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论文和设计-刘洪海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一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第二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第三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第四透镜的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第五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第六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由6枚透镜构成,透镜枚数少,结构简单;采用不同透镜相互组合及合理分配光焦度,具有大孔径、高像素、低畸变和良好消热差等光学性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第二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第三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第四透镜的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第五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第六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设计方案

1.一种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其特征在于,

第一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二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三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第四透镜的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五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六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相互胶合形成组合透镜,且满足TTL\/EFL≤1.715,其中TTL为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物面侧顶点至成像面之间的距离,EFL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相互胶合形成组合透镜的焦距f56满足:5<f56<25;且f56与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f之间满足:0.5<f56\/f<2.5。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的各透镜满足如下条件:

(1)5<f1<25;

(2)200<f2<2000;

(3)-10<f3<-2;

(4)5<f4<20;

(5)2<f5<10;

(6)-15<f6<-3;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的各透镜满足如下条件:

(1)0.5<f1\/f<2.5;

(2)30<f2\/f<300;

(3)-1.5<f3\/f<-0.2;

(4)0.5<f4\/f<2.5;

(5)0.2<f5\/f<2.5;

(6)-2.5<f6\/f<-0.2;

其中,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的材料折射率Nd1、材料阿贝常数Vd1满足:1.65<Nd1<1.95,35<Vd1<55。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透镜的材料折射率Nd2、材料阿贝数Vd2满足:1.75<Nd2<2.10,20<Vd2<45。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三透镜的材料折射率Nd3、材料阿贝数Vd3满足:1.55<Nd3<1.75,20<Vd3<40。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四透镜的材料折射率Nd4、材料阿贝数Vd4满足:1.45<Nd4<1.75,40<Vd4<80。

10.一种摄像模组,至少包括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光学镜头内安装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尤其是一种应用于车载镜头领域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安全驾驶系统的应用与普及,车载镜头也得到了普遍应用。而应用于前车碰撞预警、轨道偏移预警、行人识别预警等应用镜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此类镜头要求能适应白天和低照度环境下都能清晰成像,因此镜头需要考虑大光圈;同时,为了满足对远距离目标的细节辨识,因此镜头需具备较长的焦距。为满足上述要求,克服现有应用于车载领域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普遍存在镜片过多、结构复杂的缺陷,提出一种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应用于车载领域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普遍存在镜片过多、结构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

一种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

第一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二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三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第四透镜的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五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六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

一种摄像模组,至少包括光学镜头,光学镜头内安装有上述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光学系统和摄像模组,主要由6枚透镜构成,透镜枚数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采用不同透镜相互组合及合理分配光焦度,具有大孔径、高像素、低畸变和良好消热差等光学性能,适用于车载镜头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25℃下的畸变曲线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25℃下的MTF曲线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25℃下的相对照度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40℃下的MTF曲线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85℃下的MTF曲线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或摄像模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

第一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二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三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第四透镜的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五透镜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六透镜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光学系统,主要由6枚透镜构成,透镜枚数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采用不同透镜相互组合及合理分配光焦度,具有大孔径、高像素、低畸变和良好消热差等光学性能,适用于车载镜头领域。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如图1所示,

第一透镜1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二透镜2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三透镜3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第四透镜4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五透镜5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六透镜6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如图7所示,

第一透镜1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平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二透镜2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三透镜3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第四透镜4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五透镜5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六透镜6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再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如图8所示,

第一透镜1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二透镜2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三透镜3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第四透镜4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五透镜5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六透镜6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再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如图9所示,

第一透镜1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二透镜2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三透镜3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第四透镜4的物面侧为平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五透镜5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六透镜6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更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如图10所示,

第一透镜1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二透镜2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三透镜3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第四透镜4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五透镜5的物面侧为凸面,像面侧为凸面,其光焦度为正;

第六透镜6的物面侧为凹面,像面侧为凹面,其光焦度为负。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五透镜5和第六透镜6相互胶合形成组合透镜,且满足TTL\/EFL≤1.715,其中TTL为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1物面侧顶点至成像面8之间的距离,EFL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结构简单、紧凑,采用不同透镜相互组合,具有大孔径、高像素、低畸变和良好消热差等光学性能。

