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十年代中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蒙古,赫鲁晓夫,阿城,斯大林,中国,周恩来,棋王。
二十年代中期论文文献综述
徐怿达[1](2019)在《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期国人对蒙古自治运动和蒙古社会状况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1933年7月德王等人在百灵庙发起蒙古自治运动,引起了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人对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的关注空前高涨。一方面随着自治运动的进程,国内各大媒体持续跟进发布大量实时新闻,报道事件的进展和结果;另一方面在日本侵略中国、开始向内蒙古西部渗透扩张的大背景下,国内舆论围绕自治运动的起因、民族自治问题、对蒙政策、边疆安全、蒙古民族的生存状况等重大问题开展讨论,并向内地民众进行介绍和宣传。其间,各大报社发表了大量的社论、评论文章,一些学者、知识分子也着书立说。他们站在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揭露日本的侵略阴谋,反映民众的呼声,反思政府的政策,向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向民众介绍蒙古社会的状况。当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和当时形势的影响,有的观点存在偏见和错误。这些文章和着作的观点,基本上反映了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期国人对蒙古自治运动和蒙古社会状况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于政府制定正确的决策,帮助国民了解蒙古社会状况,唤醒国民的边疆安全意识,甚至对于促进正在凝聚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07)
王胡伟[2](2016)在《秩序·女权·革命—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期的“娜拉”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易卜生主义是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人士正式大吹大擂译介到中国的,胡适等人之所以从各个角度提倡易卜生主义、认可“娜拉”的价值,实际是“借易卜生(娜拉)以解决思想问题”。由思想启蒙转入实践的是“一次集体出走事件”,当鲁迅开始反思五四精神时,“娜拉走后怎样”的质疑将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叁十年代得到回应。1930年代作为两大外来思潮的代表,苏、德关于“妇女回家”的事实在中国被不同派别塑造为两个极端,其目的正是要服务于正在中国发生的意识形态话语争夺战。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期的“妇女回家”论争被称做是“五四”之后中国妇女思想史上的第二次大论战。伴随着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和法西斯主义的兴盛一时,厨房派出于维护“秩序”,整合个体力量于国家的考虑,要求五四出走的“娜拉”再次回家,一时“妇女回家”、“新贤妻良母主义”的呼声四起。女权派不能容忍重新让女性回到传统礼教的束缚中,也不愿意轻易将女性的价值隶属于一个更大更彻底的社会革命当中,她们希望做一些“踢开小小的绊脚石的工夫”,以此逐渐改良社会。但这遭到社会派严厉抨击,将妇女解放运动从属于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运动,追求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是社会派的妇女解放之路。通过对“女权运动”的“历史书写”,社会派彻底抛弃了女权主义的理论,娜拉的时代过去了。新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动力源泉转向底层大众,女性受压迫的形象将汇入阶级压迫的框架中重获生机。为理想中新制度的实现,相当多的女性自觉在新理论的武装之下踏上新的征程。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之下,《娜拉》剧本集中上演,1935年被称为“娜拉年”。不过深究《娜拉》上演的背后,发现更多的是左翼剧联的运作,这是叁十年代中期上海特殊的白色氛围中,左翼的一种特殊的有节制的斗争策略,围绕《娜拉》上演的各种事件,正暗含着左翼和国民党政府的复杂斗争。作为真实的个体,部分出走的“娜拉”开始抛弃“娜拉主义”,转而将自己的价值融入到了改造“新社会”的想象当中。“娜拉”热背后显现的话语之争正是叁十年代愈演愈深的社会及意识形态分歧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赵鹏[3](2015)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爱国肉”现象研究——观察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一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称为"爱国肉"。本文拟对"爱国肉"出现的时间范围和地域分布作出梳理,进而从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分析其出现原因。"爱国肉"现象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部分内在逻辑:调整实际上延续了之前的政策演变轨迹,即在公有化程度与现实困难的博弈中反复波动;此次调整尽管幅度大于以往,却依旧只是困难面前的权宜之计,必然再次回归"左"的轨道;调整释放了市场经济因素,但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无法将政策效果落到实处,反而只能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两种体制相互掣肘所带来的经济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田蕊[4](2015)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人口“紧缩”中的沪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955年至1956年,上海市委提出并执行"紧缩与加强"计划,涉及人口、工业、商业、文教、交通等各个方面,其中改变上海臃肿的人口状况和不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目标之一,而动员在沪农民回乡生产成为人口"紧缩"的重要手段。江苏省作为回乡人口的重要接收方,在表示支持"紧缩"方针的基础上,与上海市就动员、接收和安置的相关事宜进行多次协商。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在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合作。(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5年10期)
吴跃农[5](2015)在《五十年代初中期,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的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处于友好与"蜜月"时期。在此期间,作为中国党政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与赫鲁晓夫有过几次交往,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赫鲁晓夫上台前后,周恩来与他的叁次接触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真正开始第一次接触,是在酒桌上。那是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期间。1950年1月21日,是列宁逝世26周年纪念日。斯大林设宴招待中国客人。宴会上,贝利亚、马林(本文来源于《觉悟》期刊2015年02期)
李沫[6](2014)在《发挥海西优势 积极开展对台中医药交流——厦门市中医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对台中医药交流成果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厦门市中医院积极开展对台中医药学术交流和中医药培训,建立了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平台,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在厦门的唯一开展两岸中医药交流基地。(本文来源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期刊2014年07期)
