        2.2.5 药敏试验结果
    2.3 讨论
        2.3.1 肠球菌的鉴定方法
        2.3.2 猪源肠球菌携带optrA基因的情况
        2.3.3 猪源肠球菌携带lsa(E)基因的情况
        2.3.4 猪源肠球菌耐药性的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猪源链球菌鉴定及耐药性和多重耐药基因optrA和 lsa(E)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3.2.2 猪链球菌的PCR鉴定
        3.2.3 猪链球菌中optr A检测的结果
        3.2.4 猪链球菌中lsa(E)检测的结果
        3.2.5 药敏试验的结果
    3.3 讨论
        3.3.1 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3.3.2 猪链球菌携带optrA基因的情况
        3.3.3 猪链球菌携带lsa(E)基因的情况
        3.3.4 猪链球菌耐药性的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猪源肠球菌中optrA和 lsa(E)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粪肠球菌MLST分型
        4.2.2 其他耐药基因检测
        4.2.3 接合试验
        4.2.4 肠球菌质粒电转化试验
        4.2.5 optrA和 lsa(E)共阳性肠球菌及其接合子的药物敏感性
        4.2.6 肠球菌PFGE分型
        4.2.7 肠球菌optrA基因环境分析
        4.2.8 肠球菌lsa(E)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
    4.3 讨论
        4.3.1 耐药基因的可转移性
        4.3.2 PFGE分型
        4.3.3 不同肠球菌菌株中optrA基因的传播机制
        4.3.4 不同肠球菌菌株中lsa(E)基因的传播机制
        4.3.5 猪源肠球菌中其他耐药基因的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猪源链球菌中optrA和 lsa(E)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链球菌MLST分型
        5.2.2 链球菌中其他酰胺醇类耐药基因检测
        5.2.3 接合试验
        5.2.4 链球菌PFGE结果
        5.2.5 链球菌中optrA和 lsa(E)基因遗传环境分析
    5.3 讨论
        5.3.1 链球菌中optrA基因的传播机制
        5.3.2 链球菌中lsa(E)基因的传播机制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及丝状温度敏感蛋白Z抑制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研究
    1.前言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回顾性调查分析
        2.2 标本采集
        2.3 细菌培养
        2.4 药敏试验
        2.5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MRSA的检出结果
        3.2 性别及年龄分布
        3.3 病区分布
        3.4 药敏实验结果分析
    4.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丝状温度敏感蛋白Z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抗S.aureus活性评价
    1.前言
    2.研究方法
        2.1 主要设备与试剂
        2.2 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对接软件适用性评价
        3.2 虚拟筛选结果
        3.3 化合物抗菌活性评价
        3.4 配体-受体复合物体系稳定性评价
    4.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355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高危人群的肠道VRE筛查及耐药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肠道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机制、筛查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筛选及药敏结果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移植术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分析[J]. 任章勇,吕少诚,曹迪,王芳菲,赵昕,贺强. 临床外科杂志, 2021(11)
  • [2]儿童感染肠球菌的临床特征与耐药性分析[J]. 张旭,孙良,赵永,张雷,李桂涛,毛国顺. 中南药学, 2021
  • [3]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 陈文煌.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皮肤感染病原学分析[D]. 姚香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杭州地区犬、猫肠道菌群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分析[D]. 潘嘉臻. 浙江大学, 2021(01)
  • [6]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D]. 张珍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性分析[J]. 高杰英,王缚鲲,顾江,陈晶,高鹏,郭萌,王佳钰,程琰.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11)
  • [8]耐药基因optrA和lsa(E)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D]. 商艳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9]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及丝状温度敏感蛋白Z抑制剂的筛选[D]. 姚舒生.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10]355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高危人群的肠道VRE筛查及耐药相关性分析[D]. 彭一敏. 川北医学院, 2019(04)

标签:;  ;  ;  ;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筛选及药敏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