再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五透镜5与第六透镜6相互胶合形成组合透镜的焦距f56满足:5<f56<25;且f56与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f之间满足:0.5<f56\/f<2.5。采用不同透镜相互组合,具有大孔径、高像素、低畸变和良好消热差等光学性能。

更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该光学系统的各透镜满足如下条件:

(1)5<f1<25;

(2)200<f2<2000;

(3)-10<f3<-2;

(4)5<f4<20;

(5)2<f5<10;

(6)-15<f6<-3;

其中,f1为第一透镜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2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3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4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5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6的焦距。采用不同透镜相互组合,具有大孔径、高像素、低畸变和良好消热差等光学性能。

再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该光学系统的各透镜满足如下条件:

(1)0.5<f1\/f<2.5;

(2)30<f2\/f<300;

(3)-1.5<f3\/f<-0.2;

(4)0.5<f4\/f<2.5;

(5)0.2<f5\/f<2.5;

(6)-2.5<f6\/f<-0.2;

其中,f为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f1为第一透镜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2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3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4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5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6的焦距。采用不同透镜相互组合,具有大孔径、高像素、低畸变和良好消热差等光学性能。

又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一透镜1的材料折射率Nd1、材料阿贝常数Vd1满足:1.65<Nd1<1.95,35<Vd1<55。结构简单,可保证良好的光学性能。

更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二透镜2的材料折射率Nd2、材料阿贝数Vd2满足:1.75<Nd2<2.10,20<Vd2<45。结构简单,可保证良好的光学性能。

再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三透镜3的材料折射率Nd3、材料阿贝数Vd3满足:1.55<Nd3<1.75,20<Vd3<40。结构简单,可保证良好的光学性能。

更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四透镜4的材料折射率Nd4、材料阿贝数Vd4满足:1.45<Nd4<1.75,40<Vd4<80。结构简单,可保证良好的光学性能。

又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五透镜5的材料折射率Nd5、材料阿贝数Vd5满足:1.75<Nd5<1.95,25<Vd5<50。结构简单,可保证良好的光学性能。

再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第六透镜6的材料折射率Nd6、材料阿贝数Vd6满足:1.55<Nd6<1.75,20<Vd6<45。结构简单,可保证良好的光学性能。

更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光学系统的光阑STO7位于第二透镜2与第三透镜3之间。结构简单,用来调节光束的强度。

又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第六透镜6与像面8间设有红外截止滤光片,用来通过可见光截止红外光,防止产生红曝。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的焦距f1=15.29mm,第二透镜2的焦距f2=287.35mm,第三透镜3的焦距f3=-6.57mm,第四透镜4的焦距f4=11.73mm,第五透镜5的焦距f5=6.11mm,第六透镜6的焦距f6=-7.95。本光学系统的各项基本参数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S1、S2对应为第一透镜1的两个表面;S3、S4对应为第二透镜2的两个表面;、STO对应为光学系统孔径光阑7所在位置;S6、S7对应为第三透镜3的两个表面;S8、S9对应为第四透镜4的两个表面;S10、S11对应为第五透镜5的两个表面;S11,S12对应为第六透镜6的两个表面;S13、S14对应为位于第六透镜6与像面8之间的红外截止滤光片的两个表面;S15对应为Sensor成像面8。

从图2至图6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具有非常好的消热差性能。采用不同镜片组合以及合理分配光焦度实现了大孔径、高像素、低畸变和良好消热差等光学性能。

一种摄像模组,至少包括光学镜头,光学镜头内安装有上述所述的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摄像模组,主要由6枚透镜构成,透镜枚数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采用不同透镜相互组合及合理分配光焦度,具有大孔径、高像素、低畸变和良好消热差等光学性能,适用于车载镜头领域。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8894.4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400778U

授权时间:20190917

主分类号:G02B 13/00

专利分类号:G02B13/00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勤业路27号

发明人:刘洪海;刘振庭;刘佳俊;汪鸿飞;杜亮;徐程;宁博;龙泽刚;殷露冰

第一发明人:刘洪海

当前权利人: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石仁

代理机构:44327

代理机构编号:中山市捷凯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大光圈摄远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论文和设计-刘洪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