曹维文[7](2014)在《《念奴娇·鸟儿问答》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对世界格局的形象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965年秋,富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写下了《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但这首词直至1976年初才在《诗刊》上正式发表,可见这是毛泽东众多"言志诗"中的一首,而并非出于某种现实的政治目的而写。然而作为中共中央最高决策者的毛泽东,写下这样一篇政治诗词,通过对当时国际战略局势、美苏试图垄断核武器的行为及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评判,抒发内心深处要让"天地翻覆"的豪情。《念奴娇·鸟儿问答》犀利的词句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毛泽东的思想活动,印证了他采取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行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08期)
王振[8](2013)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阿城《棋王》研究状况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自1984年在《上海文坛》发表以来,引起了很大轰动,不少人试图从作品的主题风格、文化内涵、叙事特点和成文细节方面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沉淀以及评论者的深入思考,开始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和阐释,并对其"寻根性"进行质疑。本文从《棋王》的题材之争、多角度的文化阐释、叙事技巧以及与国内外作品的比较等方面入手,对其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华中人文论丛》期刊2013年02期)
王春玺,李国臣[9](2013)在《邓小平八十年代中期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86年到1987年党的十叁大召开前,邓小平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殊必要性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内容和原则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不仅为党的十叁大提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而且对我们今后重新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吕文浩[10](2013)在《“放眼世界”与“乡土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很多人知道的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叁十年代中期“江村”调查中发展出来的乡土工业的经验,但社会学家吴景超教授提出的以都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学说,却较少为人所知。特别凑巧的是,吴景超和费孝通作为这两派学说的代表人物,不(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3-04-22)
二十年代中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易卜生主义是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人士正式大吹大擂译介到中国的,胡适等人之所以从各个角度提倡易卜生主义、认可“娜拉”的价值,实际是“借易卜生(娜拉)以解决思想问题”。由思想启蒙转入实践的是“一次集体出走事件”,当鲁迅开始反思五四精神时,“娜拉走后怎样”的质疑将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叁十年代得到回应。1930年代作为两大外来思潮的代表,苏、德关于“妇女回家”的事实在中国被不同派别塑造为两个极端,其目的正是要服务于正在中国发生的意识形态话语争夺战。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期的“妇女回家”论争被称做是“五四”之后中国妇女思想史上的第二次大论战。伴随着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和法西斯主义的兴盛一时,厨房派出于维护“秩序”,整合个体力量于国家的考虑,要求五四出走的“娜拉”再次回家,一时“妇女回家”、“新贤妻良母主义”的呼声四起。女权派不能容忍重新让女性回到传统礼教的束缚中,也不愿意轻易将女性的价值隶属于一个更大更彻底的社会革命当中,她们希望做一些“踢开小小的绊脚石的工夫”,以此逐渐改良社会。但这遭到社会派严厉抨击,将妇女解放运动从属于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运动,追求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是社会派的妇女解放之路。通过对“女权运动”的“历史书写”,社会派彻底抛弃了女权主义的理论,娜拉的时代过去了。新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动力源泉转向底层大众,女性受压迫的形象将汇入阶级压迫的框架中重获生机。为理想中新制度的实现,相当多的女性自觉在新理论的武装之下踏上新的征程。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之下,《娜拉》剧本集中上演,1935年被称为“娜拉年”。不过深究《娜拉》上演的背后,发现更多的是左翼剧联的运作,这是叁十年代中期上海特殊的白色氛围中,左翼的一种特殊的有节制的斗争策略,围绕《娜拉》上演的各种事件,正暗含着左翼和国民党政府的复杂斗争。作为真实的个体,部分出走的“娜拉”开始抛弃“娜拉主义”,转而将自己的价值融入到了改造“新社会”的想象当中。“娜拉”热背后显现的话语之争正是叁十年代愈演愈深的社会及意识形态分歧的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十年代中期论文参考文献
[1].徐怿达.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期国人对蒙古自治运动和蒙古社会状况的认识[D].内蒙古大学.2019
[2].王胡伟.秩序·女权·革命—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中期的“娜拉”论争[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赵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爱国肉”现象研究——观察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一个视角[J].中共党史研究.2015
[4].田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人口“紧缩”中的沪苏关系[J].中共党史研究.2015
[5].吴跃农.五十年代初中期,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的交往[J].觉悟.2015
[6].李沫.发挥海西优势积极开展对台中医药交流——厦门市中医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对台中医药交流成果介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
[7].曹维文.《念奴娇·鸟儿问答》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对世界格局的形象表述[J].文教资料.2014
[8].王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阿城《棋王》研究状况综述[J].华中人文论丛.2013
[9].王春玺,李国臣.邓小平八十年代中期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吕文浩.“放眼世界”与“乡土中国”[N].北京日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